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至秦漢時期河套地區古代城址研究

戰國至秦漢時期河套地區古代城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曉琨 著
圖書標籤:
  • 戰國
  • 秦漢
  • 河套地區
  • 古代城址
  • 考古學
  • 曆史地理
  • 聚落研究
  • 文化交流
  • 邊疆研究
  • 考古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10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248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字數:216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首次利用考古類型學方法,對河套地區157座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大小城址進行瞭係銃整理和分類,並對這些大小城址的曆史背景、墓葬材料、長城、齣土封泥官印、壁畫等進行綜颱考察,為讀者描繪瞭一幅精彩紛呈的河套文化全景圖,對於讀者深入瞭解該時期該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發展情況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王曉琨,男,濛古族,1973年9月齣生,內濛古奈曼旗人,曆史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博係,擔任文博科技教研室主任、係辦公室主任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岩畫考古、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城市考古及文化遺産保護等。2011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領隊資格,2013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奬”。發錶論文20餘篇,專著多部,主要研究成果有《試從天上看昔日人間》《查乾諾爾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簡報》《內濛古東南部航空考古報告》《中國文物地圖集·內濛古自治區分冊》《白音長汗遺址石製品原料》《林西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內濛東南部遼代城址的分布及類型研究》等。

目錄

緒 論/001
第1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簡史/009
  1.1 研究對象及時空概念的界定/009
  1.2 研究簡史/014
  1.3 本選題的可行性/024
第2章 城址的發現/029
  2.1 鄂爾多斯地區/031
  2.2 烏海地區/045
  2.3 烏蘭察布地區/046
  2.4 呼和浩特地區/058
  2.5 包頭地區/080
  2.6 巴彥淖爾地區/098
第3章 城址的分類/125
  3.1 關於考古類型學/125
  3.2 城址的分類/125
  3.3 城址的分期/133
  3.4 小結/138
第4章 戰國時期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140
  4.1 趙國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140
  4.2 秦國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156
第5章 秦代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165
  5.1 曆史背景/165
  5.2 城址考證/166
  5.3 秦代長城及直道的修築/168
  5.4 秦代墓葬的發現/170
第6章 漢代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171
  6.1 曆史背景/171
  6.2 城址的考證/172
  6.3 漢代長城的發現和探討/178
  6.4 陽山高闕/179
  6.5 漢代墓葬的發現/182
第7章 結語/186
  7.1 城址的分類和分期/188
  7.2 城址的考證/188
  7.3 邊防綫的變遷/191
  7.4 城址的特點/192
參考文獻/203
後 記/214

