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5年大事记(套装上下册)

新中国65年大事记(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华月报社 编
图书标签:
  • 新中国史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纪实
  • 大事记
  • 改革开放
  • 社会发展
  • 国家历史
  • 历史事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1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59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页数:160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取材于《新华月报》杂志,并参阅了其他已出版或公布的书刊和文献资料;载录的是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2014年10月的带有全局性的、在国内和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会议、文件、讲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以及名人逝世消息;记事按年月日顺序排列。本书是本书是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书系之一。在《新中国50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和《新中国60年大事记》基础上进行增删和编写的。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准绳,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忠实、客观地记载了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前进的足迹。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新中国65年大事记(套装上下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百年风云: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未来》 内容概要: 《百年风云: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未来》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了自20世纪初至今,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发生的深刻变革。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旨在全面梳理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事件、思潮与人物,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审慎的探讨。 上册:风暴与重塑(1900-1949) 上册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与转型。开篇深入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源,不仅仅关注萨拉热窝事件的导火索,更着重分析了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压力。书中详细描绘了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其内在的脆弱性,如何为下一轮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随后,内容转向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失落的十年”。对20年代的“咆哮的二十年代”的文化繁荣与经济泡沫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特别是美国股市的狂热与随后的崩盘,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毁灭性打击被置于核心位置。紧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如何在特定历史土壤中滋生壮大,分析了它们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残酷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本书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策略。除了传统的战役描写,更侧重于对同盟国与轴心国战略决策的比较分析,例如大西洋宪章的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转折点作用,以及太平洋战场上岛屿争夺的残酷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如雷达、密码破译以及最终的核武器研发,进行了翔实的考察,揭示了科学进步与人类毁灭性力量之间的悖论。 二战的结束并非和平的开端。上册的收尾部分,详细阐述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联合国这一新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及冷战思维的初步萌芽。战后欧洲的重建、殖民体系的松动,预示着一个两极对立的新时代的来临。 下册:对峙与融合(1950-2020及展望) 下册将叙事的时间线推向了冷战时期及其后的全球化浪潮。冷战部分,本书不再局限于美苏之间的军事竞赛,而是深入分析了“代理人战争”的复杂性,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深远影响,以及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核边缘政策。书中对两大阵营内部意识形态的宣传战、太空竞赛的象征意义,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两极格局中的艰难抉择,给予了充分的笔墨。 随着冷战的僵持,本书转向探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石油危机对西方经济模式的冲击、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兴起,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传统地缘政治平衡的。 1989年前后,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构成了下册的重要转折点。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一过程中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探讨了“历史终结论”的盛行与随后的修正。冷战结束后短暂的“单极时刻”并未带来长久的稳定,书中继而分析了巴尔干冲突、海湾战争等局部冲突的特点,以及“9·11”事件对全球安全观的颠覆性影响。 进入21世纪,本书的焦点转向了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反思。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多极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书中特别辟章节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信息传播的伦理挑战,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等共同挑战时所面临的困境。 结语与展望: 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总结了过去一个世纪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对未来十年至二十年世界格局的审慎预测。这包括大国关系的再调整、技术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范围内对身份认同与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探索。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时代。 写作风格与特点: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力求在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它避免了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着重于分析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长远影响。书中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地图、统计图表和关键人物访谈资料(引述),增强了历史现场感和数据的说服力。本书适合对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政策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希望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自身定位的普通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沉甸甸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庄严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内页的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上对细节的处理看得出是用心了,比如上下册之间的过渡和连接,都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让人在翻阅时能保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精良投入,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纪念品。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的朋友来说,光是冲着这份用料和工艺,就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它像是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剖开了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切面。我注意到它在经济建设、文化革新、外交博弈等多个领域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没有偏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涉及一些敏感或复杂的问题时,处理得相当审慎和客观,既没有回避关键的挑战和曲折,也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这种克制而全面的立场,使得它成为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扎实的起点;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且不易产生偏见的认知框架。这种资料的全面性,让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个私人定制的历史顾问。

评分

购买这套书,更多的是一种对时间沉淀的敬意。如今信息碎片化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阅读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心境。当我合上书本,环顾四周,会发现自己对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日常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溯源。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纵深感,让我们明白今天的每一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无数次探索、错误与修正之上的。这种历史的连贯性思考,对于提升个人心智和判断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在为未来提供一种审慎的视角,这份收获是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种“大事记”的形式会不会过于枯燥乏味,毕竟动辄数十年跨度的记录,很容易变成冰冷的数字和日期罗列。然而,这套书的叙事风格出乎意料地生动。它巧妙地融合了官方记录的权威性与历史学家冷静的笔触,使得即便是严肃的政治事件描述,读起来也并不晦涩难懂。书中穿插的一些当事人的简短侧记或者当时的报刊摘要,像是为原本平直的叙事线加入了鲜活的色彩和人性的温度。这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共同铸就的进程。这种张弛有度的写作手法,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非常适合希望系统了解一个时代全貌的普通读者。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套书的文字世界里,感受最深的是它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和严谨。叙事脉络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具体事件,资料的交叉引用和佐证做得非常到位,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信服感。作者在梳理那些复杂的时间线索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功力,即便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那段历史已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来说,依然能从中挖掘出许多过去忽略的细节和背景信息。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到了政策制定的考量、社会思潮的变迁等深层次的肌理之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整合方面的巨大投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