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战争史: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

另一半战争史: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波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春秋战国
  • 南北朝
  • 战争史
  • 军事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57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31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新阅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4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部独特的中华民族成长史:再现中华民族艰辛历程,回放近两千年战争风云;教科书外的诸多细节,不可不知的历史真相。流畅的文笔,详实的史实,为您展现一部不一样的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交流碰撞史与中华民族成长史!

内容简介

  作者将通俗历史与学术研究溶于一炉,以新思维、新观点系统地讲述了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的中原政权和周边政权战争史,写作角度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在写作风格上,讲究考证,论证严谨,真实再现了血与火的中华民族成长史。

精彩书评

  ★与怀柔政策同时并进的,是武装移民和军事占领,周(王)室把一部分新得的领土,交给它的亲属、姻戚和功臣,由他们建立新国,并以武力作有效的控制。所以每一批这类的新国建立,周人的势力范围便向外扩展一次。
  ——傅乐成

  ★匈奴全部人口不出百五十万,故中行说谓“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一郡”。其社会组织并不如中国之强韧,则可以寻其主力一击而破。此所谓一劳永逸,较之消极的防御,为利多矣。大抵中国史上对外问题,莫不然也。
  ——钱穆

目录

《另一半战争史》目录

第一部 尊王攘夷:春秋时代的救亡战争/ 1
第一章 血色黎明:犬戎入侵与西周亡国 2
第一节 倾城之恋 2
第二节 烽火之戏 4
第三节 哲妇倾城 5
第四节 世仇犬戎 7
第五节 西周灭亡 9
第六节 秦人开国 10
第二章 西北射天狼:秦国对西戎的反击 12
第一节 在水一方 12
第二节 制霸之难 14
第三节 血火之祭 16
第四节 戎人西迁 18
第五节 黄鸟之哀 19
第三章 霸主之路:齐桓公的抗战 21
第一节 华夷之辨 21
第二节 春秋双璧 23
第三节 制霸之道 25
第四节 首战救燕 26
第五节 再救邢国 29
第六节 存亡续绝 31
第七节 南压荆楚 33
第八节 霸业之争 34
第九节 晋文称霸 36
第四章 以夏变夷:楚、吴、越和江淮地区的华夏化 39
第一节 “三国演义” 39
第二节 筚路蓝缕 40
第三节 楚征淮夷 42
第四节 吴国勃兴 44
第五节 巫臣复仇 45
第六节 吴国灭楚 48
第七节 三家归一 50

第二部 战国英豪:华夏诸侯的全面扩张/53
第一章 三星堆的背影:巴蜀成为华夏腹心 54
第一节 巴蜀文明 55
第二节 双王会猎 56
第三节 第一“忽悠” 59
第四节 五丁开道 61
第二章 致命的人质:燕国对东北地区的开拓 64
第一节 致命人质 64
第二节 拓地千里 66
第三章 胡服骑射:赵国在西北地区的扩张 68
第一节 胡服骑射 68
第二节 吞灭三胡 71
第三节 沙丘宫变 73
第四章 新世界之梦:楚国势力进入彩云之南 75
第一节 名将庄蹻 75
第二节 彩云之南 77

第三部 龙腾四海:秦汉帝国的征服战争/81
第一章 双龙会:秦汉与匈奴的霸权对决 82
第一节 皇冠诞生 82
第二节 亡秦者胡 83
第三节 蒙恬北征 85
第四节 冒顿单于 88
第五节 白登之围 92
第六节 九世之仇 96
第七节 文景之治 100
第八节 奴隶之子 105
第九节 张骞西行 107
第十节 独尊儒术 112
第十一节 马邑之围 114
第十二节 绝代双骄 116
第十三节 征服河西 119
第十四节 漠北决战 124
第十五节 百年战争 130
第十六节 再击匈奴 135
第二章 百年羌战:东汉对西北地区的经营 140
第一节 中华和平 140
第二节 诸羌之乱 142
第三节 凉州三明 146
第四节 未愈之伤 149
第三章 英雄时代:两汉对西域的经营 153
第一节 西域之西 153
第二节 大汉公主 156
第三节 名将破奴 161
第四节 汗血宝马 165
第五节 五争车师 169
第六节 虽远必诛 173
第七节 虎山之行 178
第八节 孤军奋战 182
第四章 跨越南岭:秦汉征服岭南 186
第一节 “南下干部” 186
第二节 南越之南 190
第三节 象林之乱 193
第五章 沧海横流:秦汉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战争 196
第一节 流民之国 196
第二节 乐浪之歌 200
第三节 日出之国 203

