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ume Ⅲ Universit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1800-1945)]

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ume Ⅲ Universit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1800-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瓦尔特·吕埃格 编,张斌贤,杨克瑞,林薇 等 译,张驰,陈露茜 校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大学史
  • 高等教育
  • 19世纪
  • 20世纪
  • 学术史
  • 文化史
  • 教育史
  • 欧洲文化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603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440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ume Ⅲ Universit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1800-194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不是思想史,而是从变化中的条件、观念和价值背景下对大学功能的评价。

内容简介

  《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为四卷本《欧洲大学史》中的第三卷,由瓦尔特·吕埃格教授领导的国际专业团体完成。该丛书得到了欧洲大学校长常务会议(即今天的欧洲大学协会)的赞助,旨在为一般读者及专业人员提供一种普通读物。它包括欧洲(东欧和西欧)大学自起源至今的发展,它所关注的不是一所大学或一个国家的历史,而是一系列欧洲视野中的重要主题。
  《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的创新之处在于比较的、跨学科的、合作的和跨国的特征。尽管每卷“学术”部分涉及到该时期大学的教学内容,但《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并不是思想史,而是从变化中的条件、观念和价值背景下对大学功能的评价。
  《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试图将大学置于1800年至1945年这一个半世纪的社会与政治关系中加以考察。

作者简介

  瓦尔特·吕埃格(Walter Rtiegg,瑞士),1918年出生于苏伊士,伯尔尼大学社会学教授(1973-1986),缅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61-1973),曾于1965至1970年任缅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校长。他是西德校长会议(Westdeutschen rektorenkonferenz)会长(1967-1968)、社会科学协会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主席(1976-1978)和欧洲科学艺术学院院士(Academia scientiarum etartium europea),其丰富的著作主要集中于人文主义、历史社会学和高等教育史方面。

目录

译校者序
作者与主编
读者指南
注释文献缩写
前言
鸣谢

第一编 主题与模式
第一章 主题
导言
法国与德国的大学模式
世俗化、官僚化、专门化
欧洲各国对两类模式的采纳
新科学精神
从哲学时代到科学时代
“我相信的自由就在我心中”
大卫与歌利亚
第二章 模式
导言
德国、法国和俄国的大学变革
西北欧和南欧大学的缓慢发展
中欧和东欧的民族国家与大学发展
拿破仑的大学模式
普鲁士的大学模式
欧洲的大学模式:大不列颠
法国的局部改革:1868-1904
德国模式的危机
英国体制内的变革与调整
德国模式影响下的变化
南欧大学创新的艰难历程
总结
第一至四章精选文献

第二编 结构
第三章 与当局的关系
财政依赖
公共教育部的创建
教育依附
法律保障和学术自由的实际衰落
大学的抵抗
第四章 资源与管理
导言
再议设施
日益沉重和庞杂的支出
财政来源
管理任务的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
大学治理
第五章 教师
第六章 欧洲模式在欧洲之外的传播

第三编 学生
第七章 入学
第八章 学生运动
第九章 毕业与职业

第四编 学术
第十章 神学与人文学科
第十一章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第十二章 数学与精确科学
第十三章 生物学与地球科学
第十四章 医学
第十五章 技术

