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校勘(套裝上下冊)

大智度論校勘(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古印度] 龍樹菩薩,鳩摩羅什,弘學 著,[晉] 鳩摩羅什 譯
圖書標籤:
  • 佛教
  • 大智度論
  • 校勘
  • 注疏
  • 漢傳佛教
  • 印度佛教
  • 哲學
  • 思想
  • 佛教哲學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83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046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96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論是詮釋《大品般若經》的論著。“大智度”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意譯。相傳本論的原文有十萬頌,據推測,今本百捲是鳩摩羅什縮譯而成者。羅什譯本中,最初的三十四捲為全譯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釋,其後各捲所譯,則經羅什加以節略,取其足以開釋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論若全部譯齣,或將十倍於此。全書所援引經典、論書極多,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書,以及初期大乘諸經典。

作者簡介

弘學,本名李英武,佛教居士。1938年齣生,1957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學院藏語文專業,受業於著名社會學傢、民族學傢吳澤霖教授和夫人馬時芳先生;先後問學於梁在農(智慧法師)教授、阿旺洛追紮巴、密悟格西。1956年三次謁見貢嘎活佛,濛授金剛三昧耶戒,又濛授童七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和名詞灌頂,賜藏名索朗澤仁。1972年皈依正果和尚,賜名弘學,並得法尊法師之教誨。奉正果法師臨終遺命,1988年依止寬霖大和尚,受瑜伽菩薩戒,專事佛學研究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起,精習儒學和佛學,對儒學和漢藏佛學都有很深的造詣,著作甚豐,公開齣版的有《佛學概論》《藏傳佛教》《佛教文學》《中國佛教簡史》《淨土探微》《禪門風姿》《人間佛陀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觀學概論》《唯識學概論》《佛教圖像說》等70多部著作,達2000多萬字。

目錄

上 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常安釋僧叡述/1

大智度論捲第一/1
  緣起論/1
  釋初品中如是我聞一時/10
大智度論捲第二/15
  釋初品中總說如是我聞/15
  釋初品中婆伽婆/22
大智度論捲第三/31
  釋初品中住王捨城/31
  釋初品中共摩訶比丘僧/37
  彆釋初品中三眾義/45
大智度論捲第四/46
  釋初品中菩薩/46
  大智度論捲第五/61
  釋初品中摩訶薩埵/61
  釋初品中菩薩功德/64
大智度論捲第六/74
  釋初品中十喻/74
大智度論捲第七/86
  釋初品中佛世界願/86
  釋初品中三昧/92
  釋初品中放光/96
大智度論捲第八/99
  釋初品中放光之餘/99
大智度論捲第九/111
  釋初品中現普身/111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116
大智度論捲第十/122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之餘/122
大智度論捲第十一/137
  釋初品中捨利弗因緣/137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143
  釋初品中贊檀波羅蜜/145
  釋初品中檀相義/147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153
大智度論捲第十二/156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之餘/156
大智度論捲第十三/170
  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上/170
  釋初品中戒相義/173
大智度論捲第十四/185
  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下/185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義/190
大智度論捲第十五/197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下/197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上/204
大智度論捲第十六/208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下/208
大智度論捲第十七/219
  釋初品中禪波羅蜜/219
大智度論捲第十八/235
  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235
  釋初品中般若相義/237
大智度論捲第十九/248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248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263
  釋初品中三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263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一/276
  釋初品中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276
  釋初品中九想義/280
  釋初品中八念/284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二/289
  釋初品中八念下/289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三/302
  釋初品中十想/302
  釋初品中十一智/309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四/314
  釋初品中十力/314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五/325
  釋初品中四無畏/325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六/335
  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335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七/351
  釋初品中大慈大悲/351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八/364
  釋初品中六神通等/364
  釋初品中布施隨喜心過上/374
大智度論捲第二十九/377
  釋初品中布施隨喜心過上之餘/377
  釋初品中迴嚮/379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389
  釋初品中善根供養/389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一/404
  釋初品中十八空/404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二/423
  釋初品中四緣義/423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三/434
  釋初品中到彼岸等/434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四/444
  釋初品中信持/444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五/455
  釋奉鉢品第二/455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一/464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六/470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二/470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七/483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三/483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八/495
  釋往生品第四之一/495
大智度論捲第三十九/507
  釋往生品第四之二/507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518
  釋往生品第四之三/518
  釋嘆度品第五/528
  釋舌相品第六/531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一/533
  釋三假品第七/533
  釋勸學品第八/541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二/547
  釋集散品第九/547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三/557
  釋集散品第九之餘/557
  釋行相品第十/561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四/569
  釋幻學品第十一/569
  釋句義品第十二/576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五/582
  釋摩訶薩品第十三/582
  釋斷見品第十四/586
  釋富樓那品第十五/589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六/596
  釋乘乘品第十六/596
  釋莊嚴品第十七/598
  釋摩訶衍品第十八/604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七/610
  釋摩訶衍品第十八之餘/610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八/621
  釋四念處品第十九/621
大智度論捲第四十九/634
  釋發趣品第二十/634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646
  釋發趣品第二十之餘/646
  釋齣到品第二十一/652

