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三版)/麵嚮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學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乾課程教材》以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的價值定位、內容界定和方法選擇為切入點,在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視角下,將社會保障製度運行機製和社會保障項目內容作為兩條研究主綫,通過對比分析改革資料和新數據,闡釋世界各國社會保障改革動因、現狀、趨勢及經驗教訓。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三版)/麵嚮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學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乾課程教材》以世界社會保障製度的産生發展、模式類型、資金籌集、管理體製等社會保障製度運行機製為一條主綫,對各國社會保障製度演變曆程和運行效果進行歸納和分類,對製度改革依托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背景進行總結和凝練。而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職業傷害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以及社會保障法等社會保障項目內容為並行的另一條主綫,著重比較分析瞭各項目中的保障對象、享受條件、籌資模式、支付方式、保障水平、運行效果等內容。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三版)/麵嚮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學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乾課程教材》嘗試通過曆史分析與現實分析、係統分析與比較分析、理論分析與數據分析相結閤,汲取世界社會保障製度完善和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和經驗,並結閤中國的社會經濟背景和社會保障製度基礎,兼容並包,取其精華,提高中國社會保障製度應對全球化經濟和社會風險的能力。
作者簡介
穆懷中,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遼寜大學副校長兼人口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傢百韆萬人纔工程。長期從事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國際社會保障製度比較,人口、環境與資源經濟優化配置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公開齣版著作和教材15部,其中《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獲遼寜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養老金調整指數》獲遼寜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2009年入選國傢“十一五”經濟類13本重點規劃圖書;《東北老工業基地勞動力就業研究》獲遼寜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
提齣的主要理論有: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理論、社會保障梯度對接理論、生存公平理論。其中關於社會保障適度水平模型、中外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的測量、中國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的近遠期預測等,在全國學術界産生很大影響;將梯度思維原理運用到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領域,對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優化理論進行瞭開創性的探索;在研究“公平與效率”這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中,提齣瞭“一次分配主要體現勞動公平,二次分配兼顧勞動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應更多體現生存公平”的觀點,其中“生存公平”理論的提齣在國內外反響強烈。
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主要參與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主持歐盟項目、亞洲發展銀行項目等國際閤作交流項目4項,其他省部級項目20餘項。在《經濟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人口研究》等核心學術期刊發錶論文80餘篇。先後獲國JIA級、省部級優秀研究成果和教學成果奬20餘項。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社會保障國際比較價值定位
二、社會保障國際比較內容界定
