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基于BG/T 19011-2013版》不仅将审核的范围从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扩展为任何管理体系审核,同时还对审核的原则进行了补充、引入了审核风险的概念并鼓励组织在审核时关注管理体系的重大事项、强化了对审核能力的确认和评价过程、新增了审核员策划和实施审核的有关方法与技巧的资料性附录等,从而为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原则、思路和更加丰富的方法与技巧。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ISO 9000族标准概论
第一节 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
第三节 ISO 9001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第二章 质量管理原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质量管理原则的理解
第三章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的理解
第四章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
第一节 术语标准概述
第二节 基本术语
第五章 GB/T 19001-2008的理解要点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标准的应用范围
第三节 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第四节 质量管理体系
第五节 管理职责
第六节 资源管理
第七节 产品实现
第八节 测量、分析和改进
第六章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概论
第一节 审核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概念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准则
第四节 第一、二、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比较
第五节 内审审核方案的管理概述
第六节 内审审核方案的管理要求
第七章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施
第一节 总则
第二节 审核的启动
第三节 审核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审核活动的实施
第五节 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分发
第六节 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第八章 审核员能力和评价
第九章 GB/T 19001-2008内审指南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节 管理职责
第三节 资源管理
第四节 产品实现
第五节 测量、分析和改进
精彩书摘
这些活动可以是在操作者对生产服务的监控,也可以是现场检验试验人员对产品的监视测量、设计开发实验室研发人员进行新产品验证、服务人员进行售后服务。监视和测量设备配置的场所,可以包括生产服务现场、计量室、工具室、实验室、工装仓库等,与这些活动有关和使用的测量设备,都应该将它们纳入受控范围。这些活动范围也可能延伸至外包,以及外借的、员工自带的、顾客财产中的相应部分,并应包括监视和测量使用的试验软件和比较标准(专用量具、标样等)。
在组织使用测量设备的情况下,应该有证据证明与产品符合性相关的监视、测量、需要已得到适当的识别/规定,证明已设计了测量体系,并且得到了运行和保持,能够满足适用的计量需要。
4.监视和测量设备配置,直接影响产品或过程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应根据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标准中7.2.1)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所需要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任务,由此来配置相应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5.应建立控制过程,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确保所提供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必须具有与监视和测量要求相一致的能力,并在使用中控制和保持这种能力。要求正确选用测量设备,考虑计量特性(如最大允许误差、标称范围、测量范围、灵敏度、分辨率等),适当地满足预定的要求。
6.在必须确保有效测量结果的场合,必要时对测量设备实施下列控制:
(1)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基准)、测量设备,例如千分尺、电流表、天平、电位差计等,应按规定的周期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例如振动试验仪、动平衡试验仪或其他测量用的工具、工装、样板、平板等),组织可以根据其使用特点,自行确定校准(或)检定(验证)的周期,规定校准的依据并形成文件(编制校准或检定(验证)的规范并记录校准或检定(验证)的结果。应注意合理规定测量设备的校准或检定周期,并保证在校准或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2)有些监视和测量设备,如数控装置、衡器、电子仪器等,经校准或检定(验证)后,在使用过程中,视需要应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再调整,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3)采用适当的识别方式,如检定合格证、校准或定(验证)结果记录、停用标识等,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4)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如压力表采取封缄等措施防止随意调整,应由有资格的人员按调整作业指导书进行调整等。
(5)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适宜的搬运方法和贮存条件等。
(6)在校准有效期内使用时,如果发现测量设备不符合要求,如偏离校准状态或失准,应对其此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同时,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或)重新校准或检定,追回其测量过的产品和重新测量等措施。
