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第2版) |
| | 定价 | 229.00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2月 |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鲍勃 麦卡锡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页数 | 557 |
| 字数 | 955 |
| ISBN编码 | 9787[]5437495 |
本书对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工具对音响系统的设计和调校这一当前扩声领域热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分析。 本书由3篇,共13章构成。 第1篇讲“音响系统”,其目的是探究声音传输系统、人耳听觉和扬声器的相互作用。该[]分[]地讲解了信号的传输流程、途经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终端如何接受信号。第2篇讲“设计”,它应用了第1篇所讲的知识去设计一个音响系统。其目的是广泛地理解和创建一个成功的传输/接受模型设计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第3篇介绍“优化”,其重点是对设计和安装的测量,以及空间中的检证和校准。 本次更新的第2版,在理念上作了一定的改变,将第1版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和整合,使其更富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加了3章内容,其中第13章是全新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实际扩声系统的案例进行分析。
鲍勃·麦卡锡(Bob McCarthy)目前是专门提供音响系统优化与设计方面服务的Alignment & Design 公司的总裁。他是音响系统优化领域教学培训的开拓者和佼佼者,在过去的20 多年间,他在[]各地开设了此方面的培训课程。Bob的客户包括Cirque Du Soleil(索拉奇艺坊,加拿大娱乐演出公司,是[][]大的戏剧制作公司之一)和WaltDisney Entertainmen( 迪士尼娱乐公司), 以及众多[][]音响设计[]( 包括Jonathan Deans, Tony Meola, Andrew Bruce 和Tom Clark 等设计大师)。
[][][]系统阐述采用现代化工具和实用技术对音响系统进行设计和校准的专著 美国声学大师鲍勃·麦卡锡近30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精髓巨献*版本
第1篇 音响系统 第1章 声音的传输 3 []节 声音传输的目的 3 第二节 声频信号传输的定义 4 1.2.1 时间与频率 4 1.2.2 波长 5 1.2.3 波形 8 第三节 传输的量化 10 1.3.1 分贝 10 1.3.2 功率 16 1.3.3 频率响应 17 1.3.4 极性 19 1.3.5 反应时间 19 第四节 模拟声频的传输 19 第1篇 音响系统
第1章 声音的传输 3
[]节 声音传输的目的 3
第二节 声频信号传输的定义 4
1.2.1 时间与频率 4
1.2.2 波长 5
1.2.3 波形 8
第三节 传输的量化 10
1.3.1 分贝 10
1.3.2 功率 16
1.3.3 频率响应 17
1.3.4 极性 19
1.3.5 反应时间 19
第四节 模拟声频的传输 19
1.4.1 线路电平设备 20
1.4.2 线路电平的互连 30
1.4.3 扬声器电平设备——功率放大器 33
1.4.4 扬声器电平的互连——扬声器电缆 37
第五节 数字声频的传输 38
1.5.1 数字声频设备 38
1.5.2 数字声频的互连 40
第六节 声学传输 41
1.6.1 声能、声压和表面积 41
1.6.2 环境的影响:湿度与温度 43
1.6.3 声发射器:扬声器 44
第七节 总结 59
本章参考文献 59
第2章 声波的叠加 60
[]节 引言 60
第二节 声波叠加的属性 61
2.2.1 声波叠加的定义 61
2.2.2 叠加的条件 61
2.2.3 叠加的数量 63
2.2.4 电叠加与声叠加的比较 63
2.2.5 声源的指向性 64
2.2.6 叠加的数学表达 64
2.2.7 叠加的幅度 65
2.2.8 叠加的相位 66
第三节 响应的波纹 69
2.3.1 叠加区域 70
2.3.2 梳状滤波器效应:线性与对数 75
2.3.3 叠加几何学 77
第四节 声学交叠 85
2.4.1 声学交叠的定义 85
2.4.2 分频器的分类 86
2.4.3 频谱的划分和频谱分频器 88
2.4.4 空间分割器和空间声学交叠 97
第五节 扬声器阵列 106
2.5.1 引言 106
2.5.2 扬声器阵列的类型 106
2.5.3 耦合阵列 107
2.5.4 非耦合阵列 123
第六节 扬声器/空间叠加 139
2.6.1 模拟函数 140
2.6.2 扬声器/空间叠加类型 142
2.6.3 吸声的影响 149
2.6.4 环境的影响 149
2.6.5 总结 150
第3章 接收 151
[]节 引言 151
第二节 响度 152
3.2.1 响度与dB SPL 152
