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44-2014):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eservoir Basin Cleaning Design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44-2014):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eservoir Basin Cleaning Design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水库
  • 库底清理
  • 设计规范
  • SL644-2014
  • 水资源
  • 水电工程
  • 泥沙
  • 工程设计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49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Reservoir Basin Cleaning Design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44-2014):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共12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各阶段设计要求及成果、库底清理分类、库底清理范围、实物补充调查、建(构)筑物的拆除与清理、林木清理、易漂浮物清理、卫生清理、固体废物清理、特殊清理、库底清理保障措施。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各阶段设计要求及成果
3 库底清理分类
4 库底清理范围

5 实物补充调查
5.1 建(构)筑物补充调查
5.2 易漂浮物补充调查
5.3 卫生清理补充调查
5.4 固体废物清理补充调查

6 建(构)筑物的拆除与清理
6.1 清理对象
6.2 清理方法
6.3 技术要求
6.4 清理实物量

7 林木清理
7.1 清理对象
7.2 清理方法
7.3 技术要求
7.4 清理实物量

8 易漂浮物清理
8.1 清理对象
8.2 清理方法
8.3 技术要求
8.4 清理实物量

9 卫生清理
9.1 -般规定
9.2 清理对象
9.3 清理方法
9.4 质量控制
9.5 清理实物量

10 固体废物清理
10.1 -般规定
10.2 清理对象
10.3 清理方法
10.4 技术要求
10.5 清理实物量

11 特殊清理
12 库底清理保障措施
附录A 库底清理实物量汇总表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44-2014):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内容概述 本书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44-2014):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旨在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中,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各类水库在投入运行前或运行期进行库底清理工作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技术指导依据。 本标准的核心聚焦于“水库库底清理”这一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库的初期蓄水、运行调度,乃至后续的防洪、发电、供水等功能发挥,都直接受到库底基础条件的制约。不恰当或不彻底的库底清理,可能导致工程安全隐患、泥沙淤积加速、环境影响加剧,甚至影响水库的长期效益。 本规范详细界定了水库库底清理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技术要求、设计深度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它不是关于水库建设的一般性指南,而是高度聚焦于水库蓄水前(或清库后)对淹没区域内地表及地表以下特定物质进行清除和处理的具体技术规定。 一、 标准的适用范围与目的 本标准明确界定了其适用对象——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及重建的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库。它不仅覆盖了正常蓄水位、死库容水位以下的区域,同时也对特定条件下的边坡、进出口建筑物周边等区域的清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其核心目的在于: 1. 保障工程安全: 确保水库主体建筑物的基础稳定,减少初期蓄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渗漏、管涌或边坡失稳的风险,特别是对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松散物质、腐殖质等进行有效清除。 2. 优化水库功能: 减少库底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从而降低初期蓄水后水体的富营养化倾向,维护水库水质,保障下游生态基流和供水安全。 3. 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清淤和清理设计,避免因未清理物质带来的额外沉积物淤积,延长水库的有效寿命。 二、 库底清理的设计原则与依据 规范确立了一系列指导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按需清理、兼顾效益、保护环境”的综合平衡。 在设计依据层面,标准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充分结合以下信息进行设计: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明确库底及周边岩土体的分布特征、工程特性和稳定性评价。 水文水资源报告: 确定正常蓄水位、校核洪水位、死库容线等关键高程。 环境影响评价(EIA)报告: 特别关注对植被、土壤微生物、文物遗址等敏感要素的处理要求。 征地移民安置方案: 明确需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生活设施的清理由设计指导。 三、 核心技术内容解析:清理的范围与深度 这是本标准最为具体和实用的部分,它将库底清理活动划分为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深度和方法。 3.1 清理范围的界定 标准严格区分了“清理范围”与“非清理范围”。清理范围主要集中在: 1. 淹没区范围: 指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或根据工程需要确定的特定高程以下)的区域。 2. 建筑物影响区: 大坝坝基、溢洪道、引水隧洞进出口、冲沙放水设施等关键结构物周边,要求进行更严格的基岩或坚硬土层的处理。 3.2 清理深度的量化要求 标准摒弃了模糊的描述,对不同介质规定了明确的最小清理深度,这是防止水库初期运行问题的关键: 腐殖土、淤泥质土层: 针对这类有机质含量高、易分解和软化的土层,标准通常要求清理至稳定的、不含有机质的土层或基岩界面。例如,可能规定必须清除全部腐殖质层,并向下挖除一定厚度(如30厘米或50厘米)的粘性土层作为保障层。 植被及表土层: 对原有林木、灌木、草皮等植被,标准规定了彻底清除的要求,以防腐烂后产生空隙或水质污染。 人工构筑物遗留: 废弃的房屋基础、道路、桥墩、坟茔等,标准明确要求必须彻底清除至设计基岩面或稳定土层之下,并对回填材料的质量(如级配、压实度)提出要求。 3.3 清理物质的处置 标准不仅关注“清什么”,更关注“清完怎么办”。对于清除下来的泥土、表土、有机废物、拆除的构件等,规范提出了分类处理的要求: 有机质和废弃物: 通常要求运至指定区域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在远离水库库区的区域进行覆盖、压实、绿化,严禁直接倾倒回淹没区或对水体有影响的区域。 可利用土方: 结构稳定、工程适用的挖方土石料,应根据弃渣和填筑规划进行合理调配利用。 四、 设计文件的编制要求与质量控制 本标准对设计成果的要求是高标准的、可追溯的。 4.1 设计图纸与报告的深度 设计规范要求设计文件(设计总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必须详尽地体现以下内容: 1. 清理范围的界定图: 必须有精确的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明确标注不同高程线下的清理边界。 2. 不同区域的清理技术参数表: 明确列出不同地质单元(如冲积层、残积层、基岩等)对应的清理深度、清理边界高程、清理方法(如重型机械挖掘、冲刷、人工清理等)以及验收标准。 3. 清库方案的论证: 特别是对于大型、复杂或生态敏感的水库,设计方案需包含清理可行性、成本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对比分析。 4.2 验收标准与监督 标准也为后续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提供了技术依据。它通常会引用或衔接其他相关标准(如土石方工程验收标准),对清理质量进行量化检验,例如: 深度验收: 采用桩号定位、断面测量等方式,随机抽检清理基面的高程,误差需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残留物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遗留的腐殖质团块、未清除的构筑物基础或污染物。 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44-2014):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是一部技术性极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性文件。它将库底清理这一往往被低估的环节提升到了工程安全和效益评估的关键位置,通过量化标准、明确范围和细化处置流程,确保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在初期建设阶段即奠定坚实、环保、可持续的运行基础。本书籍的内容完全服务于水库运行前对淹没区地表和次表层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处理的技术规范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期待能从中窥见一些关于工程经济学与环境影响并重的新思路。毕竟,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发电效益、防洪功能与生态维护之间的关系,是绕不开的难题。我原本希望看到一些关于绿色施工标准、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如何在工程前期设计中被量化和强制执行的章节。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宏大,但内容似乎更偏向于对“如何确保工程质量的某一个技术点”的极致化打磨。我花了好大力气在章节目录里寻找有关环境敏感区处理、移民安置后的生态补偿机制这些社会性议题的探讨,但似乎这些“软科学”的讨论都被留在了其他标准或文件中。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在试图构建一个技术上的完美闭环,但似乎暂时将工程对周边环境和社区的深远影响,归于了其他部门的职责范围。这固然是一种分工明确,但对于希望了解一个水利项目全景的人来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关键的连接点。

