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图书馆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Modern Library in China]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图书馆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Modern Library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晞 著
图书标签:
  • 图书馆史
  • 中国图书馆
  • 文化史
  • 近代史
  • 史学
  • 历史
  • 图书学
  • 文化
  • 中国史
  • 现代图书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79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0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Modern Library in Chin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页数:212
字数:139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献收藏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现代图书馆的源头却来自西方。中国现代图书馆之始,起自1898年的“戊戌维新”,完成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至今已有百年沧桑。其间历经时代风雨,跌宕起伏,终于在21世纪走上了现代化图书馆之路。《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图书馆史话》讲述的就是百年中国图书馆的故事。作者力图从普通读书人的视角,生动鲜活地展现图书馆的百年历史风貌,使广大读者了解图书馆,进而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中汲取无穷的知识、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

  吴晞,198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研究馆员,文化部图书馆司文献资源处处长,1998年至2012年任深圳图书馆馆长,现深圳市图书情报学会理事长。
  主要兼职:广东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公共图书馆》主编,《中国图书馆学报》编委、副主编,公共图书馆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政协委员。
  主要荣誉职务: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和美国公共图书馆学会(PLA)荣誉会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深圳市政府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主要业绩:多次领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次荣获文化部“中国文化创新奖”(2005和2009),以及文化部“群星奖”(2010)。曾获“文献资料智能排架分拣运送装置”、“图书馆自助终端”等五项国家专利,第一发明人。

目录

绪论:中国图书馆百年
一 文明渊薮
1.中国古代文献及其收藏
2.藏书、藏书楼和图书馆

二 西风东渐
1.西方现代图书馆的产生
2.传教士与中国图书馆
三 悚然惊梦
1.新型图书馆的启蒙
2.梁启超与中国图书馆

四 冲破藏书楼
1.京师同文馆
2.强学会书藏
3.官书局藏书院
4.古越藏书楼

五 群星璀璨
1.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2.各省官办公共图书馆及京师图书馆
3.“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图书馆
4.文华公书林
5.涵芬楼及东方图书馆
6.燕京大学图书馆
7.西南联大图书馆

六 大师名家
1.文献编纂
2.图书馆管理
3.学术研究
4.专业教育

七 走向现代化
1.近六十年中国图书馆发展回顾
2.“国图事件”、“苏图事件”和“杭图事件
3.服务社会:现代图书馆的价值观
4.传承文明: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用
5.全民阅读时代的图书馆
6.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
7.现代化的范例:深圳图书馆

八 附录
附录1 公共图书馆宣言
附录2 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
参考书目
后 记

