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套装共2册)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力光 编
图书标签:
  • 墓志
  • 碑林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西安
  • 唐宋
  • 金元
  • 明清
  • 续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1377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3398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1
套装数量:2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套装共2册)》收录的墓志系首次公开刊布,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收录2007年至2012年间西安碑林博物馆新入藏的墓志231方,时代涉及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宋、元,其中唐代墓志占绝大多数,如《萧璿墓志》,字数多达二千余字。志载萧璿为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之后裔,历经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官至京兆尹、河南尹,而未见两《唐书》记载,可补史阙。
  此外,如唐代功臣郭子仪第三子郭晞墓志及郭晞妻长孙璀墓志,唐代诗人韦应物家族墓志,包括韦应物墓志、韦应物妻元蘋墓志、韦应物子韦庆復墓志、韦庆復妻裴棣墓志等也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辛术墓志并盖 西魏大统十二年正月卅日
二 侯兴墓志 西魏大统十五年四月廿四日
三 拓跋宁墓志 北周二年九月廿二日
四 辛术妻裴氏墓志 北周保定二年十二月廿六日
五 宇文业暨妻张氏墓志并盖 北周建德元年十月十五日
六 宇文逄恩墓志并盖 北周建德元年十月十五日
七 华端墓志并盖 隋开皇元年
八 王珎墓志 隋开皇五年十月廿六日
九 裴遗业墓志并盖 隋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七日
一○ 韩恒贵墓志 隋开皇十八年十一月三日
一一 高乔墓志 隋大业四年十月十日
一二 杜佑墓志并盖 隋大业九年十月十五日
一三 秦僧伽暨妻徐氏墓志 隋大业十一年正月十六日
一四 裴通墓志 隋大业十二年三月廿九日
一五 独孤俭墓志 隋大业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一六 李撩墓志并盖 唐武德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一七 韦惠墓志 唐武德五年十一月七日
一八 唐君妻曹令姝墓志并盖 唐贞观七年四月十四日
一九 陈叔达妻王女节墓志并盖 唐贞观十年八月三日
二○ 张文绪墓志并盖 唐贞观十三年四月廿九日
二一 若干志定墓志并盖 唐贞观十五年四月卅日
二二 刘照壁暨妻吕氏墓志 唐贞观十六年七月廿日
二三 谢统师暨妻姬氏墓志并盖 唐贞观十九年十一月廿日
二四 张素暨妻李氏墓志并盖 唐贞观二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二五 张毅墓志 唐贞观廿年十一月十四日
二六 冯恕暨妻元氏墓志 唐贞观廿年十一月十四日
二七 于哲墓志并盖 唐永徽元年十一月七日
二八 张立德暨妻窦氏长孙氏墓志并盖 唐永徽二年二月廿日
二九 达奚瑶善墓志 唐永徽二年闰七月二十日
三○ 陈密公妻达奚淑墓志并盖 唐永徽三年三月十六日
三一 杨守澹妻独孤法王墓志并盖 唐永徽三年十月廿五日
三二 四品亡宫墓志并盖 唐永徽四年七月十一日
三三 李楷墓志 唐永徽六年七月廿八日-
三四 五品亡宫墓志并盖 唐显庆元年七月十九日
三五 赵瓒墓志并盖 唐显庆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三六 万俟君妻独孤大惠墓志并盖 唐显庆三年三月廿四日
三七 杜冲墓志 唐显庆三年九月廿七日
三八 柳雄亮暨妻费氏墓志并盖 唐显庆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三九 卫胡王暨妻王氏墓志 唐显庆四年九月廿八日
四○ 王隆妻赵氏墓志并盖 唐显庆四年闰十月十二日
四一 杜楚客墓志并盖 唐显庆六年二月八日
四二 贺若景忱墓志并盖 唐龙朔二年五月廿口日
四三 杨守澹暨妻独孤法王墓志并盖 唐龙朔三年十一月廿三日
四四 苏大亮墓志 唐麟德元年三月廿四日
四五 元君妻高氏墓志 唐干封二年十一月五日
四六 韦庶墓志并盖 唐总章二年二月廿三日
四七 宗士儒墓志 唐咸亨元年十月一日
四八 宋世则暨妻张氏墓志并盖 唐咸亨元年十一月七日
四九 宋世文暨妻车氏墓志并盖 唐咸亨元年十一月七日
五○ 宋道感暨妻朱氏墓志 唐咸亨元年十一月七日
五一 陈冲墓志并盖 唐威亨元年十一月廿一日
……

前言/序言


煌煌古韵,石刻流芳:一部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近入藏的墓志石刻,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中国古代金石学领域,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 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这一关键历史阶段中,散见于全国各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 摩崖、造像碑刻、以及早期墓志 的精粹。它是一部立足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考据,以宏大视野重构古代社会面貌、政治变迁、宗教发展、艺术风格演变的学术巨著。