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 音響係統的設計與優化 9787115437495

新書 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 音響係統的設計與優化 978711543749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鮑勃麥卡锡 著,硃偉 譯
圖書標籤:
  • 音響係統
  • 音頻工程
  • 聲學
  • 設計
  • 優化
  • 電子工程
  • 專業音響
  • 音響技術
  • 信號處理
  • 測試測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嘉匯漢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37495
商品編碼:11531086161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2-01
頁數:557
字數:955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
            定價 229.00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7年02月
開本 16開
作者 鮑勃 麥卡锡
裝幀 平裝-膠訂
頁數 557
字數 955
ISBN編碼 9787[]5437495



本書對利用現代的技術和工具對音響係統的設計和調校這一當前擴聲領域熱門的問題進行瞭係統的理論闡述和分析。 本書由3篇,共13章構成。 第1篇講“音響係統”,其目的是探究聲音傳輸係統、人耳聽覺和揚聲器的相互作用。該[]分[]地講解瞭信號的傳輸流程、途經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終端如何接受信號。第2篇講“設計”,它應用瞭第1篇所講的知識去設計一個音響係統。其目的是廣泛地理解和創建一個成功的傳輸/接受模型設計所需要的工具和技術。第3篇介紹“優化”,其重點是對設計和安裝的測量,以及空間中的檢證和校準。 本次更新的第2版,在理念上作瞭一定的改變,將第1版的內容進行瞭重新的修訂和整閤,使其更富邏輯性和係統性,增加瞭3章內容,其中第13章是全新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實際擴聲係統的案例進行分析。


鮑勃·麥卡锡(Bob McCarthy)目前是專門提供音響係統優化與設計方麵服務的Alignment & Design 公司的總裁。他是音響係統優化領域教學培訓的開拓者和佼佼者,在過去的20 多年間,他在[]各地開設瞭此方麵的培訓課程。Bob的客戶包括Cirque Du Soleil(索拉奇藝坊,加拿大娛樂演齣公司,是[][]大的戲劇製作公司之一)和WaltDisney Entertainmen( 迪士尼娛樂公司), 以及眾多[][]音響設計[]( 包括Jonathan Deans, Tony Meola, Andrew Bruce 和Tom Clark 等設計大師)。


[][][]係統闡述采用現代化工具和實用技術對音響係統進行設計和校準的專著 美國聲學大師鮑勃·麥卡锡近30年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精髓巨獻*版本  


第1篇 音響係統 第1章 聲音的傳輸 3 []節 聲音傳輸的目的 3 第二節 聲頻信號傳輸的定義 4 1.2.1 時間與頻率 4 1.2.2 波長 5 1.2.3 波形 8 第三節 傳輸的量化 10 1.3.1 分貝 10 1.3.2 功率 16 1.3.3 頻率響應 17 1.3.4 極性 19 1.3.5 反應時間 19 第四節 模擬聲頻的傳輸 19 第1篇 音響係統
第1章 聲音的傳輸 3
[]節 聲音傳輸的目的 3
第二節 聲頻信號傳輸的定義 4
1.2.1 時間與頻率 4
1.2.2 波長 5
1.2.3 波形 8
第三節 傳輸的量化 10
1.3.1 分貝 10
1.3.2 功率 16
1.3.3 頻率響應 17
1.3.4 極性 19
1.3.5 反應時間 19
第四節 模擬聲頻的傳輸 19
1.4.1 綫路電平設備 20
1.4.2 綫路電平的互連 30
1.4.3 揚聲器電平設備——功率放大器 33
1.4.4 揚聲器電平的互連——揚聲器電纜 37
第五節 數字聲頻的傳輸 38
1.5.1 數字聲頻設備 38
1.5.2 數字聲頻的互連 40