前言/序言

緒  論

城市是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城市的建置、成熟與發展,代錶著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整體水平。本書所述的城址,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稱為“城”,是一種以高牆圍繞起來的具有防禦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態。通過對古代城址的考古學研究,可以窺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的狀況。
古代城址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古代史的研究關係極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古代城址考古取得瞭豐碩成果,對古代史研究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城址的齣現是從氏族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公元前2500~前2000年的河南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湖北的石傢河文化等,都齣現瞭早期城址。截至目前,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城址,學界公認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為最早。中國古代城市自産生以後,發展到近代,其規劃布局多有不同並進而演變,徐蘋芳先生將其發展進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這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世三個時期是相符閤的。概括地說,夏商西周時期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宮殿和祖先的宗廟為主體的城市,東周時期“兩城製”的城市規劃是商和西周嚮秦漢城市過渡的一種形式;秦漢時期的都城以帝王宮室為主體,這一階段齣現瞭以衙署為中心的地方行政城市;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城市,逐步發展成為完備的封閉式裏坊製城市;從唐代末期到北宋前期,封閉式裏坊製逐漸為開放式街巷製所代替,這一時期還首次齣現瞭經濟類型的城市,這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大變化,標誌著中國社會曆史已邁入一個新階段。
考古資料和文獻研究都錶明,中國文明的形成是自身發展的結果,是土生土長的原生文明。中國文明的經濟基礎是農業。與農業有關的科學技術得以發展。公元前3000年前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已在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形成。商周是中國早期文明社會的繁榮時期。以宮廟為城市的主體,以玉和青銅器製作的禮器,是中國早期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從氏族社會進入文明社會時,並未削弱氏族社會的血緣關係,反而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與政治相結閤,構成瞭西周獨特的宗法分封製,實行血緣政治統治。祖先崇拜不但是其牢固血緣關係的反映,而且自商周以後,便成為中國宗教的主要形態,一直影響到後世。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於是,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采用整齊劃一的行政方式,統治全國各地,這在中國曆史上,是與“車同軌、書同文”同等重要的政治舉措,並成為後世郡縣政區沿革的基點,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評價雲:“秦雖閏位,然實後世郡國之祖。”秦始皇的統一,改血緣政治為地緣政治,推行統一的郡縣製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這對中國曆史文明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秦漢時期的都城,如秦都鹹陽城、西漢長安城、東漢洛陽城,其形製均是以宮城為主的城市規劃。為瞭推行郡縣製滿足地方行政統治的需要,這一時期,州郡縣地方城市逐步興起。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轉變過渡時期,秦漢時期的城址規劃和分布,反映著中國古代社會從血緣政治轉變為地緣政治的社會結構之完成。它與秦漢郡縣製的地方行政係統相結閤,在東周以來地方城址興起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的城市網絡,結束瞭商周以來以血緣政治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形成瞭以地緣政治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這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和中國曆史發展階段上,都是屬於本質上的變化。考古發現的秦漢時期的城址遍布全國各地,據已發錶的資料估計,在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遼寜、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地發現的秦漢時期的城址有幾百座。
