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 China(2014)]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 China(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绪军 编
图书标签:
  • 新媒体
  • 中国新媒体
  • 媒体发展
  • 互联网
  • 社会发展
  • 信息传播
  • 报告
  • 2014
  • 蓝皮书
  • 产业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0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74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媒体蓝皮书
外文名称: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 China(2014)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深入探讨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微信发展状况、微博发展态势、社交媒体舆情、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产业发展、主流媒体舆情引导、网络助政、青少年新媒体使用行为、新媒介素养、电子书包等重要问题,总结了数字电视、手机游戏、网络视频产业、IPTV、新媒体广告、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状况,解析了中国新媒体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刻影响,展望了中国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唐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教授委员会委员、新闻学与传播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中国记协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业专家顾问团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Ⅰ 总报告
1 移动化的新媒体:微传播改变中国【唐绪军 黄楚新 刘瑞生】
一 总体概况与发展态势
二 热门盘点与焦点透视
三 传播分析与影响解读
四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Ⅱ 热点篇
2 2013年网络空间安全发展研究报告【方兴东 胡怀亮 张 静】
3 2013年中国微信发展报告【匡文波】
4 微传播格局中的强媒体——2013年中国微博发展报告【刘瑞生 王 井】
5 2013年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刘鹏飞 卢永春 邱若辰】
6 2013年中国电视的新媒体转型报告【殷 乐 徐 畅】
7 新媒体环境下英国BBC的融合发展研究【黄楚新 邱智丽 王诗雨】
8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范 周 吴佳宁】
9 新技术与新应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走势分析【孟 威 姚金楠】

Ⅲ 调查篇
10 2013年中国政务微信发展报告【侯 锷】
11 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调查分析【钟 瑛 李青青】
12 社会化媒体下公众新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曾凡斌 彭 兰】
13 2013年中国网络助政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刘 厚 阳美燕 晏 璐】
14 社交媒体与司法传播研究
——基于“李天一案”原创微博的实证分析【孙祥飞 董 军 杨 秀】
15 电子书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建议【姜 飞 吴雅婧】

Ⅳ 传播篇
16 2013年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闵大洪】
17 大数据时代的《纸牌屋》【向 芬】
18 社交电视的内涵、模式及其社会影响【郭小平 陈 茜】
19 云传播时代的大众媒介变革【李卫东】
20 知识库和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刘 君 吴卓晶】

Ⅴ 产业篇
21 2013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特点及展望【郭全中】
22 2013年中外移动阅读终端产业发展报告【吴小坤 吴信训】
23 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报告【张 斌 曹三省 唐朵朵】
24 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发展报告【张 倩 童清艳】
25 013年网络广告发展报告【王凤翔】
26 2013年中国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报告【贾金玺】
27 2013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报告【高红波】
28 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产业发展报告【江 凌】
29 2013年中国IPTV产业发展报告【王建磊】
30 2013年中外数字报纸发展报告【李 珠】

精彩书摘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系列年度报告,2014卷分为总报告、热点篇、调查篇、传播篇和产业篇五部分,全面盘点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解读新媒体发展大势,探析新媒体的深刻影响。
  2013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在移动化发展中加速与社会的融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应用大行其道,微传播进一步改变中国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微政务成为创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新媒体向经济领域深度渗透引发产业升级和互联网金融热兴。
  总报告全面概括了当前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态势,盘点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微博、微信、云计算、4G、新媒体经济等新技术、新应用和新形态;透析了国家对新媒体发展的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国家网络安全、网络谣言治理等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解析了中国新媒体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展望了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全书收入了数十位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报告,深入探讨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微信发展状况、微博发展态势、社交媒体舆情、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产业发展、主流媒体舆情引导、网络助政、青少年新媒体使用、新媒介素养、电子书包等重要问题。同时,还总结了数字电视、手机游戏、网络视频、IPTV、新媒体广告、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状况。
  本书认为,2013年,中国新媒体经历了急剧的移动化发展,同时快速的社会化与融合化促推新媒体的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影响强势延伸。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化下,中国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成为跨越诸多领域的“超级产业”,并进一步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期的结构性因素,新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释放正能量。中国正迈步从新媒体大国走向新媒体强国。
  ……