第六節 聲學傳輸 41
1.6.1 聲能、聲壓和錶麵積 41
1.6.2 環境的影響:濕度與溫度 43
1.6.3 聲發射器:揚聲器 44
第七節 總結 59
本章參考文獻 59
第2章 聲波的疊加 60
[]節 引言 60
第二節 聲波疊加的屬性 61
2.2.1 聲波疊加的定義 61
2.2.2 疊加的條件 61
2.2.3 疊加的數量 63
2.2.4 電疊加與聲疊加的比較 63
2.2.5 聲源的指嚮性 64
2.2.6 疊加的數學錶達 64
2.2.7 疊加的幅度 65
2.2.8 疊加的相位 66
第三節 響應的波紋 69
2.3.1 疊加區域 70
2.3.2 梳狀濾波器效應:綫性與對數 75
2.3.3 疊加幾何學 77
第四節 聲學交疊 85
2.4.1 聲學交疊的定義 85
2.4.2 分頻器的分類 86
2.4.3 頻譜的劃分和頻譜分頻器 88
2.4.4 空間分割器和空間聲學交疊 97
第五節 揚聲器陣列 106
2.5.1 引言 106
2.5.2 揚聲器陣列的類型 106
2.5.3 耦閤陣列 107
2.5.4 非耦閤陣列 123
第六節 揚聲器/空間疊加 139
2.6.1 模擬函數 140
2.6.2 揚聲器/空間疊加類型 142
2.6.3 吸聲的影響 149
2.6.4 環境的影響 149
2.6.5 總結 150
第3章 接收 151
[]節 引言 151
第二節 響度 152
3.2.1 響度與dB SPL 152
3.2.2 等響麯綫 153
第三節 定位 154
3.3.1 引言 154
3.3.2 聲像 155
3.3.3 垂直方嚮的定位 156
3.3.4 前/後定位 159
3.3.5 水平定位 159
第四節 音調、空間感和迴聲的感知 166
3.4.1 引言 166
3.4.2 音調的感知 167
3.4.3 迴聲的感知 169
3.4.4 空間感的感知 170
3.4.5 感知區域的檢測 171
第五節 立體聲的接收 172
3.5.1 引言 172
3.5.2 聲像區 172
3.5.3 立體聲的度量 174
3.5.4 立體聲的副作用 177
第六節 放大聲音的檢測 177
3.6.1 失真 178
3.6.2 壓縮 178
3.6.3 頻率響應的染色 178
3.6.4 準透視關係 178
第七節 傳聲器的接收 180
3.7.1 引言 180
3.7.2 傳聲器與人耳的比較 180
3.7.3 測量傳聲器 181
本章參考文獻 183
第2篇 設計
第4章 評估 187
[]節 引言 187
第二節 自然聲音與放大聲音 188
4.2.1 輻射、傳輸和接收模型的對比 189
4.2.2 傳輸通道的差異 190
第三節 聲學[]與聲頻工程師的關係 195
4.3.1 目標的比較 195
4.3.2 []中方案 201
第四節 發展趨勢 205
本章參考文獻 210
第5章 預測 2[]
[]節 引言 2[]
第二節 製圖 212
5.2.1 2D圖類型 212
5.2.2 3D圖類型 213
5.2.3 3D世界的2D圖紙錶示 213
5.2.4 比例尺度 217
第三節 聲學建模程序 218
5.3.1 引言 218
5.3.2 簡史 218
5.3.3 揚聲器數據文件 219
5.3.4 聲學傳輸屬性 225
5.3.5 吸聲材料屬性 231
5.3.6 特性總結 231
5.3.7 應用 233
第四節 結論 236
第6章 變量 238
[]節 引言 238
第二節 []小變化理論 240
6.2.1 變化的定義 240
6.2.2 變化的原因和標準變化進程 241
6.2.3 []小變化與[]大聲壓級的關係 249
第三節 揚聲器/房間鏈路:透視比 250
6.3.1 量角器和比薩餅 250
6.3.2 []大可接受變化量 251
6.3.3 非對稱覆蓋的考慮 251
6.3.4 覆蓋弓方法 251
6.3.5 前嚮的透視比 252
第四節 距離比 252
第五節 []小聲級變化 254
單隻揚聲器 255
第六節 總結 259
第7章 組閤 260
[]節 引言 260
7.1.1 耦閤的揚聲器陣列 261
7.1.2 非耦閤揚聲器陣列 269
第二節 組閤係統的頻譜變化 275
7.2.1 透視比、波束寬度和揚聲器階次間的關係 275
7.2.2 揚聲器陣列方法 285
第三節 結論 315
7.3.1 揚聲器階次和波束寬度 315
7.3.2 []大功率與[]小變化量的關係 315
7.3.3 []小變化量覆蓋形狀 316
第8章 抵消 318
[]節 引言 318
第二節 抵消的定義 318
第三節 重低音揚聲器陣列 319
8.3.1 耦閤和非耦閤綫聲源 321
8.3.2 耦閤和非耦閤點聲源 324
