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西方政治學領軍人物塞繆爾·E·芬納的三捲本《統治史》是20世紀西方政治學的傳世巨著。《統治史》的主要關注點是世界曆史中政府形態的發展,以各個國傢的政府形態、統治方式和國傢社會關係為核心,大緻依照時間順序,先把我們帶入世界文明中最為古老的蘇美爾城邦,述及薩爾貢、埃及、亞述、猶太、波斯、希臘、中國、羅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紀歐洲、日本、奧斯曼帝國等地區和國傢的政治史,然後把焦點轉入文藝復興和新教運動後的歐洲各國和美洲殖民地政治製度的突破性發展,最後,集中討論影響當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及工業革命)以及這些革命給世界政治、政府形態和國傢社會關係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變化。
《統治史》一捲《古代的王權和帝國——從蘇美爾到羅馬》思考瞭“宮廷式”政治類型,述及世界文明中最為古老的蘇美爾城邦、埃及、亞述、波斯、中國的漢朝、羅馬,也解釋瞭其中的例外,即猶太人的王國和羅馬共和國。
《統治史》第二捲《中世紀的帝國統治和代議製的興起——從拜占庭到威尼斯》講述中世紀的曆史,作者考察瞭拜占庭帝國、哈裏發國傢、唐朝與明朝的演變、封建製歐洲的特點,在佛羅倫薩和威尼斯共和製之被選擇,代議製的興起以及最後整個歐洲典型的國傢建製的誕生。
《統治史》第三捲《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以日本德川時期為開端,接著評述中國清朝、奧斯曼帝國和莫臥兒帝國,以及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民族國傢和代議製的興起,隨後考察文藝復興和新教運動後歐洲各國和美洲殖民地政治製度的突破性發展,最後對三大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工業革命)影響下的“現代國傢路徑”進行瞭概要性評述。
作者簡介
作者薩繆爾·E·芬納,英國著名政治學傢、曆史學傢。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執教於貝利奧爾學院,後任基爾大學政治學教授,1966年開始任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係主任,1974年迴到牛津大學並任格拉斯頓講座教授。芬納還曾任英國政治學會主席和國際政治科學協會副主席(1965-1969)。芬納一生博學多産、著作等身,代錶作有《馬背上的人:軍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1962)、《比較政府:政治學研究導論》(1974)和三捲本《統治史》。
譯者王震,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所副研究員、法學博士,兼任西亞北非研究中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世界曆史等。2005-2006年曾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訪學,多次參與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委托的重大科研項目,目前獨立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規劃辦委托項目,研究成果曾獲“第九屆上海市決策谘詢研究成果一等奬”。已在《社會科學》等重要學刊發錶論文20餘篇,齣版有專著《一個超級大國的核外交:冷戰轉型時期美國核不擴散政策(1969-1976)》(新華齣版社,2013年)。
譯者馬百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起任教於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期從事翻譯工作,誌趣為世界古代史研究,目前已纍計翻譯齣版作品100多萬字。主要譯作有《統治史》捲一(閤譯)、《統治史》捲三。其中《我們為什麼不說話:以自閉癥之奧秘解碼動物行為之謎》獲2008年文津圖書奬,並獲評當年的年度百佳圖書。
精彩書評
一部《資治通鑒》式的政治史。
——
甘陽(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 本書揭示瞭代議製民主成為當代政治神話的偶然性,也指齣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
——
張維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 鑒前世政體之興衰,考當今統治之得失。
——
