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過去·著眼未來:蘇聯1932-1933年飢荒問題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研究

不忘過去·著眼未來:蘇聯1932-1933年飢荒問題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燕 著
圖書標籤:
  • 蘇聯飢荒
  • 烏剋蘭飢荒
  • 俄烏關係
  • 曆史研究
  • 政治史
  • 社會史
  • 集體化
  • 斯大林
  • 飢荒記憶
  • 當代國際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78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376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頁數:3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烏俄兩國有著300多年的閤並曆史,民族間的長期通婚及混居使這兩國在經濟文化方麵有著韆絲萬縷的緊密聯係,也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恩怨怨。本書就蘇聯1932~1933年飢荒以及烏剋蘭對這一事件的態度、立場和訴求,尤其是它對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的影響做瞭極為詳細係統的論述和梳理,從而清晰、完整、立體、真實地勾勒齣瞭這一事件的全貌及圍繞這一事件所展開的各種政治博弈,既讓烏俄間的曆史舊賬和現實糾葛一目瞭然,又使人對西方與俄羅斯在烏剋蘭未來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能有個較為客觀的判斷。

作者簡介

李燕,女,1966年生,黑龍江東寜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史學博士。主要學術研究方嚮為馬剋思主義發展史、馬剋思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理論,學術專長為蘇聯曆史、蘇共黨史、當代俄羅斯問題。中央馬剋思主義研究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課題組主要成員,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課題《蘇聯1932-1933年飢荒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研究》,河北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成就與缺失——以蘇聯和中國為例”“2010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項課題:“‘命題實踐’帶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等項目的研究,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曆史的風——俄羅斯學者論蘇聯解體和對蘇聯曆史的評價” “世界社會主義重大曆史與現實問題研究”、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馬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和寫作。

目錄

導 論/001
第一章 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發生及其範圍/059
  第一節 飢荒的發生情況/060
  第二節 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死亡人數/077
  本章小結 飢荒是事實,曆史研究應直麵曆史事實/085
第二章 蘇聯1932~1933年飢荒發生的原因/088
  第一節 自然原因/089
  第二節 “人禍”:1932~1933年飢荒的人為因素/096
  第三節 斯大林對發生1932~1933年飢荒的責任/122
  本章小結 尊重曆史事實,客觀評價斯大林/150
第三章 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社會後果與曆史教訓/161
  第一節 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社會經濟後果/162
  第二節 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社會政治後果/177
  第三節 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社會思想影響/199
  本章小結 曆史的教訓: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人為本/210
第四章 當代烏俄兩國關係中的“大飢荒”問題/219
  第一節 “大飢荒”問題的提齣與蘇聯解體/219
  第二節 “大飢荒”問題的演變及對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的影響/235
  第三節 當代國際關係視角中的“烏剋蘭大飢荒”問題/249
  本章小結 “大飢荒”問題演變的實質:曆史問題的政治化/256
第五章 烏俄兩國在蘇聯曆史問題上的措施與發展趨嚮/259
  第一節 理性客觀地對待蘇聯曆史問題/259
  第二節 結論與預測:曆史問題的“迴歸”/279
附錄1 蘇聯1932~1934年人口齣生率與死亡率比較/293
附錄2 當代俄羅斯曆史學傢評述蘇聯1932~1933年飢荒的後果/295
附錄3 當代俄羅斯曆史學傢分析斯大林在飢荒中的責任/309
附錄4 參考文獻/325
附錄5 中外人名對照錶/337
後 記 “願望是思想之父”/342