评分

从排版和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放在了规范条文本身的逻辑构建上,这毋庸置疑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但作为一名希望通过阅读获取更广阔视野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展望性”和“前瞻性”方面略显保守。它很好地总结和固化了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确保了现有工程的稳定可靠,这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但是,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新形势,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迭代和突破。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应对不确定性”的设计弹性、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增强工程系统的韧性,或者针对新型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探索性章节。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定海神针”,将基础打得牢不可破,但对于如何“乘风破浪”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似乎没有给出太多启示性的思考。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优秀的、不可或缺的“操作手册”,但或许不是一本能激发无限工程创意的“思想源泉”。

评分

我个人对跨学科交叉研究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比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或数字孪生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流程中。我曾设想,这本规范会不会提到如何在新一代设计软件中实现这些标准的可视化、参数化管理,以及如何利用云计算进行更快速的协同设计和风险评估。毕竟,水利行业正面临着设计周期长、现场条件多变等挑战,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然而,这本书的基调似乎停留在相对传统的图纸和计算手册的思维模式下。它强调的是“设计规范”,侧重于成果物的最终形态要求,而非设计过程的革新工具。这让我不禁思考,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标准的更新速度,是否已经跟上了全球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期待未来的版本中能看到更多关于智能化设计、自动化校核等前沿方法的纳入,让这本“规范”也能成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风向标。

评分

哇,我最近刚翻完手头这本关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部头,感觉收获颇丰,但又有点意犹未尽。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简洁大方的,一看就是那种严谨的行业标准范儿。我本来以为它会侧重于宏观的水利规划和工程效益评估,毕竟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太大了,总想着看看有没有一些关于大型水库群的调度优化模型或者跨流域调水的前瞻性探讨。结果呢,它的大部分篇幅似乎都聚焦在工程实施的某个非常细致的环节上,这有点出乎我的预料。我期待的那些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哲学思考,或者不同气候带水文特征的对比分析,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影子。倒是对工程现场的某些具体操作规范描述得非常到位,这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可能极其宝贵,但对我一个更关注顶层设计和未来趋势的研究者来说,多少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能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做到如此详尽和专业,也确实体现了我国工程标准的专业深度。我猜这本书的读者群应该更偏向于那些需要严格遵循既定流程进行项目执行和验收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是那种非常“教科书式”的严谨,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几位,逻辑链条清晰到不容置疑。我特别欣赏这种追求零误差的工匠精神,这绝对是保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的基础。然而,这种极致的精确性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阅读障碍——它缺少了对“为什么”的深入阐释。比如,当它规定了某个参数的取值范围时,我更希望知道这个范围是如何在大量历史数据、模拟测试以及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权衡中确定的。它更像是一个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的指令集,而不是一本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理书。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分析,哪怕只是几段文字说明某个规范的制定是如何避免了一场潜在灾难的,那阅读体验一定会大大提升,也更能让非水利专业的读者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严肃性与价值所在。这种缺失,使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更像是一座没有对外交流通道的堡垒。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