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 “宏观梳理与专题深掘” 的结合。它力求超越单一馆藏或地域限制,构建起一部具有统摄性的古代碑刻通史框架。 第一卷:秦汉碑刻的权力与信仰之声(约700字) 第一卷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和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秦汉。不同于墓志多为私人追忆,这一时期的碑刻更直观地承载了中央政权的意志与地方豪强的声张。 一、秦代法度和权力的刻痕: 重点考察秦代诏版、刻石的形制特征与文字规范。探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地方郡县刻石如何体现中央集权对度量衡、车轨、律法的强制推行。分析“峄山碑”等刻石在文字上的古籀残余与隶书的成熟形态之间的张力,以及这些文本对后世官方文书风格的决定性影响。着重阐释碑文内容中对“功德”的反复强调,如何构筑秦帝国的意识形态基础。 二、汉代碑刻的“生”与“重”: 汉代是碑刻艺术的鼎盛期,本书将细致区分 官府碑(如盟誓、立界、纪功碑) 与 民间碑(如画像赞语、孝道碑) 的文本差异。 纪功与表彰: 对“功勋类”碑刻的叙事模式进行结构分析,研究其如何记录地方官员的政绩、屯田的成果、以及边疆的防御工事。特别关注涉及少数民族关系和地方行政区划变动的碑文记载,揭示汉代对广袤疆域的实际控制模式。 画像与文字的互证: 深入研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题记、赞语,这些文字往往简短却信息量巨大,它们是理解汉代社会生活、伦理观念、以及死亡观的第一手材料。分析这些文字如何与图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场域。 隶书的成熟与流变: 从魏伯阳碑、乙瑛碑等经典作品入手,对汉碑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布局进行严谨的考证,探讨不同地域(如山东、四川、山西)隶书风格的地域性差异,勾勒出汉隶由方峻向平扁演化的脉络,而非仅仅关注后世被推崇的“魏晋风度”。 三、两汉之际的过渡: 专题剖析王莽改制前后碑刻语言的保守与激进倾向,以及东汉晚期士人阶层崛起后,碑文叙事中对“名节”、“气节”的强调如何预示了魏晋玄学的兴起。 第二卷:宗教转型与书风迭代的交响(约800字) 第二卷将时间轴推进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剧烈社会变动期,此时期碑刻的主题从世俗权力转向宗教信仰与民族融合,书风也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彻底嬗变。 一、魏晋南北朝:信仰的土壤与文字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碑刻特点在于其强烈的宗教属性和复杂的民族背景。 佛教造像碑的兴盛: 本卷将重点梳理北魏至隋初的 佛教造像碑(包括沙门、信士造像题记)。分析这些题记如何反映佛教在不同阶层中的传播深度,以及供养人(包括皇室、官僚、地方士绅)在记录功德时所使用的宗教术语的演变。探讨北魏太武灭佛后,佛教信仰如何通过民间和地域性石刻得以保存和复兴。 民族交融的文字表征: 重点考察北魏的 墓志 和 摩崖 中所显现的汉化过程。分析鲜卑语、汉语在碑刻中的混用现象,以及汉族书写传统如何被融入到异域政权的官方文本中。例如,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进行文本考释,揭示其政治意图与宗教献祭的微妙平衡。 墓志的制度化: 梳理北魏《永熙令》颁布前后,墓志形制、内容、甚至用语的规范化过程。分析这些早期墓志如何详细记录了门阀士族的族属、官阶、迁徙轨迹,成为研究中古士族政治与人口流动的核心证据。 二、隋唐:楷书的定型与碑刻的“退隐”: 隋唐时期,楷书成熟并成为官方标准字体,碑刻的社会功能也发生变化。 楷书的典范确立: 本卷选取唐代重要的 “官版”楷书碑刻(如唐代官方敕书碑、寺院碑记的碑阴)作为分析样本。探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书风在碑刻上的具体体现,以及这种“法度森严”的书风如何与新生的科举制度和完善的中央集权相匹配。 寺观碑记的文学化倾向: 分析唐代著名的 寺庙碑记、经幢 的文学成就。这些碑文往往由当时一流的文学家撰写,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功德记录,融入了大量的游记、山水描绘、佛理阐释,体现了碑刻向文学作品靠拢的趋势。本书将考辨这些碑文在记录唐代文化名人交游、重要历史事件(如玄奘西行相关碑刻)中的独特价值。 “隐逸”的石刻表达: 探讨唐代中后期,随着书风的多元化发展和文人士大夫更倾向于使用摩崖或“题名”而非大型立碑,一些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题刻和小型石刻如何反映出士人对政治的疏离和对自然、艺术的追求。 总结:跨越时空的“多声部合唱”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对任何一个小型墓志的精细解读,而在于提供了一个 宏大而系统的图景:即从秦汉的权力铭刻到魏晋的信仰宣言,再到隋唐的书法定型,中国古代的石刻文字如何成为记录历史进程、反映社会结构变迁、乃至承载民族艺术精神的“活化石”。它引导读者跳出单一馆藏的局限,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去理解每一块石头的背后,所蕴含的千年文化重量与无声的历史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历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对于“文本与图像”关系的精妙处理。传统的墓志研究往往侧重于文字内容,但这里的编排明显意识到了碑刻实物本身的复杂性。每一篇新出土的志石,不仅提供了清晰的拓片,还有高质量的实物照片,这对于研究当时的刀法、石材特性乃至丧葬习俗中的工艺水平,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直观材料。