自趙國開始,在抵禦匈奴、屯墾戍邊的三四百年間,中原王朝於河套廣大地區設置郡縣,修築障塞,留下瞭諸多的古城、長城和墓葬等遺存。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在河套地區發現瞭戰國至秦漢時期修築的大小城址近兩百座。對於這些城址的調查、發掘和研究,一直是河套地區秦漢考古的核心環節之一。
河套地區是東西文化的交流帶,是南北文化的碰撞點。往南是中原,往北是塞外。兩地區文化的內涵,東邊是一套,西邊是另一套。因此,這個地區是多種文化交流與碰撞的“漩渦地帶”,是南北民族與東西文化交流的交匯點,也是南北文化交匯的“漩渦”。 由於文化的開放性和彼此交匯的結果,“漩渦地帶”考古學文化最顯著特徵,就是諸文化的融閤。正是這種融閤,使“漩渦地帶”考古學文化的麵貌顯得更為紛雜。
中國的史學界,自漢代的司馬遷,到近代的王國維,都認為包括河套地區在內的北方地帶,自古以來就生活著和漢代匈奴一樣的遊牧人,1994年齣版的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中仍然認為,“分布在西周北部和西北部的各族是一些遊牧部落……堯舜時代的薰育、商代的鬼方,西周時代的鬼戎、昆夷、混夷、畎戎、串夷、犬戎、玁狁,春鞦戰國時代的戎、狄,秦漢時代的鬍與匈奴,實際上都是指的同一族類”。這種傳統觀點影響著中國現代考古學者,也影響著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前的一些論著。近二十年來,隨著考古學尤其是體質人類學的全麵快速發展,上述傳統的觀點遭到越來越多學者們的質疑,現已確認匈奴屬於濛古人種中的北亞類型,與中原人在人種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近年,考古學傢林沄、楊建華等就此問題撰文著書,利用考古學類型學中的區係類型理論,對上述遺存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理論探討。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錶明,戰國後期以前(即趙武靈王開疆闢土至河套地區以前)的河套地區居民,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具有遊牧化傾嚮的、同時兼營農業的居民。
史載:“燕北有東鬍、山戎,各分散居溪榖,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20世紀初以來,尤其是1970年以後,在河套及其附近地區,發現瞭諸如杭錦旗桃紅巴拉墓地、伊金霍洛旗硃開溝遺址、涼城縣毛慶溝、崞縣窯子墓地等一係列重要遺址。近年,在清水河縣西岔遺址及包頭市西園、準格爾旗西麻青、和林格爾縣辛店子、清水河縣陽畔、涼城縣忻州窯子、小雙古城墓地都發現瞭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存。目前,大緻可以把戰國後期以前的遺存,分為蠻罕山(河套東北)、鄂爾多斯地區、渾河流域(黃河的支流,主要包括和林格爾縣及清水河縣)、河套北部四個地區。通過深入的考古學研究發現,以上各個地點的人群,從事牧業並兼營農業,正是他們在中原王朝和遊牧地區之間起瞭“緩衝器”的作用,而這個“緩衝器”的核心地帶正是河套地區。
農業與牧業這兩大文明,在中國曆史上都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漢時期以匈奴為首的遊牧民族就成長於河套地區附近,並且隨著其勢力的壯大,在中國曆史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戰國中期,趙武靈王“變俗鬍服,習騎射,北破林鬍、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公元前301年,(趙武靈王)“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自此,河套平原正式成為趙國疆域的一部分。從文獻和考古調查兩方麵得到的證據錶明,隨著燕、趙、秦嚮北方擴張領土,半牧業人群占據的中間地區縮小,逐漸被強占或並入中國的領域,緻使北方各國與遊牧人直接接觸,使上述“緩衝器”消失瞭。河套地區由緩衝地帶成瞭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直接碰觸的舞颱。這個舞颱不是簡單的一條綫,而是一個地帶,這裏是若乾獨立文化的發源地,是青銅時代以來在生活方式、經濟行為、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麵越來越和中原文明有差彆的諸多族群的棲息地,這個地帶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總體上說是一個牧業成分不斷加強和半遊牧化甚至遊牧化的過程。中原和北方民族之間的界麵是變動的。因此,“長城隻是長期的文化差彆達到頂點的象徵”。
《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年版)的第十三章是專門寫中國北方地帶的早期曆史,該章節的作者尼古拉?狄?柯斯莫(Nicola Di Cosma)從世界考古的視角,就中國北方地帶遊牧文化的齣現,明確指齣:秦漢之時,在中國史上本來隻占次要地位的中國和北方遊牧人的關係,一下子變成瞭最嚴重的問題。因此,解釋匈奴以及與之有關的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人的關係問題,成為學者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和難點。
戰國後期,匈奴崛起於大漠,並不斷南逾陰山,侵擾中原,形成“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的對峙局麵,而對峙的界綫就是河套北部一綫。隨後,趙武靈王“鬍服騎射”,將趙國的勢力延伸到陰山山脈大青山、烏拉山的山前地帶,並在陰山腳下修築長城,在河套及周邊設置九原、雲中、雁門、代郡四郡,以禦匈奴。
秦代,濛恬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內濛古中南部陰山之南盡納入秦的版圖。這不但沿用瞭趙國的郡縣製度,而且為瞭進一步加強北方地區的軍事防禦,修築瞭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同時,修築自雲陽至九原郡的直道。
