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过去·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不忘过去·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燕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饥荒
  • 乌克兰饥荒
  • 俄乌关系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社会史
  • 集体化
  • 斯大林
  • 饥荒记忆
  • 当代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78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7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3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乌俄两国有着300多年的合并历史,民族间的长期通婚及混居使这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本书就苏联1932~1933年饥荒以及乌克兰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立场和诉求,尤其是它对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的影响做了极为详细系统的论述和梳理,从而清晰、完整、立体、真实地勾勒出了这一事件的全貌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展开的各种政治博弈,既让乌俄间的历史旧账和现实纠葛一目了然,又使人对西方与俄罗斯在乌克兰未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能有个较为客观的判断。

作者简介

李燕,女,1966年生,黑龙江东宁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史学博士。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学术专长为苏联历史、苏共党史、当代俄罗斯问题。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成就与缺失——以苏联和中国为例”“2010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命题实践’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 “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发生及其范围/059
  第一节 饥荒的发生情况/060
  第二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死亡人数/077
  本章小结 饥荒是事实,历史研究应直面历史事实/085
第二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088
  第一节 自然原因/089
  第二节 “人祸”:1932~1933年饥荒的人为因素/096
  第三节 斯大林对发生1932~1933年饥荒的责任/122
  本章小结 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斯大林/150
第三章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后果与历史教训/161
  第一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经济后果/162
  第二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政治后果/177
  第三节 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社会思想影响/199
  本章小结 历史的教训: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人为本/210
第四章 当代乌俄两国关系中的“大饥荒”问题/219
  第一节 “大饥荒”问题的提出与苏联解体/219
  第二节 “大饥荒”问题的演变及对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的影响/235
  第三节 当代国际关系视角中的“乌克兰大饥荒”问题/249
  本章小结 “大饥荒”问题演变的实质:历史问题的政治化/256
第五章 乌俄两国在苏联历史问题上的措施与发展趋向/259
  第一节 理性客观地对待苏联历史问题/259
  第二节 结论与预测:历史问题的“回归”/279
附录1 苏联1932~1934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293
附录2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评述苏联1932~1933年饥荒的后果/295
附录3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分析斯大林在饥荒中的责任/309
附录4 参考文献/325
附录5 中外人名对照表/337
后 记 “愿望是思想之父”/342