3.2.2 等响曲线 153
第三节 定位 154
3.3.1 引言 154
3.3.2 声像 155
3.3.3 垂直方向的定位 156
3.3.4 前/后定位 159
3.3.5 水平定位 159
第四节 音调、空间感和回声的感知 166
3.4.1 引言 166
3.4.2 音调的感知 167
3.4.3 回声的感知 169
3.4.4 空间感的感知 170
3.4.5 感知区域的检测 171
第五节 立体声的接收 172
3.5.1 引言 172
3.5.2 声像区 172
3.5.3 立体声的度量 174
3.5.4 立体声的副作用 177
第六节 放大声音的检测 177
3.6.1 失真 178
3.6.2 压缩 178
3.6.3 频率响应的染色 178
3.6.4 准透视关系 178
第七节 传声器的接收 180
3.7.1 引言 180
3.7.2 传声器与人耳的比较 180
3.7.3 测量传声器 181
本章参考文献 183
第2篇 设计
第4章 评估 187
[]节 引言 187
第二节 自然声音与放大声音 188
4.2.1 辐射、传输和接收模型的对比 189
4.2.2 传输通道的差异 190
第三节 声学[]与声频工程师的关系 195
4.3.1 目标的比较 195
4.3.2 []中方案 201
第四节 发展趋势 205
本章参考文献 210
第5章 预测 2[]
[]节 引言 2[]
第二节 制图 212
5.2.1 2D图类型 212
5.2.2 3D图类型 213
5.2.3 3D世界的2D图纸表示 213
5.2.4 比例尺度 217
第三节 声学建模程序 218
5.3.1 引言 218
5.3.2 简史 218
5.3.3 扬声器数据文件 219
5.3.4 声学传输属性 225
5.3.5 吸声材料属性 231
5.3.6 特性总结 231
5.3.7 应用 233
第四节 结论 236
第6章 变量 238
[]节 引言 238
第二节 []小变化理论 240
6.2.1 变化的定义 240
6.2.2 变化的原因和标准变化进程 241
6.2.3 []小变化与[]大声压级的关系 249
第三节 扬声器/房间链路:透视比 250
6.3.1 量角器和比萨饼 250
6.3.2 []大可接受变化量 251
6.3.3 非对称覆盖的考虑 251
6.3.4 覆盖弓方法 251
6.3.5 前向的透视比 252
第四节 距离比 252
第五节 []小声级变化 254
单只扬声器 255
第六节 总结 259
第7章 组合 260
[]节 引言 260
7.1.1 耦合的扬声器阵列 261
7.1.2 非耦合扬声器阵列 269
第二节 组合系统的频谱变化 275
7.2.1 透视比、波束宽度和扬声器阶次间的关系 275
7.2.2 扬声器阵列方法 285
第三节 结论 315
7.3.1 扬声器阶次和波束宽度 315
7.3.2 []大功率与[]小变化量的关系 315
7.3.3 []小变化量覆盖形状 316
第8章 抵消 318
[]节 引言 318
第二节 抵消的定义 318
第三节 重低音扬声器阵列 319
8.3.1 耦合和非耦合线声源 321
8.3.2 耦合和非耦合点声源 324
8.3.3 端射型 325
8.3.4 双单元直线排列技术 328
8.3.5 反转式扬声器组 328
第四节 结论 329
第9章 技术指标 331
[]节 引言 331
第二节 技术指标的原则 331
9.2.1 技术指标的定义 331
9.2.2 []中的处理原则 332
第三节 通道/系统类型 333
9.3.1 单声道 333
9.3.2 双声道立体声 333
9.3.3 多声道环绕声 334
9.3.4 声源效果 335
第四节 系统的细分 335
第五节 子系统类型 336
9.5.1 主系统 338
9.5.2 侧向补声 338
9.5.3 内补声 338
9.5.4 下补声 338
9.5.5 前区补声 339
9.5.6 延时 339
第六节 挑台战争 339
第七节 缩尺设计 342
9.7.1 功率的缩放比例 342
9.7.2 功率的叠加 343
9.7.3 形状的缩放比例 343
第八节 阵列设计程序 344
9.8.1 主系统设计 344
9.8.2 对称耦合点声源 344
9.8.3 非对称耦合点声源 346
9.8.4 非对称复合耦合点声源 351
9.8.5 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56
9.8.6 非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357
9.8.7 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58
9.8.8 非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360
9.8.9 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60
9.8.10 非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360
第九节 多声道环绕声 360
第3篇 优化
第10章 检验 365
[]节 检验的定义 365
第二节 物理测量工具 366
10.2.1 倾角罗盘 366
10.2.2 量角器 366
10.2.3 定角卡片 367
10.2.4 激光笔 367
10.2.5 温度计 368
10.2.6 湿度计 368
第三节 简单的声频测量工具 368
10.3.1 伏特/欧姆表(VOM) 369