漢初,中原王朝無暇北顧,匈奴乘勢占領河南地,並引兵南下。經平城之圍,西漢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青擊敗盤踞河南地的樓煩、白羊王,奪迴河南地,設立朔方和五原二郡,並移民屯邊。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和四年(公元前119年),西漢對匈奴發動兩次決定性的打擊,右部渾邪王率眾投漢,單於及左賢王遁走,河西走廊平定,從此漠南無王庭。匈奴左部遷到餘吾水(今濛古國土拉河),直對漢雲中;右部遷到蒲類海(今新疆哈密西北巴裏坤湖),直對漢酒泉、敦煌;單於的主力直對五原至雞鹿塞。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光祿勛徐自為築五原塞外列城,遊擊將軍韓說將兵屯守。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韓邪單於款塞和親,結束瞭長期戰爭的局麵,北方人民獲得休養生息六十餘年。到新莽時期,由於王莽對匈奴實行錯誤政策,北方人民安定的生活局麵遭到破壞。
東漢初,匈奴扶持的盧芳政權控製著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河套地區盡歸其掌握,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河套迴歸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漢,先設庭帳於五原塞西八十裏處,隨後入居雲中,不久遷至西河美稷。同時,又列置諸部於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為漢捍邊。從此,河套地區齣現漢族和南匈奴雜居錯處的局麵。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開始,東漢連續齣擊,使北匈奴政權徹底瓦解,匈奴從此退齣漠北。東漢中期以後,河套地區的中原人口大舉內徙,遍布陰山南北城址內的居民驟減,郡縣省並,鮮卑等北方悍族在陰山南北繼匈奴後興起,河套地區的曆史揭開瞭新的篇章。
陰山是北方民族生活的搖籃和兵甲馳逐的大舞颱。“不教鬍馬度陰山”的詩句,恰好寫盡陰山雄踞戰略地位,防範匈奴的軍事作用。“秦漢時期,河套地區是漢匈軍事爭奪的焦點,為中原王朝控製後,則成為經濟開發的新區,漢軍北徵的基地,同時也是民族交往的走廊”。這一地區肩負著保障國傢安全和維護經濟秩序的曆史文化使命,為統一的漢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發育提供瞭必要的條件。討論河套地區考古學文化在秦漢時期的麵貌和作用,不僅對於區域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典型性的意義,而且有利於深刻認識秦漢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曆史進程,體現其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選擇秦漢王朝在河套地區的城址進行深入研究,對於認識秦漢時期的軍事史、民族史、經濟史、文化史,以及更深刻體會統一多民族中國的發展曆史都是有益的。這也是本書的選題意義之一。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由最初的京師、華夏地區,到由漢族和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所統轄的地區,直到近代纔專指整個中華民族共有的國傢為中國,以區彆於其他國傢,從而具有瞭現代意義上的國傢稱謂。中國概念的演變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曆史發展的産物,更是曆朝曆代連綿不斷經略邊疆的産物。長期以來,對於包括河套地區在內的邊疆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邊疆又是一個曆史概念,它是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形成和發展而逐漸形成和固定下來的。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權國傢以來,齣現過多次大一統局麵。秦漢王朝開創瞭全國統一的先河,戰國、秦漢時期在河套地區的陰山一綫,正崛起的強悍的匈奴民族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兩大勢力的激烈對抗,為世人展現瞭恢宏的曆史畫捲。河套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與北方草原民族交流和融閤的大舞颱,戰國秦漢以後,逐漸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也正是從戰國秦漢開始,河套地區成為中原王朝的邊疆地區,中原王朝也開始瞭經略河套地區的曆史。研究河套地區古代城址,對於理解中原王朝對邊疆的經略、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是本書的選題意義之二。
《河套文明的曙光:戰國至秦漢時期北方邊陲聚落形態變遷研究》 導言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史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時期——戰國至秦漢,這一時期見證瞭中華文明從分裂走嚮統一,並在廣袤的北方邊疆地區形成瞭獨特的文化景觀。我們的研究核心並非聚焦於單一的“河套地區古代城址”,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視野,深入剖析以河套地帶為核心輻射的北方草原與農耕文明交匯地帶,在這一曆史大變革時期,聚落形態、社會結構及區域互動模式所發生的深刻變遷。 本書旨在填補現有考古學與曆史學研究中存在的空白:即缺乏對戰國至秦漢這一特定曆史階段,北方邊陲地區聚落形態演變進行係統性、跨區域比較研究的著作。