下 冊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一/657
  釋勝齣品第二十二/657
  釋含受品第二十三/662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二/671
  釋會宗品第二十四/671
  釋十無品第二十五/673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三/683
  釋無生三觀品第二十六/683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四/695
  釋天王品第二十七/695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五/706
  釋如幻品第二十八/706
  釋散華品第二十九/711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六/721
  釋三嘆品第三十/721
  釋滅諍品第三十一/727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七/733
  釋大明品第三十二/733
  釋述誠品第三十三/741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八/743
  釋勸持品第三十四/743
  釋梵誌品第三十五/747
  釋尊導品第三十六/750
大智度論捲第五十九/757
  釋捨利品第三十七/757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768
  釋十善品第三十八/768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一/777
  釋隨喜品第三十九/777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二/793
  釋照明品第四十/793
  釋信毀品第四十一之上/801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三/806
  釋信謗品第四十一之下/806
  釋嘆淨品第四十二之上/812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四/817
  釋嘆淨品第四十二之下/817
  釋無作品第四十三之上/820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五/828
  釋無作品第四十三之下/828
  釋諸波羅蜜品第四十四/834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六/841
  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上/841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七/850
  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下/850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八/860
  釋魔事品第四十六/860
  釋兩不和閤品第四十七之上/867
大智度論捲第六十九/870
  釋兩不和閤品第四十七之下/870
  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上/877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882
  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882
  釋問相品第四十九/887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一/896
  釋成辦品第五十/896
  釋譬喻品第五十一/901
  釋知識品第五十二/905
  釋趣智品第五十三/912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二/915
  釋大如品第五十四/915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三/929
  釋阿毗跋緻品第五十五/929
  釋轉不退輪品第五十六之上/937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四/942
  釋轉不退輪品第五十六之下/942
  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上/948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五/956
  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下/956
  釋夢行品第五十八/961
  釋河天品第五十九/968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六/970
  釋學空不證品第六十/970
  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之上/975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七/982
  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之下/982
  釋魔愁品第六十二/989
  釋等學品第六十三/993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八/999
  釋淨願品第六十四/999
  釋稱揚品第六十五之上/1007
大智度論捲第七十九/1010
  釋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1010
  釋囑纍品第六十六/1015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1023
  釋無盡品第六十七/1023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之上/1028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一/1032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之下/1032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二/1043
  釋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1043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三/1056
  釋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1056
  釋三慧品第七十之上/1060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四/1067
  釋三慧品第七十之下/1067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五/1078
  釋道樹品第七十一/1078
  釋菩薩行品第七十二/1084
  釋種善根品第七十三/1089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六/1091
  釋遍學品第七十四/1091
  釋三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上/1102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七/1105
  釋三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下/1105
  釋一念具萬行品第七十六/1113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八/1121
  釋六喻品第七十七/1121
  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上/1127
大智度論捲第八十九/1138
  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下/1138
  釋善達品第七十九/1145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1154
  釋實際品第八十/1154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一/1166
  釋具足品第八十一/1166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二/1176
  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之上/1176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三/1183
  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之下/1183
  釋畢定品第八十三之上/1189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四/1193
  釋畢定品第八十三之下/1193
  釋四諦品第八十四/1199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五/1205
  釋七比品第八十五/1205
  釋平等品第八十六/1210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六/1218
  釋如化品第八十七/1218
  釋薩陀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上/1223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七/1228
  釋薩陀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中/1228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八/1235
  釋薩陀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下/1235
大智度論捲第九十九/1247
  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之上/1247
大智度論捲第一百/1257
  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之下/1257
  釋囑纍品第九十/1263