10.3.2 极性测量仪 369
10.3.3 监听小盒 369
10.3.4 阻抗测量仪 370
10.3.5 示波器 370
10.3.6 声级计 370
10.3.7 实时分析仪(RAT) 370
第四节 复杂的声频测量工具 372
10.4.1 傅里叶变换 373
10.4.2 分析仪基础 373
10.4.3 信号的平均 380
10.4.4 单通道频谱的应用 383
10.4.5 转移函数的测量 385
第五节 其他复杂的信号分析仪 410
第六节 分析系统 412
参考文献 413
第[]章 验证 414
[]节 引言 414
第二节 测试工作的构成 414
[].2.1 测试阶段 415
[].2.2 测试观测点 416
[].2.3 测量的设置 417
第三节 程序 421
[].3.1 噪声与频率的关系 421
[].3.2 总谐波失真+噪声(THD+N) 422
[].3.3 []大输入/输出能力与频率的关系 425
[].3.4 反应时间 428
[].3.5 极性 430
[].3.6 频率响应 431
[].3.7 相频响应 433
[].3.8 压缩 435
第四节 传声器检验 436
[].4.1 传声器的匹配 437
[].4.2 传声器响应 438
第五节 后期校准的检验 439
第六节 其他考虑的因素 443
第12章 校准 444
[]节 校准的定义 444
12.1.1 目标 445
12.1.2 挑战 445
12.1.3 策略 445
12.1.4 技术 446
第二节 校准的方案 446
12.2.1 校准的“无政府状态”性 446
12.2.2 校准的“君主制度”[]性 447
12.2.3 校准的“资本主义”性 447
12.2.4 “民主制度”的校准 447
12.2.5 TANSTAAFL和排序筛选 448
第三节 信息的获取 448
12.3.1 校准的细分 448
12.3.2 物理信息的获取 450
12.3.3 电信息的获取 450
12.3.4 声学信息的获取 453
第四节 程序 478
12.4.1 声学评估 478
12.4.2 声级设定 479
12.4.3 扬声器位置调整 482
12.4.4 均衡 485
12.4.5 延时设定 490
第五节 []作步骤 496
第六节 实际应用 501
第七节 []后的处理 502
审听 502
第八节 优化 503
12.8.1 利用节目素材做声源 503
12.8.2 有观众的情形 504
12.8.3 温度与湿度 504
12.8.4 舞台的声泄漏 505
12.8.5 舞台传声器的叠加 505
12.8.6 反馈 506
12.8.7 多声道节目素材 506
12.8.8 演出时传声器的位置 507
12.8.9 作为节目声道的重低音 508
12.8.10 结语 508
第13章 音响系统应用案例 510
[]节 引言 510
第二节 剧场 510
13.2.1 简介 510
13.2.2 舞台中央位置扬声器的垂直覆盖区域 510
13.2.3 两侧扬声器的垂直覆盖 514
13.2.4 补声系统 517
13.2.5 中央位置扬声器的水平覆盖 520
13.2.6 两侧扬声器的水平覆盖 524
第三节 音乐厅 527
13.3.1 简介 527
13.3.2 水平覆盖 531
第四节 在体育馆内有舞台的演出 533
13.4.1 简介 533
13.4.2 垂直覆盖 533
13.4.3 水平覆盖 535
13.4.4 重低音 537
第五节 带有中央记分板的体育馆 539
13.5.1 简介 539
13.5.2 垂直覆盖 539
13.5.3 水平覆盖 541
第六节 教堂 542
13.6.1 简介 542
13.6.2 水平覆盖 542
后记 545
参考文献 547
词汇表 548
显示全[]信息
《声学之道:从基础到艺术的沉浸式体验》 一、 导言:倾听世界的无限可能 声音,是人类感知世界最直接、最丰富的方式之一。从自然界的风语、水吟,到人类文明的音乐、语言,声音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思维与生活。而音响系统,作为一种将声音捕捉、处理、还原并传递的媒介,其设计与优化,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技术,更是一门追求极致听觉体验的艺术。它连接着创作者的心声与聆听者的灵魂,能够在方寸之间,构建出恢弘的交响乐厅,营造出逼真的电影场景,或是传递最真挚的情感交流。 本书《声学之道:从基础到艺术的沉浸式体验》,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音响系统的奥秘。我们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层面,而是将声学原理、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空间声学以及艺术表达融会贯通,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无论您是初涉此道的发烧友,渴望在家中搭建一套完美的音乐空间;还是正在从事音频工程、影音设计、室内声学设计的专业人士,希望提升技艺、解决实际难题;亦或是对声音的魅力充满好奇,想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与美学的探索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向导。 