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凤凰五大门户网站联袂推荐!
历史巨著《说春秋》台湾繁体字版即将隆重推出!
两岸读者同鉴中华文明轴心时代圣贤本色!
什么是贤人?贤人就是在保全性命和家族的前提下,还能帮助国家苟延残喘的人。所以,贤人创造办法。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连自己的前途都看不到在哪里,却能为世界的未来殚精竭虑的人。所以,圣人产生思想。有权力的人用权力说话,没权力的人才用思想说话。这是思想的光荣,也是思想的悲哀。
天涯煮酒论史点击率创纪录之超强人气历史小说!
再现三百年春秋恢弘奇谲之画卷!
演绎五千载华夏不可缺席之王朝!
内容简介
自商末“清圣”伯夷、叔齐始,到春秋俨然成为一个盛产圣贤的时代。“和圣”柳下惠、“盗圣”展雄、“情圣”巫臣、“乐圣”师旷、“宇宙圣人”老子一一亮相;为国保家的杨姓祖先晋国贤臣叔向,保家为国的郑国大改革家子产,“史上超牛钉子户”齐相晏婴,看穿世事的音乐天才、吴姓始祖王子季札,少年天才、飘然成仙的王姓始祖王子晋纷纷登台。战火烽烟、尔虞我诈、诗礼唱和之中,看他们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活。
作者简介
贾志刚,著名体育记者、体育评论家、菲著名小说家、非知名剧作家。著有非主流长篇小说《无间盗》、《侠义无道》、《副处长》、《奔向地狱》、《公元5678》等,涉猎官场、武侠、历史、悬疑、科幻等多个领域。
其中,《无闻盗》(原名《侠兄盗弟》)入围首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决赛。在中国台湾进行的决赛评选中,被所有评委以“打着武侠反武侠”直接垫底。巨著《侠义无道》至今拒绝出版中。
著有电视剧本《山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一章 反战精英
第二○二章 古墓丽影
第二○三章 强盗理论
第二○四章 和圣落墓
第二○五章 情圣出马
第二○六章 叔向遇险记
第二○七章 子产升官记
第二○八章 夹缝中生存
第二○九章 子产面临的抉择
第二一○章 延陵季子
第二一一章 占星算卦
第二一二章 子产执政
第二一三章 权术运用
第二一四章 言论自由
第二一五章 政治家的阴谋
第二一六章 叔向的痛苦
第二一七章 史上最牛钉子户
第二一八章 大火并
第二一九章 山东人在湖北
第二二○章 鸟飞狗死
第二二一章 丧家犬恶斗地头蛇
第二二二章 太子晋
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谁
第二二四章 史上最牛音乐发烧友
第二二五章 知音
第二二六章 中央要乱了
第二二七章 世间本无鬼
第二二八章 正直是正直者的耗子药
第二二九章 流氓律师
第二三○章 激流勇退
第二三一章 无射是个钟
第二三二章 中央战争
第二三三章 二桃杀三士
第二三四章 解读和谐
第二三五章 栽赃、分赃、分赃不均
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
第二三七章 说人坏话孔子挨骂
第二三八章 神医扁鹊
第二三九章 王良和伯乐
第二四○章 中国首富
精彩书摘
“大哥,你当国君吧。”
“那怎么行?老三,爹指定了你啊,还是你当。”
“我不当,大哥,你当。”
“非让我当,我闪。”
“你闪,我也闪。”
商朝(约前1111年)末年,孤竹国(今河北境内)国君的大儿子伯夷和三儿子叔齐双双放弃君位,出门当犀利哥去了。
老大老三走了,便宜了老二。
兄弟两个一打听,说是西边的周国(今陕西境内)是个尊老爱幼的国家,于是前往投奔周国。来到周国的时候,恰好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率领着周军出发讨伐商纣王。
伯夷和叔齐不顾一切,拦住了周武王的战车。
“父亲死了你不埋葬,还要出兵打仗,你不孝啊。以属国'而攻打商王,你这是不仁哪。”伯夷叔齐两兄弟同声斥责周武王。
周武王一看,这哥俩哪个单位的?竟然敢指责我?
