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

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缨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人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文学
  • 大唐
  • 诗歌
  • 人物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677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898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苏缨古典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进入诗词世界的初选读物;
浪漫的诗文交融,品鉴的巅峰之作;
故事动人,文笔优美,辞藻清丽,妙趣横生,人生感悟深刻。

内容简介

<p>&nbsp; &nbsp; &nbsp; 古典文化倍受国人青睐,唐诗更甚。《大唐诗人往事》精心选取唐诗中的精品之作,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诗人的生平,阐述其诗作的意境;全文用典细致、旁征博引,使读者在品味唐诗中开阖大气或婉约动人的悲欢离合时,赏析一篇篇故事性强、发人深省的美文。</p>

作者简介

<p>苏缨,著名畅销书作家 <br />出版作品:《纳兰词典评》(2008)、《纳兰容若词传》(2009) <br />《人间词话讲评》(2009)、《唐诗的唯美主义》(2009) <br />《诗经讲评:风人深致》(2009) <br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2011) <br />《纳兰词全编笺注》(2011) <br />《诗的时光书:西方经典诗歌之美》(2012) <br />《少有人看见的美》(2013) <br />《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2013</p>

内页插图

目录

<p>王绩&middot;贞观盛世里的不合作者</p> <p>王勃&middot;青春即是终生</p> <p>杨炯&middot;从未亲历边塞战争的边塞诗人</p> <p>卢照邻&middot;灵丹妙药的受害者</p> <p>骆宾王&middot;不曾观光的观光客</p> <p>宋之问&middot;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p> <p>沈佺期&middot;唐代律体诗之始</p> <p>杜审言&middot;大唐自恋第一</p> <p>刘希夷&middot;著作权的代价</p> <p>陈子昂&middot;富二代的生命悲歌</p> <p>张若虚&middot;孤篇压全唐</p> <p>张九龄&middot;名相柔情</p> <p>王之涣&middot;流行歌曲竞赛的胜出者</p> <p>孟浩然&middot;不尴不尬的世外高人</p> <p>崔颢&middot;酒色财气里的人生转型</p> <p>王昌龄&middot;细节决定成败</p> <p>王维&middot;亦诗亦画、亦官亦隐</p> <p>李白&middot;一个从不肯脚踏实地的天才</p> <p>杜甫&middot;深谷中的俯瞰者</p> <p>高适&middot;赌场豪侠客</p> <p>鲍防&middot;被遗忘的诗坛宗主</p> <p>陆羽&middot;一茶一世界</p> <p>顾况&middot;沦为绿叶的一朵红花</p> <p>戎昱&middot;在政治正确的路线之外</p> <p>苏涣&middot;强盗诗人</p> <p>张志和&middot;中唐第一隐士</p> <p>韩翃&middot;温暖的寒食</p> <p>钱起&middot;神鬼传说</p> <p>李益&middot;《霍小玉传》的主人公</p> <p>王建&middot;宫禁的泄密者</p> <p>元载夫妻&middot;凤凰男与豪门女</p> <p>白居易&middot;果然白居易</p> <p>杜牧&middot;魏晋名士派头的唐代诗人</p> <p>李商隐&middot;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生存</p>

