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豹集:魏晋南北朝史散论

管豹集:魏晋南北朝史散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福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史论
  • 管豹
  • 史学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散论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2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21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管豹集:魏晋南北朝史散论》收录的论文,最早的发表于1978年,最晚的发表于2013年,各个时期报刊杂志刊发文章各有要求,甚至期刊不同,要求有时也各异。由于时间跨度大,因而格式特别是注释不尽一致,但这是我们共和国学术年轮决定的,为忠实地反映这一点,除校正引文和明显的错别字外,其他的就保持原样了。

作者简介

  蒋福亚,1938年生,江苏武进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著有《前秦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等,合著有《六朝经济史》、《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等,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一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上集
《吏民田家莉》的组合形式
《嘉禾吏民田家莂》中嘉禾五年的钱布折米
《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斛加五升”
吴简所见吴国前期民屯——兼论魏吴民屯的区别
走马楼吴简中监池司马与屯田
吴简中的“士”和军屯
再论走马楼吴简中的诸吏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客”
走马楼吴简中的“复民”
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奴婢杂议
吴简所见长沙的市场
走马楼吴简所见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
走马楼吴简所见雇佣劳动
议走马楼吴简中的货币
略述三吴地区的开发
论“轻徭薄赋”
评“末业,贫者之资也”

下集
略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斗争及其实质
刘渊的“汉”旗号和慕容廆的“晋”旗号
前秦政权的民族性
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
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夷陵之战二题
苻坚灭代
吕光西征
淝水之战前夕北方的形势及淝水之战的性质
再论淝水之战的性质
由诸葛亮青年时代的政治理想谈其躬耕地
黄皓杂议
苻生论