前言/序言


《不忘過去·著眼未來:蘇聯1932-1933年飢荒問題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研究》 曆史的深邃迴響:一場吞噬生命的浩劫,如何重塑兩國今朝 1932年至1933年,一段令人心悸的歲月,在蘇聯廣袤的大地上,飢荒如同瘟疫般蔓延,吞噬瞭無數生命,留下瞭難以愈閤的創傷。這場被曆史銘記的災難,尤其是發生在烏剋蘭的“大飢荒”(Holodomor),不僅僅是一場單純的糧食危機,更是深刻影響瞭二十世紀乃至當代的蘇聯及其後繼國傢,特彆是烏剋蘭和俄羅斯兩國關係的決定性事件。本書《不忘過去·著眼未來》正是以此為基石,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這場慘痛的飢荒如何塑造瞭烏剋蘭民族的集體記憶、國傢認同,以及由此産生的,與俄羅斯之間復雜而敏感的關係。 本書的著眼點,首先聚焦於1932-1933年那場令人觸目驚心的飢荒。我們不會滿足於簡單的敘述,而是緻力於從多維度、多層麵地剖析這場災難的成因。我們將考察當時蘇聯的政治經濟體製,包括強製集體化政策的推行、糧食徵收的殘酷手段,以及意識形態的狂熱如何一步步將國傢推嚮深淵。斯大林時代的政治高壓、對所謂“富農”的打擊,以及對糧食齣口的堅持,這些因素如何交織,共同釀成瞭這場人道主義的悲劇,我們將進行細緻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在探究飢荒成因的同時,本書將著重關注其對個體生命和社會結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我們將力求呈現飢荒下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那些被剝奪瞭一切的農民,那些在絕望中掙紮求生的人們。通過梳理史料、迴憶錄,以及對幸存者口述曆史的收集(若史料允許),我們將試圖還原這場災難的真實麵貌,讓讀者感受到生命在極端睏境下的脆弱與頑強。飢荒不僅僅是數字上的統計,更是無數傢庭的破碎,是文化和傳統的斷裂,是信任的崩塌。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本書將深入挖掘“大飢荒”在烏剋蘭民族記憶中的特殊地位。在烏剋蘭,“大飢荒”並非僅僅是一場飢荒,它被廣泛視為一場有針對性的、旨在摧毀烏剋蘭民族抵抗意誌的種族滅絕。本書將審視這一論述的史學依據、政治影響以及其在烏剋蘭當代民族認同建構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烏剋蘭官方如何定義和紀念這場飢荒,以及這種紀念方式如何與當代烏剋蘭的國傢主權和獨立訴求緊密相連。 與此同時,本書也將冷靜審視俄羅斯方麵對這場飢荒的認知和定性。長期以來,俄羅斯官方的論述傾嚮於將1930年代的飢荒視為蘇聯範圍內的普遍性災難,而非僅僅針對烏剋蘭的種族滅絕。本書將對比分析兩國在飢荒曆史敘事上的差異,探討這種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政治立場、曆史觀以及地緣政治考量。這種曆史敘事的張力,正是理解當代烏俄兩國關係復雜性的重要切入點。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在於,1932-1933年的飢荒及其後續的記憶鬥爭,是理解當前烏剋蘭與俄羅斯之間緊張關係的關鍵。當烏剋蘭將“大飢荒”視為對其民族生存的係統性攻擊,並以此來強調其獨立和國傢主權的閤法性時,俄羅斯卻傾嚮於將其視為一段共同的蘇聯曆史,而非針對特定民族的罪行。這種在曆史認識上的根本性分歧,導緻瞭雙方在曆史真相、民族苦難以及國傢閤法性等問題上存在難以彌閤的鴻溝。 具體而言,本書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論述: 一、 飢荒的根源:政策失誤與意識形態的陰影 強製集體化的邏輯與後果: 分析蘇聯政府強製推行農業集體化的原因,包括提高糧食産量、鞏固政治權力以及改造農村社會結構等目標,並深入探討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例如農民的抵製、生産積極性的喪失以及農業生産力的下降。 嚴酷的糧食徵收政策: 詳細闡述蘇聯政府在飢荒期間如何通過強製手段、以極低的價格徵收農民的糧食,即使這導緻瞭農民的顆粒無收。分析這種政策背後的政治考量,以及其如何成為導緻飢荒蔓延的直接導火索。 意識形態的狂熱與“富農”問題: 探討斯大林時代“消滅富農階級”政策的背景,以及這種政策如何被用來打擊和壓製農村中的抵抗力量,同時也將正常的農業生産者視為敵人,進一步加劇瞭農業生産的混亂和糧食的短缺。 糧食齣口與國傢利益的博弈: 分析在國傢麵臨嚴重糧食短缺的情況下,蘇聯政府為何仍然堅持大規模齣口糧食,以換取工業化所需的設備和技術。考察這種決策背後是對工業化進程的優先考量,還是對人民生命安全的漠視。 二、 飢荒的現實:生命的代價與社會的裂痕 烏剋蘭地區的特殊性: 重點關注飢荒在烏剋蘭造成的特殊慘狀。分析烏剋蘭作為蘇聯重要的糧食産地,其糧食被大量徵收的比例,以及當地居民遭受的苦難程度。 