精彩书摘

<p>  王绩&middot;贞观盛世里的不合作者<br />  关键词:托病、孤独、道德坚守<br />  警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br />  1.<br />  大唐诗人的时间版图是从一个非暴力不合作分子开始的。对于大唐帝国而言,这既可以看作反讽,也可以看作恭维,一切只取决于你采取了怎样的视角,怀抱着怎样的信念。<br />  这个非暴力不合作分子名叫王绩,出身于一个并不显达的官宦之家。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黑暗、反动”的隋朝度过,那时候天下满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粉饰,还没有人能够预见那一场即将到来的改朝换代。官宦子弟王绩和所有同辈一样,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在家读书求学,积累知识;出外拜谒权贵,积累人脉。<br />  这真是俗得不能再俗的生活模式,无非是要在官僚体制里给自己混个前途罢了。只有混到了这个前途,理想主义者才可以兼济天下,施展政治抱负,功利主义者才可以追名逐利,将自己打扮成世人眼中的成功典范。一切前途的第一道门槛,就是科举。<br />  科举制度正是在隋朝开创的,它给了天下的读书人一个貌似公平的竞争平台,绵延直至晚清。之所以说它公平,是因为笔试环节一视同仁;之所以说它仅仅“貌似”公平,是因为面试成绩才真正决定成败。而面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的我们并不难悬想千年之前的潜规则。<br />  于是,打通人脉,揄扬名声,这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必须要做的功课,而那些高门大宅前的冷冰冰的台阶又哪是寒门子弟可以轻易攀登的呢?幸而少年王绩并没有这一层顾虑,因为他有家世,所以有人脉;他有社交能力,所以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人脉;他更有才华,所以能够在利用人脉的过程里得到真心的赏识。换言之,他具备了成功所需的全部要素,一片光明前途完全是可以预见的。如果你是一个正在操心女儿婚姻大事的父亲,那么王绩这样的少年俊彦就是你最应该垂涎的对象,当然,你需要打败无数竞争者才能最后胜出。<br />  2.<br />  十五岁那年,王绩西游长安,拜谒了当时权倾朝野的皇室元老杨素,在举座宾客之间肆意展现着聪慧的谈吐,过人的才识,机智的应变。王绩真正的人生就是从这样一个华丽丽的出场开始的,正是这一个出场,为他赢得了“神仙童子”的名号。那么,关节打通了,名声揄扬了,学养足备了,功名自然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br />  如愿以偿地,王绩在隋朝大业元年举孝廉高第,授职秘书正字,从此正式成为官僚阶层的一员,他的悲剧人生就以这样的幸运开始了。<br />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这句话若用在官场上,意思就是说:千万不要把那些道貌岸然、冠冕堂皇、高风亮节的说辞当真,谁当真谁就输了。王绩偏偏是个天生的诗人,诗人的本真就是一切发乎本真,半点不会作假。<br />  做官才不久,王绩就见识了常人一辈子也见识不尽的龌龊与虚伪,他发觉这个自诩有安邦定国之使命的管理集团竟然不是一个哪怕仅稍具正义感的人可以轻易施展才华的地方——何止如此,简直连存身都难。虽然俗谚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但王绩发现,只有蛆虫才能在粪池里如鱼得水。<br />  3.<br />  天下板荡,群雄蜂起。和平的人生总是相似的,动荡的人生各有各的理由:有迫于生计的作乱,有以暴力寻求正义的反叛,有机会主义者的政治投机,有浑水摸鱼的跟风起哄。这样的一个隋朝末世,是天真者的墓园,是野心家的乐园,而刚刚步入仕途的王绩,不幸属于前者。<br />  官场地图从来都可以做一个二分法,即中央与地方。在中央政府任职,天颜近在咫尺,任何细小的政绩与争宠都不愁不可以上达天听,升迁的机会远远大于地方;而地方政府天高皇帝远,若你在中央政府里缺少死党,那么过不了多久你就会被权力中心彻底遗忘。<br />  当然,风险与回报从来都成正比。一个满怀雄心或野心的人总会力争中央职位,而一个只想平常做事、正直为人的人,还是远离中央,退避到地方官署为好。王绩的确很有些政治抱负,却也不乏审时度势的明智。他找准时机向上级报告说:我生病了,身体一直好不起来,对这份工作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啊!<br />  幸而正忙着四处扑火的朝廷并不太在意这样一个官场新进的去留,便随便打发他到扬州做个小官。这真是才出龙潭,又入虎穴,因为扬州,隋炀帝下扬州的那个扬州,很快就会成为天下目光的焦点,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成为乱象丛生的中心地带。