前言/序言

前  言

《大智度論》凡一百捲,為印度龍樹菩薩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稱《大智度經論》《摩訶般若釋論》《大智釋論》《釋論》《智度論》《智論》《大論》,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係詮釋《大品般若經》之論著。
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尊龍樹菩薩(150~250)為創始人,奉《般若經》為主要經典,以龍樹菩薩所著之《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及其弟子提婆所著之《百論》為基本理論著作。而《大智度論》一書,不僅為中觀學派所重視,亦為佛教各宗派所尊崇,對整個佛教之哲學理論、思想學說、用例、傳說、曆史、地理、實踐規範、僧伽製度等解說甚為詳細;所引用之經典,包含瞭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書,以及初期大乘佛教之《法華》《華嚴》等經典;並言及勝論派及其他印度學派之一般思想,可謂佛教理論之百科全書。《大智度論》乃龍樹菩薩晚年所著,在般若思想之弘揚上,與早期著作已有所不同。他的另一部大作《中論》係站在“般若皆空”之否定立場而言,《大智度論》則立足於“諸法實相”之積極肯定立場,並極力闡明大乘菩薩思想及六波羅蜜等宗教實踐。故由《大智度論》即可瞭解龍樹菩薩之前佛教學說之大要。同時,龍樹以後大乘佛教諸說,皆以《大智度論》為中心而展開。此即龍樹菩薩所以被譽為“八宗祖師”之理由。故《大智度論》不僅為印度中觀、唯識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也是《大乘起信論》之真如思想、空與中道思想之相即,二者均受《大智度論》之影響。再者,《大智度論》中佛身觀與法身觀,是佛教密教思想之先驅,且為真言陀羅尼之根源。
《大智度論》譯於姚秦弘始四年至七年(402~405),鳩摩羅什集500人於譯場譯齣。相傳原文有十萬頌之多,據推測今本百捲,係鳩摩羅什縮譯而成。羅什譯本中,最初之三十四捲,為全譯本,係《大品般若初品》之注釋。其後各捲所譯,則經羅什加以節略。若全部譯齣,或有韆餘捲之數。捲首之《序》為僧叡所著,他是東晉名僧,時稱“九轍法師”,為“關中四聖”之一。《大智度論》釋《大品般若初品》部分,盡為解釋如“三十七道品”“十想”“十力”“十八空”等佛教名相事數,全譯為三十四捲;釋《二品》以下,為摩訶衍論,略取其類,節譯作六十六捲,總一百捲。所譯之範圍,相當於般若類經典中的節本《大品般若經》三十捲,即當時流行的《光贊》《放光》等般若經典和羅什稍後重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以及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第二會,正應當時學僧之急需。故自《大智度論》譯齣以來,研究風氣甚盛,與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學派相閤,則成為“四論”學派,為曆來各宗所用援引之重要論典,如天颱宗之《四教義》捲十二,即尊之為“大乘通論”。故《大智度論》被學術界和佛教界共譽為“論中之王”,是一部頗具權威的佛學論典。
近年來,研究和讀誦《大智度論》之風氣亦很濃厚,除各級佛學院校及研究機構外,隨著許多大專院校宗教學及宗教所的建立,《大智度論》受到特彆重視。然而,書市上除上海古籍齣版社1991年據《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影印的《大智度論》外,大陸未見校勘整理過的簡體版《大智度論》齣版的消息。颱灣民間流傳有數種坊本,且用新式分段排版。敦煌及新疆等地所發掘之手寫本,題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優婆提捨》。用現行本與古寫本互相校閤,則知現行本中有不少脫誤之處。故本次整理齣版之《大智度論》,以宋版《磧砂藏》中的《大智度論》為主,參閱颱灣友人簡豐文先生所贈之佛陀教育基金會印刷之明版《大智度論》及《高麗藏》《大正藏》所收之《大智度論》作校勘。為瞭供讀者和研究者方便檢索,《〈大智度論〉校勘》在每捲捲首增加瞭“內容提示”。全書邀請成都國學研究會專傢團成員、前巴蜀書社社長、四川語言研究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宗義編審作瞭校審,以此奉獻給讀者。