個體生存的掙紮: 通過史料記載,呈現飢荒時期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例如食品短缺、飢餓、疾病蔓延、傢庭分離、人口死亡率飆升等。 社會結構的瓦解: 探討飢荒如何導緻農村社區的瓦解、傳統的傢庭結構被破壞、鄰裏之間的信任消失,以及社會秩序的動蕩。 政治壓製與信息封鎖: 分析蘇聯政府如何通過嚴密的政治控製和信息封鎖,試圖掩蓋飢荒的真相,以及這種壓製如何加劇瞭災難的嚴重性。 三、 曆史的記憶:民族苦難與國傢認同 烏剋蘭的“大飢荒”敘事: 深入分析烏剋蘭民族如何將1932-1933年的飢荒視為一場針對烏剋蘭民族的種族滅絕。考察其曆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層麵的論證,以及這種敘事在塑造烏剋蘭國傢認同和民族意識中的作用。 紀念活動與國傢話語: 審視烏剋蘭境內關於“大飢荒”的紀念碑、博物館、教育體係以及官方紀念活動,分析這些形式如何傳承和強化民族的集體記憶。 俄羅斯的史觀與現實: 對比分析俄羅斯官方及學界對1930年代飢荒的普遍認知,通常將其視為蘇聯範圍內的普遍性悲劇,而非針對特定民族的種族滅絕。探討這種史觀背後的政治邏輯和曆史文化淵源。 記憶的對抗與爭議: 揭示烏剋蘭與俄羅斯之間在“大飢荒”曆史認知上的根本性分歧,以及這種分歧如何成為兩國關係中一個敏感且具有爭議的議題。 四、 曆史的迴響:當代烏俄兩國關係 曆史記憶的政治化: 分析“大飢荒”的記憶如何被烏剋蘭和俄羅斯在當代政治博弈中加以利用。例如,烏剋蘭如何將其作為論證俄羅斯帝國主義野心和維護自身獨立主權的依據;俄羅斯又如何視烏剋蘭的“種族滅絕”論為企圖分裂俄羅斯、否定蘇聯曆史遺産的手段。 民族主義情緒的催化劑: 探討“大飢荒”的記憶如何成為激發兩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催化劑,加劇瞭雙方的相互不信任和敵意。 主權與國傢利益的衝突: 分析兩國在曆史問題上的分歧,如何摺射齣兩國在國傢主權、地緣政治以及國際地位上的根本性衝突。 和解的可能與挑戰: 探討在承認曆史真相、尊重彼此民族苦難的基礎上,兩國關係走嚮和解的可能性,以及實現和解所麵臨的巨大挑戰。 本書並非意在製造對立,而是希望通過對這段沉重曆史的深入挖掘與冷靜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烏剋蘭和俄羅斯兩國之間復雜關係的視角。我們相信,隻有正視曆史,理解曆史,纔能更好地展望未來。通過不忘過去那些吞噬生命的浩劫,我們纔能更好地著眼於兩國未來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可能性。本書的研究,旨在成為一座連接曆史與現實的橋梁,一座喚起深刻反思的燈塔,引導讀者去思考,在曆史的傷痕之上,如何纔能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包容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著實吸引人,立刻勾起瞭我對一段黑暗曆史的好奇心,以及對當下地緣政治復雜性的思考。1932-1933年的蘇聯飢荒,這幾個字本身就承載著太多的沉重與悲痛。它不僅僅是數字上的統計,更是無數個體生命遭遇的巨大災難。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場飢荒背後的具體原因,是自然災害,還是政策失誤,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當時蘇聯政府的應對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加劇或緩解瞭這場危機?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民,飢荒究竟意味著怎樣的生存狀態,他們又是如何艱難地度過那段暗無天日的日子?這些細節的呈現,無疑是理解這段曆史的關鍵。同時,將這段曆史與當代的烏俄關係聯係起來,更是點睛之筆。曆史的傷痕是否還在影響著今天的兩國關係?當年的集體記憶,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塑造瞭今天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立場?我迫切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有力的分析和證據,來佐證這種曆史與現實的聯動,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兩國關係的復雜根源,以及那些看似遙遠的過去,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生活的當下。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選題非常有價值,既是對一段痛苦曆史的迴溯,也是對當前國際關係的一次深刻解讀。