<br />  4.<br />  王绩在扬州益发不能自安,每日里只管饮酒,不问公务,以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打消上级主管不合时宜的期待与同僚们几乎完全出于职场本能的妒忌。而此时的天下一日乱似一日,每寸都是污浊,让所有洁身自好的人找不到立锥之地。<br />  虽然没有人给苦闷中的王绩灌输正能量,使他可以笑对人生、迎难而上,但他至少和我们一样懂得消解职场压力的全部三项选择: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王绩心地纯善,所以狠不下去;心高气傲,所以忍不下来;只有对滚字诀他非但不介意,而且已经有过成功经验——既然装过一次病,何不再装一次!<br />  王绩留下病假条,也不管上级领导批不批准,急慌慌趁着夜幕乘上一叶轻舟飘然远去,拂一拂衣袖,不带走一点牵挂。<br />  就是在这一叶轻舟之上,王绩为世人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叹息:“网罗在天,吾将安之?”长安待不下去,躲到扬州;扬州待不下去,还能躲到哪里?正如一只目光犀利的大雁,看到整个世界忽然间遍布罗网,从此再没有任何乐土可以栖息,再没有任何明哲可以保身。在这样一句满载着负能量的真理里,蕴藏着怎样一种刻骨的绝望啊。<br />  回返故土,避世全身,这也许是所有行不通的道路中唯一行得通的一途。想想中原故乡,兄长王通多年来在那里教授生徒,名声一天高似一天,俨然化身为当代孔子,天下各大势力里都有他的门生。这样的人脉背景,倘若真到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总还可以借用一点吧?<br />  于是,王绩以乱世避祸者的姿态回到了绛州龙门,只愿离天机更近,离人世更远。<br />  5.<br />  转眼间隋唐易代。史书只是翻过了一页,真实的生活却远不是这样容易挨过的。<br />  大唐初建,一大当务之急便是妥善安置隋朝旧官,无论这些人当初究竟是清官还是污吏,无论是良臣还是庸才,来不及细加甄别了,为了所谓大局,为了新朝的稳定,就是要赶紧给这些人安排官做,千万不要因为一忽怠慢而使他们敏感的心里生出怨怼与狐疑,合起伙来做点什么动摇新政权的事情。<br />  作为前朝旧臣,王绩自然也在被征之列,轻易得了个门下省待诏的职位。新朝如此优容,前朝罪臣哪还敢不识抬举?然而其中况味,当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在面对至亲骨肉的时候才可以吐露一二。那一次弟弟王静问起:“待诏的工作可还顺心?”王绩答道:“这个职位薪水微薄,境况萧瑟,只有按时供给的三升好酒勉强使人留恋罢了。”<br />  从这一番问答里,我们分明看到了竹林七贤的影子,但王绩毕竟不是阮籍,他还没有那么大的名头和背景可以使自己尽情放诞。幸而哥哥王通历年来积累下的人脉终于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一点作用:江国公陈叔达曾经跟随王通读书,如今贵显于新朝,在听闻王绩的这一点点抱怨之后,他以胜利者的豁达姿态动用特权,特批给王绩每日一斗好酒,王绩因此而有了“斗酒学士”的雅号。<br />  无论陈叔达对王绩的帮助还是王绩对陈叔达的攀附,仅限于这一日斗酒。对于习惯官场逻辑的人士而言,这实在是一件可怪的事情。这位陈叔达,毕生碌碌,虽然官至宰辅,却是初唐宰相里最乏善可陈的人物,名声不播于后世,只因为这一次特批,在文学史上留名千载。<br />  6.<br />  时光荏苒,年号从武德步入贞观,皇帝由李渊换作了李世民。若有足够预见力的话,当时的大唐子民应当知晓这位太宗皇帝即将开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以雄才伟略成为一代英主。<br />  然而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先知先觉,在当时的唐人看来,这位年轻的新君刚刚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屠杀了兄弟满门。尤为令人齿冷的是,他在灭掉亲兄弟李元吉的满门,将后者的全部家资赐给了政变第一功臣尉迟敬德之后,竟然还将元吉的爱妃收入自己的后宫。<br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最核心的政治纲领,这意味着帝王的首要之务在于修身,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而一位修身不谨、治家不严的帝王,一位连父子兄弟之情都可以轻易践踏的帝王,又怎可以作为天下人的道德表率呢,又怎可能真心关爱全天下的每一个平凡百姓呢?<br />  以这样的视角来看时局,那么玄武门之变分明是乱政的先兆。遥想李氏门阀当初起兵反隋的时候,战争檄文里历数隋炀帝在私生活上的滔天大罪,而李世民此时的所作所为,究竟比当初的隋炀帝好上几分呢?