弘 學
2013年12月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
常安釋僧叡 述

夫萬有本於生生,而生生者無生;變化兆於物始,而始始者無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動於性,而萬有陳於外;悔吝生於內者,其唯邪思乎?正覺有以見邪思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知滯有之由惑,故般若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錶,趣絕思境。以言求之,則乖其深;以智測之,則失其旨!二乘所以顛沛於三藏;雜學所以曝鱗於龍門者,不其然乎?是以馬鳴起於正法之餘,龍樹生於像法之末。正餘易弘,故直振其遺風,瑩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跡凡夫,示悟物以漸。又假照龍宮,以朗搜玄之慧;托聞幽秘,以窮微言之妙。爾乃憲章智典,作茲釋論。其開夷路也,則令大乘之駕,方軌而直入;其辯實相也,則使妄見之惑,不遠而自復。其為論也,初辭擬之,必標眾異以盡美;卒成之終,則舉無執以盡善。釋所不盡,則立論以明之;論其未辯,則寄摺中以定之。使靈篇無難喻之章,韆載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有鳩摩羅耆婆法師者,少播聰慧之聞,長集奇拔之譽;纔舉則亢標萬裏,言發則英辯榮枯;常杖茲論焉“焉”字,疑是“為”字之訛淵鏡,憑高緻以明宗。以秦弘始三年,歲次星紀,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長安。秦王虛襟,既已蘊在昔見之心,豈徒則悅而已!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倦。又以晤言之功雖深,而恨獨得之心不曠;造盡之要雖玄,而惜津梁之勢未普。遂以莫逆之懷,相與弘兼忘之慧。乃集京師義業沙門,命公卿賞契之士,五百餘人,集於渭濱逍遙園堂。鑾輿佇駕於洪涘,禁禦息警於林間。躬覽玄章,考正名於梵本;谘通津要,坦夷路於來踐。經本既定,乃齣此釋論。論之略本,有十萬偈,偈有三十二字,並三百二十萬言。梵夏既乖,又有煩簡之異;三分除二,得此百捲;於大智三十萬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見。歸途直達,無復惑趣之疑,以文求之,無間然矣。故天竺傳雲:像正之末,微馬鳴、龍樹,道學之門,其淪胥溺喪矣!其故何耶?實由二末契微,邪法用盛;虛言與實教並興,嶮徑與夷路爭轍。始進者化之而流離,嚮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與正之!是以天竺諸國,為之立廟,宗之若佛。又稱而詠之曰:“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曜;世昏寢已久,斯人悟令覺!”若然者,真可謂功格十地,道侔補處者矣。傳而稱之,不亦宜乎?幸哉!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論;梵文委麯,皆如初品。法師以秦人好簡,故裁而略之;若備譯其文,將近韆有餘捲。法師於秦語大格,唯譯一往;方言殊好,猶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則情無由比;不比之情,則不可以托悟懷於文錶;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途於一緻?理固然矣!進欲停筆爭是,則交競終日,卒無所成;退欲簡而便之,則負傷於穿鑿之譏。以二三唯案譯而書,都不備飾;幸冀明悟之賢,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浩瀚經藏中的智慧火種:探尋《大智度論》的精髓與傳譯 洞悉佛法根本,明辨般若要義,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 《大智度論》,這部被譽為“佛經中的百科全書”,由古印度大乘佛教高僧龍樹菩薩所著,後由後秦鳩摩羅什大師譯介至中國。它不僅是般若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理解佛教整體思想體係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浩瀚的佛經海洋,雜蕪的宗派紛爭,如何在紛繁的錶象中觸及其根本,如何在古老的文本中尋覓曆久彌新的智慧?《大智度論》正是那束指引方嚮的智慧火種,它以其無與倫比的深度和廣度,為我們揭示瞭佛陀教法的核心——般若智慧的究竟義理。 一、 龍樹菩薩的智慧結晶:《大智度論》的緣起與價值 龍樹菩薩(Nāgārjuna),被尊為“中國大乘八宗共祖”,他以其深邃的辯纔和精闢的論證,構建瞭中觀學派的宏偉大廈。《大智度論》便是其思想體係的巔峰之作,它以《大般若經》為依據,逐條疏釋其義,從而闡發瞭般若智慧的廣博精深。 《大智度論》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對佛法根本教義的係統性闡釋。它不僅僅是對《大般若經》的字麵解釋,更是對其背後深刻的哲學思想進行層層剖析。書中,龍樹菩薩以如實觀照的智慧,揭示瞭“諸法空相”的真諦,破除瞭眾生執著於實有的種種妄見。這種對“空”的深入闡發,並非虛無主義的否定,而是為瞭引導眾生認識到諸法無我的本質,從而從苦海中解脫。 其次,《大智度論》的廣博性堪稱一絕。它涵蓋瞭佛教的方方麵麵,從佛陀的生平事跡、教化因緣,到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修行次第,再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構成眾生身心的基本要素,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的實踐方法。甚至對當時的印度社會、哲學、宗教等方麵也有廣泛的涉及,堪稱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通過閱讀《大智度論》,學習者可以構建起一個完整而清晰的佛教知識體係,對佛法獲得全麵而深刻的理解。 再者,《大智度論》的論證方式嚴謹而精妙。龍樹菩薩善於運用辯證法,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將深奧的佛法義理掰開揉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他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更詳盡闡述瞭“如何做”,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為修行者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指導。 二、 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傳:跨越文化的長河 《大智度論》能夠在中國流傳,離不開後秦鳩摩羅什大師的卓越貢獻。這位來自西域的佛學奇纔,以其高超的梵漢翻譯技藝,將龍樹菩薩的智慧之光成功地播撒到東方。《大智度論》的譯傳,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的交融與文化的傳承。 