以往的研究多集中於特定遺址的發掘報告或對某一特定文化階段的描述,未能從宏觀的曆史地理學和聚落考古學的視角,勾勒齣這一區域在帝國擴張與民族交流背景下,其社會組織復雜化和空間布局優化的動態過程。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與理論框架的重構 本部分首先構建瞭戰國至秦漢時期黃河“幾”字灣區域的宏觀曆史背景。我們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秦、西漢)與北方遊牧(戎、林鬍、東鬍、匈奴)勢力間的政治、軍事與經濟互動關係。這些關係深刻地塑造瞭邊疆地區的物質文化麵貌與聚落的生存策略。 理論上,本書引入瞭“邊疆考古學”(Frontier Archaeology)與“文化中介區”(Cultural Crossroads)的概念。我們認為,河套地區並非僅僅是中原文明的邊緣,而是一個主動吸收、轉化、再輸齣的文化交匯地帶。聚落形態的變化,正是這種復雜互動關係在物質層麵的直接反映。我們摒棄瞭將邊疆聚落簡單視為“中原軍事前哨”或“落後遊牧定居點”的二元對立視角,轉而采用多中心、多層級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戰國時期邊陲聚落的奠基與分化 戰國時期,中原諸侯國勢力嚮北滲透,與原有的遊牧或半定居部落發生瞭劇烈的碰撞與融閤。本章通過對內濛古南部、陝北黃河沿岸同期遺址群的比較分析,揭示瞭早期定居點的萌芽與發展。 我們重點關注瞭兩種顯著的聚落類型: 1. “早期復閤式聚落”的齣現: 這些聚落往往具有防禦工事(如夯土城垣的早期形式)的雛形,內部功能分區開始顯現,可能由早期的部落聯盟或半軍事化的聚居地演變而來。其陶器組閤中既有明顯的農耕文化元素(如尖底器、圜底器),也保留瞭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如素麵、簡單刻劃紋飾)。 2. 遊牧性營地與半定居點的過渡: 針對一些規模較小、結構鬆散的遺址,我們通過分析灰坑、火塘的密度與遺物組閤,推斷其居住模式可能介於完全遊牧與永久定居之間。這種“流動中的定居”是戰國邊疆社會適應環境壓力的重要策略。 第三部分:秦漢帝國構建下的聚落重塑——“郡縣製”的空間投影 秦漢大一統是邊疆聚落形態發生決定性轉變的時期。隨著郡縣製的推行和長城的修築(包括戰國晚期和秦漢的修築),中央集權力量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規劃性,介入瞭北方邊疆的土地利用與人口布局。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解析“官方規劃”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1. 標準化與規製化: 秦漢時期的聚落,特彆是受官方直接管理的“戍卒屯田點”或“邊郡縣治”,呈現齣高度的幾何規整性,如方正的城牆、棋盤式的裏坊結構。我們通過對比同一地區戰國遺存與秦漢遺存的平麵布局差異,量化瞭這種規製化的程度。 2. 屯田製度下的農業聚落: 屯田是秦漢鞏固邊防的重要經濟基礎。我們考察瞭與屯田相關聯的農耕聚落,它們通常圍繞灌溉係統(如小型引水渠)布局,居住區與耕作區分離明顯。這些聚落的齣現,標誌著河套地帶的生態承載力在帝國管理下達到瞭新的高峰。 3. 防禦體係與聚落層級: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漢代邊防體係中的“烽燧”、“塞亭”與“城障”之間的空間關係。聚落不再是孤立的單元,而是被納入一個層級化的防禦網絡。大型的邊郡城池(如朔方、五原郡的治所周邊聚落)成為區域的經濟與軍事中心,小型戍堡則作為輻射點存在,形成瞭清晰的聚落層級結構。 第四部分:文化認同的物質載體——喪葬習俗與陶器技術變遷中的“混血”現象 聚落形態的背後是人的社會組織與文化認同。本書通過對墓葬材料的深入挖掘,來佐證聚落的社會復雜性: 1. 喪葬儀式的融閤: 我們比對瞭戰國晚期和漢代墓葬的形製。在中原風格的“石槨墓”或“磚室墓”中,有時會發現局部具有北方遊牧民族的陪葬習俗(如馬器、弓矢的組閤),反之,在一些遊牧性較強的墓地中,也齣現瞭模仿中原“陶明器”的現象。這種“文化雜糅”是邊疆社會動態適應的生動體現。 2. 技術交流的路徑: 陶器和金屬冶鑄技術是衡量文化傳播效率的關鍵指標。我們分析瞭不同時期鐵器(如農具、兵器)的風格特徵,追蹤瞭技術從東部、南部嚮河套地區傳播的路徑與速度,揭示瞭技術擴散如何驅動瞭當地的定居模式和農業效率的提升。 結論:邊疆的能動性與帝國塑造 本書最終強調,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河套地區聚落形態變遷,是“自下而上”的在地適應需求與“自上而下”的帝國規劃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邊疆社會並非被動接受中原文明的灌輸,而是積極地利用帝國的資源(如鐵器、管理製度),來優化自身的生存策略和聚落布局。 通過對這一復雜曆史階段的聚落形態進行細緻而多維度的考察,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中華文明在早期擴張與統一過程中,北方邊疆地區如何從多元並存的文化區域,逐步被納入一個由國傢意誌主導的空間秩序之中,為理解後世邊疆治理模式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物質證據與理論參照。本書期望為深入研究中國古代邊疆區域的社會復雜化進程,提供一個紮實的考古學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我認為更體現在它對“河套”這一地理概念的重新界定上。長期以來,河套地區常被視為中原王朝與北方草原勢力衝突的緩衝區,一個被動的、被邊緣化的地帶。然而,作者通過對這些古代城址的係統性研究,成功地揭示瞭其作為農牧交錯地帶的核心樞紐地位。城址的布局並非完全模仿中原郡縣製,而是融入瞭大量適應當地環境和文化交流需求的元素。例如,書中對幾種特殊形製防禦體係的討論,明顯帶有草原文化的影響痕跡,這有力地駁斥瞭以往那種將該地區簡單視為中原王朝“前沿陣地”的單一視角。它讓我們認識到,在秦漢這一關鍵的曆史轉摺期,河套地區並非隻是一個被動的“邊疆”,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具有自身發展邏輯的古代社會空間。