<br />  当然,那些胸怀“大局意识”的人不会这样多想,处心积虑的投机客们也不会这样多想,只有一些在儒家义理里浸淫得执拗而天真的人——像王绩这般执拗而天真的人——才会这样多想。而一名官僚体系中理应为王朝尽职尽责的臣子,一旦这样多想,或多或少地总会耻于在这样一位帝王手里赚取俸禄吧?<br />  7.<br />  王绩于是开始了一生之中的第三次称病辞官,重返故乡,以古井不波之心做回了沉潜的隐士。作为儒学世家的子弟,作为名儒王通的弟弟,王绩终于抛弃了一切的儒家经典。是的,这些高头讲章的道理虽然不错,而一旦参照现实,便只会令人心烦。真正的诗人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虚伪,而现实,尤其是政治,从来都是场场无休的奇幻魔术秀。<br />  王绩的床头从此只有《周易》《老子》《庄子》这三部书,即魏晋名士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三玄”。儒家经典不再看了,省得给心里添堵。王绩终于懂得了魏晋风骨之所由来,而假若生活可以选择,他一定宁愿对此懵然无知的吧?<br />  王家毕竟是当地大族,虽然改朝换代,多少还剩得一点家底。所以,王绩不乏隐居的资本,他的隐居生活至少比陶渊明舒适许多:一切耕种、酿造、畜养之务都有若干仆人在做,他自己乐得逍遥,在饮酒赋诗之中优游卒岁。他不再是隋朝的神仙童子,也不再是大唐的斗酒学士,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全新的字号“东皋子”,表明自己只是一名与世无争的小地主罢了。“东皋子”也可以翻译成“东坡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的时候,处境正与此时的王绩类似,表达的态度也很类似:我就是一个自得其乐的小地主,请你们千万不要把我当回事!言下之意是:我自己玩自己的,我也不把你们当回事!<br />  小地主的唯一理想就是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者说保住自己最后的一片精神家园,与广袤喧嚣的现实世界井水不犯河水。王绩固执地坚守着这一点底线,哪怕是当地最高长官亲自来访,他也避而不见,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对贞观盛世表达自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轻蔑。<br />  8.<br />  王绩的诗,《野望》是最传世的一首,也是被误读最深的一首:<br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br />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br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br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br />  若不晓得时代之背景与人物之生平,便很容易将这首诗理解为一首单纯的田园牧歌。<br />  诗句看上去确实是田园牧歌的腔调:东边高坡上已有薄薄的暮色,天很快就要黑下来了,而我徘徊着将要归向哪里呢?层林间只有秋意,群山上唯余落晖。牧人驱赶着牛犊,打猎的人将猎来的飞禽挂在马鞍上,纷纷走上归家的路。而我茫然四顾,竟看不到一个相识的人,只有唱起《采薇》之歌,遥想古代的高士。<br />  其实,这首诗的主题不是田园,而是孤独。<br />  天色暗淡了,正是归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唯独自己寻不到任何一条属于自己的归路。相顾无相识,难道真的在东皋之上没有熟识的面孔吗?不,这里分明就是王绩的故土,到处都是世代熟识的家乡故老。只是所有这些人,所有东皋附近的人,所有绛州龙门的人,所有大唐帝国的人,从中却找不出任何一个可以与自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人。<br />  如果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人,便只能从历史上找。那是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说纣王纵然无道,武王也不应该以下犯上。后来殷周易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薇充饥。传说他们作有《采薇歌》:<br />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br />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br />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br />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br />  ……</p>