三、社會保障國際比較方法選擇
第二章 世界社會保障製度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社會保障製度産生的背景條件
一、社會保障製度産生的標誌
二、社會保障製度産生的經濟條件
三、社會保障製度産生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思想理論基礎
第二節 社會保障體係的形成和發展
一、社會保障體係形成的標誌
二、社會保障體係的基本內容
三、社會保障體係的社會功能
四、社會保障體係的發展階段及其特徵
第三節 世界社會保障體係的改革和發展趨勢
一、社會保障體係的改革動因
二、社會保障體係麵臨的難題
三、社會保障體係變革的主要趨勢
深度閱讀
本章小結
重要概念
思考題
第三章 社會保障模式國際比較
第一節 社會保障模式分類比較
一、自保公助型
二、福利國傢型
三、自我積纍型
四、社會保障模式多元化發展
第二節 社會保障模式背景條件比較
一、理論基礎比較
二、經濟條件比較
三、政治條件比較
四、文化條件比較
第三節 社會保障模式的經濟效應比較分析
一、社會保障水平增長比較
二、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增長比較
三、失業率比較
四、綜閤比較分析
深度閱讀
本章小結
重要概念
思考題
……
第四章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管理及運營國際比較
第五章 社會保障水平國際比較
第六章 社會保障管理體製國際比較
第七章 養老保險製度國際比較
第八章 醫療保險製度國際比較
第九章 就業保障製度國際比較
第十章 職業傷害保險製度國際比較
第十一章 社會福利製度國際比較
第十二章 社會救助製度國際比較
第十三章 社會保障法製國際比較
精彩書摘
按照智利的規定,隻要能夠吸收到足夠數量的參加者(至少在4000人以上),並擁有最低約為12萬美元的資本金,就可以成立一個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參加養老保險的社會成員可以自由選擇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托管自己的養老基金個人賬戶,並可以在不同的管理公司之間轉移賬戶。智利目前共有18傢養老基金管理公司,股東大多數為商業銀行。
(3)養老金支付方式
個人在具備養老金領取條件時,有三種支付方式可供選擇:一是計劃提款。繳費者可將個人賬戶儲存的養老金繼續存在養老基金管理公司,並由該公司為其製訂領取計劃,按月領取養老金。二是終身年金。由養老基金管理公司負責將個人賬戶中儲存的養老金轉入一傢人壽保險公司購買終身年金。三是臨時提款加終身年金。個人可以將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儲存額在養老基金管理公司保留一部分,然後將餘額轉入一傢人壽保險公司購買終身年金,再由人壽保險公司支付終身年金。
(4)養老基金投資
養老基金由養老基金管理公司負責收支運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個人賬戶養老基金進行投資。雖然養老基金投資由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實際操作,但智利政府對養老基金投資製定有嚴格的規定。一是限定投資範圍。養老基金可投資於政府債券、金融機構及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公司股票等項目。二是對風險進行分類。智利資本市場上由私人機構發行的債券、股票必須經政府認可的私人風險評估公司進行風險分類後,纔能成為養老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資對象。三是設置投資上限。智利政府規定養老基金對一種項目的投資不能超過養老基金總投資額的30%。四是對投資市場加以限製。養老基金投資必須在規定的市場上進行,並且要符閤最低要求。五是保證最低收益。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每月的投資收益率不得低於過去12個月全部養老金平均實際收益率2個百分點。六是政府財政承擔最後風險。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投資失敗,收益波動準備金和現金準備金均不能保證最低收益時,政府財政予以彌補。
……
前言/序言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二版2007年修訂齣版後,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被全國多所高校作為社會保障主乾課教材采用。書中的國際視角、學術觀點和基礎數據多次被社會保障研究領域的學者和工作人員引用和藉鑒,得到廣泛的肯定和好評。本書第三版主要側重於研究國際社會保障改革的動嚮與趨勢,補充和更新各國社會保障改革和發展的數據,力圖通過國際大數據的比較來洞察製度變化趨勢,摸索製度改革規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紛繁變化的階段,介紹各國在如何實現公平與效率、需求與供給、權利與義務、政府與市場的角色劃分等關係的博弈過程中完善和發展本國的社會保障製度。本書第三版仍然堅持理論研究、數據支撐與案例結閤的“三位一體”的修訂原則,既立足國際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前沿,分析製度背景,凝練改革思想,觀點和數據緊密結閤,又努力貼近社會保障本科教學的特點,內容詳盡,體係清晰,案例分析和課外閱讀結閤,注重啓發學生思維。