8.3.3 端射型 325
8.3.4 雙單元直綫排列技術 328
8.3.5 反轉式揚聲器組 328
第四節 結論 329
第9章 技術指標 331
[]節 引言 331
第二節 技術指標的原則 331
9.2.1 技術指標的定義 331
9.2.2 []中的處理原則 332
第三節 通道/係統類型 333
9.3.1 單聲道 333
9.3.2 雙聲道立體聲 333
9.3.3 多聲道環繞聲 334
9.3.4 聲源效果 335
第四節 係統的細分 335
第五節 子係統類型 336
9.5.1 主係統 338
9.5.2 側嚮補聲 338
9.5.3 內補聲 338
9.5.4 下補聲 338
9.5.5 前區補聲 339
9.5.6 延時 339
第六節 挑颱戰爭 339
第七節 縮尺設計 342
9.7.1 功率的縮放比例 342
9.7.2 功率的疊加 343
9.7.3 形狀的縮放比例 343
第八節 陣列設計程序 344
9.8.1 主係統設計 344
9.8.2 對稱耦閤點聲源 344
9.8.3 非對稱耦閤點聲源 346
9.8.4 非對稱復閤耦閤點聲源 351
9.8.5 對稱非耦閤綫聲源 356
9.8.6 非對稱非耦閤綫聲源 357
9.8.7 對稱非耦閤點聲源 358
9.8.8 非對稱非耦閤點聲源 360
9.8.9 對稱非耦閤點目標源 360
9.8.10 非對稱非耦閤點目標源 360
第九節 多聲道環繞聲 360
第3篇 優化
第10章 檢驗 365
[]節 檢驗的定義 365
第二節 物理測量工具 366
10.2.1 傾角羅盤 366
10.2.2 量角器 366
10.2.3 定角卡片 367
10.2.4 激光筆 367
10.2.5 溫度計 368
10.2.6 濕度計 368
第三節 簡單的聲頻測量工具 368
10.3.1 伏特/歐姆錶(VOM) 369
10.3.2 極性測量儀 369
10.3.3 監聽小盒 369
10.3.4 阻抗測量儀 370
10.3.5 示波器 370
10.3.6 聲級計 370
10.3.7 實時分析儀(RAT) 370
第四節 復雜的聲頻測量工具 372
10.4.1 傅裏葉變換 373
10.4.2 分析儀基礎 373
10.4.3 信號的平均 380
10.4.4 單通道頻譜的應用 383
10.4.5 轉移函數的測量 385
第五節 其他復雜的信號分析儀 410
第六節 分析係統 412
參考文獻 413
第[]章 驗證 414
[]節 引言 414
第二節 測試工作的構成 414
[].2.1 測試階段 415
[].2.2 測試觀測點 416
[].2.3 測量的設置 417
第三節 程序 421
[].3.1 噪聲與頻率的關係 421
[].3.2 總諧波失真+噪聲(THD+N) 422
[].3.3 []大輸入/輸齣能力與頻率的關係 425
[].3.4 反應時間 428
[].3.5 極性 430
[].3.6 頻率響應 431
[].3.7 相頻響應 433
[].3.8 壓縮 435
第四節 傳聲器檢驗 436
[].4.1 傳聲器的匹配 437
[].4.2 傳聲器響應 438
第五節 後期校準的檢驗 439
第六節 其他考慮的因素 443
第12章 校準 444
[]節 校準的定義 444
12.1.1 目標 445
12.1.2 挑戰 445
12.1.3 策略 445
12.1.4 技術 446
第二節 校準的方案 446
12.2.1 校準的“無政府狀態”性 446
12.2.2 校準的“君主製度”[]性 447
12.2.3 校準的“資本主義”性 447
12.2.4 “民主製度”的校準 447
12.2.5 TANSTAAFL和排序篩選 448
第三節 信息的獲取 448
12.3.1 校準的細分 448
12.3.2 物理信息的獲取 450
12.3.3 電信息的獲取 450
12.3.4 聲學信息的獲取 453
第四節 程序 478
12.4.1 聲學評估 478
12.4.2 聲級設定 479
12.4.3 揚聲器位置調整 482
12.4.4 均衡 485
12.4.5 延時設定 490
第五節 []作步驟 496
第六節 實際應用 501
第七節 []後的處理 502
審聽 502
第八節 優化 503
12.8.1 利用節目素材做聲源 503
12.8.2 有觀眾的情形 504
12.8.3 溫度與濕度 504
12.8.4 舞颱的聲泄漏 505
12.8.5 舞颱傳聲器的疊加 505
12.8.6 反饋 506
12.8.7 多聲道節目素材 506
12.8.8 演齣時傳聲器的位置 507
12.8.9 作為節目聲道的重低音 508
12.8.10 結語 508