前言/序言

<p>  序言:作者不死<br />  毛晓雯<br />  1968年,法国思想界先锋罗兰&middot;巴特在《占卜术》杂志上,郑重宣告古往今来所有作者已经死亡。<br />  罗兰&middot;巴特之前,阅读及阐释一部作品的传统方式是:作者总是焦点,一部作品意义为何,不是单纯从作品文字本身来理解,而是以作者本人的性格、情绪、生活经历为阐释的出发点。通过作者的人生故事来理解作者的作品,罗兰&middot;巴特对这样的阅读方式嗤之以鼻:“在多数情况下,文学批评在于说明,波德莱尔的作品是波德莱尔这个人的失败记录,梵高的作品是他的疯狂的记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其堕落的记录:好作品的解释总是从生产作品的人一侧寻找,就好像透过虚构故事的或明或暗的讽喻最终总是唯一的同一个人即作者的声音在提供其‘秘闻’。……古典主义的批评从未过问过读者;在这种批评看来,文学中没有别人,而只有写作的那个人。”<br />  在罗兰&middot;巴特看来,作品一经完成便脱离作者本人了,对于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作者不再拥有发言权。读者从文本中读出了什么就是什么,文本会独立说话;文本作者的人生履历表彻底失效。作者是登徒子也好,大奸臣也罢,他的文本若写出了高风亮节,那就是高风亮节,重点是文本本身的表现和读者的理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会因为李白的谄媚人生而变得猥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会因为元稹始乱终弃的恋爱作风而变得下流,同样地,“武丁命傅说,治国如和羹;天亦命放翁,用此以养生”这种浅陋的句子,也不会因为陆游在现实中是个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者而变成好诗。一句话,文本一旦到了读者手里,就和作者没有半毛钱关系了,读者读书之时,作者已死。<br />  “作者已死”,堪称20世纪文化界最重要的革命之一,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仍在发挥无穷威力。我曾是“作者已死”观念的忠实拥趸,对作家生平自动屏蔽,认为该烧掉所有的作家传记,喜欢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说“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但直至读到玛格丽特&middot;阿特伍德的一句话,我才重新审视了作者人生故事的价值,她说,“不只是部分,而是所有的叙事体写作,以及或许所有的写作,其深层动机都是来自对‘人必有一死’这一点的畏惧和惊迷。”<br />  作品肯定比作者活得更长,说穿了,作品其实是作者抵抗死亡的产物,是作者生命的延续。当作者肉身变成灰,灵魂在作品中不灭。作者是作品的起点,作品是作者的续集,是作者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我们怎么能撇开作者本身的存在,而去理解作者另一种形式的存在?<br />  放在历史大链条上来看,伟大作者本人的故事不过是一瞬间,伟大的作品却属于永恒。但是,理解了瞬间,才能理解永恒。诗人们的人生故事,与那些隽永的诗歌比起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明白,那些故事其实是通向永恒之路的起点。<br />  2013年9月30日</p>
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 序章:盛唐的回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无疑是那段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它以其开放包容的气度、繁荣昌盛的国力以及在文化艺术上达到的巅峰,吸引了无数后人的景仰与追溯。而在这片锦绣江山之上,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莫过于那些才华横溢、风骨卓然的大唐诗人。他们的诗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穿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也映照着我们自身的情感与思考。 本书《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并非简单地罗列诗人的生平年表,或是浅显地解析诗句的字面含义。它试图以一种更深邃、更细腻的视角,去探寻那些大唐诗人内心深处的世界。我们将跟随他们的脚步,穿越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感受宫廷的繁华与寂寥;漫步江南的水乡,聆听吴侬软语中的离愁别绪;登临塞北的关山,体味边塞将士的豪情与孤寂。在这幅壮丽的盛唐画卷中,我们将看到诗人们的“飞扬”——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笔为剑,以诗为歌,抒发政治抱负,描绘山河壮丽,歌颂人间至情;我们也将看到他们“沉潜”——在失意潦倒之时,他们如何自我排遣,如何在孤独与磨难中淬炼出更为坚韧的灵魂,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体验。 本书的主旨在于,深入挖掘大唐诗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将诗人的个体命运与宏大的时代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相信,每一首传世之作的背后,都蕴藏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经历、深刻的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些“往事”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第一章:长安,诗歌的摇篮与熔炉 长安,这座伟大的都城,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无数诗人灵魂栖息之地。本书将首先聚焦于长安,描绘这座城池的恢弘气象,以及它如何孕育出如此众多伟大的诗人。 我们将从科举制度说起,了解当时士人入仕的途径,以及诗歌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许多诗人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得以进入仕途,他们的诗歌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我们将探讨唐朝的文坛风气,看看名士之间的交往、酬唱,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催生了文学的繁荣。 书中将详细介绍几位在长安留下深刻足迹的代表性诗人。例如,李白,这位“诗仙”,他的豪放不羁,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如何在这座宏伟的都城中得到尽情释放的?他的“飞扬”体现在何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还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我们将探寻他在长安的足迹,从御宴上的才情展现,到长安街头的纵情饮酒,再到对政治抱负的激昂陈词。 而杜甫,这位“诗圣”,他的“沉潜”又在何处显现?他如何在长安经历仕途的坎坷,如何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用他的笔记录下民间的疾苦与社会的动荡?他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盛唐表面繁华下的暗流涌动。我们将细致地分析他的作品,从中体会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黎民百姓的深情。 除了李白和杜甫,书中还将涉及王维、高适、岑参等重要的长安诗人。王维的田园诗,如何在长安城内外的山水之间寻找宁静与超脱?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又如何在远离长安的边疆,激荡出豪迈激昂的旋律?我们将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背景,感受他们在大唐锦绣江山中的悲欢离合。 第二章:山河颂,壮丽的笔触与家国情怀 大唐的江山,辽阔而壮丽,这片土地滋养了无数诗人的灵感。本书将深入探讨唐诗中对山河的描绘,以及这些描绘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我们将会走进边塞,聆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感受黄沙漫漫、孤雁南飞的苍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些诗篇中的意象,是如何塑造出独特的边塞风貌,又如何折射出征夫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我们将分析这些诗歌的艺术手法,例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它们如何营造出强烈的感染力。 