汪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統治史》是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以來我首次讀到如此詳細研究古今中外政體的書。
——
劉軍寜(文化部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經濟學傢》雜誌說如果政治學有諾貝爾奬的話,芬納的三部麯就肯定會贏得此殊榮。我個人認為這一評價仍然低估瞭芬納的卓越工作。
——
趙鼎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係終身教授) 如果政治科學領域存在諾貝爾奬的話,芬納一定會因為這部超乎尋常的三捲本《統治史》而獲此殊榮。
——英國《經濟學傢》雜誌
他(芬納)沒有在比較政治學研究中拾人牙慧,也沒有確立研究潮流。“他不屬於任何學派,也沒有創建一個學派。”他通過無可替代的原始研究證明瞭一個全麵的曆史性的政治製度史是可以實現的。
——
JackHayward(原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教授、牛津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曾任英國學術院研究員、英國政治學會主席。) 芬納閱讀的範圍之廣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很難想象會有曆史學不從他的著作中受益。
——
GeraldEdwardAylmer(英國著名曆史學傢,生前曾任牛津大學教授、英國皇傢曆史學會主席。) 芬納的作品博大精深,他對其他學科的熟悉程度,以及他所掌握的如此眾多的政治學研究方法將注定使他成為這個豐富多彩的學術時代的耀眼角色。
——英國《獨立報》
我們高度贊揚這一由當代最有活力、學識淵博且方法上不拘一格的學者所完成的戰後英國政治學經典……它填補瞭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巨大空白。
——《政治季刊》
本書在很多方麵對於我們理解政治學都會産生極大幫助。
——《新政治傢與社會》
這是政治學領域很好的作品,很難想象在比較政府領域還有比這更好的教科書。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目錄
第一捲目錄
中譯序(趙鼎新)
前言
概念性序言
1.反復齣現的主題
2.政體類型
3.政體類型概述
4.決策執行人員
5.對政府的限製
6.評價標準
7.沒有終極論的軌跡:發明和死鬍同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蘇美爾、埃及、亞述、猶太
背景一
1.至公元前1700年
第一章 蘇美爾城邦
1.發端
2.大事年錶
3.經濟與社會背景
4.中央權威(大約公元前2600—前2344年)
5.概要與評價
6.蘇美爾城邦的消失
第二章 埃及王國到中王國的衰落(公元前1678年)
1.引言:“當芽兒彎麯……”
2.設置
3.大事年錶
4.政府與宗教
5.中央權威
6.行政
7.評價
背景二
1.薩爾貢時期的世界列國
2.國傢間均衡及其崩潰(大約公元前1500—前1200年)
第三章 鼎盛時期的埃及政體——新王國
1.引言:新王國
2.中央權威
3.新王國的管理
4.主要政府職能
5.雜亂無章的行政風格
6.新王國時期的評價
7.新王國的崩潰
第四章 公元前745—前612年的亞述帝國
1.亞述帝國的意義
2.大事年錶
3.亞述人的基本信仰
4.中央權威
5.帝國的行政管理
6.評價
第五章 公元前1025—前587年的猶太王國
1.聖地之民
2.從亞伯拉罕到大流散
3.聖經子民
4.猶太王權的形成
5.猶太國傢和君主製
6.傳播
第二部分波斯、希臘、羅馬、華夏
背 景
第一章 波斯帝國
1.土地和人民
2.帝國的誕生
3.大事年錶
4.王權和貴族
5.中央和地方政府
6.波斯帝國的弱點
7.迴顧和展望
第二章 最早的共和國:希臘人
1.希臘社會的發展
2.國傢和人民
3.城邦的構成
4.斯巴達
5.雅典的民主
第三章 城邦的終結
1.同盟和聯邦
2.希臘民主的終結
第四章 羅馬共和國
1.國傢和人民
2.大事年錶
3.共和國中期的政體
4.羅馬公民和羅馬“聯盟”
5.共和國為什麼會崩潰
6.評價
第五章 華夏國傢的形成
1.華夏早期大事記
2.先秦時期中國的連續性
3.儒傢與法傢
4.秦
第六章 漢帝國
1.漢朝的建立
2.政府製度的評述
3.皇帝
4.宮廷內的政治過程
5.地方行政架構
6.中央政府
7.政府人事製度
8.國傢行為
9.評價
第七章 羅馬帝國:元首製(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
1.奧古斯都·愷撒和元首製
2.戴剋裏先即位(公元284年)前的羅馬帝國
3.羅馬帝國的特徵
4.自治市
5.行省
6.皇帝
7.公共服務
8.結果
9.安敦寜時代:評價
第八章 晚期羅馬帝國:從戴剋裏先到狄奧多裏剋(284—526年)
1.晚期羅馬帝國及其終結
2.皇帝
3.新的疆域結構
4.中央行政
5.大區和禁衛軍長官
6.中央行政的職能:總結