前言/序言

  中国的图书馆经历了百年沧桑。
  百年倏忽也好,百年漫漫也罢,是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历史映像。而今蓦然回首,我们看到的中国现代图书馆百年历程,是一条百转千回的曲折道路,既跌宕起伏,又峰回路转,别有一番绵延迤逦的风光。本书要做的,就如同苏东坡的诗句“流年自可数期颐”(“期颐”即百年之谓),淡然、平静、公正地回顾这段历史。
  中国古代文献收藏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现代图书馆的源头却在西方。
  西方现代图书馆的诞生,始自新型公共图书馆,这也是现代图书馆有别于古代和中世纪的图书馆的标志。而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又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社会平等和信息公正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期的英国首先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成立,它的问世被认为是世界公共图书馆诞生的标志。此后西方世界兴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公共图书馆运动”。这个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尤为迅猛,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钢铁大王”卡内基在全世界捐资建立起2500多所图书馆,其中大部分是公共图书馆。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表达了世界文化知识界和图书馆界的基本立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对图书馆的普世共识。
  西风东渐,泽被东土,但又带来了血雨腥风,因为这一切都是伴随着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和频发的教案等一系列屈辱和国耻而来的。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型图书馆,大多与外国租界当局和外国传教士相关联。这些被泥沙俱下的历史潮流挟裹而进入中国社会的外来新式图书馆,尽管不是出于中国人自愿,却成为中国现代图书馆最早和最直接的启蒙范例。
  这样就有了中国的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肇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兴起也与近代史上列强入侵和民族危亡息息相关。最为直接的成因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极大冲击。正如康有为所说:非经甲午之役,割台偿款,创巨痛深,未有肯幡然而改者。梁启超也说:唤起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终于挣脱开千年传统的束缚,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走上学习西学、变法图强的道路,而建立“新式藏书楼”则逐渐成为朝野共识。创建于1898年(戊戌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就是戊戌变法的直接产物,也是此次百日维新失败后的孑遗。
  更大的民族灾难“庚子之变”,让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几使清朝统治集团陷入灭顶之灾。这种形势直接催生了“清末新政”,兴办图书馆就是新政的重要内容。至宣统二年(1910)《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颁布之时,京师及多数行省均已建立起大型官办图书馆,一些文教发达的地方还出现了诸多的官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平民图书馆。可以说,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肇始于戊戌维新,完成于清末新政,奠定了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发而不可收。中国百年图书馆之史,自此方兴。
  遗憾的是,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并未由此进入坦途,而是有着太多的弯路和跌宕。
  民国时期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和成熟的阶段,也有斐然的成就,却不幸而逢多事之秋。频仍的兵燹战乱和政治动荡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尤其是日本侵略者悍然发起侵华战争,生生扼断了图书馆正常发展之路。诸多图书馆学者和有识之士虽有真知灼见,却难免有“空留纸上声”之憾。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有了长足的进展,提出了诸如“向科学进军”“为工农兵服务”等裨益事业发展的方针。但由于时代所限,亦难逃历次政治运动的强烈干扰。而且这种关起门来的发展方略日渐与国际主流脱节,甚至渐行渐远,国际上通行的理念、方法、技术无法为国内图书馆界所知晓、所应用,还人为地设立了种种禁区和壁垒。至“文革”祸起,文脉已断,黄钟弃毁,瓦釜雷鸣,图书馆亦堕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文革”结束后,图书馆事业进入复苏和繁荣的新时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与此同时,却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致使经营创收、“以文养文”等种种弊端一时成为风气。于是“有偿服务”盛行,各种收费和变相收费成了图书馆的重要经济来源,还为读者设立了形形色色不平等的门槛。这一时期,馆舍设备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办馆方针上的乱象丛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图书馆历史上的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或曰图书馆现代化的进军之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的。没有官方的授意,也没有人蓄意发起,一切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我们这一代图书馆人亲身经历和亲手创造的历史。
  21世纪初,先是学界鼓吹国际上普世的图书馆理念,倡导图书馆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与此同时,一些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图书馆大胆探索践行,提出了“开放、平等、免费”等拨乱反正的办馆方针,锐意改革,勇除弊端,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道路,亦即现代化图书馆之路。
  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最终演变成为国家的政策方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将图书馆定性为公益文化单位,将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公益化、普遍化、均等化。正是这场源于业界精英、起自基层、自下而上的运动,改变了中国图书馆的轨迹,使其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恰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通过业界的努力,将现代图书馆的精神、理念变为国家的政策方针,使全国图书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最大成就。
  本书力图展现中国图书馆的百年风貌,但它不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图书馆历史。考虑到本书的史话性质,针对的又是非图书馆专业的读者,故阐述的重点是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这种“历史”式的叙述大体截至20世纪上半叶,亦即新中国成立之前。作史要有距离感,许多事物要经过一段时光的磨砺才会清晰可见,时间会使我们具有历史的眼光。然而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图书馆发展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中国的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有今日之面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本书采取的方针,是以“走向现代化”来总括其成,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当代图书馆的总体面貌,重点阐述有关现代化图书馆的理念和价值观,最后以深圳图书馆作为范例来加以佐证和说明。
