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SL 657-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SL 657-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著,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土流失
  • 南方红壤
  • 丘陵区
  • 综合治理
  • 技术标准
  • 水利行业标准
  • SL 657-2014
  • 生态工程
  • 土壤保持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1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52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规范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提高综合治理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SL 657-2014》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简介: 《现代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著者: [虚构] 王宏伟, 李晓静, 张明远 出版社: [虚构] 绿色大地出版社 ISBN: [虚构] 978-7-5678-9012-3 页数: 780页 定价: 188.00元 书籍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方法论以及在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更是一部指导实践操作的工具书,旨在为生态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管理者以及环境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科学、前瞻性的视角和技术框架。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学科脉络 本书伊始,深入剖析了景观生态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早期的生态学思想演变到现代景观格局分析的兴起。重点介绍了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斑块(Patch)、基质(Matrix)、廊道(Corridor)等基本概念的精确定义和量化方法。特别辟章节详细论述了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空间尺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决定性作用。内容涵盖了对不同尺度下生态过程驱动力的分析,例如,在小尺度上微气候和土壤水分对植被群落的影响,与在大尺度上人类活动和地貌起伏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塑造之间的关联。 第二部分:关键方法与技术工具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详尽介绍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定量分析技术。 1. 景观格局指数(LPIs)的计算与解读: 全面梳理了数十种常用的景观格局指数,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指数等。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公式,更结合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利用GIS和遥感数据计算这些指数,并准确解读其生态学意义。例如,如何通过分形维数来评估景观的复杂程度和演替阶段。 2. 空间统计与模型构建: 深入探讨了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在识别空间集聚性(Clustering)和空间异质性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元胞自动机(CA)和基于主体的模型(ABM)在模拟未来景观变化趋势中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预测城市扩张和栖息地破碎化方面的能力。 3. 遥感与GIS集成分析: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覆盖分类、植被指数计算(如NDVI、EVI),并将分类结果导入GIS平台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以量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强度。 第三部分:应用领域与案例实践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门别类地展示了景观生态学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网络构建: 侧重于生态廊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探讨了如何利用最小阻力面(Least-Cost Path)分析来识别和连接关键的生态敏感区,以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案例分析了我国南方典型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识别过程。 2.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重点关注蓝绿空间(Blue-Green Infrastructure)的整合。阐述了城市公园、河流廊道、屋顶绿化等要素如何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骨架,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雨洪管理、空气净化和热岛效应缓解。详细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在评估城市对周边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 3. 农业景观的生态优化: 区别于传统的农业水土保持关注点,本书从景观尺度探讨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内容涉及农田景观镶嵌体的优化设计,以平衡食物生产效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广生态补偿机制下的农田景观结构优化策略。 4. 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构: 针对采矿区、废弃工业用地等受损区域,提出了基于生态演替理论的景观重构方案。强调了通过引入先锋物种、构建多样化的地表结构来加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路径。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成功融合了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规划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前沿方法指导: 提供了大量前沿的定量分析工具和软件操作思路。 本土化案例支撑: 案例多取材于中国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景观的影响机制,掌握科学规划和设计健康、有韧性的人地系统的先进技术手段。 ---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技术规范(2023版)》 著者: [虚构] 陈国强, 赵文涛 出版社: [虚构] 建设科技出版社 ISBN: [虚构] 978-7-5003-1011-2 页数: 1120页 定价: 298.00元 书籍简介: 本规范是针对我国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制定的最新技术标准,旨在统一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要求、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确保勘察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为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全面更新了近年来在工程物探、深基坑支护、特殊地层处理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行业实践经验。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总则与勘察工作阶段划分 本部分确立了勘察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深度、精度要求以及不同工程(如大型桥梁、超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水工结构等)勘察阶段的划分标准。重点强调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程地质灾害防控理念,并首次将数字化模型(BIM/GIS)在工程地质信息集成中的应用要求纳入规范框架。 第二部分:工程地质勘察的准备与实施 详述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前期的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勘察方案制定的技术要点。 