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100句: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或《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在中国知识界流传甚广的一部大乘佛教经典。本经以维摩诘居士示疾为缘起,故事饶富趣味,尤其维摩诘大士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字字珠玑,处处机锋,生动绝妙,极具文学价值。
《佛学经典100句:维摩诘经》是星云大师主持的《中国佛学名著精选白话版》系列作品。《佛学经典100句: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或《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界里流传甚广的一部大乘佛教经典。《佛学经典100句:维摩诘经》旨在阐述大乘菩萨道、不二法门, 中道实相,不可思议境界, 以及大乘圆满教义,也是解说空性般若的重要经典,尤其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菩萨自利利他的精神。本经以维摩诘居士示疾为缘起,故事饶富趣味,尤其维摩诘大士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字字珠玑,处处机锋,生动绝妙,极具文学价值。胡适曾赞誉本经为「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维摩诘居士以在家居士身分,示现人间病苦说法度人,更是打破修道证果的僧俗界线。
孙慧兰,毕业于政治大学社会系,并曾于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西藏佛学组修学三年。曾担任过的职务诸如:西藏佛法英文论书的译者、佛教电视台的企画编辑、国小携手计划英文教师、社会统计学课程助教等,目前在某佛教教团担任研究专员一职。对她而言,佛法以及佛法实修是她生命的基石以及发动器,但愿能有与佛菩萨相符应的发心以及善巧言行,是她的心愿,因为她认为佛菩萨体现出了至好又真实的美与善,而佛法则是可以让生命走出迷妄、发挥出最大力用的理境。
林常均,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现今改制为法鼓佛教学院﹚。毕业论文为〈无垢友空性思想之特征——以《圣般若波罗蜜多心要广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为中心〉,研究兴趣以佛教典籍中空性思想为主要范围。现今从事藏文翻译、藏文佛典编辑、佛教杂志编辑及佛教教义文章撰写等相关工作。希望所写出来的文字,能种下众生心续中解脱的因。
王灵馨,台湾嘉义人,佛光大学宗教学硕士,曾任职于三军总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对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有高度兴趣,曾数度探访尼泊尔、不丹、青海、西藏等地的寺院,亦对文献史料研究多所关注。短篇撰述有〈波若与空性〉(2007年慈光山寺)、〈探讨《至尊阿底峡传-道旅纪实法源》中阿底峡(982~1054)赴藏弘法旅途中之重要纪录〉(2008年台湾宗教学会)。
1【导读】细说维摩诘所说经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直心是菩萨净土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
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
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
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
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
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
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默然无言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修学空,不以空为证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一切言语道断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
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
我佛國土1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2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 語詞解釋
1.佛國土:諸佛的功德所化現的嚴淨世界。
2.下劣人:指根器劣等的眾生。
◆ 經句語譯
我的佛國土一直都像(剛剛示現給你看的)那般清淨,為了度化根器下劣的人,才示現這個穢惡不淨的國土。
◆ 經句出處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佛國品第一〉
◆ 經句的智慧
《法華經》裡有個「窮子喻」說,從前有位富人的兒子離家在外流浪,最後落得身無分文,有回經過自己華麗的家宅,看到屋裡坐著一位衣著光鮮的長者,以為不是自己的家,驚恐之下轉頭就逃走。長者一眼就認出他的兒子,派人追了出去,但這位兒子怎麼也不肯回家。直到有天長者脫去珍貴的衣服,換穿破爛的衣裳和這窮兒子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才終於說服他回到家中。
被無明煩惱繫縛的有情,因為受了業力障蔽的緣故,所以無法見到佛陀圓滿莊嚴的淨土以及自己的莊嚴富有。而佛陀就像那位長者一樣,為了度化劣根器的眾生,才示現出一個比丘的化身相,好讓眾生有更多可以接近他的機會。因此「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若心思純淨,無論身處何境,所見所感,都是如同琉璃世界啊!