精彩书摘

  嘉禾元年五月丙寅朔日兼中部督邮书掾傅汜叩头死罪口(简9646)很显然,简4459中的“中部督邮”,是简9646中的“兼中部督邮”和简9641中的“长沙太守兼中部督邮”的简称。《后汉书·百官志五》叙及郡太守时说:“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稍有分县,治民比郡……皆置诸曹掾史。本注日:诸曹略如公府曹……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掾一人。”可见无论是官阶、俸禄和职权,都尉虽然略低于太守,但也相差无几,也可以“置诸曹掾史”,彼此并无从属关系,基本上是平行的。而督邮只是太守或都尉的下属,长沙太守兼任中部督邮,可能吗?这里关键是“中部”作何解?孙权占有长沙后,曾有长沙东部都尉和长沙西部都尉的建置。《三国志·吴书·妃嫔·吴主权谢夫人传》载:“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同书《张昭附子承传》载:“权为骠骑将军,辟西曹掾,出为长沙西部都尉。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鉴此,我们认为简文中的“中部”,应是和长沙东部都尉、长沙西部都尉相对应的简称,其全称是长沙中部都尉。在《长沙走马楼二十二号井发掘报告》中,有一枚编号为J22-2540的长简:“录事掾潘琬叩头死罪白:过四年十一月七日,被督邮敕,考实吏许迪。辄与核事吏赵谭、部典掾烝若、主者史李珠,前后穷核考问。迪辞:卖官余盐四百廿六斛一斗九升八合四勺。倡米二千五百六十一斛六斗九升已。二千四百册九斛一升,付仓吏邓隆、谷荣等。余米一百一十二斛六斗八升,迪(周刂)用饮食不见。为廖直事所觉后,迪以四年六月一日,偷入所(周刂)用米毕,付仓吏黄瑛。口口录见都尉,知罪深重,诣言:不刷用米,重复实核,迪故下辞,服(周刂)用米。”①(笔者按:下删。)此简虽未出现“中部”之类词语,却出现了“都尉”的名称,可以肯定:1.简中都尉决非军队中的都尉,因为军中都尉无权过问地方经济案件,只有兼领地方政事或地方长官兼任的都尉才有这种权力。2.此类案件无须异地审结,恐怕此时也没有异地审结这一说,长沙郡完全可以处理,故督邮才“敕”潘琬“考实”。3.此为长沙郡的档案,没有越出长沙郡的范围,督邮和都尉决非同一个人,岂有自己已经“录见”,罪犯已经如实服罪,再敕令潘琬考实的道理。这说明长沙郡确实有一位兼领地方政事的都尉,这个都尉就是长沙中部都尉。那么,“长沙太守兼中部督邮”,应是长沙太守兼长沙中部都尉的督邮,不可能是长沙太守去兼任长沙中部都尉的督邮。由于长沙太守就是长沙中部都尉,身兼二任,其督邮也就身兼二任了。
  孙权如此建制,固然和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相关,和他推广屯田,解决军国所需有更密切的关系,这和陆逊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可谓如出一辙:“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①前已阐明,在吴国,兼领县事或地方行政的都尉,也即都尉前冠以县名或郡名,集所在地政、军大权于一身者,在屯田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昌屯田都尉固然表明陆逊是海昌屯田的主官,却可简称为海昌都尉,他如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②同样表明他们原先就是新都和吴郡屯田的主官。随着屯田的推广和扩大,大凡此类都尉的辖地,大都可以视为实施民屯的所在地。前引简2837中的“都尉屯田吏”、简2426中的“屯田东部”和简4459中的“大田中部”证实了这类状况。“大田”表明民屯的规模还不算太小。需要指出,这里决非是说这类都尉的辖地只有屯田,若如此,“并领县事”以及长沙太守兼任长沙中部都尉便成毫无意思的虚文了。其较确切的涵义应是这里既有屯田,也有一般“正户”也即普通编户齐民生息其间。那么,有两种情况就难以完全排除。其一,在屯田的所在地有普通农民。二,在普通农民生息的乡、丘中可能有屯田。
  长沙中部都尉和长沙东部都尉都在屯田,长沙西部都尉如何?其实前引《吴书·张昭附子承传》所载“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已经隐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孙氏兄弟建国过程及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驱赶山越出山,入居平原,是其既定国策之一,目的在于补充劳动力和兵源。对于被制服的山越,其措施是“可大部伍,取其精锐……强者为兵,赢者补户。”③这里的“补户”决非是成为一般的编户齐民,而是和同书《诸葛恪传》中所说的“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一样,也即成为屯田民或屯田口,“部伍”的意思是将他们按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张承在讨伐“山寇”中能得到“精兵万五千人”,必然有比此数更多的“赢者”,这些“赢者”最大的可能便是用于屯田。需要补充:一、“强者为兵,赢者补户”,并非只是对山越采取的策略,而是包括了吴国境内被征伐和驱掠的其他少数民族。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的简介: 书名: 《乾坤遗响:先秦诸子与古代社会》 内容简介: 《乾坤遗响:先秦诸子与古代社会》深入探讨了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的波澜壮阔与深远影响。本书并非仅是对诸子百家学说的罗列与梳理,而是力图将这些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间的张力,置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周代礼乐制度的瓦解与社会结构的重塑——之中进行考察。 全书以“道”与“势”的辩证关系为主轴,首先从历史的源头追溯,分析了西周封建制度的内在矛盾如何孕育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危机。作者认为,春秋“礼崩乐坏”的表象之下,是生产力发展对旧有政治经济形态的冲击,这种危机感直接催生了对“何以为治”“何以安身”的哲学追问。 第一部分:礼乐的崩塌与理想的重建 本部分聚焦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不同于传统上将孔子视为教条的维护者,本书尝试揭示孔子思想中的革命性与保守性的复杂统一。孔子对“仁”的追寻,是对人伦关系的重建;对“礼”的复兴,则是对社会秩序的呼唤。我们细致分析了孔门弟子对不同侧面“仁”的阐发,如颜回的“克己复礼”与子贡对德行实践的强调。紧接着,本书对孟子与荀子的学说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孟子将性善论推向了极致,构建了一个以“民心”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其“仁政”思想在后世被赋予了强大的合法性资源。而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基石,强调教化与法度的重要性,这种对人工建构的强调,体现了战国后期现实主义思潮的崛起。作者通过比较研究,阐明了儒家内部在人性论和治理方略上的根本分歧,如何塑造了后世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格局。 第二部分:权谋与秩序的重构 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法家、道家以及墨家这些对政治实践影响更为直接的思想流派。 法家学说的兴起,是时代对效率与统一的呼唤的直接回应。本书系统梳理了法家思想从早期(如商鞅)的严刑峻法,到晚期(如韩非)集大成的过程。韩非集前人之大成,其“法、术、势”三位一体的理论,被视为是应对纷乱贵族政治的“技术性”解决方案。我们探讨了“势”在韩非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这种强调君主绝对权力的学说,如何与儒家的德治理念形成尖锐的对立。 道家的阐释则采取了一种与世俗政治相对立的视角。老子的《道德经》被置于当时贵族阶层在权力斗争中失意或觉醒的背景下考察。老庄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并非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现有社会运作逻辑的深刻质疑。本书特别分析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如何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体制困境时采取的一种精神退守或变通策略。庄子的逍遥游,被视为是对僵化社会规范的终极反叛。 墨家学说则代表了战国时期社会中一股强劲的平民力量。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了强烈的功利主义和现实关怀。本书剖析了墨家组织严密、具有军事和技术背景的特点,如何使其成为当时一支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力量。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墨家在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张力时所面临的内在困难,以及其思想体系最终未能成为主流的结构性原因。 第三部分:百家争鸣中的思想交锋与融合 第三部分聚焦于思想流派之间的互动与竞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关键在于不同学派间的论辩。本书细致分析了诸子之间的“驳难”过程,例如儒家如何批驳墨家的“无同姓之爱”,以及法家如何嘲讽儒家的“空谈仁义”。这种思想上的“硬碰硬”,反而是加速了各学派思想的成熟与精炼。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如阴阳家、名家等次要流派在整体思想图景中的作用。名家的“白马非马”等论辩,虽然看似玩弄文字,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则通过其朴素的宇宙论和周期律,渗透到医学、历法和方术之中,为后来的秦汉官方意识形态奠定了感性基础。 结语:思想遗产的远播 最后,全书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对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的基础性贡献。秦的统一虽然以法家为表,但其对中央集权的巩固,实际上吸纳了儒家的部分伦理框架(如郡县制下的文官系统),并吸收了阴阳家的宇宙观。这种思想的“兼并与整合”,标志着先秦“百家争鸣”时代的终结,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确立了此后两千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话语体系。《乾坤遗响》旨在揭示,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文化底色,正是那一时期思想家们在社会动荡中呕心沥血铸就的回响。本书适合历史学、哲学、思想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源流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金戈铁马的壮阔场面,反而是文人士大夫们在竹林下清谈、在山水间徘徊的画面。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内敛而有力”。它没有采用那种激昂的、颂扬英雄的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距离感来审视历史的得失成败。这种冷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超脱。它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也颇为严谨,对于一些流传已久的典故,作者总会给出更为审慎的考证和解读,让人对某些“定论”产生了新的质疑。特别是关于佛教在南朝的发展脉络,作者的梳理清晰且富有层次感,揭示了宗教信仰是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乃至官方意识形态构建中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深入的历史对话,他引你入胜,却又适时地让你独立思考。