第13章 音響係統應用案例 510
[]節 引言 510
第二節 劇場 510
13.2.1 簡介 510
13.2.2 舞颱中央位置揚聲器的垂直覆蓋區域 510
13.2.3 兩側揚聲器的垂直覆蓋 514
13.2.4 補聲係統 517
13.2.5 中央位置揚聲器的水平覆蓋 520
13.2.6 兩側揚聲器的水平覆蓋 524
第三節 音樂廳 527
13.3.1 簡介 527
13.3.2 水平覆蓋 531
第四節 在體育館內有舞颱的演齣 533
13.4.1 簡介 533
13.4.2 垂直覆蓋 533
13.4.3 水平覆蓋 535
13.4.4 重低音 537
第五節 帶有中央記分闆的體育館 539
13.5.1 簡介 539
13.5.2 垂直覆蓋 539
13.5.3 水平覆蓋 541
第六節 教堂 542
13.6.1 簡介 542
13.6.2 水平覆蓋 542
後記 545
參考文獻 547
詞匯錶 548
顯示全[]信息

《聲學之道:從基礎到藝術的沉浸式體驗》 一、 導言:傾聽世界的無限可能 聲音,是人類感知世界最直接、最豐富的方式之一。從自然界的風語、水吟,到人類文明的音樂、語言,聲音無處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思維與生活。而音響係統,作為一種將聲音捕捉、處理、還原並傳遞的媒介,其設計與優化,不僅僅是一項工程技術,更是一門追求極緻聽覺體驗的藝術。它連接著創作者的心聲與聆聽者的靈魂,能夠在方寸之間,構建齣恢弘的交響樂廳,營造齣逼真的電影場景,或是傳遞最真摯的情感交流。 本書《聲學之道:從基礎到藝術的沉浸式體驗》,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音響係統的奧秘。我們不局限於單一的技術層麵,而是將聲學原理、電子技術、信號處理、空間聲學以及藝術錶達融會貫通,構建一個全麵的知識體係。無論您是初涉此道的發燒友,渴望在傢中搭建一套完美的音樂空間;還是正在從事音頻工程、影音設計、室內聲學設計的專業人士,希望提升技藝、解決實際難題;亦或是對聲音的魅力充滿好奇,想要理解其背後的科學與美學的探索者,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嚮導。 我們將以嚴謹的科學態度,解析聲音的物理特性,揭示人類聽覺感知的生理機製,並以此為基石,探討如何通過精巧的設備組閤與細緻的調校,最大程度地還原聲音的真實與韻味。本書的目標是讓您不僅“聽見”聲音,更能“理解”聲音,並最終“創造”齣令人心動的聽覺體驗。 二、 聲音的物理與生理基石:感知世界的脈絡 理解音響係統的核心,必須從聲音本身的本質齣發。本書的第一部分,將係統性地闡述聲音的物理學原理。我們將從聲波的産生、傳播介質(空氣、水、固體)的特性入手,深入剖析聲波的幾個關鍵要素: 頻率(Frequency): 聲音的高低,我們稱之為音調。本書將詳細介紹頻率的測量單位(赫茲,Hz),不同頻率範圍對應的人耳可聽範圍(約20Hz至20kHz),以及高頻、中頻、低頻在音響係統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例如高頻的清晰度、細節錶現,中頻的飽滿度、人聲的自然感,以及低頻的震撼力、空間感。我們將探討不同樂器、人聲在頻率上的分布特點,以及如何通過揚聲器單元的設計(如高音單元、中音單元、低音單元)來精準還原這些頻率。 振幅(Amplitude): 聲音的大小,我們稱之為響度。本書將講解振幅與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 SPL)的關係,以及分貝(dB)作為衡量響度的單位。我們將探討響度在不同音樂類型、電影場景中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需求,以及如何通過功放的功率、揚聲器的靈敏度來滿足對響度的要求。同時,也將涉及響度失真(Clipping)等問題,並提供避免的方法。 波形(Waveform): 聲音的音色,決定瞭不同樂器或人聲的獨特性。本書將介紹各種波形(如正弦波、方波、鋸齒波、三角波)的特點,以及復雜的音樂信號是如何由無數個不同頻率、振幅和相位的正弦波疊加而成(傅裏葉變換的基本概念)。我們將探討諧波(Harmonics)在音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音源、信號處理器甚至揚聲器本身的特性來影響最終的音色。 相位(Phase): 聲音在時間上的相對關係,對於多聲道係統、立體聲成像至關重要。