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数位弟子倾心编撰,以简明生动的笔触改写佛典中的有趣故事,将佛法的教义与智慧蕴含其间,既能借此全面了解佛教知识,又能启迪身心,明心见性。
《佛教故事大全》史上最全面的佛教故事结集,收录近五百篇佛教故事,台湾佛光山5位佛子倾心编撰。《弟子·警语篇》言佛弟子之事迹,明佛法之深意。佛陀诸弟子各有所长,舍利弗等十大弟子尤为出色,他们是佛陀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佛经中不乏言简意赅的警语,它们是诸佛智慧的高度凝结,为众人打开一扇拥抱佛陀的大门。
慈庄法师,宜兰县人,1931年生,1954年皈依星云大师,1965年在苗栗法云寺受三坛大戒。之后留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是星云大师女众首座弟子。1974年开创佛光山第一座别院普门寺,旋即前往美国创建西半球第一大寺——西来寺,历时十年完成。后继续致力于在世界各地开创佛光山道场的工作,先后完成数十余所道场的开创。历任佛光山东方佛学院院长,普门寺住持、西来寺主持等,为佛光山首席长老。
序(星云大师)
弟子篇
富楼那的布教
乞富不乞贪
迦旃延的论议
乞贫不乞富
拒绝求爱
入定解危
移山显异
阿难的女难
优波离入四禅
赠送精舍制
化狮度恶
显异受斥
比福轻重
五种不死
悔过出苦
愚人觉悟
尼提的出家
大迦叶的皈依
母婿乱伦
罗汉受谤
观机说法
大慧女转男身
娄沙迦的贫困
万法唯心
摩诃卢得道
老人出家
白头翁的证果
莲华比丘尼
神通不敌业力
音乐家的悟道
善生拜六方
化凶逆
试佛音远近
玉耶女
难陀的舍爱
三迦叶的改宗
弥多的口业
沙弥的悟道
悬幡获福
宾头卢
警语篇
知足常乐
甘露水
乌鸦的声音
吹法螺
争饼打赌
种花为取乐
言过其实
师父的回答
立刻长大
第一首功
相依得救
新娘走路
收获
按摩女
对悭者的说教
月亮在看你
真正的美人
不让一步
各有其用
种植心田
求法的精神
三恶神
要紧的事
鹦鹉听法
儿童放生
孝与慈
善自为之
长者学佛
四岁的老翁
一收十
求束缚
要铁舍金
得宝之法
容忍第一
不偷袭
制面具
恶习难改
施恩后世
无目的的傻瓜
吝法者的果报
勇往直前
拘稀罗的改宗
跋提解道
快速的吃法
空欢喜
共享一婢女
自作聪明
弹琴换牛
树上睡觉的人
热心和虚心
拜师父
香和臭
蜜蜂的针
各有第一
盲人读书
大慈悲
贫相
信与不信
躲避灾难
论善恶
黑豆白豆
夫妻打架
因小失大
自利忘他
愚人看门
四种马
七个女儿
人命在几间
夫随妇修行
四种朋友
牛命与人命
贪嗔痴
爱护身体
是真佛法
福慧不双修
十二头猪
采真珠
黄金害死人
一块臭肉
好话坏话
头的贵贱
一个死字
小儿吃糖
一鼠四猫
数金银
三魔女
挖眼睛
诸法因缘生
井里的老虎
鸟王成佛
医驼背
妄求
火宅门
有德不在年高
平等之光
互相毁谤
最苦与最乐
乞富不乞贪
佛陀住世时,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制,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
可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起初他过乞食的生活总和大众不同,一离开精舍,他就与大众分道而行,他都是一个人威仪齐整、行止安详地去找他乞食的对象。
诸比丘们起初对须菩提没有留心,但日子一久,发觉须菩提的行动有些奇怪。大家一注意,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须菩提乞食行化,总爱到富有人家的门上去,他见到房屋矮小,或是知道经济穷困的人家,他决不前去托钵。无论多远的路程,他都要赶到富贵的人家去,否则,他宁可饿着肚皮不行乞。
有一次,在毗舍离的国境内,有一位比丘在路上取笑须菩提道:
“穷在眼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其实毗舍离的都城都是殷商富户,不知尊者今天看得起哪一家?”