评分

这本《管豹集》的书名倒是挺吸引人的,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某种观察入微、洞察事理的态度。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官场生态或者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深度剖析。读完之后,发现它在对魏晋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进行梳理时,视角确实很独特。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从更细微的角度去切入,比如当时的士人阶层是如何看待儒家经典的,或者某个地方豪强是如何在乱世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的。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宏大复杂的历史背景变得具体可感。特别是对于一些边缘人物的记述,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僚或者地方上的隐士,作者的笔触显得格外细腻,让人不禁思考,这些“非主流”的历史参与者,对最终的历史走向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如果说传统的史书像是一幅全景式的山水画,那么这本书更像是聚焦于山间一株古松的特写,虽然只是局部,但其苍劲的姿态和深刻的纹理,足以让人体会到整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评分

翻开这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思辨色彩。它不像一般的通史那样按部就班,而是充满了作者对历史进程的个人理解和反思。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篇关于“玄学”与政治关系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用那种老生常谈的理论去套用,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士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困境——如何在动荡的现实和对“道”的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回味作者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独到的见解。比如他将魏晋时期的思想转向比作一场漫长的“精神迁徙”,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流变和探索的艰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慢读、需要细品的书,它提供的历史解读,远超出了对事件本身的简单记录。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一直有些敬而远之,感觉太过纷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难以把握。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像是一把精巧的钥匙,帮我打开了一扇相对清晰的门。它并没有试图将所有历史事件都塞进一个固定的框架里,而是允许历史在它自己的逻辑下展开。特别是在描述不同政权更迭时的社会反应时,作者的笔力非常老到,他擅长捕捉那些转折点上的微妙气氛。比如,从曹魏到司马氏的权力过渡,书中对士族集团内部态度的分化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忠诚”在不同利益考量下的弹性。我感觉作者对当时的法律、礼仪制度也有着非常扎实的了解,并将这些硬性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对人物命运的分析之中,让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少新颖的观察角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文化断裂与传承”这个主题的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旧的典章制度正在瓦解,新的思潮和民族元素正在碰撞融合。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在剧烈变动中产生的文化张力。他不仅仅关注权力斗争,更着眼于思想和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比如,在谈及书法艺术的演变时,作者将笔法风格的改变与政治环境下的士人心理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分析结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让历史阅读不再是单调的政治史翻阅。整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虽是论述,却有散文的灵气,读起来既能增长见识,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转型期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思考结晶。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