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釋相位差的産生原因,以及它如何影響聲音的疊加與抵消,導緻“聲像”的模糊或失真。特彆是在多揚聲器係統(如環繞聲)中,相位一緻性是構建準確三維聲場、實現平滑頻率響應的關鍵。 在理解瞭聲音的物理特性之後,本書將轉嚮探討人耳的生理學與心理學特性。我們知道,人類的聽覺係統並非一個完美的綫性接收器,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聽覺閾值(Hearing Threshold): 人耳能夠感知到的最小聲音強度。 響度感知(Loudness Perception): 人耳對響度的感知並非綫性,即響度增加一倍,聲壓級不一定是翻倍。我們將介紹弗萊徹-芒森麯綫(Fletcher-Munson curves)等,說明不同頻率下人耳的敏感度差異,以及為何在低音量下,低頻和高頻的感知會減弱。 掩蔽效應(Masking Effect): 當兩種聲音同時存在時,較強的聲音會掩蓋較弱的聲音。本書將討論此效應在音樂混音、降噪以及揚聲器擺位中的應用。 空間感知(Spatial Perception): 人耳如何通過雙耳效應(雙耳差,ITD和ILD)來判斷聲音的方位和距離。我們將分析雙耳效應的原理,以及它對立體聲成像、聲場構建的直接影響。 通過對聲音物理與生理基石的深刻理解,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一個優秀的音響係統,其設計目標便是盡可能地還原原始聲源的頻率、振幅、波形與相位信息,並以一種符閤人類聽覺特性的方式呈現在聆聽者麵前。 三、 音響係統的構成要素與原理:從信號源到聽覺的旅程 音響係統是一個復雜但有序的整體,它將原始的聲音信號一步步轉化為我們最終聽到的聲音。本書將詳細剖析構成這一旅程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信號源(Source): 聲音的起點。我們將涵蓋從傳統的模擬信號源(如黑膠唱片、磁帶)到現代數字信號源(如CD、SACD、流媒體播放器、電腦音頻輸齣)。對於數字信號,我們將深入探討其采樣率(Sample Rate)和比特深度(Bit Depth)的意義,以及這些參數如何影響音頻數據的保真度。我們還將討論不同格式的音頻文件(如WAV, FLAC, MP3, AAC)的優劣,以及它們對最終音質的影響。 數模轉換器(DAC)與模數轉換器(ADC): 在數字音頻的世界裏,DAC負責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以便揚聲器能夠驅動。ADC則相反,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我們將詳細解析DAC和ADC的核心技術,如不同類型的DAC架構(R-2R, Delta-Sigma),它們的精度、速度和對聲音的潛在影響。 前級放大器(Preamplifier): 前級的主要作用是接收來自信號源的微弱音頻信號,對其進行放大,並提供信號選擇、音量控製、音調控製等功能。我們將探討前級放大器在信號路徑中的重要性,其對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失真(Distortion)的控製能力,以及不同類型前級(如電子管、晶體管)的特點與聲音風格。 後級放大器(Power Amplifier): 後級放大器的任務是將前級輸齣的信號進行更強大的放大,使其有足夠的功率來驅動揚聲器單元。我們將詳細介紹功放的分類(如甲類、乙類、甲乙類),它們的功率輸齣、效率、阻尼係數(Damping Factor)等關鍵參數,以及這些參數如何影響對揚聲器的控製力、聲音的動態和瞬態響應。 揚聲器係統(Loudspeaker System): 這是音響係統中將電信號轉化為聲波的“發聲者”,也是決定最終聲音錶現的關鍵環節。我們將深入研究揚聲器的構成,包括: 單元(Driver): 高音單元、中音單元、低音單元(或全頻單元)的設計原理,不同材質(如紙盆、金屬、陶瓷、碳縴維)和磁路結構(如釹磁、鐵氧體)對聲音特性的影響。 分頻器(Crossover): 將音頻信號按照頻率範圍分配給不同單元的電路。我們將詳細講解分頻器的類型(串聯、並聯、巴特沃斯、林剋維茨-萊利),分頻點(Crossover Frequency)的選擇,以及分頻斜率(Slope)對頻率響應平坦度和相位一緻性的影響。 箱體(Enclosure): 揚聲器箱體的設計對低頻延伸、瞬態響應、箱體共振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將介紹不同類型的箱體設計,如密閉式(Sealed)、倒相式(Ported/Bass-Reflex)、帶通式(Band-Pass)、傳輸綫式(Transmission Line)等,並分析它們的聲學原理和優缺點。 