第四部 天翻地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慷慨悲歌/209
第一章 持剑的诗人:刘琨在并州的抗战 210
第一节 乱世惊醒 211
第二节 北上并州 213
第三节 功业未建 216
第四节 夕阳西流 220
第二章 逆流的斗士:祖逖在河南的北伐 224
第一节 汴水之愁 224
第二节 中流击楫 227
第三节 “城堡时代” 229
第四节 天不佑国 232
第三章 怒目的天王:燃烧河北的冉闵 236
第一节 鸠占鹊巢 236
第二节 石勒之路 237
第三节 乱世乞活 239
第四节 冉氏孤儿 242
第五节 胡汉矛盾 246
第六节 邺城之血 250
第七节 虎噬群狼 255
第八节 襄国之殇 260
第九节 朱龙之蹶 262
第四章 不羁的枭雄:桓温激荡南北 269
第一节 驸马传奇 269
第二节 西征成汉 272
第三节 北伐旗手 278
第四节 灞上之师 284
第五节 收复洛阳 287
第六节 十年之痒 290
第七节 桓温北伐 295
第五章 命运的苍穹:刘裕与北府诸将 301
第一节 北府军兴 301
第二节 寻常巷陌 309
第三节 人神之战 313
第四节 孤儿对决 318
第五节 伐灭南燕 320
第六节 天师末日 325
第七节 气吞万里 328
第八节 元嘉之治 332
第六章 凤凰涅槃:杨氏统一南北朝之路 336
第一节 边荒离人 336
第二节 六镇之乱 339
第三节 白袍神将 343
第四节 “猛兽”杨忠 349
第五节 关西男子 355
第六节 南朝挽歌 359
第七节 新生力量 362
第八节 战火佛光 365
第九节 乱世王者 370

