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斯德穆尔(Jos de Mul),国际著名美学家,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哲学教授,信息哲学与传播技术研究院导师,兼美国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常任荷兰政府智囊团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艺术哲学、新媒介与信息交流技术哲学、19世纪德国哲学、历史哲学;主要著作有《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有限性的悲剧:狄尔泰诠释学的生命》《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等,其著作已被译为多国文字。
前 言
开场白
一、当命运敲门时
二、欧洲——悲剧的大陆
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四、命定的符号
第一章 驯化的命运
一、庇基莫空难
二、必然与偶然
三、悲剧天道、基督教天道与现代天道
四、与命运共生
第二章 机遇的生存之道
一、“我是谁?我在这里要做什么?”
二、意外的与偶然的机会
三、不可控的命运
四、幸福的脆弱性
第三章 致命的政治
一、在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
二、悲剧的诞生
三、从安提戈涅到荷尔茜•阿里
四、崇高的磨难
第四章 悲剧的(非)再现性
一、悲剧之死
二、悲剧的基督教与现代的“消弭”
三、悲剧的(后现代)复兴
四、具有差异性的悲剧重复
第五章 磨难的艺术
一、施虐癖的宇宙
二、恐惧、怜悯、卡塔西斯
三、升华崇高
四、苦难的情欲
第六章 令人敬畏的技术
一、人类的颂歌
二、技术的歧义
三、超越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确定性
四、悲剧的技术
第七章 悲剧的父母身份
一、萨万娜案件
二、美狄亚的恶魔
三、现代关于人的概念的分裂症
四、不可避免的责难
第八章 致命的机器
一、“我们”电脑的道德
二、相对化的伦理学
三、运作着的机器
四、赛博格的悲剧伦理学
第九章 退 场
一、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
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三、在萨提尔与赛博格之间
四、一个岛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致 谢
中英文译名对照表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因翻译而结识穆尔教授,迄今已届十年,可谓因缘巧合。
国际著名美学家约斯德穆尔教授(Jos de Mul )是荷兰鹿特丹艾拉斯穆斯大学人类与文化哲学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复旦大学客座教授,2007-2010任国际美学学会主席。作为中欧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重要使者,穆尔多次造访中国,曾在北京、上海、武汉、开封、桂林等地作过学术演讲。穆尔教授思想敏锐而深邃,关注前沿与重大问题,治学甚勤,著述丰赡,具体情况可查阅其网站http://www.demul.nl。其中《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有限性的悲剧: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吕和应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徐骆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等多部著作已经迻译为中文,进入中国学术领域。
记得大约是在2004年春,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惠敏研究员的器重与引介,我通过电子邮件与约斯德穆尔教授建立起联系,同时承担了穆尔的代表性哲学人类学著作《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的翻译工作。该书的荷兰文版由穆尔在欧美请人译成英文,2005年前后通过E-mail逐章发给我,我再根据英文版译成中文。该书中译本最终于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翻译过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浅,并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考,撰写了《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一文,刊登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之后,人大资料复印《文艺理论》2006(9)全文转载;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艺学网”《文艺学新周刊》2006年第17期全文转载电子版;收入“21世纪年度文学评论选”《2006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转载,并且获得了2008年度省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2006-2010年担任《东方丛刊》主编期间,我有意加强与国内外学界的联系,拟组一批东方美学方面的稿件。2008年在北戴河参加学术研讨会期间,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时任国际美学学会秘书长)联系,约定从该学会中国成都会议的论文集《国际美学年鉴》(Gao Jianping ed.,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2007)中选一些有关东方美学的论文译成中文。后来这些文章以高建平主持的专栏“文化间性与美学对话”刊发于《东方丛刊》2008年第一辑。我很高兴在其中采用了穆尔教授的《禅宗与电脑维护的技术》一文。其他国外学者的文章包括日本著名美学家佐佐木健一的《触觉文化》、小田部胤久的《比较美学的先驱鼓常良及其“日本艺术风格无框性”理论:走向文化间性美学》和土耳其学者J.N.艾尔桢的《时间与空间:重构美学》等。
现在呈现给大家的《命运的驯化: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一书,其翻译出版与穆尔伉俪桂林之行密切相关。记得2010年末突然接到穆尔发来的E-mail,说他即将与爱妻Gerry到蜚声国际的阳朔共度结婚25周年纪念日。我们终于从虚拟现实的赛博空间转到日常空间见了面。穆尔教授充满学术激情,希望能够在桂林的高校安排一场讲座,我联络相关部门得以落实。穆尔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园“独秀大讲坛”进行了一场题为“阐释学视界——全球化世界的文化间性阐释学”的精彩演讲(中译文刊载于汝信主编《外国美学》2012年第20辑),期间虽然有投影灯电路故障,但是阻挡不了演讲者和众多听众的热情。穆尔的讲座幻灯片做得很棒,其演讲内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通过他的笔记本电脑加以展示的。广西师范大学网站上曾以“聆听大师的声音”为题作了配图报道。逗留桂林期间,穆尔教授特地拜访了颇负盛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商他的新著《命运的驯化: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出版事宜,并当面与我商定,再次让我翻译。这就是本书在中国出版的契机。顺便提一下,本书的英文版已经于今年四月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读这本新著,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穆尔教授宏阔的学术视野、纵横捭阖的学术路数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古希腊悲剧在文学史、诗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树立了标杆,引发了后世哲人不断地扬弃与反思。人生充满酸甜苦辣,充盈着意外与期待,偶然与必然,自由与限度。丰富多彩的凡人命运不同于单一孤寂的神仙生命。穆尔立足于当代,考察与梳理了古希腊文化、基督教神学和当今技术社会三种面对命运的范式,密切结合文学文本和社会现实问题,重新阐发了在西方语境中极为重要且源远流长的悲剧命运观,探讨了其丰富蕴涵和多元意义。穆尔教授学识非凡,广涉哲学、美学、文学、人类学、伦理学、新媒体、法律、语言、翻译诸领域,颇多富于启迪意义的睿思。