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大智度論》,文字流暢,義理清晰,被公認為譯文的典範。他的翻譯,既保留瞭原典的精髓,又符閤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使得《大智度論》能夠被廣泛接受和理解。可以說,沒有鳩摩羅什大師,這部偉大的佛學巨著便難以在中國生根發芽,並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三、 般若智慧的核心:如何理解“空”與“中道” 《大智度論》最核心的論點,無疑是對“空”的闡釋。然而,這裏的“空”並非虛無,而是指諸法沒有自性,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龍樹菩薩通過無量的論證,揭示瞭“無自性”的真相,從而破除瞭眾生對於“實有”的執著。 書中反復強調,“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並非簡單地將顔色與空等同,而是指齣,我們所感知的物質世界(色),其本質上是空的,因為它沒有獨立的、恒常的自性。而“空”也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實體,它是對一切有形有相之物無自性的描述。這種辯證的理解,是進入般若智慧的關鍵。 《大智度論》所倡導的“中道”,便是要超越“有”與“無”的二元對立。眾生往往容易落入“萬物皆有”或“萬物皆無”的極端。《大智度論》則指齣,諸法既非實有,也非斷滅,而是依緣而起、緣盡而滅的生滅相。這種不偏不倚、不執不著的智慧,便是中道實相。 四、 破除二障,證悟實相:般若的實踐之路 《大智度論》不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實踐的指南。它指齣,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受諸苦惱,根源在於無明所起的“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即貪、嗔、癡、慢、疑等煩惱,它們迷惑心智,驅使我們造作惡業,招緻苦果。所知障,即對事物的虛妄認知,將無常當作常,將無我當作我,從而産生種種執著和分彆。 《大智度論》強調,般若智慧正是破除二障的利劍。通過對諸法實相的如實觀照,我們能夠逐漸斷除煩惱,息滅妄想。而六波羅蜜的實踐,則是將般若智慧融入生活,將其轉化為行動。布施能夠破除慳貪,持戒能夠約束身心,忍辱能夠化解嗔恨,精進能夠剋服懈怠,禪定能夠調伏散亂,智慧則能夠照破愚癡。 五、 穿越時空的智慧迴響:啓迪今人,照亮未來 盡管《大智度論》誕生於遙遠的古代,但其所蘊含的智慧,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當今社會,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在紛擾的世界中,人們常常感到迷茫和焦慮。對於人生的意義,對於社會的價值,對於自我的認知,都充滿瞭睏惑。《大智度論》所揭示的“空性”和“無我”,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許多煩惱的根源在於對“我”和“物”的執著。當我們能夠放下這種執著,便能獲得內心的寜靜和自由。 《大智度論》關於“緣起”的論述,也為我們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提供瞭深刻的洞見。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時代,理解因果聯係,認識到自身的行為對他人和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 學習《大智度論》,是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與心靈淨化的過程。它引導我們超越錶象,直達事物的本質;它教導我們以智慧觀照,以慈悲待人;它指引我們走嚮解脫,獲得真正的快樂。 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智慧寶典,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內心的黑暗,引領我們走嚮光明。 無論你是對佛法有深厚興趣的修行者,還是對人生哲理有所探索的求道者,《大智度論》都將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啓迪與力量。它將幫助你洞悉生命的真相,破除煩惱的枷鎖,最終證悟無上的般若智慧,抵達心靈的彼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大智度論校勘(套裝上下冊)》的價值,遠不止於一份簡單的校訂。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大智度論》文本演變的“偵探小說”,充滿瞭抽絲剝繭的樂趣。編者們如同考古學傢一般,發掘、比對、重構,將散落在不同版本中的綫索一一串聯起來,最終呈現齣一個更加清晰、可靠的《大智度論》麵貌。我最看重的是其嚴謹的學理支撐,每一條校勘都並非隨意的臆測,而是建立在對大量古籍、版本學知識以及佛教史的深刻理解之上。閱讀這套書,不僅是在閱讀《大智度論》本身,更是在學習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它教會我如何去審視文本,如何去辨析真僞,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找到那條通往真理的道路。對於任何一個對佛教經典文本研究抱有認真態度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它彌閤瞭文獻學上的鴻溝,讓我們能夠更自信地徜徉在般若思想的海洋之中。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讓我安心閱讀的《大智度論》。市麵上雖然不乏各種版本,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夠嚴謹,或者因為傳抄的錯誤而影響瞭對原意的理解。當這套《大智度論校勘(套裝上下冊)》齣現在我麵前時,我感到一股久違的踏實感。它的校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從大局到細節,都體現瞭編者們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尤其欣賞它在附錄中提供的詳細文獻考證,這讓我能夠清晰地瞭解不同版本的淵源和流傳情況,從而更好地理解校勘的必要性和可靠性。這套書不僅僅是滿足瞭我對文本準確性的需求,更在某種程度上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大智度論》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被傳播和接受的。作為一名普通讀者,能夠獲得這樣一份精心打磨的學術成果,真是莫大的幸事。它讓我在閱讀《大智度論》時,少瞭很多後顧之憂,可以更專注於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智慧。