精彩书摘

  第五节白登之围
  此时的刘邦已经亡秦灭项,一统天下,成为秦始皇后第二人,自认为天下英雄无出其右。面对北方传来的匈奴军情,他并不以为然:匈奴只是游寇马匪罢了,当年李牧以赵国偏师、蒙恬率秦军一部都能一战逐之,我若率天下之军,一鼓荡平有何难哉!
  这也难怪,出生于南方楚地的刘邦,本来就缺乏对北方胡族的认识,加上一直忙于内战,对匈奴崛起、胡人一统的情势也不甚了解。今年又解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帮功臣宿将的兵权,他迫切渴望着通过扫平匈奴、收复河套来证明自己的权威。
  不久后军报再来:晋阳被围!晋阳是三晋首府,若是失陷,敌人就可以西窥关中,或者南图中原,直接威胁新生帝国的命脉了。
  事不宜迟,要把威胁扼杀在萌芽之中。公元前200年冬,刘邦集结全国精锐共计32万大军,亲征匈奴和叛将韩信。
  冬天的三晋大地,白雪飘零、朔风凛冽。在刘邦的亲身激励下,汉军顶风冒雪,长途急进,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大败韩信亲率的叛军主力,顺利解除晋阳之围。韩信见势不妙,逃往匈奴求援。老大跑路了,韩信的小弟们只好又拥立赵国王室后裔为王,据守广武(今山西代县)。恰逢冒顿派遣的1万匈奴援军赶到,残兵们士气重燃,再次合军南下攻击晋阳。
  刘邦正在晋阳城中休憩,准备过完年就继续北征,直打到匈奴老家去。这一看匈奴人竟然不找自来,他立即挥军出城,以众击寡,大败匈奴于城下。竟敢主动打上门来,刘邦大怒之下,率军追击,一连在离石、宁武等地击破敌军。匈奴人轻骑北奔,向河套方向逃去。
  匈奴人果真如此不堪一击?那么要不要继续追击,把一场局部的自卫反击战扩大成汉匈全面战争呢?刘邦还是很狡猾的,他派出了多批使者出使匈奴和谈,实则是要探清匈奴虚实。
  真是无赖遇浑球,小偷遇贼头。刘邦再无赖再狡猾,也不过是面对项羽的要挟,声言不救老父性命罢了;冒顿那可是装乖卖萌之间手起刀落,直接要了老爹的命啊。相比刘邦,冒顿更加狡猾阴险,他一眼看出刘邦的意图,就拿出以前对付东胡的招数,在汉使面前一味示弱叫屈,装穷认;暗地里却集结倾国之军40万,潜行到了汉匈边境。
  听了汉使关于匈奴软弱可欺的报告,刘邦终于下了大战决心。有一个叫刘敬的使者觉得匈奴人是在故意示弱,劝刘邦不要上当,还被关进了牢房。这里先要澄清一个事实,许多人以为刘邦只会用人和耍流氓,在军事方面是常败将军。但实际上,在秦末群雄中,只要不遇上项羽,刘邦可称得上常胜将军。这一点上,刘备继承了他祖宗刘邦的命运,刘备也是谁都不怕,却偏偏总遇上克星曹操,才落得个“逃跑皇叔”的千古误解。
  如今项羽已死,刘邦百无禁忌。他一时兴起,竟然自己做了前锋,带着樊哙、陈平等人和数万轻骑,远进到了边境附近的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把步兵主力给远远抛在了后面。
  站在平城的城头上,刘邦极目远眺,只见飘飘雪花之中,山川辽阔、天地缥缈,好一派北国风光。穿越迷蒙的风雪,他似乎已看到了匈奴人的王庭——等着吧,我要去那里,扫荡那里,征服那里!成为比秦始皇更伟大的皇帝!可惜他不知道,迷蒙的风雪之后不是遥远的匈奴王庭,而是近在咫尺的匈奴大军。
  在平城待了些时日,后续主力仍未赶到,刘邦耐不住性子,又率军起程。这次他没能再长驱直入了:在平城以北的白登山,他被40万匈奴骑兵重重包围!史书记载,倾巢而出的匈奴军容极其盛大:白登山的西面全是骑白马的骑手,东面全是青色的马,北面皆是黑色之马,而南面又换成了赤黄色的马。兵强马壮的匈奴骑兵汇成了咆哮奔涌的沧浪之海,而白登山成了大海之中的孤独礁石。
  沧浪与礁石,在历史的这一刻剧烈地碰撞冲刷,把命运之弦拨出了震撼人心的高亢之音:如果冒顿全胜而刘邦覆灭,初生之西汉必然崩溃,春秋以来数百年的乱局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匈奴人则有可能成为第一支入主中原的胡人。如此一来,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文明进程将发生不可想象的逆转。
  在白登的重围里,刘邦一定曾想起两年前的垓下之围,他采纳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率数10万诸侯联军困住了英雄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人生如梦幻,历史竟重演。只是这次垓下换成了白登,项羽换成了自己。难道一生功业就要付诸东流?自己也会和项羽一样,变成后世的笑柄?
  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刘邦可能缺乏很多东西,比如家庭背景、军事天才,甚至道德品质。但他最不缺的就是屡败屡战、死不认输的劲头儿。死不认输的人,往往就是死不了的人。生死一线间,刘邦奋起了。他的麾下老兵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凭借白登高地以寡敌众,血战七日七夜。《汉书》就此感慨道:“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弓弩将尽,以山石击之;刀锋卷刃,则斩木接敌;食粮不继,以雪水充饥。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上,汉军将士以一当十,如礁石屹立,把骑兵之海硬生生地挡住了。