尾声:20世纪的大学与战争
1812-1944年间的欧洲大学及其类似机构:年表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欧洲大学史(全四卷):宏大叙事与时代变迁的深度剖析 本套《欧洲大学史》系列丛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欧洲高等教育机构自中世纪萌芽至二十世纪中叶演进的复杂历程。它并非对单一时间段或特定地域的零散考察,而是一部试图捕捉欧洲大学作为知识中心、社会力量与国家机构,在漫长历史中如何形塑、抵抗与适应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本丛书的结构设计,旨在通过阶段性的聚焦,构建起一个连贯且具有内在逻辑的大学发展脉络,最终呈现出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面貌与核心精神的传承与断裂。 本系列涵盖了从大学的起源、中世纪的辉煌与危机,到近代的专业化、民族国家的塑造,直至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剧烈动荡与转型,全面覆盖了欧洲高等教育史的关键节点。 --- 第一卷:中世纪的开端与早期发展(约1100-1500年) 本卷聚焦于欧洲大学这一独特机构的诞生及其在古典学术与宗教权威中寻求定位的早期阶段。它考察了博洛尼亚模式(侧重学生自治与法律研究)和巴黎模式(侧重神学与教师行会)的差异与融合,深入分析了大学如何从早期的“行会”(Universitas)组织形态,逐步发展成为受教皇或君主特许的、拥有自治权力的法人实体。 核心内容涵盖: 起源的驱动力: 探究城市化进程、教会改革需求、以及对古典文本(尤其是亚里士多德)重新发现对大学建立的催化作用。 早期学科结构: 详细阐述自由七艺、神学、法学(教会法与民法)和医学这四大支柱学科的学术地位与教学实践。 权力与冲突: 分析大学自治权(如学生免于地方司法管辖权)的来源,以及与地方主教、城市当局之间围绕教职任命、学费征收和学术自由展开的持续斗争。 中世纪的国际性: 探讨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性,以及拉丁语作为通用学术语言如何构建起早期欧洲知识共同体。 本卷的重点在于揭示中世纪大学如何确立了其作为独立学术机构的身份基础,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和组织上的蓝图。 --- 第二卷:宗教改革、人文主义与国家的兴起(约1500-1800年) 本卷考察了欧洲社会结构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绝对君主制兴起后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大学体制产生的冲击与重塑。这一时期,大学的角色从单纯的教义诠释中心,逐渐演变为服务于世俗权力、培养国家官僚的工具。 核心内容涵盖: 宗教改革的后果: 分析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如何利用大学进行神学辩论和人员培训,以及由此导致的大学分裂或在特定地区(如英国和德意志邦国)的国家化进程。 人文主义的影响: 考察古典学研究如何挑战经院哲学,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对古代文献的批判性解读,影响了语言学和历史学的发展。 绝对君主制的干预: 深入研究法国、西班牙等中央集权国家如何通过设立皇家学院或直接控制大学董事会,将高等教育系统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削弱旧有的自治特权。 英国的特殊路径: 重点分析牛津和剑桥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期间,如何应对宗教冲突,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其半独立的地位,成为培养精英阶层和议会领袖的温床。 启蒙运动的挑战: 探讨启蒙思想对大学传统权威的质疑,以及自然科学(如牛顿物理学)如何开始争取在大学课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预示着未来对应用科学的重视。 本卷揭示了大学如何从一个中世纪的“行会”向近代早期的“国家机构”过渡,其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世俗权力考验。 --- 第四卷:现代转型、全球化与二十世纪中期的挑战(约1918-1990年代) (注:虽然您的特定书目是第三卷,但为提供完整叙事框架,此处简述第四卷,以示本套丛书的整体覆盖范围) 本卷将探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高等教育的剧烈动荡,以及战后重建和冷战格局下,欧洲大学为应对科技爆炸、大众化需求和国际竞争所进行的深刻结构性改革。 核心内容涵盖: 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的普及: 研究一战后欧洲各国政府为满足社会对受教育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推行扩大招生规模的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压力和教育公平问题。 学术的专业化与分化: 考察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确立,新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的产生,以及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之间的张力。 政治动荡与清洗: 详述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对大学思想的控制与“清洗”行动,以及战后对学术自由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冷战格局下的大学: 分析东西欧大学体系的意识形态分化(如苏联模式的影响与西欧的自由主义坚守),以及欧盟的初步形成对跨国学术合作的影响。 学生运动的冲击: 考察1968年及后续的学生抗议运动如何挑战大学的官僚结构、等级制度和学科权威,推动了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本卷最后总结了欧洲大学在二十世纪末期,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努力平衡其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与市场化压力,最终迈向当代高等教育的新阶段。 --- 总结: 本套《欧洲大学史》系列丛书,通过时间线的精确划分和内容的深度聚焦,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关于欧洲知识生产与社会变迁之间相互作用的权威性历史读本。它描绘了大学这一机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从一个受教会庇护的自治团体,蜕变为服务于民族国家、最终走向国际化、多元化的现代知识枢纽。这套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学术的演变,更揭示了权力、信仰、科学与教育体制之间永恒的博弈与和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标题表明,它肩负着整合一个世纪多欧洲高等教育复杂图景的重任。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卓越的史学视野,避免陷入任何一种单一的意识形态解读陷阱。一个核心议题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对大学身份的渗透。在19世纪,大学常常被视为民族精神的堡垒,它们在文化认同的构建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与追求普适真理的学术理想之间,产生了哪些紧张关系?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大学系统的破坏性影响。战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摧毁,更是对知识分子群体忠诚度的终极考验。那些在战前倡导和平与国际主义的学者,在战时如何被迫做出选择,或者他们的学说如何被政治工具化,这些深刻的伦理困境,应该得到充分的剖析。如果能将中欧、西欧与相对发展较晚的东欧或南欧的大学系统进行对比,揭示其差异性,那么本书的格局将更加宏大。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个时期的大学研究,最大的困惑点往往在于“精英化”的持续性与“大众化”的初步尝试之间的悖论。尽管工业革命催生了对受过基础教育劳动力的需求,但高等教育在19世纪仍然是高度排外的。这本书是否有力地探讨了大学如何开始面对来自中产阶级和部分工人阶级的入学诉求?入学资格的改革(如引入更具操作性的考试制度而非仅仅依赖古典学素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阶层博弈?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关于“大学生活”的生动侧写,而不仅仅是高层决策。比如,学生社团(Burschenschaften等)的政治化进程,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预演舞台。这些亚文化群体的形成、活动范围及其对大学纪律的影响,是理解那个时代大学活力的重要线索。如果作者能细致勾勒出不同学科学生在数量和地位上的此消彼长,例如法学与医学的持续强劲,与哲学系日益边缘化的趋势,将使叙述更具画面感和说服力。