须菩提听后,向那位比丘看了一看,然后解释道:“大德!我不是看不起穷人,或许真正同情贫穷者的就是我哩!的确是不错的,我发愿向富者行乞,不向穷人托钵,这是我的苦心,还请大德原谅。”
“尊者乞富不乞贫,每天营养充分,难怪尊者身体这么健壮,你看,你真像一个大胖子。”
“大德!请你不要这么说!”须菩提温和地详细地说明他乞富不乞贫的原因道:“我向富人行乞,绝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们也不要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托钵?因为穷苦的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即使他们愿意发心,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哪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反之,我们向富人乞食,区区一餐之施,在富者毫无所谓。我所以乞富不乞贫,就是为了这个原因。”
须菩提把他的意思表明以后,那位向须菩提说笑的比丘,才无话可说。
在僧团中和须菩提有相反作风的人,是大迦叶尊者。须菩提是乞富不乞贫,而大迦叶是乞贫不乞富。须菩提不了解大迦叶的用心,有一次闲谈时就问他道:
“尊者大迦叶!你乞食的态度和我相反,我很无礼地请求你告诉我原因。”
“尊者须菩提!”大迦叶解释道,“我们是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这就是人间的福田。我们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我向贫穷者乞食,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们的福多,我们何必锦上添花?”
大迦叶尊者的话,一方面像是为自己解释,一方面又像是向乞富不乞贫的须菩提说教。须菩提听后,点点头,他不强人同己,说道:“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尊者!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其实这都是佛陀的教法。”
须菩提和大迦叶乞食的作风成为强烈的对比,他们的说话和他们乞食的态度,给佛陀知道以后,佛陀对两个人都不赞成,曾呵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
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严,次第行乞。
……
坦白讲,我对于“大全”这类书名通常抱持谨慎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泛滥或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选材极为考究,每一则故事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其背后蕴含的哲理都具备极强的普适性,能够触及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和精神追求。从文字的疏密来看,它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详尽的叙述来铺陈情节,也有精炼的警句来点睛升华。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蕴含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感召,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修正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读完后,我立即将它推荐给了几位同样寻求内心平静的朋友,认为它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精神指南。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读者,但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在我看来结构松散,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这本书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结构组织得如同一个精巧的迷宫,每条故事线索看似独立,最终却都导向同一个核心的主题,这种巧妙的编排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更难得的是,书中对各种场景的描述,无论是古朴的寺院、喧嚣的市集,还是幽静的山林,都勾勒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去体会那种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挣扎与最终的释然。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干巴巴的说教来得有效和深刻。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它不像是一些严肃的佛学著作那样高深莫测,却又远胜于那些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美学构建了一个精神世界,文字的运用精妙绝伦,时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时而又如山峦般厚重沉稳。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一些经典公案的重新诠释角度,很多地方都提供了独到且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既尊重了传统,又展现了现代的思辨精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绪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那些平日里纠缠不清的烦恼似乎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出口。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对话,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细细品味。
评分初读此书,我本是抱着一种略带审视的态度来对待这本“大全”,毕竟市面上关于佛教故事的书籍浩如烟海,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见。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乎意料地细腻和富有层次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灌输教条,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其中的深层含义。譬如其中关于“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对世间的得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打磨,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极为到位,使得那些千年之前的教诲,在当下读来依然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仿佛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也若有所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素雅又不失庄重,带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打开扉页,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显得非常老到和成熟。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中的酸甜苦辣和智慧启迪。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涤,那些古老的教诲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予我很多新的思考角度。尤其是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的章节,读来感触颇深,确实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洗涤心灵。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qqqqqqqqqqqqqqq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物美价廉老K就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了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洗涤心灵。
评分物美价廉老K就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