  七天七夜之后,匈奴人还是无法攻占白登山,攻击的怒潮也渐渐消退。恰在此时,陈平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密计,令冒顿撤除了包围。这个计策的内容是千古之谜,《史记》记载:“其计秘,世莫得闻”。
  到了东汉,有个叫桓谭的学者猜测说,陈平的秘计无非是利用女人的嫉妒心,忽悠冒顿的老婆说若匈奴获胜,汉地美女就会全归了冒顿,到那时夫人就会失宠云云。冒顿的老婆忧虑之下连哭带劝,就逼得冒顿退兵撤围了。这一猜测后来竟流传愈广,几乎成了公论,其实是非常可笑的:篡位之前,冒顿为了把部下训练成唯命是从的木头人,亲自下令向老婆射箭;继位之后,为了麻痹东胡,他又把老婆送给了东胡酋长。这样一个极端大男子主义者,怎么可能是听枕边风的“气管炎”呢?
  笔者认为历史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刘邦在白登山坚守七日七夜,让冒顿意识到了汉军的强大战斗力。其实匈奴人虽然长于骑射,但攻坚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以至于后来武帝时候,李陵仅率五千步兵就能扛住匈奴十万骑兵的围攻。要等到发明马镫之后,游牧民发展出了能够冲锋的重装骑兵,才开始对步兵集群占有优势。由于刘邦占据高地优势,弓弩武器的装备又精良,冒顿的强攻始终难以奏效,只有继续包围、困死汉军这条路。
  然而,经过这些时日的拖延,汉军的大部队应该已经接近平城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冒顿就会面临被汉军主力反包围,从而腹背受敌的困境。虽然胜负未可知,但一场百万人规模的空前血战是免不了的,匈奴即使获胜,也必将国力大损。此时,东胡、楼烦等族刚刚臣服,和月氏的战斗还在继续,统一游牧民的大业远未完成,冒顿可不愿冒这个险。趁冒顿进退维谷之间,陈平之计应该就是晓以利害,以求和解,而冒顿趁机借坡下驴。
  当然,才统一中国两年的刘邦也和冒顿同病相怜,而且处境更加危险。冒顿虽然吃不下白登这根硬骨头,但要让他吐出来,还是得换上几块肥肉。所以陈平的计策也必然包含了“和亲、赔款”的妥协内容。后世有一个非常相似的例子,就是辽国萧太后亲自率军大举入侵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南岸,宋真宗也亲征拒敌。两军对峙激战,谁也无法获胜,最后订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北宋虽然每年得向辽国送钱,但买到了百年和平。
  七日攻势之后,匈奴军声明接受和议,还把四面包围撤除了一面,供汉军撤退。但谁也不敢确认,这是否是冒顿用“围三缺一”的兵法计谋,要趁汉军撤退半道歼之。所以刘邦继续等待时机。
  刘邦的坚持终于得到了上天的回应。史载这天,浓雾突然弥漫了原野,几步之外就不见人影。刘邦抓住时机,指挥全军张弓搭箭、戈矛向外,组成全副戒备的战斗队形,“徐行出围”。匈奴人见汉军阵形整肃,并无溃散之象,也就不敢在大雾天气下出击。经过步步惊心的撤退之路,刘邦终于退回平城,与主力部队会合。
  随后他留下樊哙守卫代北边地,并勇敢地承认错误,把当初进谏的刘敬封为关内侯。无论如何,这场艰险无比的白登之围终于落幕了。当刘邦踏上回军长安的归程时,他回首遥望白登的方向,耳边似乎还激荡着那七天七夜的血海涛声,眼前似乎还屹立着如礁石般浴血死难的将士身影。此时此刻,他心中没有死里逃生的解脱感,却充溢着沉重的叹息:虽然安全脱身,但这仗终归是败了。不但收复河套的梦想成空,还要被迫给匈奴献上宗室女子和锦绣财富,从此背负起沉重的羞辱。甚至到一百年后,他的后人汉武帝还念叨着:“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在他心中,一统天下的豪情已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然而,英雄会迟暮,却永不谢幕。正如海边的礁石,在沧浪之水的冲刷下变得黯淡,但细细体味,却别有一种恒久的光泽,黝黑幽深,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在礁石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曾迎风破浪的豪情,也看到了风暴鞭笞的伤痕,更能看到那些比荣耀或者危机都更长久的东西——历史的教训。
  刘邦获得的教训是深刻的。经此一战,汉朝终于意识到,胡人已今非昔比,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已凝聚成大一统的匈奴帝国。从此,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紧紧压迫着,也激励着刘邦和他的子孙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白登之围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平定九江王英布的叛乱后,路经故乡大宴乡亲,在酒宴上自创自唱了著名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史载刘邦慷慨高歌之时,忍不住“泣下数行”。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寄托了对白登之战的无限感怀吧!
  ……