  其实图书馆既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也与每个读书人息息相关,毕竟图书馆属于社会大众,属于天下读书人。但多年来图书馆学的相关研究却多囿于专业的框框内,鲜有针对普通读者的图书馆知识普及读物。在本书中,作者力图从普通读书人的视角,追求生动鲜活的文风,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风貌,尽量避免专业化的论述。读者不妨将本书视为有关图书馆的故事集成。诸公在阅读此书时,如果感觉就像是一位白发图书馆员在娓娓讲述图书馆的故事,就不枉作者之初衷与苦心了。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图书馆史话》内容简介 引言:历史的沉淀与知识的脉动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图书馆史话》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的通史著作。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腻的文献考证,将自先秦以来的典籍收藏、整理、保护与传播活动,系统地梳理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知识史诗。它不仅关注图书馆建筑与制度的演变,更聚焦于知识形态的变迁、文化权力结构的调整,以及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中国图书馆图景,从宫廷秘阁到民间藏书楼,从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萌芽到现代信息中心的建设,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复杂的历史脉络。 --- 第一编:古代典籍的守护与流变(先秦至宋元) 本编聚焦于中国古代知识积累的早期形态,探讨了“藏书”观念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章:上古的简册与竹帛 本章追溯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与文献存储方式。详细考察了“典”、“册”、“府”等早期机构的职能,它们如何负责官方文书的保管与抄录。重点分析了周代礼制对文献整理的影响,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背景下,私人藏书的初步兴起。 第二章:秦汉的帝国书库与“学官”制度 秦汉大一统后,中央集权对文献的垄断成为主题。本章详述了秦朝的“挟书律”对藏书的影响,以及汉代设立“兰台”、“石渠阁”等机构的制度意义。对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如何塑造了官方图书馆的馆藏倾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探讨了早期地方官府和士大夫阶层在文献保护中的作用。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书楼与佛教典籍的涌入 这是一个文化大碰撞的时代。本章重点描述了士族大家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对家藏典籍的珍视与维护,这些“私家书楼”成为特定文化传统的保存者。同时,随着佛教东传,大量梵文经典的翻译、抄写与收藏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考察了佛寺在典籍保存方面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隋唐的“宏文馆”与藏书的整理高峰 隋唐盛世,国家力量支持下的图书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章详细介绍了隋代的“宏文馆”、唐代的“弘文馆”、“集贤院”等中央机构的组织结构、藏书目录的编纂(如《新收录》),以及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对藏书规模的爆炸性影响。探讨了皇家图书馆如何成为文化权威的象征。 第五章:宋代的学术复兴与官私藏书的互动 宋代是中国古代藏书史上一个极为活跃的时期。本章集中探讨了宋代官修“官志”(如《崇文总目》)的精细化整理工作,以及“秘阁”、“昭文馆”的藏书制度。更重要的是,详细分析了岳珂、范成大等士大夫推动的“校勘学”在藏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以及民间藏书家(如欧阳修、苏轼)对善本的搜集与流传。 第六章:元代的民族更迭与典籍的整合 元朝建立后,对前代典籍的管理策略发生了变化。本章考察了元代对宋代遗存典籍的接收、整理和损益,特别是“奎章阁”在整理蒙汉文典籍方面的努力,以及西域文化对藏书内容带来的新影响。 --- 第二编:明清的藏书高峰与传统的定型(明清) 本编聚焦于明清时期,藏书事业在制度化、商业化和民间化三个维度上展现出的高度成熟。 第七章:明代的“藏书楼文化”的繁荣 明代是私人藏书的黄金时代。本章详尽描绘了藏书楼的建筑艺术与园林美学的结合,以藏书家(如:嘉兴项氏、汲古阁)为中心,分析了他们对版本学和校勘学的贡献。探讨了“官修大典”(如《永乐大典》的编纂)所体现的文化工程,以及官府与民间藏书网络的关系。 第八章:清代的书目整理与馆藏的集大成 清代,中央集权的图书馆事业达到巅峰。本章着重研究“四库全书”的纂修及其对全国藏书的影响——既是保存,也是一定程度上的钳制。同时,分析了清代地方官学、义学中设置书房的制度化趋势,以及如文渊阁、文溯阁等皇家藏书楼的日常管理规范。 第九章:晚清士绅与早期西学的碰撞 进入晚清,随着西学东渐,藏书理念开始动摇。本章关注了“洋学”和“新式教育”对传统藏书观念的冲击,以及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引入西方图书馆的分类和管理理念。探讨了传教士带来的西文图书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为近代图书馆的转型埋下伏笔。 --- 第三编:近代的转型与现代图书馆的诞生(晚清至民国) 本编是全书的核心,描绘了中国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向现代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 第十章:新式教育体系下的图书馆萌芽 本章详细梳理了京师大学堂、各省新式学堂附设的“阅书报馆”和“博物院图书馆”的设立过程。分析了留学归国知识分子(如蔡元培、杜亚泉)如何引进美、德、日的图书馆学思想,特别是杜定友、刘大白等人在分类法和编目规则上的早期探索。 第十一章:公共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 重点分析了上海图书馆、宁波书藏楼等早期公共图书馆的建立。考察了它们在服务对象、经费来源、以及如何从“藏书楼”转型为向公众开放的“借阅机构”中的制度障碍与社会动员。 第十二章:战乱中的坚守与知识的流散 本章聚焦于抗日战争及随后的动荡时期。重点记录了中央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如何将珍贵典籍南迁、西迁,“陪都图书馆”的特殊生存状态,以及知识分子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如何保护和维持学术研究的火种。 --- 第四编:现代图书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 本编探讨了图书馆事业的国家化、体系化建设以及信息时代的挑战。 第十三章:建国初期的资源整合与国家图书馆的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旧有图书馆资源的接管、清查与整合是首要任务。本章详述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对图书馆事业的统一领导,“国家图书馆”职能的明确化,以及“公共图书馆法”的早期构思。 第十四章:计划经济下的体系构建与服务普及 本章分析了在全国范围内,“图书室”向“图书馆”的普及化进程,重点关注了县级馆、基层馆的建设模式,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文革)图书馆工作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挑战和文化断层。 第十五章: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转型 本章关注改革开放后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分析了《图书馆法》的制定过程,图书馆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如大型的城市图书馆建设),以及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进程。 第十六章: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 本章探讨了网络化、数字化浪潮对传统图书馆的颠覆性影响。内容包括电子资源采购、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强化,以及图书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新定位其作为知识中枢的社会价值。 --- 结语:穿越时空的文化遗产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图书馆史话》最终总结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文化责任感,以及图书馆作为社会记忆载体,在抵御历史风暴中的坚韧不拔。本书不仅是图书馆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更是所有关注中国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史的读者不可或缺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本对“史话”这类题材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在严肃性上可能有所欠缺,倾向于故事性而牺牲了深度。然而,这部《图书馆史话》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在保持流畅叙事的同时,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书中对近代图书馆在社会动荡时期如何“抢救”国宝级文献的描述,那种惊心动魄的程度,不亚于一部谍战小说。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这些事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让你清晰地看到,每一次图书馆地位的提升或衰落,都与当时的政治风云、社会思潮紧密相关。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古籍或历史人物,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深入的文化探索。全书的学术根基扎实,但表达方式却极其亲民,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艺术。