評分

讀完這套《大智度論校勘(套裝上下冊)》,我的感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過去研讀《大智度論》,我常常會因為文本的歧異而感到迷茫,甚至會因為誤讀而走瞭彎路。這套校勘本的齣現,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為我指明瞭方嚮。它以極其審慎的態度,將曆代《大智度論》的傳抄、流傳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一一呈現,並且給齣瞭紮實的校勘依據。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以文本為中心”的治學精神,不帶預設的立場,隻是誠懇地對待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力求恢復其本來的麵貌。上下兩冊的裝幀也十分精美,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屬上乘,閱讀體驗極佳。雖然我已經有其他版本的《大智度論》,但這套校勘本無疑將成為我案頭的必備參考書。它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大智度論》原意的學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感受到文本背後那深邃的智慧。

評分

坦白說,第一次拿到這套《大智度論校勘(套裝上下冊)》時,我心裏還抱有一絲懷疑,畢竟“校勘”二字,往往意味著晦澀和枯燥。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之後,我徹底打消瞭顧慮,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撼。編者們的纔華和毅力在這套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他們就像一絲不苟的工匠,將原本可能存在諸多瑕疵的文本,打磨得光潔如玉。我特彆驚嘆於他們對原文細微之處的敏感度,以及對不同版本之間差異的敏銳洞察力。每一次校勘的背後,都凝聚著他們大量的研究和思考。這套書不僅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加可靠的《大智度論》文本,更讓我領略到瞭佛學研究的嚴謹與魅力。它讓我明白,真正理解一部經典,離不開對文本的精深把握。這套書是通往《大智度論》內在智慧的一條更清晰、更堅實的道路,讓我對其有瞭更深的親近感和信心。

評分

這套《大智度論校勘(套裝上下冊)》真是讓我驚喜連連!作為一名鑽研佛學多年的老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細緻梳理《大智度論》文本、糾正曆代傳抄錯誤的權威版本。市麵上的《大智度論》雖然不少,但往往在版本源流、校勘精細度上略顯不足,讓我時常感到一絲遺憾。這次入手這套《校勘本》,我簡直是如獲至寶。從第一眼翻開,我就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緻入微的校勘工作所摺服。編者們付齣瞭多少心血,纔能如此係統地比對不同版本的異同,精準地考證齣原意的麵貌,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對於每一處校勘都附有詳盡的說明,解釋瞭為何此處需要校勘,依據的是哪些版本,以及最終確定的理由。這種透明的、可追溯的學術方法,極大地增強瞭我閱讀的信心。我尤其關注那些曾經睏擾我的疑難文本,在這套書裏得到瞭清晰的闡釋。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一次對《大智度論》文本曆史的深度探索,讓我對這部巨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佛法無邊,還是要看的,多研究,多悟。

評分

評分

非常好的産品和服務質量

評分

一個字“差”

評分

挺好的裝幀和字體

評分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評分

非常好的産品和服務質量

評分

感覺書價格比較貴,但是很值得閱讀學習。

評分

鴻篇巨製,淨宗祖師教言,夙興夜寐,須臾不可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