綫材與連接(Cables and Connectors): 雖然常被忽視,但綫材的質量與設計也對音質有一定影響。我們將探討不同材質(如銅、銀)、綫芯結構、屏蔽設計對信號傳輸的影響,以及連接器(如RCA, XLR, Speakon)的接觸性能。 四、 空間聲學與係統調校:打造理想的聽音環境 即使擁有最頂級的音響設備,如果擺放不當或所處環境聲學特性糟糕,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潛力。本書將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空間聲學原理以及如何進行精細的係統調校,以達到最佳的聽覺效果: 房間聲學基礎(Room Acoustics Basics): 反射(Reflection): 聲音在房間內牆壁、天花闆、地麵等錶麵的反射。我們將分析直達聲(Direct Sound)與早期反射聲(Early Reflections)的關係,以及它們對聲像定位、清晰度的影響。 擴散(Diffusion): 使聲波嚮各個方嚮散開,減少聲音的“死區”和“聲聚焦”。我們將介紹不同的擴散體設計及其在聲學處理中的應用。 吸收(Absorption): 通過吸音材料減少聲音能量,控製房間的混響時間(Reverberation Time, RT60)。我們將講解不同頻率下各種吸音材料(如泡沫、玻璃棉、木質吸音闆)的吸音特性,以及如何通過吸音處理來避免聲音的“轟鳴”或“乾澀”。 駐波(Standing Waves): 由於房間尺寸的限製,在特定頻率下産生的聲波疊加現象,會導緻某些頻率的聲音過強或過弱,産生“峰榖”效應。我們將分析駐波的産生原因,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房間尺寸、揚聲器擺位、增加吸音或擴散處理來減弱其影響。 揚聲器擺位(Loudspeaker Placement): 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改善聽音效果的方法之一。我們將提供詳盡的指南,包括: 黃金比例與聆聽三角形(Golden Ratio and Listening Triangle): 探討揚聲器與聆聽位置之間的幾何關係,以獲得最佳的立體聲成像。 離牆距離(Distance from Walls): 牆壁對低頻響應的影響,如何通過調整揚聲器與後牆、側牆的距離來優化低頻的量感和清晰度。 仰角與朝嚮(Vertical Angle and Toe-in): 揚聲器單元的垂直指嚮性,以及左右揚聲器的內傾角度對聲像定位、高頻響應的影響。 房間聲學處理(Room Acoustic Treatment): 第一反射點處理(First Reflection Point Treatment): 在聆聽位置,從揚聲器發齣的聲音經過牆壁反射到達耳朵的點,是影響聲像清晰度的關鍵。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找到這些點,並采用吸音或擴散處理。 角落處理(Corner Treatment): 低頻能量容易在角落堆積,産生駐波。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低頻陷阱(Bass Traps)來控製低頻。 後牆處理(Rear Wall Treatment): 後牆的反射對空間感和低頻有顯著影響。 電子調校與信號處理(Electronic Calibr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房間均衡(Room Equalization): 使用數字信號處理器(DSP)或模擬均衡器來補償房間的頻率響應缺陷。我們將講解均衡器的類型(如PEQ, GEQ),以及如何根據測量數據進行精確的調整。 時間延遲與相位校正(Time Delay and Phase Alignment): 在多聲道係統(如傢庭影院)中,確保所有揚聲器到達聆聽位置的時間和相位一緻,以獲得準確的環繞聲場。 主動式房間校正係統(Active Room Correction Systems): 介紹現代音頻處理器中內置的自動房間校正功能,以及它們的工作原理。 主觀聽音評價與微調(Subjective Listening Evaluation and Fine-tuning): 理論計算與測量固然重要,但最終的判斷還是要迴歸到人耳。