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美学大师,用诚恳的态度与读者谈美、谈修养。其实,大师是在谈一种人生态度。80年时光,洗尽铅华,更见大师的诚恳于睿智。《谈美·谈修养》是《谈美》于《谈修养》的合订本,更有收藏价值。
《民盟智库:谈美·谈修养》是朱光潜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民盟智库:谈美·谈修养》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民盟智库:谈美·谈修养》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以“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为中心,涉及与青年人密切相关的种种问题,如以“三此主义”立志、培养奋斗精神、把握个人与社群国族间的互动,乃至谈心性、学问、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乃至价值意识、美感教育等等。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6岁开始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能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读过《史记》、《通鉴辑览》,1918年入武昌高等师范中文系读书,1919年经考试被选送香港大学文学院深造,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入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任教授。朱光潜先生一生译著颇丰,著名的有《文艺对话集》、《美学》、《拉奥孔》、《歌德谈话录》、《新科学》等,其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等。
谈美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一0 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一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一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一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一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一五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谈修养
一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给现代中国青年
二 谈立志
三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四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五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六 谈处群(上)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征
七 谈处群(中)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
八 谈处群(下)
——处群的训练
九 谈恻隐之心
一0 谈羞恶之心
一一 谈冷静
一二 谈英雄崇拜
一三 谈交友
一四 谈性爱问题
一五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一六 谈休息
一七 谈消遣
一八 谈体育
一九 谈价值意识
二0 谈美感教育
附录一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
附录二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
——在混乱中创秩序
附录三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
——民族的生命力
附录四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
——游戏与娱乐
附录五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
——谈理想与事实
附录六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
——谈敬
附录七 我要向青年说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时间感”的掌握。很多篇章的叙述跨度极大,有时是从一个古代的典故切入,转而探讨当下的一种社会情绪,最后又落脚于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这种对时间轴的灵活驾驭,使得文本充满了复调的层次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带领下,穿梭于历史的隧道和现实的街景之间。它不只是在谈论某个议题,更是在描绘一种持续流淌的生命状态。特别是那些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对某个老物件的描述,或者对某段历史场景的重现,都极其鲜活,充满了生命力,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时间在事物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人类精神如何试图超越这些局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它并非是松散的随笔合集,而是通过内在的逻辑和主题的隐性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章的论述虽然可以独立成篇,但串联起来后,会发现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更深层的核心命题。这种设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它没有采用那种强硬的章节标题来锁定内容,而是用一种更具暗示性的词汇或短句作为区隔,这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去,去寻找隐藏的线索和意义的关联。这种“主动阅读”的要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它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智力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一个新的谜团,充满惊喜和满足感。
评分从整体的气脉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时代回响。它似乎捕捉到了一个特定群体在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时,内心深处对于“本真”和“秩序”的追寻。这不是对过去盲目的怀旧,而是一种在现代语境下对经典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审视。书中涉及的议题,无论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构建,还是对集体文化记忆的梳理,都表现出极高的站位和开阔的视野。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和微观感受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该去向何方”这类形而上的问题时,不会感到空泛,因为所有的思考都落脚于具体的观察和体验。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当前喧嚣的文坛中实属难得。它提供了一个锚点,让那些在信息洪流中感到迷失的灵魂,可以暂时停泊下来,校准自己的航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第一眼就让人感到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封面采用了哑光纸张,触感细腻,米白色的底色上印着深灰色的书名,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文人风骨。装帧边缘的处理也非常精细,圆角设计让它握在手中非常舒适,没有那种新书特有的生硬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内页的排版,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眼睛在阅读冗长文字时能够得到很好的放松。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的微小设计,比如一个简短的引文或者一幅抽象的装饰画,虽然是细枝末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艺术品的层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物件,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摩挲。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让人对其内涵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从容与克制。它不像很多当代散文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或激烈的个人情感宣泄,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对话、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中性的切入点,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某个具体现象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让人无法反驳,却又心悦诚服。它没有高高在上的教诲感,反而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分享他多年来对世事的洞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字力量,比那种咄咄逼人的论述要深刻得多,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潜移默化地重塑读者的认知框架。读完一个段落,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那份沉淀下来的、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智慧。
评分给孩子买的
评分送货很快,物有所值,很满意。
评分喜欢
评分送货很快,物有所值,很满意。
评分看看老先生们怎么说。。。。。。。。。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很不错,很喜欢
评分书绝逼是好书,除了封面不太好看其他都还行。扣了一分主要是封面。
评分不错,和喜欢的一本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