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阿吉兹·阿罕默德 著,易晖 译,吕黎 校
图书标签:
  • 后殖民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学理论
  • 阶级分析
  • 民族研究
  • 理论批评
  • 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
  • 政治学
  • 翻译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2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31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字数:3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后殖民”这个词,国人已经耳熟能详。《白色神话》《逆写帝国》《在理论内部》,毫无疑问是后殖民理论经典著作。没读过这三本书,很难说对后殖民理论有深入了解。

内容简介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明明在批判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却成为一本后殖民经典,被视为后殖民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入选各种后殖民理论选本。从读者的角度看,批判的角度也许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后殖民理论的定位。

作者简介

  阿吉兹·阿罕默德,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印度马克思主义学者,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p>“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总序赵稀方<br />中文版前言<br />致谢<br />导论我们时代的符号系统中的文学<br />第一章&nbsp; 文学理论与“第三世界文学”:一些语境<br />第二章&nbsp; 阶级的语言,移民的意识形态<br />第三章&nbsp; 詹姆逊的他者性修辞与“民族寓言”<br />第四章&nbsp; 萨尔曼·拉什迪的《羞耻》:后现代移民与妇女再现<br />第五章&nbsp; 《东方学》及其后作:萨义德作品的暧昧与西方定位<br />第六章&nbsp; 马克思论印度:一种澄清<br />第七章&nbsp; 印度文学:关于一个概念定义的笔记<br />第八章&nbsp; 三个世界理论:一场争论的终结<br />译后记</p>

精彩书摘

  一<br />  我当然也认为已经有大量亚非拉作家的佳作被翻译成英语,必须将它们引入文学教育,作为矫正美国目前人文学科领域里普遍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短视的解毒剂。如果非要给它贴上标签的话,人们可以称之为“第三世界文学”。但是反过来,我同样认为,即使在最有效的运用上,“第三世界’’这个术语也是有争论的,没有任何理论地位。当然,争论是所有人文话语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在政治话语领域。所以,在一种松散的、论战性的语境使用这一术语是有效的。但是,将它从论战中提升出来,并且声称它是生产理论知识(在建构知识对象时它假定了相当的严密性)的基础,则是对这一术语本身乃至对它所指涉世界的错误解释。我打算在具体语境中论证,不存在一种能被建构成内部一致的理论知识对象的“第三世界文学”。那些基本问题如历史分期、社会和语言的构形、文学生产领域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等等,除非采取一种实证主义的简化方法,否则根本无法在普遍性的层曲解决。<br />  比如,绝大多数亚洲和非洲文学生产者并不用西方主要国家的话言写作。这一简单事实意味着,这些地方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根本无法找到。因此,一位试图构建“第三世界文学的认知美芋理论”的理论家就会以韦伯模式,复制东方学的学者历史上使用过的所有基本程序,来建构一些理想模式。这些东方学家把他们对某些具有“高度”文本性的传统的阅读,当作呈现他们以为是单一“伊斯兰文明”的唯一知识。我还要说的是,西方大国和被帝国主义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学关系与西方国家自身之间的文学关系差别极大。欧美的文学理论家除了自己的母语,绝大多数都还能懂好几种欧洲语言,而且由于相互之间频繁的翻译,欧洲语言之间形成一个高度畅通的文本交流渠道,因此,即使是一个除了英语并不懂其他语言的美国学者,也能很好地置身于西方宗主国的各种传统中。而西方大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与大国之间的文本交流体系有三点鲜明的不同。大多数现代亚洲和非洲知识分子至少懂一种欧洲语言;相反,大多数欧美文学理论家很少会去费力学某种亚洲或非洲语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文本传播的庞大的翻译工业在翻译亚洲或非洲语言的作品时,其运转既无规律又相当缓慢。其结果导致大多数文学传统例如孟加拉语、印地语、泰米尔语、特拉古语,以及其他数种只在印度使用的语言的文学,除了零零碎碎的一些文本,根本就不被美国的文学理论家所了解。<br />  ……