我们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解析声音的物理特性,揭示人类听觉感知的生理机制,并以此为基石,探讨如何通过精巧的设备组合与细致的调校,最大程度地还原声音的真实与韵味。本书的目标是让您不仅“听见”声音,更能“理解”声音,并最终“创造”出令人心动的听觉体验。 二、 声音的物理与生理基石:感知世界的脉络 理解音响系统的核心,必须从声音本身的本质出发。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系统性地阐述声音的物理学原理。我们将从声波的产生、传播介质(空气、水、固体)的特性入手,深入剖析声波的几个关键要素: 频率(Frequency): 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之为音调。本书将详细介绍频率的测量单位(赫兹,Hz),不同频率范围对应的人耳可听范围(约20Hz至20kHz),以及高频、中频、低频在音响系统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例如高频的清晰度、细节表现,中频的饱满度、人声的自然感,以及低频的震撼力、空间感。我们将探讨不同乐器、人声在频率上的分布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扬声器单元的设计(如高音单元、中音单元、低音单元)来精准还原这些频率。 振幅(Amplitude): 声音的大小,我们称之为响度。本书将讲解振幅与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 SPL)的关系,以及分贝(dB)作为衡量响度的单位。我们将探讨响度在不同音乐类型、电影场景中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功放的功率、扬声器的灵敏度来满足对响度的要求。同时,也将涉及响度失真(Clipping)等问题,并提供避免的方法。 波形(Waveform): 声音的音色,决定了不同乐器或人声的独特性。本书将介绍各种波形(如正弦波、方波、锯齿波、三角波)的特点,以及复杂的音乐信号是如何由无数个不同频率、振幅和相位的正弦波叠加而成(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概念)。我们将探讨谐波(Harmonics)在音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源、信号处理器甚至扬声器本身的特性来影响最终的音色。 相位(Phase): 声音在时间上的相对关系,对于多声道系统、立体声成像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相位差的产生原因,以及它如何影响声音的叠加与抵消,导致“声像”的模糊或失真。特别是在多扬声器系统(如环绕声)中,相位一致性是构建准确三维声场、实现平滑频率响应的关键。 在理解了声音的物理特性之后,本书将转向探讨人耳的生理学与心理学特性。我们知道,人类的听觉系统并非一个完美的线性接收器,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听觉阈值(Hearing Threshold): 人耳能够感知到的最小声音强度。 响度感知(Loudness Perception): 人耳对响度的感知并非线性,即响度增加一倍,声压级不一定是翻倍。我们将介绍弗莱彻-芒森曲线(Fletcher-Munson curves)等,说明不同频率下人耳的敏感度差异,以及为何在低音量下,低频和高频的感知会减弱。 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 当两种声音同时存在时,较强的声音会掩盖较弱的声音。本书将讨论此效应在音乐混音、降噪以及扬声器摆位中的应用。 空间感知(Spatial Perception): 人耳如何通过双耳效应(双耳差,ITD和ILD)来判断声音的方位和距离。我们将分析双耳效应的原理,以及它对立体声成像、声场构建的直接影响。 通过对声音物理与生理基石的深刻理解,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音响系统,其设计目标便是尽可能地还原原始声源的频率、振幅、波形与相位信息,并以一种符合人类听觉特性的方式呈现在聆听者面前。 三、 音响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原理:从信号源到听觉的旅程 音响系统是一个复杂但有序的整体,它将原始的声音信号一步步转化为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本书将详细剖析构成这一旅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信号源(Source): 声音的起点。我们将涵盖从传统的模拟信号源(如黑胶唱片、磁带)到现代数字信号源(如CD、SACD、流媒体播放器、电脑音频输出)。对于数字信号,我们将深入探讨其采样率(Sample Rate)和比特深度(Bit Depth)的意义,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音频数据的保真度。我们还将讨论不同格式的音频文件(如WAV, FLAC, MP3, AAC)的优劣,以及它们对最终音质的影响。 数模转换器(DAC)与模数转换器(ADC): 在数字音频的世界里,DAC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扬声器能够驱动。