前言/序言


《不忘过去·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 历史的深邃回响:一场吞噬生命的浩劫,如何重塑两国今朝 1932年至1933年,一段令人心悸的岁月,在苏联广袤的大地上,饥荒如同瘟疫般蔓延,吞噬了无数生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场被历史铭记的灾难,尤其是发生在乌克兰的“大饥荒”(Holodomor),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粮食危机,更是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乃至当代的苏联及其后继国家,特别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关系的决定性事件。本书《不忘过去·着眼未来》正是以此为基石,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这场惨痛的饥荒如何塑造了乌克兰民族的集体记忆、国家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与俄罗斯之间复杂而敏感的关系。 本书的着眼点,首先聚焦于1932-1933年那场令人触目惊心的饥荒。我们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叙述,而是致力于从多维度、多层面地剖析这场灾难的成因。我们将考察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包括强制集体化政策的推行、粮食征收的残酷手段,以及意识形态的狂热如何一步步将国家推向深渊。斯大林时代的政治高压、对所谓“富农”的打击,以及对粮食出口的坚持,这些因素如何交织,共同酿成了这场人道主义的悲剧,我们将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在探究饥荒成因的同时,本书将着重关注其对个体生命和社会结构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我们将力求呈现饥荒下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那些被剥夺了一切的农民,那些在绝望中挣扎求生的人们。通过梳理史料、回忆录,以及对幸存者口述历史的收集(若史料允许),我们将试图还原这场灾难的真实面貌,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在极端困境下的脆弱与顽强。饥荒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统计,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文化和传统的断裂,是信任的崩塌。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将深入挖掘“大饥荒”在乌克兰民族记忆中的特殊地位。在乌克兰,“大饥荒”并非仅仅是一场饥荒,它被广泛视为一场有针对性的、旨在摧毁乌克兰民族抵抗意志的种族灭绝。本书将审视这一论述的史学依据、政治影响以及其在乌克兰当代民族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乌克兰官方如何定义和纪念这场饥荒,以及这种纪念方式如何与当代乌克兰的国家主权和独立诉求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冷静审视俄罗斯方面对这场饥荒的认知和定性。长期以来,俄罗斯官方的论述倾向于将1930年代的饥荒视为苏联范围内的普遍性灾难,而非仅仅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本书将对比分析两国在饥荒历史叙事上的差异,探讨这种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政治立场、历史观以及地缘政治考量。这种历史叙事的张力,正是理解当代乌俄两国关系复杂性的重要切入点。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1932-1933年的饥荒及其后续的记忆斗争,是理解当前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紧张关系的关键。当乌克兰将“大饥荒”视为对其民族生存的系统性攻击,并以此来强调其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合法性时,俄罗斯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段共同的苏联历史,而非针对特定民族的罪行。这种在历史认识上的根本性分歧,导致了双方在历史真相、民族苦难以及国家合法性等问题上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 具体而言,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饥荒的根源:政策失误与意识形态的阴影 强制集体化的逻辑与后果: 分析苏联政府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包括提高粮食产量、巩固政治权力以及改造农村社会结构等目标,并深入探讨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例如农民的抵制、生产积极性的丧失以及农业生产力的下降。 严酷的粮食征收政策: 详细阐述苏联政府在饥荒期间如何通过强制手段、以极低的价格征收农民的粮食,即使这导致了农民的颗粒无收。分析这种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以及其如何成为导致饥荒蔓延的直接导火索。 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富农”问题: 探讨斯大林时代“消灭富农阶级”政策的背景,以及这种政策如何被用来打击和压制农村中的抵抗力量,同时也将正常的农业生产者视为敌人,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混乱和粮食的短缺。 粮食出口与国家利益的博弈: 分析在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苏联政府为何仍然坚持大规模出口粮食,以换取工业化所需的设备和技术。考察这种决策背后是对工业化进程的优先考量,还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漠视。 二、 饥荒的现实:生命的代价与社会的裂痕 乌克兰地区的特殊性: 重点关注饥荒在乌克兰造成的特殊惨状。分析乌克兰作为苏联重要的粮食产地,其粮食被大量征收的比例,以及当地居民遭受的苦难程度。 个体生存的挣扎: 通过史料记载,呈现饥荒时期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例如食品短缺、饥饿、疾病蔓延、家庭分离、人口死亡率飙升等。 社会结构的瓦解: 探讨饥荒如何导致农村社区的瓦解、传统的家庭结构被破坏、邻里之间的信任消失,以及社会秩序的动荡。 政治压制与信息封锁: 分析苏联政府如何通过严密的政治控制和信息封锁,试图掩盖饥荒的真相,以及这种压制如何加剧了灾难的严重性。 三、 历史的记忆:民族苦难与国家认同 乌克兰的“大饥荒”叙事: 深入分析乌克兰民族如何将1932-1933年的饥荒视为一场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考察其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层面的论证,以及这种叙事在塑造乌克兰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中的作用。 纪念活动与国家话语: 审视乌克兰境内关于“大饥荒”的纪念碑、博物馆、教育体系以及官方纪念活动,分析这些形式如何传承和强化民族的集体记忆。 俄罗斯的史观与现实: 对比分析俄罗斯官方及学界对1930年代饥荒的普遍认知,通常将其视为苏联范围内的普遍性悲剧,而非针对特定民族的种族灭绝。探讨这种史观背后的政治逻辑和历史文化渊源。 记忆的对抗与争议: 揭示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在“大饥荒”历史认知上的根本性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成为两国关系中一个敏感且具有争议的议题。 四、 历史的回响:当代乌俄两国关系 历史记忆的政治化: 分析“大饥荒”的记忆如何被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当代政治博弈中加以利用。例如,乌克兰如何将其作为论证俄罗斯帝国主义野心和维护自身独立主权的依据;俄罗斯又如何视乌克兰的“种族灭绝”论为企图分裂俄罗斯、否定苏联历史遗产的手段。 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剂: 探讨“大饥荒”的记忆如何成为激发两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剂,加剧了双方的相互不信任和敌意。 主权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分析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如何折射出两国在国家主权、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地位上的根本性冲突。 和解的可能与挑战: 探讨在承认历史真相、尊重彼此民族苦难的基础上,两国关系走向和解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和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书并非意在制造对立,而是希望通过对这段沉重历史的深入挖掘与冷静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之间复杂关系的视角。我们相信,只有正视历史,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通过不忘过去那些吞噬生命的浩劫,我们才能更好地着眼于两国未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本书的研究,旨在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一座唤起深刻反思的灯塔,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历史的伤痕之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包容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直观且富有深度,尤其“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这一部分,本身就代表着一段饱受争议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场饥荒的成因进行一番深入的梳理与辨析。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被誉为“世界粮仓”的国家,在短短一年内,数百万无辜的生命被饥饿吞噬?是单纯的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如果是后者,那么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决策、社会动员以及经济体制的弊端?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严谨的论证,将这场饥荒的来龙去脉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的结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历史的伤痕,往往是现代政治冲突的根源之一。我想知道,这场惨绝人寰的饥荒,对日后乌克兰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苏联解体后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同时,俄罗斯作为一个继承了苏联衣钵的国家,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书中是否会探讨两国在看待这场饥荒时的不同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影响着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下,历史的阴影是否又被重新激活,投射到两国的外交政策和民间情绪之中?我对书中能够为理解两国复杂而敏感的关系,提供一个基于历史根源的深度解读,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的疑问。关于1932-1933年的苏联饥荒,我最想了解的是它对当时苏联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的长期影响。这场饥荒究竟消灭了多少生命?它是否改变了苏联的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尤其对于乌克兰地区,历史上素有“欧洲粮仓”之称,为何会在那个时期遭遇如此惨烈的饥荒?书中会否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或者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这场浩劫的规模?其次,关于“不忘过去”的提法,我理解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纪念,更是对其中教训的汲取。那么,这场饥荒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是关于国家治理的,还是关于集体主义的,或是关于粮食安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层面。而“着眼未来”则让我对书中关于当代乌俄关系的研究部分充满期待。历史上的苦难,是否成为了两国之间解不开的心结?当年的某些政策或事件,是否至今仍在左右着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和两国人民的情感?尤其是乌克兰,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后与俄罗斯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双方在历史叙事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到现实的政治博弈?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挑战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一种更具深度的理解,感到非常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它提出的“不忘过去·着眼未来”的命题,似乎预示着一种深刻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关照。1932-1933年的苏联饥荒,是一段沉重且敏感的历史。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呈现这场饥荒的复杂成因,不仅仅是笼统地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能够细致地剖析当时苏联在农业政策、集体化运动、粮食征集等方面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如何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相互作用,最终酿成这场人道主义灾难。我特别期待书中能通过生动的史料,例如幸存者的回忆、当时的文献档案等,来还原这场饥荒的真实面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绝望。这种具体而微的叙述,往往比宏大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更何况,书名还将这段历史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视角。我非常好奇,这段悲惨的记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天的乌克兰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意识?又或者,它是否被用作某种政治叙事的一部分,来影响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互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证据,来论证历史记忆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两国在如何解读和利用这段历史上的分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平衡且客观的视角,既不回避历史的残酷,也能为理解当下的复杂局势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