评分

读罢扉页,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纵深感,这并非仅仅是大学行政史的流水账,而更像是对欧洲精神脉搏的一次精密扫描。我期待作者能跳出传统的叙事框架,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官方文件和校长报告之下的微观世界。比如,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度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1848年革命的浪潮是如何在大学校园内激起涟漪,乃至最终演变成激烈的社会运动的?那些早期女学生的求学之路,哪怕只是零星的记载,也应被视为是打破传统壁垒的重要信号。我非常关注技术科学的崛起对传统人文社科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怎样的挑战,以及这种学科间的权力转移是如何影响到大学的财政分配和课程设置的。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那些被边缘化的学科,如新兴的社会学或心理学,它们是如何挣扎着在既有的古典学体系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的,那无疑会大大增强本书的厚度。总而言之,我渴望看到对知识生产权力的重塑过程,而非仅仅是对机构变迁的描述。

评分

关于1900年至1945年这段时期,我最关切的是学术自主性的危机。进入20世纪,科学的专业化和官僚机构的扩张,使得大学的“共同体”精神逐渐消散。我希望看到,面对法西斯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的上台,大学的抵抗或妥协的策略是怎样的。例如,在某些国家,大学是如何迅速且彻底地被意识形态“净化”的,这种“思想改造”的效率和深度是如何达到的?这不仅关乎迫害性的政治干预,也关乎大学内部知识分子自身的道德责任。从1914年到1945年,欧洲的学术领导地位如何从传统强国向美国悄然转移,是战后国际学术格局重塑的伏笔。如果本书能在此处做出前瞻性的总结,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大学在重建过程中所继承的,以及试图摆脱的那些“19世纪遗产”,那么这本书的收尾将极具历史洞察力,使之成为一部无可替代的经典参考书。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从书名来看就预示着一场深入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欧洲高等教育变革的宏大叙事。我期望它能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大学在社会动荡、科学革命和民族主义浪潮中的挣扎与蜕变。尤其是在柏林大学模式崛起,以及随后各国纷纷效仿的背景下,学术自由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微妙平衡是如何被构建、考验乃至重塑的。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描绘那些塑造了现代学术传统的关键人物——那些既是杰出的学者,又是深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他们的教学理念、研究方法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来自政治和宗教势力的压力。例如,洪堡式的“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原则如何在不同国度的实践中产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偏差或创新?如果这本书能细致剖析,例如,从牛津剑桥的缓慢改革到德国的系统化扩张,再到法国的中央集权化路径,那种跨越不同文化和政治体制的比较分析,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尤其关注教育目标的变化,从贵族精英的培养转向培养现代工业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官僚阶层,这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究竟有多强劲,以及这种转变对早期大学的人文精神造成了怎样的冲击。

评分

挺好!

评分

大学历史,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必读书

评分

挺好!

评分

大学历史,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必读书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大学历史,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必读书

评分

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