1. 钻探与取样技术: 详细规定了不同岩土条件下的钻进工艺(如冲击、旋转、取芯钻进),岩心采取的质量标准(如RQD值的确定),以及对软弱、遇水溶解岩层(如可溶岩、膨胀土)的特殊钻探保护措施。 2. 现场测试与原位试验: 全面涵盖了从表层到深部的所有标准现场测试方法。重点更新了静力触探试验(CPT)的最新操作规程,特别是对于海洋工程和复杂软土地区的深层触探技术要求。此外,对波速测试(PS波)在场地动力特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标。 3. 物探方法的应用与精度控制: 详细阐述了电阻率法、重力法、磁法、探地雷达(GPR)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工程地质隐患探测中的应用条件和数据解释流程,并明确了物探数据与钻探验证的对应关系标准。 第三部分:特殊地质条件与危险性评价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我国区域性、复杂性的工程地质问题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引。 1. 岩溶/喀斯特地层勘察: 针对岩溶地区的勘察提出了“‘大网格、深穿透、高密度’的勘察思路”,详细规定了对溶洞、暗河、竖井的探查技术(如槽探、物探联合法),以及对溶洞充填物性质的判定标准。 2. 软土与液化土评价: 明确了地基处理前对软土层的标准分层、侧限抗压强度测试要求,并根据新的抗震规范,更新了场地土液化判据和分级标准,特别是对非均匀土层液化潜势的分析方法。 3. 边坡与基坑工程地质评价: 针对深基坑支护设计,规范了对临空面稳定性、地下水入渗模式的评价流程。对复杂软岩(如泥岩、页岩)的蠕变和失稳模式的力学分析方法进行了修订。 第四部分:工程地质信息表达与成果报告 规定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结构、内容深度和图件表达要求。强调了三维地质模型(3D Geological Model)的制作标准,要求报告中必须包含地质体空间分布的数字化表达,以及对主要工程风险源的定量化描述,确保成果的可视化和集成化。 本书特色: 最新标准集成: 涵盖了近五年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最新地质勘察规范和抗震设计要求。 强调数字化转型: 将BIM/GIS技术深度融入勘察全流程,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针对性强: 详细解决了如岩溶、膨胀土、高烈度地震区等我国特有复杂地质条件的勘察难题。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线性,是典型的“标准制定”导向的结构。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水利工程制图和基础的水文气象知识。我对其中的“监测与评估”部分尤其感兴趣,期待看到一套成熟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估治理项目的长期效果,比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率、地下水位回升幅度等生态效益指标。但实际内容更多的是对工程质量的检查清单,比如检查排水设施是否畅通、植被覆盖率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百分比,以及如何进行土方量的精确核算。这更像是一份竣工验收的清单,而非一套动态的、适应性强的效果评估框架。例如,书中对植被成活率的考核标准非常僵化,只提到了某一时间点(如一年后)的株数,而没有引入如冠层郁闭度的动态变化模型,这在面对南方气候多变的实际情况时,显得有些缺乏弹性。对于一个关注长期可持续性的研究者而言,这种侧重于“工程是否按图施工”而非“工程是否达到了生态目标”的评估体系,显得有些力度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异常严谨,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每一个技术参数、每一个验收标准都像钉子一样被牢牢地固定在纸面上,没有任何可以让人放飞想象力的空间。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南方红壤特殊性、例如其黏土矿物结构如何影响水土流失的机理分析,或者当地复杂的地质构造与降雨模式相互作用的案例研究。然而,内容大部分集中在“多少米高需要设置几级护坡石”、“坡面排水沟的最小过水断面如何计算”这类纯粹的工程尺寸规定上。它就像一个精密的尺子,告诉你所有事情的精确数值,但回避了对现象背后深层科学原理的挖掘。举个例子,书中对浆砌石的砌筑要求极为细致,从砂浆的配合比到石块的湿润度都有明确要求,但对于为什么这种材料在红壤地区优于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其耐久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却是一笔带过。对于希望了解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背后的生态学和土壤学基础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更像是烹饪食谱,精确地告诉你每一步放多少克调料,却没告诉你这些调料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风味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质感,让人一下子感觉回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行业规范制定时期。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当代水土保持技术的新进展,比如遥感监测、无人机应用这些,但翻开这本书,里面的章节结构和术语体系明显更偏向于传统的工程测量和现场勘查方法。例如,关于坡度测量的详细描述,用了大量的三角函数和水准仪校正的公式,这在今天看来,虽然是基础原理,但对于一个习惯了GIS软件自动生成数据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繁琐和过时了。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植被恢复的章节,重点似乎放在了耐旱作物的选育和传统的梯田、等高种植的比例划分上,缺乏对生物多样性在水土保持中作用的深入探讨,比如本土物种的恢复优先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良策略等。整体而言,它像是一部扎实的工程手册,详尽地规定了“怎么做”,但在“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以及“如何与现代科技融合”这两个层面,我没有找到我期望的深入论述,更像是为那个特定时期(2014年左右)的基层技术人员量身定做的操作指南,对于我们这些期待跨越式技术革新的读者来说,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迁移和“翻译”工作才能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几乎没有留白,每一个段落都塞满了专业术语和规范引用,这给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带来了显著的阅读门槛。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南方红壤区特有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的探讨,例如针对滑坡和泥石流频发地带的早期识别技术或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然而,书中对于这些高风险事件的应对,似乎只是在既有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寻找冗余和加强,例如增加排水系统的规格或者加大植被的密度,但缺乏对地质构造的深入分析和区域性的风险地图构建。它更像是一本标准的“静态防御手册”,告诉你如何通过工程手段去对抗已知的侵蚀过程,而不是一套“动态预警系统”。对于那些生活在潜在灾害区域的居民或应急管理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套能够快速反应、结合实时气象数据的预警流程,而不是一套在设计阶段就必须严格遵守的工程参数集合。这本书的风格是面向“建设”而非“应急管理”,这使得它在应对突发性、破坏性强的地质灾害问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评分

从一个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视野略显局促,它固执地将重点放在了“治理”这个动作本身,而不是“人地关系”的协调上。我原本非常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下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户的参与机制、以及治理技术与当地农民生计的结合点。比如,在坡地上推广何种经济作物既能有效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从而驱动他们自发维护治理工程的动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所有的技术方案似乎都是由上而下、由技术部门单方面部署的“硬工程”。它详细阐述了如何修建一条涵养林带,但没有阐述如何让当地的茶叶种植者或柑橘果农认识到这条林带对他们土地的价值,也缺乏关于激励政策或培训体系的介绍。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内,对于需要进行跨学科合作、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士来说,它提供的工具箱里缺少了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