前言/序言


《帝国兴衰:从罗马的黄昏到拜占庭的曙光》 一部跨越千年、横亘欧亚的宏大史诗,深度剖析古典世界晚期与中世纪初期的权力、信仰与文明的转型。 本书聚焦于公元3世纪至10世纪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探讨了地中海世界与欧洲大陆经历的剧烈变革——从古典文明的辉煌顶点滑向“黑暗时代”的混乱与重塑,直至孕育出新的中世纪文明形态。我们不关注遥远的东方帝国,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西方文明的根基是如何在战火、瘟疫与信仰的洗礼中重铸。 第一部分:古典世界的黄昏(公元3世纪—5世纪) 第一章:帝国的重负与分裂的种子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三世纪危机(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罗马帝国数百年来的稳定结构。我们详细描绘了军人皇帝的迭起、蛮族渗透的加剧,以及财政体系的崩溃。重点分析了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所推行的系列改革——四帝共治制(Tetrarchy)与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这些措施旨在挽救帝国,却无意中种下了东西方永久分裂的祸根。 第二章:信仰的崛起与世俗权力的转移 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最终成为国教,是理解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本章细致考察了尼西亚大公会议(Council of Nicaea)的争论如何不仅是神学辩论,更是政治权力斗争的体现。同时,我们分析了在帝国中心权力衰微之时,地方主教团,特别是罗马主教(教皇),如何在精神领域积累起非凡的权威,预示着未来教权与王权关系的复杂性。 第三章:蛮族的迁徙与西部的崩塌 “蛮族入侵”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复杂的民族迁徙与融合过程。本书摒弃了将蛮族简单描绘为纯粹破坏者的传统叙事,转而关注西哥特人(Visigoths)、汪达尔人(Vandals)和匈人(Huns)等群体内部的社会组织、迁徙动机,以及他们与罗马精英之间的互动与冲突。重点剖析了阿德里安堡战役(Adrianople, 378 AD)对罗马军事思想的颠覆性影响,以及西罗马帝国最终在476年被废黜的幕后政治博弈。 第二部分:黑暗中的萌芽(公元6世纪—8世纪) 第四章:查士丁尼的遗产与地中海的短暂统一 在西欧步入“黑暗时代”的背景下,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在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的统治下,试图重现罗马的荣光。本章详述了其“收复失土”战争(Reconquista)的辉煌与代价,以及《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对后世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然而,我们亦探讨了瘟疫(查士丁尼瘟疫)和无休止的波斯战争如何削弱了东帝国的根基,使其在更后期的挑战面前显得脆弱。 第五章:日耳曼王国的形成与法律的融合 本书将目光投向莱茵河与多瑙河以西,审视了法兰克人(Franks)、伦巴底人(Lombards)和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如何在废墟上建立新的王国。我们对比了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s)与西哥特王国的统治模式,分析了日耳曼习俗法与罗马成文法的碰撞与融合,这些新的法律框架构成了未来西欧封建制度的雏形。 第六章:沙漠的崛起与文明的转向 伊斯兰教的兴起是7世纪世界格局最重大的变量。本章详细梳理了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四大哈里发的扩张,以及阿拉伯军队如何在数十年间席卷了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大片领土。我们分析了这一扩张对地中海贸易格局的重塑,以及伊斯兰文明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对欧洲(特别是南欧)思想的间接影响。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轮廓(公元8世纪—10世纪) 第七章:加洛林文艺复兴与教皇国的崛起 法兰克王国在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s)的领导下,重新点燃了西方的文化火花。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在图尔之战(Battle of Tours, 732 AD)的胜利,被视为遏制伊斯兰势力向西扩张的关键转折点。本章集中探讨了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的统治,其加冕(800 AD)如何象征着罗马帝国理想在西方的复活,以及他与教皇之间复杂共生的权力关系。 第八章:维京人的冲击与欧洲的重组 九世纪起,维京人(Vikings)的突袭与定居活动成为西欧新的不确定因素。本书运用考古学和文献资料,描绘了北欧海盗的航海技术、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如何迫使地方权力分散化,加速了封建采邑制度的成熟。同时,我们探讨了东方的罗斯人(Rus')与拜占庭的贸易与冲突,为理解早期斯拉夫世界的形成提供背景。 第九章:拜占庭的坚守与“马其顿的复兴” 东罗马帝国虽然屡遭打击,但其强大的行政体系和军事组织使其得以幸存。本章聚焦于马其顿王朝(Macedonian Dynasty)的强盛时期,探讨了拜占庭军事改革(如“Theme”制度的巩固),以及其在东部边境对新崛起的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民族施加的影响力。拜占庭作为古典知识的守护者,其文化影响力在整个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持续发酵。 尾声:千年之交的遗产 本书总结了这一千年间古典世界向中世纪过渡的不可逆转的进程:世俗政治权力从中央帝国转向地方性的国王与领主;宗教信仰从多元化转向了基督教(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绝对主导;而曾经统一的地中海世界则被分割成穆斯林、拉丁基督教和拜占庭三大文化势力范围。这些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为接下来的欧洲历史奠定了基石。 《帝国兴衰》不是对单一事件的罗列,而是对权力、信仰与社会结构在千年尺度上持续演变脉络的深度哲学思考与严谨考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被作者巧妙地“轻量化”了,但其内涵的深度却丝毫未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晦涩难懂的史料,转化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我个人对历史地图和地理背景比较敏感,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深得我心。每当描述到重要的战略要地时,作者都会辅以非常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能置身于那些山川河流之间,体会到地理环境对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影响。书中对人才选拔和流动机制的分析也很有洞察力,展现了在动荡时期,个人能力如何通过特定的渠道被社会放大或湮没。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人才流动和文化碰撞的社会观察报告。作者的分析总是留有一点悬念,让你在合上书后,仍忍不住回味和思索其中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非常棒,纸张摸起来很有质感,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宏大叙事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切换自如。它不像很多历史书籍那样,只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描绘那个时代普通士人的生活状态、社会风俗的变迁。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角度,让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而饱满。例如,书中穿插的一些对当时文学、哲学流派的探讨,虽然篇幅不多,但切口非常精准,能让人迅速抓住那个时代思想的脉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一阶段社会思潮转向时的那种细腻笔触,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裹挟与塑造。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也很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历史阶段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迷失。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兼具了极高的可读性。作者的语言风格是一种低调的、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幽默感和洞察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观点时,总能巧妙地进行评述或反驳,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与历代学者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对于那些热衷于“如果历史可以重来”的假设性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扎实的史实基础来支撑你的想象。比如,书中对后勤保障体系在决定战局中的作用的分析,其细致程度令人印象深刻,远超一般通史的论述。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切实拓宽历史认知边界的佳作,值得所有对古代军事和政治变迁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用金色的线条勾勒出古朴的城墙和兵器轮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气息。我是在朋友推荐下购入的,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史书,没想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特别是对战役的描写,细节之处见真章,不是简单地罗列兵力部署,而是深入刻画了将领们的心理活动和战场上的微妙变化。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疲惫感,反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比如,书中对于某次著名战役的复盘,不仅分析了胜败的直接原因,还追溯到了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背景,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读起来非常过瘾。而且,书中的一些观点非常独到,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对“义”与“利”在那个时代冲突的探讨,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