例如,有一方墓志的边饰雕刻,其风格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为我们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互动提供了新的物证。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图片细节,我甚至能感受到不同工匠群体之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这种超越文字描述的“视觉史学”的体验,是单纯阅读文字记录无法企及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预期的“续编”二字所暗示的范围。我原本以为会是一些零散的补充材料,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次对现有研究体系的有力补充和修正。那些新发现的墓志铭,不仅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唐宋时期社会结构、家族变迁的全新视角,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更是惊人。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位中层官员的墓志,详细记录了他数次迁徙和任职经历,这些零碎信息,恰好填补了正史中记载的空白地带,让我们可以勾勒出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士人的完整生命轨迹。更难得的是,编者在对这些新材料进行整理和考证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对历史文献的交叉印证,做到了极致的审慎,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在引用或借鉴这些资料时,能够充满信心。它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更是高质量的史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

评分

坦白说,初拿到这厚重的两册书时,我曾担心阅读体验会过于枯燥,毕竟碑志类文献的特性决定了其学术性极强。然而,编者们在引言和注释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人物的“人文关怀”,极大地软化了这种刻板印象。他们并非仅仅是冰冷地记录文字,而是在解读过程中,试图还原墓志主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心境和抱负。书中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官职、地名甚至个人别号的解释,都做到了深入浅出的地步,既满足了资深研究者的需求,也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能够跟上节奏,不至于被生僻词汇阻碍。这种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编辑策略,使得这部严肃的学术性著作,变成了一部真正可以“读进去”的历史读物,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古朴的封面设计,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字迹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拓片影像,也能尽可能还原出原貌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版式布局的用心,大量的留白不仅让阅读过程更加舒适,也使得每一方墓志铭的图版和释文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凸显。初翻时,我注意到一些考证性的注释被巧妙地放置在页脚或侧边,既不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又能随时提供深入研究的线索,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对于真正想钻研碑刻文字的学者或深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而言,从物质层面讲,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文物类书籍,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影印本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对于研究地方史和家族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对于那些试图重建地方谱系或考证特定宗族迁移史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宝库。我们知道,很多地方志中的记载往往是残缺不全或相互矛盾的,而新发现的这些墓志,往往能够提供一个家庭在特定时间点上,其成员结构、社会地位甚至财产状况的“快照”。我个人正在进行的一个课题,就因为缺少一个关键的唐代中晚期长安附近家族的连接点,而陷入僵局。翻阅这套书的其中一卷时,我惊喜地发现了一块与我研究对象家族有联姻关系的墓志,其中的族属称谓和相互引述,完美地补上了我缺失的那一环。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术互证,体现了这套续编在汇集新资料时,所具备的广阔视野和强大的整合能力,它将分散在不同考古发掘和小型刊物中的信息,系统化地集中展示了出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