我们将翻越巍峨的山岭,跨过奔腾的河流,感受唐朝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力,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都将为我们展现大唐江山的无限魅力。我们会探讨诗人如何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将自然的景物人格化,赋予其生命与情感。 除了自然风光,诗人们也描绘了繁华的都市、古老的城池,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勾勒出宽广的视野与普遍的情感;杜牧的“江南春”,描绘出春日江南的生机勃勃。这些诗篇不仅是对景物的记录,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歌颂。 在这个章节,我们将重点分析唐诗如何将个体的情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诗人们的“飞扬”不仅仅是对个人才情的抒发,更是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赞美,对民族独立与尊严的捍卫。他们用诗歌为大唐留下了最生动的时代注脚,也向后人展示了何为真正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离合悲欢,情感的深沉与人性的洞察 诗歌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与细腻描摹。本书将聚焦于唐诗中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展现诗人“沉潜”于人情世故之中的智慧。 离别,是唐诗中永恒的主题之一。送别的宴席,折柳的动作,一杯酒,一首诗,都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不舍。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出豁达的离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倾诉着深沉的忧伤。我们将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触动读者的内心。 相思,则是另一种同样令人动容的情感。闺怨、边关将士对家人的思念,都能在诗歌中找到最真挚的表达。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出自亡国之君之口,却道尽了无尽的哀思与无力。我们会探究诗人如何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出发,触及普遍的人性弱点与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喜悦、悲伤、愤怒、无奈、孤独……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都在唐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理解。 我们将深入分析诗人们在创作这些情感诗歌时的心境,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的经历融入诗歌,又如何通过诗歌来疗愈自己,或是与世界对话。这些“沉潜”的情感,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的洞察,也是一种更为成熟与深刻的人生智慧。 第四章:寂寞与辉煌,诗人的精神世界 每个伟大的诗人,都拥有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本书将试图走进这些诗人的内心深处,探寻他们在寂寞与辉煌之中,所进行的灵魂搏斗与精神追求。 我们将审视那些失意潦倒的诗人,他们在官场的失意,在仕途的挫败,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王维的“隐居”,并非完全的消极避世,而是在寂寞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与升华。他将对政治的热情,转化为对自然与艺术的追求。 而那些在辉煌时期,也可能身处寂寞之中的诗人,例如李白,他虽然才华横溢,名震天下,但其不被重用的失意,却也贯穿始终。他的“飞扬”既是才情的奔放,也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 书中还将探讨诗人们的思想观念,他们的人生哲学。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在他们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是如何在世俗的喧嚣中,寻求精神的宁静与超脱?他们又是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独立的人格与高洁的志向? 我们将分析诗歌背后的精神支撑,例如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热爱。这些精神追求,使得他们的诗歌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永恒的经典。他们的“飞扬”与“沉潜”,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更体现在他们的人生选择与精神坚守上。 第五章:诗歌的流传与永恒的生命力 伟大的作品,必然拥有不朽的生命力。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探讨唐诗是如何穿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我们将回顾唐诗的传播途径,从口耳相传,到雕版印刷,再到今天的数字时代,诗歌的载体在不断变化,但其内在的力量却始终如一。 我们将分析唐诗在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对后代文学、艺术、思想的启发。唐诗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璀璨明珠。 我们还将探讨,为什么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会对那些古老的诗篇产生共鸣。也许是因为,诗人们在“锦绣江山”中体验到的“飞扬”与“沉潜”,正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体验。也许是因为,诗歌所传递的那些关于生命、情感、理想与困境的思考,永远不会过时。 《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丰富、立体、充满魅力的唐朝诗歌世界。它不只是关于过去的追忆,更是关于当下的反思,关于永恒的人性与艺术的探索。希望通过本书,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大唐诗人,理解他们的生命轨迹,感受他们诗歌的温度,并从中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启迪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勾勒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以及在这画卷中那些闪耀的灵魂。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飞扬”与“沉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呈现在同一位诗人身上的。是顺风顺水时的意气风发,还是饱经风霜后的豁达与内敛?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能够体现这种张力的故事,去展现诗人们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展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与思想。例如,那些经历过政治风波的诗人,他们是如何在失去权势后,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清高与诗意的栖居?那些才华横溢却屡遭挫折的诗人,又是如何将内心的苦闷转化为艺术的瑰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大唐诗歌的精髓,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折射。我想看到,那些“锦绣江山”的壮丽景色,是如何与诗人们“飞扬”的才情和“沉潜”的心灵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图景。