我們將強調在完成客觀調整後,通過播放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音樂來主觀評價音質,並進行細微的、符閤個人偏好的微調。 五、 音樂與影音的藝術化錶達:超越技術的深度追求 音響係統的最終目的,是為藝術創作服務,傳遞情感,構建氛圍。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從技術層麵提升到藝術層麵: 音樂鑒賞與音響錶現(Music Appreciation and Audio Reproduction): 探討不同音樂體裁(古典、爵士、流行、搖滾、電子)的聲學特點,以及音響係統如何更好地詮釋它們的細節、動態、情感。我們將分析錄音與混音技術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音樂的最終呈現。 電影音效與沉浸式體驗(Movie Sound Effects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講解電影音效設計的基本原理,如對白、音樂、音效的空間布局,以及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DTS:X等沉浸式音頻技術的原理和應用,如何通過多聲道係統營造齣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 人聲與樂器的細節還原(Detail Reproduction of Voices and Instruments): 強調音響係統在還原人聲的細膩情感、樂器演奏的質感與泛音上的能力,這往往是區彆頂級音響與普通音響的關鍵。 “聽感”與“品味”的培養(Cultivating "Listening Sense" and "Taste"): 鼓勵讀者在掌握技術知識的同時,不斷通過實際聆聽來培養自己的聽音品味。我們認為,真正的音響愛好者,不僅能欣賞技術上的精準,更能體會音樂中的藝術感染力,並能夠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嚮,對音響係統進行個性化的調校。 六、 結語:開啓您的聽覺探索之旅 《聲學之道:從基礎到藝術的沉浸式體驗》是一次關於聲音的全麵探索。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學習,您將不僅能夠理解音響係統是如何工作的,更重要的是,您將學會如何去“聽”,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聽覺體驗。這是一個技術與藝術完美結閤的領域,也是一個充滿無限樂趣的探索旅程。願本書成為您在這條道路上最忠實的夥伴,陪伴您一同開啓對聲音世界的深度感知與無限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上一門非常高階的係統集成課程。作者對“優化”的理解非常到位,認為優化不是追求理論上的完美,而是最大化係統在特定預算和環境限製下的效能。關於係統調試與校準這一章節的論述,邏輯性極強。它清晰地劃分瞭“硬件連接”、“電平匹配”、“時域對齊”和“頻域均衡”這幾個步驟,並對每一步驟的判斷標準給齣瞭明確的量化指標。我發現很多音響師在調試時容易在頻響麯綫的“修補”上花費過多精力,而忽略瞭時間一緻性。這本書恰恰提醒我們,相位和時間對聽感的影響往往比微小的頻率差異更關鍵。此外,書中的插圖和流程圖製作精良,特彆是在介紹復雜的信號流拓撲結構時,那種層次分明的設計,讓原本抽象的電子綫路圖變得立體易懂。我甚至將其中幾頁關於故障排除的流程圖打印齣來,貼在瞭我的工作颱旁邊,作為快速參考的寶典。

評分

我本職工作是做舞颱燈光設計的,但隨著項目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地需要兼顧音頻係統的同步設計,尤其是大型演齣場地對聲音均勻度和動態範圍的要求越來越高。說實話,這本書在“大空間聲場覆蓋與聲像定位”這塊的內容,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迴避大型工程中常常齣現的“熱點”和“死區”問題,而是深入探討瞭綫陣列揚聲器的吊裝角度計算和延時補償技巧。特彆是關於聲學模擬軟件的使用心得部分,作者分享瞭一些實戰中避免軟件模型與實際效果産生巨大偏差的經驗,這些“避坑指南”是任何標準教程裏都學不到的。比如,作者強調瞭在進行模擬前,必須精確測量和輸入現場環境的材料反射係數,而不是簡單套用標準值。這本書的深度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入門”或“速成”範疇,更像是一本麵嚮工程應用的技術手冊,對我們這些需要把理論快速轉化為實際工程解決方案的人來說,提供瞭非常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操作指引。

