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部通俗的历史叙述篇幅不长,但它却涵盖了君主政体的缘起与兴衰、王权与民众及教廷的关联;皇室的缘由、王权之间的勾结与明争暗斗、君主权力的膨胀和式微以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出现等内容。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翔实丰富的资料证明,君主制是早期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漫长而古老的统治形式,其初期的表现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它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共存关系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体制;它根植于宗教仪式、君主的神性本质及君权神授的理念。而由于种种外在的和内部的原因,特别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背景的异同,若士重要政治人物及宗教人物的作用,该犏的理论在不同的国度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一政治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它已经开始并将继续淡出历史舞台。     
作者简介
     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是英国著名作家,同时担任多家报刊皇室新闻的专职记者。她的作品甚丰,其中有许多作品是关于皇室王权研究的内容。作者叙事条理清晰,文笔洒脱优美。     
目录
   序
第一章 古代君主政体
第二章 亚洲君主制
第三章 君主制与教会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君主制
第五章 绝对君主制与神授君权
第六章 1848,革命之年
第七章 君主政体在英格兰
第八章 君主立宪制
第九章 君主制的废除
第十章 王室名流的世界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古代君主政体
  人类并非生而平等,否则,就不会有国王、皇帝、贵族、领袖等佼佼者。在当今这个平等主义的时代,这种言论并不时尚,然而,作为人类生活第一驱动力的大自然却从未以平等为基石。人们的特征、能力和个性来自基因,而基因的分配却近乎于博彩,因而,总有一些人的禀赋要优于其他人。
  现代社会里,人权是、或者理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是,虽然在法律与机遇面前或许人人平等,某些人却显然更善于利用机遇,在这一事实面前,理论就与现实分道扬镳了。领袖人物天生具有一种指挥若定的素质,足令平庸之辈服膺。人的天赋是一种神秘礼物,是智力、遗传以及纯粹运气的结合,天才人物就更是凤毛麟角。
  多少世纪以来,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我们今天这个拥有太空探索和先进科技的时代,自然的不平等一直造福于人类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物,人们需要他们排难解困,救苦救难,鼓舞人心;更需要他们在人类生死存亡关头寻找延续生命的方式。在人类早期社会,为减轻大自然的破坏力——诸如火灾、火山、洪水或异常天象,仪式、典礼、献祭和偶像崇拜都曾各显神通,然而,正是那些似乎有能力控制肆虐的大自然的人脱颖而出。他们逐渐形成了个人权力的印记,并最终创立了君主政体。
  许久以来,尤其在英国,君主制度受到人们的敬畏,仿佛充满魔力。王室是特殊的,近乎一个独特的种族:他们仍是人,也会如常人一般死去,但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永生的。这听起来有点荒诞不经,但它却是基于人类经验的。
  在古代,巫医通过仪式化的舞蹈、奇特的姿势和灵丹妙药对本部落成员产生一种强大的影响力——他们有的指望他治愈疾患,有的期盼他能想出御敌之策。巫师似乎有能力呼风唤雨,还能在日全食时将月亮从太阳表面赶走。术土则能远距离诅咒或杀掉别人。今天,我们会说巫医拥有一些别人不甚了了的基本医学知识,巫师懂得如何观察天象并认识到日食只是暂时的现象,术士则对人类心理略有所知。但是,对于那些不了解这种魔术秘诀的人,这是十分慑人的能力——然而它也能给人以安慰。
  这也是权力,而且是最重要的权力。不仅这些“魔术师”们因此上升到一个特别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家人也与有荣焉。随着时间流逝,魔术变成了家族事业和祖传秘诀。人们认为这种魔力代代相传,于是就出现了寡头政治。最初的“王位”继承人就是部落魔术的继承人,他们拥有向整个部落发号施令的知识和权利。他们的能力保证了其统治,而部落对他们的依赖性则保证了其传承。
  ……    
				
 
				
				
					新知文库09:君主制的历史(二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君主制在人类历史上演变、兴衰与转型的宏大叙事。作者以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梳理了从古代文明的早期王权萌芽,到近代宪政君主制的形成,再到当代君主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走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兼具理论深度与丰富的个案分析,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君主制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王权的起源与神圣化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君主制最古老的根源。它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等早期大河文明中,权力如何从部落首领向世袭王权集中。重点分析了“神权政治”在早期君主制构建中的核心作用。  古代的王权与宗教信仰: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王权: 探讨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文明中,君主被视为神祇在人间的代理人或直接的化身。特别关注了《汉谟拉比法典》如何通过君主的名义,将神圣的律法固化为世俗的统治秩序。  尼罗河畔的法老制度: 深入剖析了古埃及法老作为“活着的上帝”的地位,以及这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如何支撑起一个长达三千年的稳定统治结构。