评分

拿到《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大唐盛世的想象,而诗人们,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星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那些历史的烟尘,去触摸那些诗人的温度。我不太关心那些过于枯燥的史料堆砌,我更看重的是,作者能否将那些诗人的生命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比如,他们是如何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发生联系的?他们的人生经历,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足够多的细节,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到诗人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飞扬”与“沉潜”这两个词,对我而言,充满了解读的空间。我希望看到,那些诗人在人生得意时的放歌高吟,也看到他们在失意落寞时的低语呢喃。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锦绣江山”,孕育了他们如此“飞扬”的才华,又是什么样的“往事”,让他们学会了“沉潜”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大唐诗歌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能走进诗人,理解他们的灵魂。

评分

翻阅《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个遥远年代的呼吸。我尤其对“往事”二字充满了好奇,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只停留在对诗歌本身的赏析,而是要走进诗人的生命历程,去探寻他们过往的故事。我想看到,那些在史书上寥寥几笔带过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力的。比如,李白是否真的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种豪情万丈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失意与期待?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又是如何保持着那份对民生的关怀与忧虑?王维是否真的如其诗中描绘的那般,将禅意与山水融为一体?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展现他们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他们也会有烦恼,会有挣扎,会有不甘。在那个“锦绣江山”之下,他们的人生也并非总是“飞扬”,也充满了“沉潜”的时刻。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些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书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与悲凉,以及那份对生命永恒的追问。

评分

手捧《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斑斓的画卷,那是大唐盛世的繁华,也是诗人笔下的江山如画。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那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为何能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诗篇。是他们亲历的盛世繁华,还是国破家亡的悲痛?是胸怀天下的抱负,还是归隐山林的淡泊?我一直觉得,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伟大的经历。我期待作者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诗人的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不仅仅是流水账式的生平介绍,而是挖掘那些足以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一次失意的科举,一次被贬的经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甚至是与帝王的一次偶然的交谈,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是否共同构成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诗仙”的飘逸、“诗圣”的沉郁、“诗佛”的空灵有更深的体会,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对他们人格魅力的发掘。我想知道,在那“锦绣江山”的背后,是怎样的“飞扬”与“沉潜”,塑造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评分

初翻开这本《大唐诗人往事:锦绣江山里的飞扬与沉潜》,就被那封面上的水墨晕染与诗意字迹所吸引,仿佛穿越了千年,回到了那个星汉灿烂、文风鼎盛的大唐。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心生向往,他们不仅用笔墨描绘了壮丽山河,更用诗句书写了跌宕人生。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如李白、杜甫、王维,不仅仅是他们传世的佳作,更能窥见他们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是如何在锦绣江山中纵情挥洒,又如何在乱世沉潜内敛,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考证史料,去搜寻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才能将这些诗人的“往事”娓娓道来,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尤其好奇,那些诗篇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爱恨情仇,怎样的壮志豪情,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才造就了他们不朽的传奇?这本书,在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那个辉煌时代的窗,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聆听那些灵魂深处的吟唱。

评分

最近在背唐诗,买本这个,补充一下背景知识!

评分

元载夫妻,让人动容的故事。且行且珍惜!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算OK

评分

特别希望京东自营店的图书活动力度大点儿呀,因为我是一介小职员,工资都会存一小部分专门到京东买书

评分

很满意的书

评分

没有看内容,但是包装,印刷还好。下次再说吧!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

收到货,快递小哥辰度很好,就是物流慢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