本書的特點是理論性、係統性和實用性相結閤,將理論闡述與數據分析貫穿於社會保障製度體係和各個項目的分析中,並注重實效性,將國內外社會保障領域最新的改革動態和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到本書中來,使本書既適閤作為高等學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材,又能為從事社會保障的理論研究者和實際工作人員提供參考資料。
在第三版修訂的數據更新中,我們同樣遇到瞭諸如數據搜集睏難、新老數據之間的統計口徑不一緻等非常棘手的問題。參與本次修訂的各章節作者多次召開研討會,反復推敲和論證數據資料,並動員大量的研究生開展數據搜集和資料查找工作,最終將本書中的基本數據大部分補充更新到2010年。第三版修訂的各章作者因為客觀原因,個彆章節做瞭更換並增加瞭新的作者。本書由我主編、統稿、審稿、定稿;遼寜大學人口研究所王玥副研究員協助我承擔瞭聯係作者、書稿初審和校對整理等工作;人口研究所2011級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王虎邦、張文曉、林萍萍、楊東升、魏蘭、蔡玲、賈馨璐、王珺、李林芝等負責國際數據的查閱、搜集和整理工作。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三版):一部深入透視全球社會保障體係演進與前瞻的學術力作 導言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人口結構加速變遷、經濟發展模式不斷調整的時代背景下,社會保障體係的有效性、公平性與可持續性,已成為各國政府麵臨的首要挑戰。從福利國傢的起源與演進,到新興經濟體的製度構建;從發達國傢的經驗教訓,到發展中國傢的探索創新,理解不同社會保障模式的運作邏輯,汲取國際經驗,對於破解當前及未來社會保障難題至關重要。《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三版)正是這樣一部旨在為讀者提供全麵、深入、前瞻性分析的權威著作。本書緊扣“麵嚮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學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乾課程教材”的定位,以其嚴謹的學術視角、豐富的案例研究和精煉的理論闡釋,為相關專業的學生、研究者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瞭一份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第一部分:社會保障的理論基石與曆史演進 本書的開篇,以清晰的邏輯梳理瞭社會保障的核心概念、理論流派及其曆史發展脈絡。 社會保障的界定與功能: 詳細探討瞭“社會保障”一詞的多重含義,包括其作為一種社會政策、一項社會製度、一種社會權利的理解。深入分析瞭社會保障在抵禦風險、促進公平、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麵的關鍵功能。書中將區彆於其他社會政策,強調社會保障的強製性、普遍性(或特定群體覆蓋性)以及風險分擔機製的獨特性。 主要社會保障理論流派: 剖析瞭福利經濟學、馬剋思主義社會學、製度主義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不同視角下的社會保障理論。例如,將詳細論述自由主義、社群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意識形態如何塑造瞭不同的福利國傢模式,並解析瞭“國傢乾預”與“市場效率”、“個人責任”與“集體互助”等核心議題的理論爭論。 社會保障的曆史起源與發展: 迴溯瞭西方福利國傢從19世紀末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問題萌芽,到20世紀初的初步建立,再到二戰後黃金時期的擴張,以及70年代石油危機後的轉型調整,直至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與改革。本書將著重分析德國俾斯麥模式、英國貝弗裏奇報告所代錶的自由主義模式、以及瑞典等國北歐模式的形成及其曆史邏輯,為理解當今世界的差異化格局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全球主要社會保障模式的比較分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世界範圍內具有代錶性的社會保障模式進行細緻入微的比較分析,揭示其製度設計、運行機製、成效與挑戰。 歐洲福利國傢模式的演進與差異: 北歐模式(瑞典、丹麥、挪威等): 重點分析其高度普遍性的社會福利、強大的公共服務供給、較高的稅收負擔以及強調性彆平等與促進勞動力參與的特點。例如,會深入探討其傢庭政策、兒童福利、醫療保健、失業保障的運作細節,以及麵臨的人口老齡化、移民融閤等挑戰。 大陸歐洲模式(德國、法國、荷蘭等): 剖析其以保險為基礎、雇主與雇員共擔責任、職業特徵顯著的“保守”或“社會保險”模式。詳細介紹其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保險製度的設計,以及如何平衡社會團結與職業利益。同時,也將探討其在應對高失業率、財政壓力等問題時的改革方嚮。 盎格魯-撒剋遜模式(英國、愛爾蘭等): 闡釋其強調國傢最低生活保障、以市場化和私有化為補充、以需求為導嚮的“自由主義”模式。重點分析其社會救濟、福利支票、醫療私有化等特點,並探討其在解決貧睏、促進就業方麵的成效與局限。 北美模式(美國、加拿大): 美國模式: 詳細分析其混閤型的特點,即以雇主提供的私人保險為主,政府提供社會保障(如老年、殘疾、遺屬保險)和醫療補助(如Medicare、Medicaid)為輔,以及一係列以需求為導嚮的公共援助項目。本書將著重分析其醫療體係的獨特性,以及社會不平等的根源與錶現。 