评分

这部“中国史话”系列中的《图书馆史话》,光看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它似乎在召唤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座座知识殿堂的兴衰与演变。我拿到书后,立刻被那种厚重感所吸引,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活着的历史。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史料和教条式的论述,但翻开序言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与温情。他没有将图书馆仅仅视为冰冷的建筑或书堆的集合,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文化传承的容器。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通过讲述某个地方小小的借书处、某个学者的私人藏书楼的故事,来折射出整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知识的渴求与珍视。这种叙事策略非常成功地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让我仿佛能闻到老旧纸张特有的尘香,感受到那些在灯下伏案苦读的身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图书馆”的历史,更是关于“人”如何与知识相遇、相守、相抗争的历史画卷。

评分

从文学角度审视,这部“文化系列”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成熟的韵味。它不像某些史学作品那样辞藻堆砌,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过于轻佻。作者的文风沉稳而富有节奏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慢条斯理地向你讲述家族尘封的往事。他擅长运用意象和比喻,让抽象的制度变迁和复杂的管理改革变得生动可感。例如,他将一个新式索引系统的推广,比喻成给知识的海洋铺设了一条清晰的航道,这个比喻立刻就抓住了核心要义,让人过目不忘。更难得的是,这种叙事风格并不拖沓,该快则快,该详尽则详尽,显示出作者对材料的精准掌控力。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史话无疑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智力享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将那些“幕后英雄”——那些图书馆的建设者、整理者、守护者——推到了聚光灯下。在我以往的认知里,图书馆的历史似乎总是围绕着宏伟的建筑设计或者重要的藏书入选,而真正操持这一切,日复一日地与繁琐的分类、编目、防潮、防火打交道的人们,往往是被忽略的。这部史话则给了他们应有的尊重。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描绘了老一辈图书管理员面对物资匮乏时,如何用近乎匠人的精神去维护每一本书籍的完整性,那种对知识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让我重新思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含义,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设备,更多的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和坚守。读完后,我下次再踏入图书馆时,看那些书架的眼神都会变得不一样,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部史话系列能够吸引我的,还在于它对“现代性”与“本土性”之间张力的探讨。中国的图书馆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融合创新的过程。书中详细梳理了西方图书馆管理体系如何被引入、本土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本土化创新和挣扎。我特别关注作者对“藏书”与“借阅”观念转变的分析,这反映了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教育转型的社会思潮。它不回避冲突,比如在引入西方分类法时,如何面对传统典籍的特殊结构所引发的难题,这些探讨都非常深入且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一步的变革背后,都凝结了无数先驱者艰辛的探索和智慧的权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古老文明如何积极地拥抱现代知识传播的理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