探讨了金字塔等宏伟工程背后的权力组织逻辑。  早期王权的继承与合法性: 考察了早期社会中血缘、宗教仪式、军事征服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确立王位的继承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帝国与绝对君权  进入古典时代,随着城邦国家的扩张和大型帝国的兴起,君主制的形态和治理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作者将重点放在了罗马、波斯等关键案例上,分析了帝国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如何巩固君主的权威。  帝国的扩张与官僚体制的建立:   罗马的演变: 细致考察了从共和制到元首制(Princeps)的转变,分析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保留了共和的外壳,同时逐步积累起事实上的绝对君权。讨论了“皇帝”称号的演变及其在帝国后期成为专制象征的过程。  波斯帝国的“王中之王”: 分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如何通过高效的行省制度、统一的道路系统和“国王之眼”等监察机制,实现了对广阔疆域的有效控制,奠定了东方大一统帝国的治理范本。  古典君主制的局限性: 探讨了过度依赖个人能力、继承危机频发以及如何处理与地方贵族、军队关系的难题。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封建体系与双重权威  中世纪的欧洲是研究君主制权力结构的关键时期。本书聚焦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分析了在此背景下,世俗君权如何与新兴的教会权力进行复杂的互动、制衡与冲突。  神权与世俗的角力:   封建等级制下的君主: 阐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一原则如何削弱了国王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力,使得中世纪的国王更像是一个名义上的最高领主,而非绝对的统治者。  教权对王权的制约: 深入分析了教皇与皇帝(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授职权之争”,展示了教会如何利用精神权威来干预世俗事务,甚至挑战君主的合法性。  条顿民族国家的萌芽: 在东欧和北欧,考察了早期王室如何通过建立更稳定的世袭制度和更紧密的军事联系,开始摆脱纯粹的封建碎片化,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近代早期的集权化与君主专制  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财富积累以及宗教改革对既有秩序的冲击,近代早期成为君主权力急剧强化的时代。本书将重点描绘欧洲各国君主如何逐步摆脱贵族和教会的束缚,迈向“绝对君主制”。  绝对主义的构建工程:   国家机器的重塑: 分析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如何通过建立常备军、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和庞大的宫廷体系,将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中于凡尔赛宫。  财政与税收的革新: 探讨了国家如何通过建立中央化的财政管理体系,确保君主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摆脱对地方贵族临时拨款的依赖。  主权理论的诞生: 考察了博丹、霍布斯等思想家如何从理论上论证君主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主权地位,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哲学和法律辩护。  东方的专制回应: 对比分析了明清时期的中国,以及莫卧儿帝国等,探讨了与欧洲不同的、更早成熟的官僚型中央集权君主制的运行机制。   第五部分:启蒙、革命与君主制的转型  18世纪末期爆发的革命浪潮对延续千年的君主制构成了颠覆性的挑战。本书细致地记录了君主制在遭遇民主、自由、民族主义思潮冲击后的痛苦挣扎与艰难适应。  来自人民的挑战:   英美革命的影响: 重点分析了英国光荣革命如何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权力被法律和宪法明确限制的开端。同时,考察了美国革命对君主制合法性的根本性否定。  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波: 详述了法国大革命如何终结了法国的波旁王朝,并以激进的方式将“人民主权”的概念推向欧洲乃至世界,迫使其他君主制国家进行改革或镇压。  宪政的妥协与建构: 探讨了19世纪欧洲各国,如普鲁士、奥地利,如何通过颁布宪法、设立代议机构等方式,将君主转变为“在位但不执政”的象征性元首,实现了君主制的“和平演变”。   第六部分:现代的残存与象征意义  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去殖民化浪潮之后,君主制在大多数国家消失了。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当代依然存在的君主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功能与象征价值。  从统治者到国家象征:   二战后的衰落与保留: 分析了欧洲主要君主国(如英国、瑞典、荷兰)如何在战后彻底放弃政治权力,转变为纯粹的立宪君主制,成为文化连续性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中东与亚洲的特殊案例: 考察了海湾君主国等保留有较大实际权力的君主制,分析了其与石油财富、部落结构以及伊斯兰教义的复杂关联。  君主制的功能重估: 总结了现代君主制在软实力外交、民族身份认同、政治危机时期的稳定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对这种古老政体在未来全球化和民主化进程中的前景进行了审慎的展望。  本书力求避免对君主制进行简单的褒贬,而是将其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中进行审视,展现其作为一种复杂政治制度,在不同文明、不同时代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和深刻的历史遗存。它不仅是政治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合法性与社会变迁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