加拿大模式: 介紹其普遍性的公共醫療保健體係,以及相對發達的社會保險(如養老金、失業保險)和傢庭福利。與美國模式進行對比,突齣其在醫療保障方麵的差異。 東亞模式(日本、韓國): 分析其深受大陸歐洲模式影響,但又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保險體係。重點關注其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産業保險的演進,以及在人口老齡化、傢庭結構變化、經濟轉型下的改革與創新,例如,將詳細闡述日本長壽社會下的養老金可持續性挑戰,以及韓國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的經驗。 拉美與亞洲新興經濟體模式(如巴西、印度、中國等): 發展中國傢的挑戰與探索: 關注這些國傢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分化加劇背景下,如何應對貧睏、失業、醫療覆蓋不足、養老保障缺失等嚴峻問題。本書將探討不同國傢在探索建立普惠性、可持續性社會保障體係方麵的經驗與教訓,例如,會分析巴西的 Bolsa Família(傢庭援助計劃)在減貧方麵的作用,以及印度在推廣基本社會保障項目中的努力。 中國社會保障體係的轉型與發展: 盡管本書側重國際比較,但也會適時結閤中國國情,探討中國在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係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麵臨的挑戰,如養老金的雙軌製改革、醫療保險的互助共濟、失業與工傷保險的適應性等,將其置於全球視野下進行審視。 第三部分:社會保障的關鍵領域深度透視 本書還將聚焦社會保障體係中的若乾關鍵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比較分析。 養老保障體係: 模式分析: 詳細比較不同國傢在支付方式(現收現付製、基金積纍製)、籌資機製(稅收、繳費)、替代率、覆蓋範圍、領取條件等方麵的差異。 挑戰與改革: 深入分析人口老齡化對養老金體係可持續性的衝擊,探討不同國傢在延長繳費年限、調整領取年齡、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鼓勵個人儲蓄等方麵的改革舉措。 醫療保障體係: 模式分析: 對比不同國傢的醫療服務提供方式(公立、私立、混閤)、籌資機製(稅收、社會保險、私人保險)、支付方式(按服務付費、按病種付費)以及藥品定價與管理。 挑戰與改革: 探討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醫療可及性不均、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體係建設等問題,以及各國在加強基層醫療、推行支付改革、發展遠程醫療等方麵的探索。 失業保障體係: 模式分析: 比較失業救濟金的替代率、領取期限、領取條件,以及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培訓、職業介紹、就業補貼)的設計。 挑戰與改革: 分析結構性失業、零工經濟、數字化轉型對失業保障提齣的新課題,以及各國如何調整政策以應對新形態的就業風險。 傢庭與兒童福利: 模式分析: 比較不同國傢在現金津貼(育兒假、兒童津貼)、實物福利(托育服務、教育支持)以及支持工作與傢庭平衡方麵的政策。 挑戰與改革: 探討低生育率、傢庭結構變遷、性彆平等在傢庭政策中的體現,以及如何構建更完善的傢庭支持體係。 第四部分:社會保障的未來趨勢與政策啓示 在對現有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本書還將著眼於未來,展望社會保障體係的發展趨勢,並為政策製定提供啓示。 全球化與社會保障: 分析跨國資本流動、國際勞務遷移對各國社會保障製度的影響,以及國際社會在協調社會保障政策方麵的努力。 技術進步與社會保障: 探討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如何影響社會保障的運行效率、風險評估、服務提供,以及如何應對零工經濟、平颱經濟等新就業形態帶來的挑戰。 人口結構變遷與社會保障: 深入分析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城鎮化等趨勢對社會保障基金的壓力,以及如何通過製度創新實現代際公平與代際負擔的均衡。 可持續性與包容性: 強調社會保障體係的長期可持續性是發展的基石,同時也必須關注其在促進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保障弱勢群體權益方麵的包容性。 經驗藉鑒與政策啓示: 基於上述分析,本書將提煉齣不同國傢社會保障製度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為各國,特彆是正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的國傢,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議,強調在藉鑒國際經驗時,必須充分考慮本國國情,進行本土化創新。 結論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三版)不僅是一部詳盡的學術參考,更是一份深刻的反思與前瞻。通過對全球社會保障體係的細緻梳理與比較,本書幫助讀者構建起一個宏觀的國際視野,理解不同製度背後的邏輯與價值,認識到社會保障在應對當代社會挑戰中的核心作用。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推動中國乃至全球社會保障理論研究的深化和實踐創新的發展,貢獻重要的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