我原本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教科书上的零碎知识点,坦白说,有些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书如同给我提供了一把精密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全新视野。作者在论述不同政权更迭时的客观性值得称赞,没有过度褒贬某一方,而是基于史料,冷静地剖析了其兴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所打动,比如对某种特定兵器形制的考证,或是对某一地方方言在军事交流中作用的侧写,这些“边角料”非但没有拖沓,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有紧张激烈的战斗描写,也有沉思冥想的哲学探讨,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它真正做到了将冰冷的年代数据,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史诗”。

评分

物流服务人员均好,非常满意的购物过程

评分

书质量不错,就是封面有点脏。

评分

还不错,值得一读,细品品!

评分

不久后军报再来:晋阳被围!晋阳是三晋首府,若是失陷,敌人就可以西窥关中,或者南图中原,直接威胁新生帝国的命脉了。

评分

七日攻势之后,匈奴军声明接受和议,还把四面包围撤除了一面,供汉军撤退。但谁也不敢确认,这是否是冒顿用“围三缺一”的兵法计谋,要趁汉军撤退半道歼之。所以刘邦继续等待时机。

评分

写的真的很好,填补了我对那一段历史的空白。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物流服务人员均好,非常满意的购物过程

评分

《演讲与口才》刊发的文章,平易而不乏文采、活泼而富有哲理。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文字幽默风趣,入情入理。尤其是文中的小标题很有特色。以2004年第10期的几篇文章为例,《毛泽东:妙想巧解趣说人名》一文有4个小标题:析字成趣,消除紧张情绪;联想成趣,创造宽松氛围;谐音成趣;点拨言外之音;敷演成趣,富含特定意蕴。《逆向思维能使你妙语连珠》有3个小标题:跟常人相反的思路,妙语惊人;跟对方相反的思路,妙语服人;跟自己相反的思路,妙语感人。这些小标题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对仗工整,形成气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演讲与口才》注重把说学理论和与读者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帮助广大读者增长知识、提高交际、公关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了刊物的亲和力。它注重编发与百姓生活密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就读者所关心或需要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使人读后受到启发,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求知、求用的目的。如《与职业律师开辩:我为打工仔讨公道》一文,讲了作者一段真实的辩论经历,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位优秀辩手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战胜强大对手的智慧,切中时弊,发人深思。又如《善于就地取材,谈出十分精彩》告诉读者,交谈成功的关键在于随机应变,最好的做法是就地取材,捕捉到交谈的话题,就等于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金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