周武王不高兴,身边的卫士就要动手杀人了。
“算了算了,不就俩犀利哥吗?赶走他们就行了。”姜太公懒得节外生枝,于是哥俩被赶到一棵大槐树下凉快去了。
反战精英
两位犀利哥从此四处奔走,宣扬和平,反对战争。
伯夷叔齐,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反战人士。
等到周武王征服了商朝,就到了周朝。
两位犀利哥耻于做周朝人,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用《史记》的话说:义不食周粟。于是,躲到了首阳山上,采薇而食。薇是什么?野豌豆。虽然说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含农药不含避孕药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剂,可是营养是不够的。
两个犀利哥吃野豌豆吃得一脸豌豆色,可是矢志不渝。但是,没过几天,就这野豌豆也没得吃了。野豌豆采完了?不是。是有人告诉他们:“这野豌豆啊,也是周朝的了。”
怎么办?兄弟两个没得吃了,什么也没得吃了,因为什么都是周朝的了。
在饿死之前,兄弟两个编了一首山歌,歌中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简单翻译:登上西山采豌豆,以暴易暴不讲理。古来先圣都没了,我们活着没意义。
最终,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反战人士就这样饿死在了首阳山。
不食周粟,以暴易暴,伯夷叔齐兄弟俩用他们的生命贡献了两个成语。
首阳山在哪里?争议不断。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都有首阳山,都说兄弟俩饿死在自己这里。
如今要是山上饿死两个人,都恨不得偷偷扔到邻省去。为什么伯夷和叔齐饿死了,大家都要争呢?因为伯夷叔齐兄弟不是普通的犀利哥,他们是圣人。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贾志刚说春秋之六 圣贤本色》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约1500字。 --- 书名:《云海之上:古蜀文明的失落与探寻》 作者:李文瀚 出版社:华夏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92-9876-5 卷首语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原王朝的光芒常常掩盖了其他区域文明的独特光辉。然而,在四川盆地西部,有一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它曾经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数千年前就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青铜文化、独特的祭祀体系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信仰。然而,如同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当秦灭巴蜀,这座璀璨的文明之城便迅速隐匿于历史的尘烟之中,留下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谜团。 《云海之上:古蜀文明的失落与探寻》并非一部枯燥的考古报告,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本书作者李文瀚,一位资深的文化地理学家与历史人类学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据精神,带领读者重返那片被群山环抱的神秘之地,试图拨开笼罩在古蜀上空的迷雾,探寻其文明兴衰的内在逻辑与外部驱动力。 第一篇章:巴蜀的地理之锁与文明的萌芽 本书从地理环境入手,深入剖析了四川盆地独特的“天府之国”地貌对古蜀文明形成的基础性作用。高耸的岷山、邛崃山脉构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得古蜀文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得以在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独特的文化形态。作者细致描绘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早期阶段的图景,从出土的陶器、石器纹饰中,解读早期古蜀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崇拜。 重点章节“稻作的胜利与青铜的觉醒”,探讨了古蜀先民如何通过驯化野生稻种,建立起稳定的农业基础,进而积蓄起支撑复杂社会结构和祭祀体系的物质力量。不同于中原青铜文化侧重礼器和兵器,古蜀青铜器展现出强烈的“神性”和“异域感”。李文瀚教授通过对青铜神树、青铜人头像的系统分析,提出了“蜀道难,蜀神显”的观点,强调了古蜀文化中沟通天地、人神对话的迫切需求。 第二篇章:三星堆的辉煌与“太阳的献祭”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震惊世界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李文瀚教授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发掘的文物,而是尝试构建一个立体的古蜀王权与宗教体系。他认为,三星堆文明的高度集中性,特别是其祭祀坑的“集中掩埋”行为,揭示了一种不同于中原“代代相传”的王朝更迭模式——可能是一种周期性的“神性更新”或“权力交替”。 “黄金面具下的权力游戏”一章,对那批著名的金面具、体量惊人的青铜立人像进行了深入的符号学解读。作者提出,古蜀王可能并非世俗的君主,而更接近于一个掌握与神祇沟通能力的“大祭司”。青铜大立人,头戴高冠,手持法器,被置于祭坛中央,其姿态象征着沟通天地的媒介。而那些奇异的、夸张的青铜人头像,则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神祇的具象化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三星堆出土的象牙和海贝的来源进行了严密的地理考察,证实了古蜀文明早期的对外交流网络,其触角可能延伸到了遥远的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这打破了以往将古蜀视为完全孤立发展的主流认知。 第三篇章:金沙的沉寂与古蜀的内转 随着三星堆的突然衰落,金沙遗址的兴起标志着古蜀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李文瀚教授认为,这种转移并非简单的政治中心迁移,而是文化核心的战略收缩与“内转”。金沙遗址的规模虽不及三星堆宏大,但其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则将古蜀文明对太阳的崇拜推向了艺术与精神表达的巅峰。 “太阳神鸟的几何学沉思”一章,详细探讨了这一标志性符号的结构、意义及其在古蜀宇宙观中的地位。它象征着对生命、光明和永恒的追求,也暗示着古蜀文明在面对外界压力或内部危机时,试图通过强化精神图腾来维系社会秩序的努力。 然而,金沙的辉煌终究未能延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古蜀的“失语期”——即从金沙向成都平原后来的都城(如成都老城)过渡的模糊地带。这一时期的考古证据稀疏,但历史的断裂感最为强烈。 第四篇章:蚕食与融合:秦汉的阴影与古蜀的消散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古蜀文明最终被纳入中原帝国版图的过程,以及这种“融入”的代价。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古蜀作为一个独立文明体系的终结被宣告。 李文瀚教授深入分析了秦汉对巴蜀地区的改造政策,特别是对古蜀祭祀体系的压制与对土地的直接控制。他认为,古蜀的独特文化,特别是其神权政治的根基,在强大的中原礼制面前,难以维持其原有的结构。大量珍贵的祭祀文物被销毁或深埋,部分信仰则退缩至民间,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流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非仅仅指地理上的险峻,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隔阂与阻力。秦汉的治理,如同筑起了一道“文化之墙”,使得古蜀文明的精华部分,未能像中原文化那样,通过文字和典籍留下清晰的脉络,而是被封存在厚厚的泥土之下,成为后世解读的巨大挑战。 结语:对失落的敬意 《云海之上》最终得出结论:古蜀文明并非“突然消失”,而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内化与重构”。它没有留下统一的文字史书,没有留下延续的王朝谱系,但它留下的青铜器、玉器和奇异的祭祀遗址,构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东方古代文明高地。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这片失落文明的敬畏之心,并鼓励未来学者以更开放的视角,继续探寻云海之上的古蜀真相。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考古学研究者及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