前言/序言

  《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一书的中译本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荣幸和愉快的事情。对于我这一代生长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的印度作家来说,中国这个名字意味深长。对于儿童时期的我来说,中国是一个古典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相提并论的国家,它仅在1947年印度殖民独立后两年就赢得震惊世界的革命胜利。我们这一代学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这场革命的影响和激励之下。孙中山和周恩来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更不用提毛泽东。一本乌尔都语译本的鲁迅小说,是我早年阅读的外来作品之一,孔子及佛教经典的译本并置于父亲的书架上。这些早年对中国的兴趣,都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br />  《在理论内部》几乎同时出版于伦敦和新德里,接着出现了土耳其语和葡萄牙语(巴西)译本,书中的部分章节更是翻译成多种语言。然而.中译本的出现仍然对我具有特殊意义。我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我的书至少去了我不曾去过的地方。<br />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2年,从当时到现在,世界已经变得几乎难以辨识.很难重新抓住那些争论发生的语境。在下面的简短前言中,我将反省这本书的语境以及在构思和写作本书时的关注所在。<br />  除了讨论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民族寓言”的第三章在1987年较早发表,这本书的其他章节都写于这本书出版前的1988年底和1991年。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是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性事件,随后我写出了这本书。有人可能会说,这本书的写作非常接近于霍布斯鲍姆(Lri Htobsbawm)所说的“短暂的二十世纪”(1914-1991)结束的时候,目睹了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开始和终结.有关苏联及其国家系统解体的政治、经济、军事后果,我已经在其他地方进行了详细讨论。写《在理论内部》一书时,这种结局仍然没有被揭示出来。我很谨慎地不愿把这些事件带到书中,因为距离太近了,还不适于反省。我想反省的是左派自身视野中——主要在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的重大转折,它形成于二十年来的欧美学术圈中,并从这些全球性的权威机构中散布到全世界。我曾经在美国大学任教。而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回到印度。由此,我特别关心连接前殖民地国家的学术机构与帝国主义中心机构的依赖关系的传播链条.这种不平等是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无论个人意图或特定学术专业的偏好如何。<br />  这种转变的标志之一,便是文化左派理论中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衰落,以及取而代之的我在其他地方称为(借用德国历史学家LutzNeithamme的一个术语)“后情境”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福特主义、后社会主义等。在我看来,英语世界文化左派最有理论头脑的人物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就是一个绝佳例证,体现了在这种新争议中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互动与紧张。<br />  ……



《跨越界限:身份、权力与文化叙事》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汹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处的文化图景日益复杂多元,而理解这一切的基石,在于深入剖析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影响着我们身份的深层结构与历史脉络。本书《跨越界限:身份、权力与文化叙事》正是一次对这些关键议题的全面梳理与深刻探索,它旨在揭示隐藏在日常经验背后的权力运作,重构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并为理解当下社会的各种挑战提供理论的利器。 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某种固定不变的理论框架,而是着力于展现不同思想流派如何在对话、碰撞与张力中,共同构建出对“身份”、“权力”和“文化叙事”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关于民族、国家、族裔、性别、性取向、阶级等身份的论述,这些论述既可能带来解放与赋权,也可能成为压迫与边缘化的工具。因此,本书将首先聚焦于“身份”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它将追溯“身份”是如何从一种相对静态的、先天的属性,演变为一种流动的、被建构的、不断被协商与重塑的实践。我们将审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固化、被定义,又在现实斗争中被挑战、被颠覆的身份认同,以及这些身份认同如何与更宏观的权力结构相互作用。 在考察身份的同时,本书将把目光投向“权力”。权力并非仅仅存在于政治体制或经济剥削之中,它渗透于语言、知识、文化生产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将探讨那些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权力机制,是如何通过文化叙事来制造、维系或瓦解某种特定的身份认同。这其中,特别是那些源自历史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权力关系,将成为本书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殖民历史留下的创伤与印记,如何影响着被殖民者的身份构建,以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称如何体现在文学、艺术、媒介等文化产品中,都将是本书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将审视殖民权力如何通过对“他者”的想象与描绘,来巩固自身的优越地位,以及后殖民语境下的知识生产,如何试图打破这种单向的权力灌输,重塑被遮蔽的叙事。 “文化叙事”则是连接身份与权力的关键桥梁。叙事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它更是一种构建现实、确立意义的方式。本书将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语境下,是怎样的叙事在主导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叙事被边缘化、被压制。我们将考察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大众传媒等不同载体的叙事策略,分析它们如何通过选择性的呈现、隐喻的运用、经典的构建等方式,来塑造我们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特别是在后殖民的语境下,那些被压抑的、被否定的、被遗忘的叙事,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文化抵抗等方式,重新浮现并挑战主流话语,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 本书的论述将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借鉴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丰富理论资源。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宏大叙事,而是力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分析,来展现这些理论的生命力与解释力。这些案例可能包括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地区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是某种社会运动或文化现象,甚至是电影、音乐等大众文化形式。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如何作用于现实,如何帮助我们洞察被隐藏的权力运作和身份建构过程。 在探讨身份、权力与文化叙事的过程中,本书始终关注着“跨越界限”的可能。这“界限”可能指代的是国家、民族、文化、阶级、性别等社会划分,也可能是理论内部的学科界限,抑或是不同视角之间的认知隔阂。本书倡导的是一种打破壁垒、整合视角的分析方法。我们理解,任何单一的视角都无法完全捕捉到身份的复杂性、权力的精微以及叙事的多元性。因此,本书将鼓励读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那些看似矛盾、对立的观点,并在多元的理论对话中,形成更为全面和辩证的认识。 例如,在考察民族身份的构建时,本书不会仅仅从政治或历史的角度出发,而是会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个体经验,来展现民族身份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体验、被协商,以及如何受到阶级、性别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也将审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边界是否正在被模糊,而新的社群认同又如何应运而生。 再比如,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时,本书会关注那些被刻意沉默的、被剥夺话语权的声音。这些声音,无论是来自边缘化的族裔、被压迫的阶级,还是被压制的性别,都构成了对主流叙事的重要挑战。本书将着力于发掘和阐释这些“另类叙事”,并分析它们如何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揭示权力结构的运作,争取被看见和被听见。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全球南方”的视角,审视那些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中长期被遮蔽的经验和理论。这包括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再思考,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资源与中国自身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判性分析。我们并非全盘否定西方理论,而是强调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需要以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性的态度,来吸收和转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思想资源。 最终,《跨越界限:身份、权力与文化叙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分析工具,帮助大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那些塑造我们当下和未来的深层力量。它鼓励读者质疑既定的认知,审视隐藏的权力,并积极参与到文化叙事的重塑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探讨,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理解和参与我们所处世界的呼唤。它相信,通过对身份、权力与文化叙事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也更能以开放、包容、批判的态度,去拥抱一个更加多元和公正的未来。本书的探索,是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如何共同书写更具包容性和意义的集体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套书是冲着它的学术声誉去的,但真正翻开后,才体会到它超越了简单的“学术”范畴。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文化宣言,一份对现有知识霸权的温柔而坚决的挑战书。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话语”之间张力的探讨所吸引,它揭示了宏大叙事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复杂、更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阐释空间和参与感。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和疑问,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激活”读者,而非仅仅是“告知”读者。这是一次严肃的智力投入,但收获的远远超出了预期的知识量,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