当看到《不忘过去·着眼未来: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第一反应是被其“不忘过去”与“着眼未来”这两个充满辩证意味的短语所吸引。1932-1933年的苏联饥荒,无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悲剧,它留下的创伤至今仍然影响着相关地区。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呈现这场饥荒的起因,究竟是由于极端的天气条件,还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行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或是其他更加复杂的原因?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史料挖掘,还原这场灾难的真实面貌,让读者深刻理解饥荒对普通民众造成的巨大痛苦和对社会结构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场饥荒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特别是对乌克兰地区造成的独特历史创伤。而“着眼未来”则将目光引向了当代。我很好奇,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乌克兰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又或者,它是否成为了影响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书中是否会分析两国在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段历史上的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体现在当代的政治互动和外交策略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段遥远的悲剧,至今仍在影响着地缘政治的格局,并且为我们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提供一种更为深刻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立刻勾起了我对一段黑暗历史的好奇心,以及对当下地缘政治复杂性的思考。1932-1933年的苏联饥荒,这几个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沉重与悲痛。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统计,更是无数个体生命遭遇的巨大灾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场饥荒背后的具体原因,是自然灾害,还是政策失误,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当时苏联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加剧或缓解了这场危机?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民,饥荒究竟意味着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又是如何艰难地度过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这些细节的呈现,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同时,将这段历史与当代的乌俄关系联系起来,更是点睛之笔。历史的伤痕是否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两国关系?当年的集体记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立场?我迫切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有力的分析和证据,来佐证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联动,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两国关系的复杂根源,以及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当下。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选题非常有价值,既是对一段痛苦历史的回溯,也是对当前国际关系的一次深刻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