◆ 隨喜思惟讀經句
印度唯識宗的開宗祖師無著未證道前曾到雞足山的洞穴精進修行彌勒法,希望有日能親眼見到彌勒菩薩。歷經三年未果,便心生厭倦下山。
途中遇到一個老婦人在磨鐵杵,好奇問她磨鐵杵要做什麼。老婦人說:「我要磨成針來用呀!」無著自慚道心不夠堅定,又回到洞穴繼續修行。
過了三年,無著依然沒有證道,不禁又萌生倦意下山,途中遇上下雨,瞥見滴水竟能穿石,慚愧之心油然生起,於是重回洞穴。
匆匆十二年過去,無著心灰意冷,決定要放棄修行。下山時遇見一隻奄奄一息的母狗,上半身幾乎全被蛆蟲啃食而腐爛。看到母狗疼痛難忍,無著頓時心生悲憫,想替母狗除去身上的蛆蟲,卻又怕蛆蟲會死掉,於是割下自己的腿肉,用舌頭舐起蛆蟲放在腿肉上,讓母狗與蛆蟲皆得存活。無著再要去舔時,母狗與蛆蟲竟都消失,只看到殊勝光明的彌勒菩薩現前。
無著問彌勒菩薩說:「我在洞穴中修行十二年,為什麼你從來都沒有示現呢?」彌勒菩薩說:「自始至終我都在你面前,可是由於你自身的業力而無法見到我。你對母狗生起慈悲心,想拔除牠的痛苦,才如實見到我。如果你還不相信,可以揹著我到街上,看人們是否也能見到我。」無著就揹著彌勒菩薩到街上,除了有個老婦人看到無著肩上的母狗之外,其他人都說什麼也沒見著,無著因而對彌勒菩薩完全淨信。
雖然佛土與彌勒菩薩始終是清淨的,但是由於眾生無始時來所累積的無明習氣、業力所感,才產生清淨與不清淨的分別。
……
这本《佛学经典100句:维摩诘经》的选篇角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更像是给现代人量身定做的一份心灵导航图。我特别喜欢它把那些看似高深的佛理,用非常凝练且贴近日常的语言呈现出来。比如,关于“空性”的阐述,书中选的几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立刻抓住核心,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名词里迷失方向。更妙的是,每一句后面似乎都留有足够的空白,让你在读完后,能够静下来自己去体会和延伸。这不像很多佛经导读那样,恨不得把所有的解释都塞给你,而是更注重引导你去“参悟”。我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经常在通勤的地铁上翻看这本小册子,那几句关于放下执念的句子,简直就是一剂清凉散,瞬间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我感觉作者在选材时,对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困惑把握得非常精准,选取的句子往往能直击要害,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评分我得承认,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100句”的浓缩版内容总觉得不够过瘾。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不是简单的摘录,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意境之旅”。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对文本的取舍和编排上,使得这100个“点”最终汇聚成了一条清晰的“线”,串联起了维摩诘菩萨对菩萨行、对世间苦难的深刻洞察。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完全避开了学院派的术语堆砌,而是直指人心最柔软、最困惑的部分。比如关于“默然”和“辩才”的对立统一,在书中被处理得非常精妙,让我对如何回应外界的纷扰有了全新的理解。每次翻阅,我都会发现新的角度。它就像一面多棱镜,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少即是多”,用最少的文字,激发出最大的思辨空间。对于那些想快速了解《维摩诘经》核心要义,又不想被厚重原著吓倒的人来说,这是不二之选。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而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佛学读物,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坦白说,一开始我对“100句”这种形式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太碎片化了,怕读完后只记得零星的口号,缺乏系统性。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里的每一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内在逻辑和递进关系,如果你用心去串联,会发现它其实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维摩诘思想速览”。特别是那些关于“不二法门”的论述,书中选取的版本,我翻阅了好几本原著,都觉得晦涩难懂,但在这里被提炼得简洁有力,仿佛拨开了层层迷雾。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阅读”佛经,而是在与智者的对话中不断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佛学专家,而在于让你在面对生活的无常时,能多一份从容和定力。我甚至把其中几句抄写下来,贴在了书桌前,每天早上看一眼,感觉一天的开始都变得更有方向感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在喧嚣都市中寻觅幽静庭院的奇遇。我通常阅读佛经会感到一种距离感,总觉得那些话语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了。但《佛学经典100句:维摩诘经》彻底打破了这种隔阂。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走到你身边,用最平和、最直接的方式,点拨你心中的迷津。我注意到,书中对“病”与“示现”的几处精选,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病痛”,原来那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行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流动性,读起来一气呵成,没有任何阻滞感,仿佛作者本身就是那个时代与维摩诘菩萨同桌听法的弟子。它没有强迫你去相信什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箱,让你去解构自己的烦恼。我最近开始尝试在冥想时,把其中一句作为观想的中心,效果出奇地好,内心的嘈杂声真的少了很多。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心灵宝典,它不占地方,却能装下整个宇宙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的佛教文化爱好者,我接触过的相关书籍不下百本,大多侧重于历史背景或复杂的哲学思辨。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以一种近乎现代诗歌的方式,重新诠释了《维摩诘所说经》的精髓。我尤其欣赏它对“居士身份”的强调。维摩诘菩萨本身就是在家修行者的典范,这本书中选取的句子,完美地平衡了出世的精神追求和入世的责任担当。它没有要求你立刻舍弃红尘,而是教你在红尘中如何保持一颗清净心。比如,关于“法身无相”的那几句,用词极其考究,既保留了佛教原有的庄严感,又避免了过度玄虚。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于那些在职场上面临道德困境或人际关系挑战的人来说,比任何一本商业管理书籍都更有启发性。它提供的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处世哲学,让你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不至于迷失了灵魂的航向。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位,简约而不失内涵,非常适合作为赠送给朋友的礼物,传递一种深沉的祝福。
评分好评啦
评分1234567
评分非常好的书,读来让人心里宁静欢喜,增长智慧。
评分质量不错。包装也好。
评分非常好的书,读来让人心里宁静欢喜,增长智慧。
评分好评啦
评分质量不错。包装也好。
评分维摩诘经,是开悟的经典。
评分维摩诘经,是开悟的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