ADC则相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我们将详细解析DAC和ADC的核心技术,如不同类型的DAC架构(R-2R, Delta-Sigma),它们的精度、速度和对声音的潜在影响。 前级放大器(Preamplifier): 前级的主要作用是接收来自信号源的微弱音频信号,对其进行放大,并提供信号选择、音量控制、音调控制等功能。我们将探讨前级放大器在信号路径中的重要性,其对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失真(Distortion)的控制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前级(如电子管、晶体管)的特点与声音风格。 后级放大器(Power Amplifier): 后级放大器的任务是将前级输出的信号进行更强大的放大,使其有足够的功率来驱动扬声器单元。我们将详细介绍功放的分类(如甲类、乙类、甲乙类),它们的功率输出、效率、阻尼系数(Damping Factor)等关键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对扬声器的控制力、声音的动态和瞬态响应。 扬声器系统(Loudspeaker System): 这是音响系统中将电信号转化为声波的“发声者”,也是决定最终声音表现的关键环节。我们将深入研究扬声器的构成,包括: 单元(Driver): 高音单元、中音单元、低音单元(或全频单元)的设计原理,不同材质(如纸盆、金属、陶瓷、碳纤维)和磁路结构(如钕磁、铁氧体)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分频器(Crossover): 将音频信号按照频率范围分配给不同单元的电路。我们将详细讲解分频器的类型(串联、并联、巴特沃斯、林克维茨-莱利),分频点(Crossover Frequency)的选择,以及分频斜率(Slope)对频率响应平坦度和相位一致性的影响。 箱体(Enclosure): 扬声器箱体的设计对低频延伸、瞬态响应、箱体共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箱体设计,如密闭式(Sealed)、倒相式(Ported/Bass-Reflex)、带通式(Band-Pass)、传输线式(Transmission Line)等,并分析它们的声学原理和优缺点。 线材与连接(Cables and Connectors): 虽然常被忽视,但线材的质量与设计也对音质有一定影响。我们将探讨不同材质(如铜、银)、线芯结构、屏蔽设计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以及连接器(如RCA, XLR, Speakon)的接触性能。 四、 空间声学与系统调校:打造理想的听音环境 即使拥有最顶级的音响设备,如果摆放不当或所处环境声学特性糟糕,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潜力。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探讨空间声学原理以及如何进行精细的系统调校,以达到最佳的听觉效果: 房间声学基础(Room Acoustics Basics): 反射(Reflection): 声音在房间内墙壁、天花板、地面等表面的反射。我们将分析直达声(Direct Sound)与早期反射声(Early Reflections)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声像定位、清晰度的影响。 扩散(Diffusion): 使声波向各个方向散开,减少声音的“死区”和“声聚焦”。我们将介绍不同的扩散体设计及其在声学处理中的应用。 吸收(Absorption): 通过吸音材料减少声音能量,控制房间的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 RT60)。我们将讲解不同频率下各种吸音材料(如泡沫、玻璃棉、木质吸音板)的吸音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吸音处理来避免声音的“轰鸣”或“干涩”。 驻波(Standing Waves): 由于房间尺寸的限制,在特定频率下产生的声波叠加现象,会导致某些频率的声音过强或过弱,产生“峰谷”效应。我们将分析驻波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房间尺寸、扬声器摆位、增加吸音或扩散处理来减弱其影响。 扬声器摆位(Loudspeaker Placement):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改善听音效果的方法之一。我们将提供详尽的指南,包括: 黄金比例与聆听三角形(Golden Ratio and Listening Triangle): 探讨扬声器与聆听位置之间的几何关系,以获得最佳的立体声成像。 离墙距离(Distance from Walls): 墙壁对低频响应的影响,如何通过调整扬声器与后墙、侧墙的距离来优化低频的量感和清晰度。 仰角与朝向(Vertical Angle and Toe-in): 扬声器单元的垂直指向性,以及左右扬声器的内倾角度对声像定位、高频响应的影响。 