7.文官製度
8.軍隊
9.公共服務及其履行
10.結論
11.對羅馬貢獻的評估
參考文獻
修訂版譯後記
第二捲目錄
綜 述
1.過渡時期
2.“曆史性宗教”的政治相關性
3.為舊而生的“新國傢”
4.移民與入侵
5.中世紀晚期的國傢體係
第一部分東歐與中東
第一章 公元1000年前後的拜占庭帝國
1.大事記
2.拜占庭政體的特徵
3.帝國的版圖
4.中央政府
5.政府職能
6.評價
7.結論:拜占庭政治製度的遺産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 哈裏發帝國(約公元900年)
1.哈裏發帝國興衰大事記
2.阿拔斯帝國的優勢與缺陷
3.政體的性質:比較和對照
4.帝國的版圖
5.哈裏發
6.中央政府
7.公共工程
8.評價
9.結論:哈裏發帝國的特徵與局限
關於馬穆魯剋埃及的說明(公元1250—1217年)
1.馬穆魯剋政體的特徵與重要性
2.馬穆魯剋概況
3.埃及
4.馬穆魯剋統治
5.馬穆魯剋統治的負債錶
第二部分 中 國
第三章 唐帝國
1.從漢到隋的概況
2.唐初(618—755年)
3.晚唐時期(755—874年)
4.唐代的終結(874—907年)
5.結論
第四章 明朝統治(1368—1644年)
1.明代社會與經濟
2.明代的轉型
3.統治架構
4.中國人的憲政
5.文書與癱瘓
6.政府與“士紳”聯盟
7.管理不善
8.政權的特徵
9.明政權的力量與缺陷
第三部分 歐 洲
第五章 封建背景
1.黑暗時代
2.中世紀早期的製度與軍事
3.中世紀的統治進程與架構
第六章 統治
1.西歐和中歐的政治地理
2.歐洲王國的發展
3.英格蘭封建王國
4.法蘭西:經典的封建王國
5.德意誌王國的解體
第七章 共和政體: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1.自治的衝刺
2.血腥的意大利
3.城市共和製
4.1370年左右的佛羅倫薩政府
5.至靜之所:威尼斯
6.中世紀共和製的遺産
第八章 代議製
1.中世紀的偉大政治發明
2.教會與世俗代錶之間的聯係
3.“代錶”的含義
4.代議製的特徵
5.三種代議製的比較(英格蘭、法國和波蘭)
6.代議製原則的命運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第三捲目錄
第四部分 舊帝國和新君主製(1500—1776年)
綜 述
亞洲
第一章 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1600—1745年)
1.土地和人民
2.大事年錶
3.德川幕府的封建基礎
4.德川幕府的統治
5.政治過程
6.政府職能
7.評價
第二章 中國:清朝的黃金世紀(1680—1780年)
1.滿族入主中原:延續和轉摺
2.中央政府的重建
3.疆域的銜接
4.政府職能
第三章 奧斯曼帝國:1566年前後的鼎盛時期
1.奧斯曼帝國的重要性
2.大事年錶
3.1600年前後的奧斯曼帝國
4.統治階層
5.行政區劃
6.政府職能
7.評價
8.奧斯曼帝國衰落之注解(直到1750年前後)
第四章 印度的經曆和莫臥兒帝國(1526—1712年)
1.印度的經曆
2.印度的政治傳統
3.莫臥兒帝國
4.莫臥兒帝國的政府
5.政府職能:描述和評估
6.莫臥兒帝國之評價
歐洲國傢的重建
第五章 “現代”國傢
1.背景和大事年錶
2.歐洲國傢的重建
3.個案研究
4.現代國傢
第六章 兩個傳統:專製君主製和議會君主製
1.兩個傳統
2.法國專製之路
3.英國的選擇
4.君主專製和有限君主製在東歐的兩個變體:普魯士和波蘭
5.再談兩個傳統
6.代議製原則的命運
第七章 歐洲國傢模式的移植
1.地理大發現(1480—1607年)
2.殖民地
3.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帝國
4.英國的殖民地
5.俄羅斯的西化(1682—1796年)
第八章 專製君主製的巔峰:歐洲,1770—1780年
1.舊製度
2.歐洲主要國傢
3.啓濛“計劃”
4.開明君主製
5.歐洲專製主義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第五部 分通嚮現代國傢之路
第一章 概述
1.民族和民族主義
2.人民主權
3.民族國傢
4.世俗主義和現代國傢的意識性和目的性
5.工業化:對經濟獨立和社會福利主義的追求
6.財富和福利主義
7.現代國傢模式的齣口
8.插麯
第二章 美國革命
1.美國革命的重要性
2.幾個特徵
3.走嚮獨立
4.戰爭年代的政治機構(1776—1787年)
5.1787年憲法的製定
6.統治藝術的六大發明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的遺産
1.法國大革命
2.革命的周期
3.事件經過
4.1789至1791年:革命的工作
5.大革命的遺産一:《人權宣言》
6.大革命的遺産二:民族主義
7.大革命的遺産三:公民軍隊
8.大革命的遺産四:新型專製政體—廣場—宮廷式政體
第四章 1815至1871年:歐洲專製君主製國傢的憲政化
1.政體類型的新劃分
2.自由民主政體和憲政主義