评分

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想的迷宫探险,我得承认,初读时颇有几分吃力,那些繁复的理论术语和跳跃性的论证逻辑,要求我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便无比美妙。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人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知识分子关怀,那种对被压迫群体的深切同情,使得再高深的理论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特别是它探讨不同身份群体之间交叉性和复杂性的部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简单二元对立的局限性。这本书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令人不安但又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既坚定又充满挑战的语气,要求我必须更诚实地面对世界。

评分

这套书的开篇就给我带来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种对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理论的反思与挑战,简直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关于“他者性”的论述,读起来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认知那些“非我”的群体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凝练,充满了思辨的张力,常常是一句话就能激起我内心深处长久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既有扎实的文本基础,又不失批判性锐度的写作风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将理论置于复杂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动态的考察。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被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权力关系,这无疑提供了一套极其宝贵的理论工具。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学术深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知识被重塑的震撼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那种公正而细致的比较,避免了将任何一种理论“偶像化”。它展示了理论的生命力,即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解构、被重构的过程。我读到一些关于文化抵抗的章节时,联想到了我所处环境中的一些文化现象,立刻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这种“在场感”非常强烈,它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谈,而是与现实的脉搏紧密共振。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当代文化批评前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它提供的视角既广阔又深邃,让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了一个稳定的灯塔。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措辞,每一个用词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丝毫的赘余。它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逻辑的严密性,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术功底。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大师级的导游,穿梭于复杂的思想图景之中,他不仅指明了方向,还为我详细解释了沿途每一座“思想建筑”的结构和历史意义。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时,作者表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审慎,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精妙的转折和深刻的洞察。读完后,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重新审视我书架上所有相关书籍的冲动,因为现在有了新的参照系来衡量它们的价值。

评分

好东西值得购买品质可靠

评分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明明在批判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却成为一本后殖民经典,被视为后殖民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入选各种后殖民理论选本。从读者的角度看,批判的角度也许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后殖民理论的定位。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比较容易读,思路清晰。

评分

很好!

评分

&ldquo;后殖民&rdquo;这个词,国人已经耳熟能详。《白色神话》《逆写帝国》《在理论内部》,毫无疑问是后殖民理论经典著作。没读过这三本书,很难说对后殖民理论有深入了解。《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明明在批判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却成为一本后殖民经典,被视为后殖民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入选各种后殖民理论选本。从读者的角度看,批判的角度也许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后殖民理论的定位。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评价十个字。

评分

后殖民文学文化批判方面的,其中两篇文章我比较感兴趣

评分

专业书籍,研究深入,买来看看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