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的“主题索引”是译者在英文电子版索引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中文译本并且参照英译本电子稿加以完成的,术语页码因为中英文版式差异问题无法完全对应。译事多艰,尝令人萌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译者虽孜孜以求,善其工,美其文,但才力有所不逮,舛误之处,伏乞方家不吝教正!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负责人文社科图书出版工作的汤文辉先生、版权部陶佳女士,还要感谢责任编辑黄旭东认真高质高效的工作。
近日收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新闻周刊》、《人民文学》、《GQ》中文版联合主办的“与思想者同行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的邀请函,组委会邀我参加于8月中下旬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其中,荷兰文学中国之行主题对话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安排的便是我与嘉宾约斯德穆尔的对谈。我期待与穆尔教授的重聚与交流。
麦永雄
2014年7月于桂林
"
我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语言风格,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和力量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印刷出来的文字,而是在聆听一段精心编排的、充满古典美感的独白。遣词造句的考究程度令人咋舌,很多描述性的语句,即便脱离了上下文,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在保持叙事清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张力。特别是那些描写内心冲突和外部环境压迫的段落,那种独特的语感,仿佛给冰冷的事实披上了一层富有情感色彩的薄纱,既理性又感性,极具感染力,让人读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为深刻的触动,它的文字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词句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世界,在那里,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精妙处理,那种氛围感强烈到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背景之中,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那里特有的压抑与希望。角色的内心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犹豫,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这不是一部可以轻松读完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地投入,去体会那种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读完之后,我花费了好几天时间才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中抽离出来,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作,充满了精巧的呼应和令人拍案叫绝的伏笔。我向来对叙事结构复杂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则将“复杂”处理得井井有条,绝不晦涩难懂。作者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钟表匠,将无数个看似独立的小零件,严丝合缝地组装成一个运转流畅、时间精准的宏大装置。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猜到了接下来的走向时,总会有新的视角和转折突然出现,将我的预判彻底颠覆。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惊奇感”是极其宝贵的,它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充满探索欲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流。
评分对于那些渴望在文学作品中寻求对现实世界某种隐喻或深层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似乎触及了某种深埋于现代社会肌理之下的不安与疏离感,并以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虽然主题宏大,但作者并没有陷入空泛的说教,而是始终将探讨的落脚点放在个体命运的微观层面,让那种宏大的主题变得可触可感。读完后,我不再是单纯地思考“故事本身”,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周遭的运作机制,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无形的力量面前保持一份清醒和尊严。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打着“深刻”旗号的作品太多,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姿态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冷静而有力的笔触,剖开了某种宏观结构下的个体困境。叙事节奏的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落俗套。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段落,思考着作者试图引导我们去探索的那些关于存在意义的终极问题。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而不是单纯的消遣,非常适合那些寻求更高层次阅读体验的同好。
评分她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观众数十亿;
评分《命运的驯化: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考察了西方文明试图驯化命运的三种途径:希腊悲剧文化对命运的英雄般的肯定,基督教对神圣天命的谦卑接受,现代技术社会对命运的“否弃”。在此背景下,作者认为技术的不可控性重新把悲剧的维度引入了我们的文化。通过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等古典悲剧,以及赫尔曼斯与维勒贝克的悲剧小说的广泛考察,作者清晰地阐发了当代视野中的悲剧观,赋予诸如自由意志、决定论和生命的偶然性等哲学论题以崭新的光辉,为审视“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
评分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在阿尔基比阿德斯的鼓动下,介入西西里岛希腊城邦之间的争端,标志伯罗奔尼撒战争进入了新阶段。公元前415年~前413年这一阶段的战争史称“西西里战役”。雅典公民大会决定由阿尔基比阿德斯、尼西亚斯和拉马科斯共同负责指挥远征军。军队到达西西里岛不久,阿尔基比阿德斯就因与捣毁赫尔墨斯神像案有牵连被控犯有渎神罪,被召回雅典候审。回雅典途中他逃到斯巴达,向当局提出挫败雅典的重要建议。斯巴达按照他的意见,于公元前414年派兵支援叙拉古。公元前413年秋,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是役损失战舰200余艘,海军3.5万人。同年,斯巴达又派陆军常驻德凯利亚,不断对雅典进行骚扰。
评分都是我喜欢的书,如获至宝。
评分~~~~~~~~~~~~~~~
评分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
评分都是我喜欢的书,如获至宝。
评分她是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足迹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五十年和平条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交换了一纸关于“和平”的空文。双方都没有履行他们的诺言,谁也不愿意交出土地。在签约后的几年中,虽然没有进行大的战役,但违犯条约的事时有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