前言/序言


新媒体浪潮下的中国图景:洞察与前瞻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革新交织的时代,新媒体以其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社会结构、传播模式与个体认知。从文字到图像,从广播到互动,再到如今的沉浸式体验,新媒体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人类沟通方式的迭代史,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脉搏的关键。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年鉴,它是一次对中国新媒体发展历程的深度回溯,一次对当下格局的细致剖析,更是一次对未来趋势的理性预判。它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让读者能够穿透纷繁的表象,触及新媒体发展的本质,理解其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独特逻辑与深远影响。 第一章:时代的脉搏——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宏观背景 本章将为读者勾勒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宏观时代画卷。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信息需求井喷。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技术革新在中国新媒体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从互联网的普及,到移动互联网的颠覆式变革,再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入,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为新媒体的形态与功能注入新的生命力。 同时,本章还将审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年轻一代成为信息消费的主力、消费习惯的升级等,这些都为新媒体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还将触及政策环境的演变,国家在新媒体发展中的引导、规范与支持,是如何在开放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并最终塑造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独特路径。 第二章:多元主体与生态构建——中国新媒体的多元化格局 中国新媒体的图景并非单一的画面,而是由众多形态各异、功能互补的主体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本章将对这一多元格局进行系统梳理。 我们将深入分析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与融合,探讨它们如何运用新技术、新平台,重塑自身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在信息洪流中寻找新的定位与价值。与此同时,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内容聚合平台等,将成为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解读它们的商业模式、用户增长策略、内容生态的构建方式,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个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传播者乃至意见领袖。我们将探讨UGC(用户生成内容)的蓬勃发展,以及它对传统内容生产格局带来的冲击。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各类垂直领域新媒体的崛起,它们如何抓住细分市场的需求,形成独特的内容优势与用户群体。 第三章:内容为王,形式为翼——中国新媒体的内容创新与传播范式 内容是新媒体的生命线,而形式则是其实现价值的翅膀。本章将聚焦中国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创新与传播范式上的演进。 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新媒体的内容生产逻辑:深度调查报道、时事评论、知识科普、生活方式分享、娱乐化内容等,它们各自的创作特点、受众吸引力以及在传播链条中的作用。特别地,本章将深入探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内容形式的崛起,分析其内容生产的门槛降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满足了用户碎片化、即时化的信息需求。 同时,本章还将关注内容传播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大数据分析在内容推荐、用户画像描绘中的应用,如何实现精准推送,提升用户体验。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机制,如何重塑信息茧房,又如何打破信息壁垒。我们将探讨新媒体在内容聚合、分发、互动等环节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影响了信息的生产、消费与再生产。 第四章:商业逻辑的重塑——新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变现探索 新媒体的繁荣离不开背后强大的商业逻辑支撑。本章将对中国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将回顾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模式,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形式如何变得更加多元化、精准化和互动化。付费内容、知识付费、社群经济等新兴变现方式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分析会员订阅、课程销售、内容电商、直播带货等模式的运作机制、优劣势以及在中国市场上的实践案例。 同时,本章还将关注新媒体平台如何通过数据积累与分析,为广告主提供更精准的营销解决方案,以及平台经济的崛起在新媒体商业模式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IP(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营,如何将优质内容转化为多元化的商业价值,例如影视改编、游戏开发、衍生品销售等。 第五章:社会影响与价值审视——新媒体的双重性与挑战 新媒体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其影响无处不在,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本章将从社会层面,审视中国新媒体的价值与影响。 我们将分析新媒体在促进信息公开、公民参与、社会监督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它如何打破信息垄断,拓宽了公众表达的渠道,如何成为社会议题讨论的重要平台,并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信息茧房的固化、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等问题,将是本章重点探讨的内容。我们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探讨应对之道。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社会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新媒体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 第六章:监管与治理——中国新媒体的法律法规与伦理考量 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领域,有效的监管与治理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中国新媒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伦理建设。 我们将梳理国家在新媒体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从信息内容审查、用户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到平台责任等,深入分析相关法律法规的演进与实践。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保障信息自由流通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取得平衡。 同时,本章还将关注新媒体从业者的伦理规范与自律。我们探讨内容生产者、平台运营者、信息传播者在信息真实性、客观性、公允性方面的责任。我们将审视平台在内容审核、用户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角色,以及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与作用。 第七章:面向未来——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与展望 站在当下,展望未来,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图景?本章将基于前期的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5G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将如何进一步颠覆新媒体的形态与体验。沉浸式内容、智能化互动、个性化服务将成为可能。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内容生态的进一步细分与专业化,垂直领域新媒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跨平台、跨界融合也将成为常态。社交媒体将继续深化其连接功能,成为信息传播与社交互动的重要枢纽。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二者将在内容生产、渠道传播、商业模式上实现更紧密的联动。我们还将审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媒体如何走向世界,以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以理解中国新媒体这股澎湃的时代浪潮。我们希望通过对新媒体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的深度洞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洞悉社会变迁的动向,并为个人、企业与社会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内页,那种阅读的舒适度是让我非常惊喜的。纸张的选择显然是经过考量的,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偏向于哑光的米白色纸张,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和行距的拿捏。中文报告要做到阅读流畅,版心和字号的平衡是关键,而这本蓝皮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行的文字既不会过于拥挤,也不会因为行距过大而显得松散,形成了一种非常稳定的阅读节奏。我注意到,引文和数据的引用部分,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或缩进格式,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使得读者在快速浏览时,能够迅速捕捉到核心论点和支撑证据的位置。这种细节上的精雕细琢,体现了编纂团队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数据报告,在物理接触层面变得相对友好和易于消化。