3.對立的意識形態:歐洲新版圖和正統原則
4.大事年錶
5.1809至1875年:歐洲的憲法
6.結論
第五章 工業化
1.工業化對政府的影響
2.政府的職能
3.前工業時代的政府
4.工業革命:從1800年左右至今
5.工業化對戰爭的影響
6.工業化對社會的影響
參考文獻
索引
原書編輯後記
譯後記
精彩書摘
芬納(Samuel E.Finer)的《統治史》共3捲34章(Finer,1997),英文版長達1701頁,是20世紀西方政治學中有重大影響的巨著。《統治史》的主要關注點是世界曆史中政府形態的發展。《統治史》以各個國傢的政府形態、統治方式和國傢社會關係為核心,大緻依照時間順序,先把我們帶入世界文明中最為古老的蘇美爾城邦,述及薩爾貢、埃及、亞述、猶太、波斯、希臘、中國、羅馬、印度、拜占庭、哈利發、中世紀歐洲、日本、奧斯曼帝國等地區和國傢的政治史,然後把焦點轉入文藝復興和新教運動後的歐洲各國和美洲殖民地政治製度的突破性發展,最後,集中討論影響當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及工業革命)以及這些革命給世界政治、政府形態和國傢社會關係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變化。
芬納長期以來一直是政治學界特彆是英國政治學界的一個領軍人物。他不少早期著作皆是政治學和政治社會學領域的經典,特彆是《馬背上的人:軍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Finer ,1962)。芬納在1982年開始撰寫《統治史》時已經退休,1987年,芬納在一場心肌梗塞後幸免於難,此後,他在健康狀況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堅持寫作,且進展迅速,直到1993年去世。去世前《統治史》已完成計劃中36章的34章。《統治史》由芬納的夫人凱瑟琳·芬納及傑剋·哈瓦德(Jack Hayward)進行編輯後齣版。作者的去世使得《統治史》終止在工業革命。如果假以時日,想必芬納會對整個20世紀的政治發展,特彆是蘇聯解體和全球化對國傢政治發展的影響有所涉及,並且會在書末提供一個總結和展望,使讀者能對全書有個更完整的瞭解。雖然《統治史》的不完整性給我們帶來瞭遺憾,但讀過《統治史》的人都承認,全書34章有一氣嗬成之感。直到最後幾章,作者仍能廣徵博引,並以他所特有的睿智,為我們展現近代政治的關鍵發展及其背後的邏輯,鋒芒絲毫不減。
《統治史》一書沒有涉及黑非洲,沒有討論歐洲殖民前的美洲,也沒有分析任何東南亞的國傢。甚至像日本這樣的國傢芬納的討論也僅限於幕府時代以後的政治發展。在導論中,芬納開門見山地說明瞭他選擇案例的四個取捨原則,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大小和規模,以及該政府在組織技術和統治理念上對後世所産生影響的大小。人類社會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大類:集約性技術和延展性技術(intensive and extensive technology)(Mann ,1986)。所謂集約性技術,是指那些能提高人類的生産效率、增強對自然資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術,而延展性技術則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類(特彆是國傢)的組織和協調能力的技術。就古代中國而言,科層製、法治、常規軍及科舉製等等的發明都可以被看作是重要的延展性技術的發展。在工業革命前(特彆是在18世紀前),推動文明進展的主要是延展性技術。因此,世界各地各個曆史時期的政府對延展性技術發展的貢獻就成瞭芬納寫作的主軸之一。在導論的最後部分,芬納專門總結瞭在以後章節中還會深入分析的各個國傢和地區在這方麵最為重要的貢獻(Finer,1997: 87—94):亞述發明瞭帝國,波斯創造瞭世俗帝國,猶太王國發展瞭有限君主模式,中國貢獻瞭科層製、常規軍及科舉製、等等,希臘發明瞭公民概念和民主製,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發展瞭衡平政治(checks and balances)和法製,中世紀歐洲産生瞭無頭封建製和教會與世俗政權的衝突性依存狀態,與中世紀歐洲的無頭封建製相對的是中國西周或日本幕府政治前的那種在封建貴族和領主之上還有國君統帥的有頭封建製。復興瞭希臘羅馬政治的一些關鍵傳統,並創造瞭代議製。英國創造瞭君主立憲,法國發明瞭民族主義和民主國傢,美國則貢獻瞭成文憲法、憲法對公民權的保護、司法審查以及聯邦製。
……
芬納的《統治史》發錶後好評如潮。《經濟學傢》雜誌說:“沒有一本在20世紀發錶的政治學專著……能超過芬納的工作。”(Economist,1
統治史(全三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統治史(全三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