(7)测量设备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不包含《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基于BG/T 19011-2013版》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并力求详实、自然。 卓越运营的基石: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与工具手册 一部面向未来挑战,系统梳理当代组织管理核心要素的权威指南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快速迭代的复杂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产品或服务,而越来越取决于其整体运营的质量、效率以及适应性。本书,《卓越运营的基石: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与工具手册》,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流程优化专家以及有志于提升组织效能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管理理论框架与操作工具集。 本书深刻洞察了当前企业管理领域面临的关键痛点:信息孤岛、流程断裂、决策滞后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脆弱性。因此,我们摒弃了晦涩的纯理论说教,转而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优化并持续交付价值的现代组织”这一核心命题。 第一部分:战略愿景与组织结构重塑(The Architecture of Ambition) 本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将宏大的企业愿景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路径,并设计出支撑这一路径的组织骨架。我们详细剖析了敏捷组织设计(Agile Organizational Design)的原则,强调跨职能协作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情境化的组织结构调整模型。 战略解码与目标层级分解: 探讨从高层战略地图(Strategy Maps)到关键结果(Key Results)的完整转化过程。重点阐述如何确保组织内所有层级的活动都紧密对齐于企业的核心战略方向,避免“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迷失”。 赋能型领导力模型: 深入分析后工业时代对领导力的要求变化。内容涵盖仆人式领导(Servant Leadership)、情境领导(Situational Leadership)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通过授权、辅导和建立信任文化来激发团队潜能。 文化构建与价值落地: 组织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日常决策的驱动力。本章提供了将抽象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观测、可衡量的行为指标的方法论,并阐述了如何通过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框架确保新文化得以有效植入。 第二部分:流程效率与数字化转型(The Engine of Execution) 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在于其业务流程的顺畅性。本部分聚焦于流程的梳理、优化、数字化改造,以及如何通过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消除浪费。 端到端流程梳理与价值流图(VSM): 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价值流图技术,精确描绘从客户需求产生到最终交付的整个流程链条,识别瓶颈、等待时间和非增值活动。我们提供了适用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流程映射工具包。 流程自动化与智能集成: 在探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PMS)的应用时,本书侧重于集成而非孤立部署。内容涵盖如何评估流程成熟度,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技术,以及构建统一的数据视图以支撑决策。 风险前瞻性管理框架: 传统的风险管理往往是事后补救。本书引入了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和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方法,教导企业如何建立前瞻性的风险识别系统,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供应链中断和技术颠覆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部分:数据驱动的决策与绩效衡量(The Compass of Control) 在海量数据的时代,决策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本部分提供了一套从数据采集到洞察提取的完整体系。 构建企业级数据治理体系: 强调数据质量、数据安全和数据所有权的重要性。内容包括元数据管理、数据生命周期控制,以及如何确保决策所依赖的数据是准确、及时和一致的。 平衡计分卡(BSC)的深度应用与迭代: 超越传统的财务指标,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调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我们提供了针对不同行业(如SaaS、高科技制造)的定制化BSC维度设计案例。 实验驱动的创新(Experimentation-Driven Innovation): 如何在不破坏现有稳定运营的前提下,培育创新?本章介绍了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理念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A/B测试、快速原型设计等方法,以低成本验证商业假设。 第四部分:人员能力与持续改进的生态系统(The Sustaining Force) 工具和流程最终需要人来执行和维护。本部分关注构建一个鼓励学习、接纳失败并持续自我完善的组织生态。 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机制: 借鉴全员生产维护(TPM)和六西格玛(Six Sigma)的精髓,但更侧重于如何将这些方法论融入日常工作流,而不是作为独立的“项目”存在。重点在于基层员工的建议系统和问题解决机制的构建。 知识管理与组织记忆的构建: 探讨如何捕获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库、经验教训(Lessons Learned)数据库和导师制度,确保关键人才流动不会导致核心能力的流失。 人才发展与技能矩阵规划: 面对未来技能需求的快速变化,本章提供了技能差距分析(Skills Gap Analysis)的方法,以及如何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内部轮岗机制,确保组织的人才储备始终领先于业务发展需求。 《卓越运营的基石: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与工具手册》不仅是理论的汇编,更是一部行动指南。它以高度的实操性和前瞻性,引导读者超越传统管理范式,建立一个更加灵活、高效、富有韧性的现代企业运营体系。无论您是准备进行大规模流程再造(BPR),还是寻求提升中层管理者的决策效率,本书都将是您案头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