評分

最近迷上瞭自己動手調音,但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各種參數一堆,什麼阻尼係數、Q值,光是理解這些名詞就花瞭我好大力氣。拿到這本資料,我首先關注的是關於房間聲學處理的部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度美化瞭吸音材料的效果,要麼就是把處理方案復雜化到普通愛好者望而卻步的地步。這本書的處理方式恰到好處,它詳細分析瞭不同頻率的聲波特性,並針對性地提齣瞭如何通過簡單的隔音闆、擴散體布置來改善室內聲場。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聲學測量”那一章的敘述,作者沒有直接推薦昂貴昂貴的專業設備,而是教我們如何利用一些相對平價的麥剋風和軟件,進行初步的FFT分析,識彆齣房間的固有問題。我按照書裏的步驟,在我的書房裏測瞭一次混響時間,結果發現低頻段確實存在嚴重的拖尾現象,然後根據書中的建議調整瞭低頻陷阱的放置位置,效果立竿見影。這種由淺入深、強調實踐驗證的教學方法,對我這種動手派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挺有意思,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醒目的白色字體,給人一種專業又現代的感覺。我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因為我對音頻技術一直充滿好奇,但又總覺得那些專業的書讀起來太晦澀瞭。這本書的排版相當清晰,圖文並茂,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找到切入點。特彆是開篇對基礎聲學原理的講解,作者沒有堆砌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闡述,比如房間的反射、駐波的形成,這些概念一下子就變得直觀易懂瞭。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揚聲器單元的工作原理,從驅動單元到分頻器,細緻入微,讓我這個門外漢也對音箱內部的“玄機”有瞭個大概的認識。再者,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實操性,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提供瞭很多實際搭建傢庭影院或錄音棚的步驟指導,這對我後續動手實踐幫助巨大。總體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坐在你旁邊,耐心地為你梳理知識脈絡,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書。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傳統的“Hi-Fi發燒友”或者“錄音棚工程師”這兩個狹窄的圈子裏,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更宏觀的、跨領域的音響係統設計框架。我注意到其中有一部分內容詳細對比瞭不同使用場景下的設計哲學——比如音樂廳對殘響的要求和會議中心對語言清晰度的追求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調整DSP參數來實現這種平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電源和接地係統時,沒有像一些老派書籍那樣神神秘秘,而是用非常務實的態度,解釋瞭噪聲是如何耦閤進信號鏈的,以及如何通過星型接地等標準化方法來有效抑製地環路乾擾。這種科學、去玄學化的論述風格,讓我對音響係統的可靠性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它教會我,一個好的係統,不僅僅是昂貴的單元堆砌,更是對每一個細節——從綫材的走嚮到設備的電源淨化——的精細控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