評分

對於關注區域文明互動史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重要的參考資料。它提供的詳實數據和基於數據的邏輯推演,為我們理解秦漢帝國如何處理與其北方鄰接的復雜關係,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特彆是關於不同時期城址的規模遞變與資源網絡構建的分析,為研究古代的軍事後勤和長距離貿易路綫提供瞭新的切入點。它不僅僅是關於“城”本身的研究,更是關於“權力”、“人口流動”和“文化適應”的綜閤研究。閤上書捲,腦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孤立的遺址名稱,而是一個由夯土、壕溝和黃河水係共同塑造的、充滿張力的曆史地理畫麵。這部作品的價值,必將在未來多年的相關研究中持續顯現。

評分

初翻此書,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對於材料處理的深度與廣度。許多讀者可能會期望看到大量精美的齣土文物圖錄,但這部書的價值顯然不在於此。它更像是一部建築史與社會結構分析的綜閤體。特彆是對幾處關鍵城址內部功能區的劃分,以及不同建築材料和技術體係的演變軌跡,作者展現瞭驚人的耐心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比如,對漢代戍堡中夯土技術細微差彆的比較分析,竟能推導齣不同駐防部隊的後勤供應模式的差異,這種由“物”及“人”的推導路徑,使得冷峻的考古數據鮮活起來。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式讀物,而是更像一本引人入勝的田野筆記的學術升華版,充滿瞭對曆史細節的執著探尋,讓人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親手觸摸瞭那些曆經兩韆年風沙侵蝕的殘垣斷壁。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著作。開篇的緒論部分略顯學術化,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需要多讀幾遍纔能完全把握其研究框架的精妙之處。然而,一旦進入主體章節,特彆是對幾處典型城址的個案分析時,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邏輯便展現齣強大的吸引力。作者的敘事風格是內斂而剋製的,不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無可辯駁的考古證據來支撐觀點。我特彆欣賞其在討論城址衰落原因時所采取的多元解釋模型,避免瞭單一的、目的論式的歸因。是氣候變遷、是族群遷徙,還是資源枯竭?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因素編織在一起,提供瞭一幅復雜而真實的古代社會圖景,展現瞭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洞察。

評分

這部著作的問世,無疑是填補瞭河套地區古代聚落研究領域的一大空白。作為一名對區域考古學頗有涉獵的愛好者,我深感欣慰能有這樣一部詳盡的、紮根於實地考察的成果麵世。書中對不同時期城址的選址邏輯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這絕非簡單的地理位置羅列,而是深入探究瞭早期先民在麵對黃河水係、農耕與遊牧文化交匯地帶的生存智慧。作者並未局限於描述城牆的形製或齣土遺物的斷代,而是著力於構建一個動態的聚落生態係統。例如,關於戰國時期秦漢之際,河套地區麵臨的邊防壓力與內部經濟結構的相互作用,書中通過對比不同規模城址的防禦工事強度與內部居住密度,提齣瞭關於區域整閤與權力擴散的嶄新見解。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它強迫我們將目光從孤立的遺址點拉迴到整個宏大的曆史地理框架中去審視。那種將考古學證據與曆史文獻進行交叉驗證的嚴謹態度,也使得論證過程具有瞭極強的說服力。

評分

買一本,關心一下老傢的曆史文化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城市是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城市的建置、成熟與發展,代錶著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整體水平。本書所述的城址,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稱為“城”,是一種以高牆圍繞起來的具有防禦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態。通過對古代城址的考古學研究,可以窺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的狀況。

評分

古代城址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古代史的研究關係極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古代城址考古取得瞭豐碩成果,對古代史研究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城址的齣現是從氏族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公元前2500~前2000年的河南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湖北的石傢河文化等,都齣現瞭早期城址。截至目前,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城址,學界公認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為最早。

評分

古代城址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古代史的研究關係極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古代城址考古取得瞭豐碩成果,對古代史研究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城址的齣現是從氏族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公元前2500~前2000年的河南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湖北的石傢河文化等,都齣現瞭早期城址。截至目前,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城址,學界公認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為最早。

評分

城市是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城市的建置、成熟與發展,代錶著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整體水平。本書所述的城址,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稱為“城”,是一種以高牆圍繞起來的具有防禦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態。通過對古代城址的考古學研究,可以窺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的狀況。

評分

書還可以,內容不錯,書品還行,價格略貴。

評分

買一本,關心一下老傢的曆史文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