评分

这份报告的整体“气质”,给我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这使得它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夸张解读的读物,更像是一份冷静、客观的“体检报告”,旨在提供最接近事实的量化描述和定性分析。这种风格也决定了它的受众群体——那些需要依靠第一手、经过结构化处理的数据来支撑自己论点的人。我可以想象,当我在撰写关于那个年份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文章或研究项目时,这本书会成为我必须引用的重要参考源。它的价值不在于娱乐性或故事性,而在于其作为时代记录者和分析者的那份不动声色的专业力量,是那个特定时间点上,关于中国新媒体图景最全面、最可信赖的档案之一。

评分

这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简洁有力的白色标题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权威、严谨的学术报告感。装帧的材质似乎是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硬壳,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这让初次接触它的读者,比如我,会立刻产生一种“这是本有料、有价值的深度研究”的预判。从封面的设计语言来看,它明显区别于那些花哨的商业畅销书,它更偏向于官方智库或者顶级研究机构的出品风格,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性。我想,光是这份沉稳的视觉呈现,就已经为报告内容的阅读体验奠定了基调。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没有过多的图形干扰,把重点完全聚焦在了“报告”二字上,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凸显了内容本身的厚重感,让人对接下来的信息获取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真正对得起这份沉稳的外表所传达出的专业信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感,坦白说,初看之下是有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它厚实的分量暗示了其中蕴含的资料量之庞大,这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深度”的体现,意味着它不是走马观花的浅层综述,而是扎扎实实的年度盘点和分析。这种厚度,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当年中国新媒体格局的人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意味着我们不必东奔西跑去搜集零散的报告和数据,一本内部资料就囊括了所需的宏观与微观视角。但同时,这种厚重也对读者的精力和专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工具书或案头参考资料,适合需要进行专业研究、市场分析或者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而非追求快速碎片化阅读的大众读者。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问题意识去逐页啃读,去梳理其中的逻辑脉络。

评分

从封面和封底的宣传语(假设有的话,或者根据报告定位推断),我能感受到这套报告的立足点是相当高的。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未来将走向何方”。这种前瞻性和思辨性,往往是这类官方年度报告的价值所在——它们试图为行业设定一个标尺,描绘一个宏观的时代切片。我想,它所呈现的数据和案例,必然是经过层层筛选和验证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是反映特定年份(2014年)中国数字生态样貌的一个重要“快照”。期待它在梳理行业趋势时,能提供出那些尚未被主流媒体广泛讨论的、更具深度和结构性的洞察,而不是仅仅重复已经广为人知的热点事件。

评分

不知道怎么样,帮人买的

评分

内容比较详实,希望都是权威的数据

评分

社科蓝皮书 行业解读 内容详实

评分

很好。。。。。。。。。。。。。。。。

评分

内容比较详实,希望都是权威的数据

评分

买了之后一直还没看,哈哈。

评分

内容独立成章,方便阅读,很好

评分

学习政策和行业趋势,内容不错。

评分

贵,但是没什么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