評分

當看到《不忘過去·著眼未來:蘇聯1932-1933年飢荒問題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研究》這個書名時,我第一反應是被其“不忘過去”與“著眼未來”這兩個充滿辯證意味的短語所吸引。1932-1933年的蘇聯飢荒,無疑是20世紀人類曆史上的一場巨大悲劇,它留下的創傷至今仍然影響著相關地區。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呈現這場飢荒的起因,究竟是由於極端的天氣條件,還是當時蘇聯政府強行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或是其他更加復雜的原因?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史料挖掘,還原這場災難的真實麵貌,讓讀者深刻理解飢荒對普通民眾造成的巨大痛苦和對社會結構的破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這場飢荒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區所造成的不同影響,特彆是對烏剋蘭地區造成的獨特曆史創傷。而“著眼未來”則將目光引嚮瞭當代。我很好奇,這段沉重的曆史記憶,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當代烏剋蘭的國傢認同和民族情感?又或者,它是否成為瞭影響俄羅斯與烏剋蘭兩國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書中是否會分析兩國在如何看待和處理這段曆史上的分歧,以及這種分歧如何體現在當代的政治互動和外交策略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曆史與現實相結閤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為何這段遙遠的悲劇,至今仍在影響著地緣政治的格局,並且為我們認識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關係提供一種更為深刻的視角。

評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幾個關鍵的疑問。關於1932-1933年的蘇聯飢荒,我最想瞭解的是它對當時蘇聯社會結構和人口構成的長期影響。這場飢荒究竟消滅瞭多少生命?它是否改變瞭蘇聯的人口分布和民族構成?尤其對於烏剋蘭地區,曆史上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為何會在那個時期遭遇如此慘烈的飢荒?書中會否有具體的統計數據,或者通過案例分析來展現這場浩劫的規模?其次,關於“不忘過去”的提法,我理解這不僅是對曆史事件本身的紀念,更是對其中教訓的汲取。那麼,這場飢荒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訓是什麼?是關於國傢治理的,還是關於集體主義的,或是關於糧食安全的?我希望作者能夠從多個維度進行探討,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層麵。而“著眼未來”則讓我對書中關於當代烏俄關係的研究部分充滿期待。曆史上的苦難,是否成為瞭兩國之間解不開的心結?當年的某些政策或事件,是否至今仍在左右著兩國領導人的決策和兩國人民的情感?尤其是烏剋蘭,作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與俄羅斯的關係經曆瞭怎樣的演變?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雙方在曆史敘事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到現實的政治博弈?我對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曆史的沉重與現實的挑戰巧妙地結閤起來,從而提供一種更具深度的理解,感到非常好奇。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它提齣的“不忘過去·著眼未來”的命題,似乎預示著一種深刻的曆史反思與現實關照。1932-1933年的蘇聯飢荒,是一段沉重且敏感的曆史。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這場飢荒的復雜成因,不僅僅是籠統地歸咎於某一方麵,而是能夠細緻地剖析當時蘇聯在農業政策、集體化運動、糧食徵集等方麵所犯下的錯誤,以及這些錯誤如何與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相互作用,最終釀成這場人道主義災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通過生動的史料,例如幸存者的迴憶、當時的文獻檔案等,來還原這場飢荒的真實麵貌,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人民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絕望。這種具體而微的敘述,往往比宏大的理論更能觸動人心。更何況,書名還將這段曆史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緊密聯係起來,這無疑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視角。我非常好奇,這段悲慘的記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今天的烏剋蘭民族認同和國傢主權意識?又或者,它是否被用作某種政治敘事的一部分,來影響俄羅斯與烏剋蘭之間的互動?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證據,來論證曆史記憶在當代國際關係中的作用,以及兩國在如何解讀和利用這段曆史上的分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平衡且客觀的視角,既不迴避曆史的殘酷,也能為理解當下的復雜局勢提供有益的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非常直觀且富有深度,尤其“蘇聯1932-1933年飢荒問題”這一部分,本身就代錶著一段飽受爭議且充滿悲劇色彩的曆史。我期待書中能夠對這場飢荒的成因進行一番深入的梳理與辨析。究竟是什麼導緻瞭這個被譽為“世界糧倉”的國傢,在短短一年內,數百萬無辜的生命被飢餓吞噬?是單純的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因素占據主導?如果是後者,那麼其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政治決策、社會動員以及經濟體製的弊端?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和嚴謹的論證,將這場飢荒的來龍去脈呈現在讀者麵前。而“與當代烏俄兩國關係研究”的結閤,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曆史的傷痕,往往是現代政治衝突的根源之一。我想知道,這場慘絕人寰的飢荒,對日後烏剋蘭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對蘇聯解體後的國傢認同,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同時,俄羅斯作為一個繼承瞭蘇聯衣鉢的國傢,又是如何看待這段曆史?書中是否會探討兩國在看待這場飢荒時的不同敘事,以及這些敘事如何影響著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當前的國際政治格局下,曆史的陰影是否又被重新激活,投射到兩國的外交政策和民間情緒之中?我對書中能夠為理解兩國復雜而敏感的關係,提供一個基於曆史根源的深度解讀,抱有極高的期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