房间声学处理(Room Acoustic Treatment): 第一反射点处理(First Reflection Point Treatment): 在聆听位置,从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经过墙壁反射到达耳朵的点,是影响声像清晰度的关键。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找到这些点,并采用吸音或扩散处理。 角落处理(Corner Treatment): 低频能量容易在角落堆积,产生驻波。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低频陷阱(Bass Traps)来控制低频。 后墙处理(Rear Wall Treatment): 后墙的反射对空间感和低频有显著影响。 电子调校与信号处理(Electronic Calibr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房间均衡(Room Equalization): 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模拟均衡器来补偿房间的频率响应缺陷。我们将讲解均衡器的类型(如PEQ, GEQ),以及如何根据测量数据进行精确的调整。 时间延迟与相位校正(Time Delay and Phase Alignment): 在多声道系统(如家庭影院)中,确保所有扬声器到达聆听位置的时间和相位一致,以获得准确的环绕声场。 主动式房间校正系统(Active Room Correction Systems): 介绍现代音频处理器中内置的自动房间校正功能,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 主观听音评价与微调(Subjective Listening Evaluation and Fine-tuning): 理论计算与测量固然重要,但最终的判断还是要回归到人耳。我们将强调在完成客观调整后,通过播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来主观评价音质,并进行细微的、符合个人偏好的微调。 五、 音乐与影音的艺术化表达:超越技术的深度追求 音响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艺术创作服务,传递情感,构建氛围。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技术层面提升到艺术层面: 音乐鉴赏与音响表现(Music Appreciation and Audio Reproduction): 探讨不同音乐体裁(古典、爵士、流行、摇滚、电子)的声学特点,以及音响系统如何更好地诠释它们的细节、动态、情感。我们将分析录音与混音技术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音乐的最终呈现。 电影音效与沉浸式体验(Movie Sound Effects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讲解电影音效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对白、音乐、音效的空间布局,以及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DTS:X等沉浸式音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何通过多声道系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 人声与乐器的细节还原(Detail Reproduction of Voices and Instruments): 强调音响系统在还原人声的细腻情感、乐器演奏的质感与泛音上的能力,这往往是区别顶级音响与普通音响的关键。 “听感”与“品味”的培养(Cultivating "Listening Sense" and "Taste"): 鼓励读者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同时,不断通过实际聆听来培养自己的听音品味。我们认为,真正的音响爱好者,不仅能欣赏技术上的精准,更能体会音乐中的艺术感染力,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对音响系统进行个性化的调校。 六、 结语:开启您的听觉探索之旅 《声学之道:从基础到艺术的沉浸式体验》是一次关于声音的全面探索。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不仅能够理解音响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更重要的是,您将学会如何去“听”,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听觉体验。这是一个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领域,也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探索旅程。愿本书成为您在这条道路上最忠实的伙伴,陪伴您一同开启对声音世界的深度感知与无限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