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斯德穆爾(Jos de Mul),國際著名美學傢,荷蘭鹿特丹Erasmus大學哲學教授,信息哲學與傳播技術研究院導師,兼美國密歇根大學客座教授、復旦大學客座教授,常任荷蘭政府智囊團專傢;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學、藝術哲學、新媒介與信息交流技術哲學、19世紀德國哲學、曆史哲學;主要著作有《後現代藝術與哲學的浪漫之欲》《有限性的悲劇:狄爾泰詮釋學的生命》《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等,其著作已被譯為多國文字。
前 言
開場白
一、當命運敲門時
二、歐洲——悲劇的大陸
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四、命定的符號
第一章 馴化的命運
一、庇基莫空難
二、必然與偶然
三、悲劇天道、基督教天道與現代天道
四、與命運共生
第二章 機遇的生存之道
一、“我是誰?我在這裏要做什麼?”
二、意外的與偶然的機會
三、不可控的命運
四、幸福的脆弱性
第三章 緻命的政治
一、在雅典與耶路撒冷之間
二、悲劇的誕生
三、從安提戈涅到荷爾茜•阿裏
四、崇高的磨難
第四章 悲劇的(非)再現性
一、悲劇之死
二、悲劇的基督教與現代的“消弭”
三、悲劇的(後現代)復興
四、具有差異性的悲劇重復
第五章 磨難的藝術
一、施虐癖的宇宙
二、恐懼、憐憫、卡塔西斯
三、升華崇高
四、苦難的情欲
第六章 令人敬畏的技術
一、人類的頌歌
二、技術的歧義
三、超越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的確定性
四、悲劇的技術
第七章 悲劇的父母身份
一、薩萬娜案件
二、美狄亞的惡魔
三、現代關於人的概念的分裂癥
四、不可避免的責難
第八章 緻命的機器
一、“我們”電腦的道德
二、相對化的倫理學
三、運作著的機器
四、賽博格的悲劇倫理學
第九章 退 場
一、悲劇重生於技術精神
二、解放瞭的普羅米修斯
三、在薩提爾與賽博格之間
四、一個島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緻 謝
中英文譯名對照錶
主題索引
譯後記
因翻譯而結識穆爾教授,迄今已屆十年,可謂因緣巧閤。
國際著名美學傢約斯德穆爾教授(Jos de Mul )是荷蘭鹿特丹艾拉斯穆斯大學人類與文化哲學教授、美國密歇根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復旦大學客座教授,2007-2010任國際美學學會主席。作為中歐文化與學術交流的重要使者,穆爾多次造訪中國,曾在北京、上海、武漢、開封、桂林等地作過學術演講。穆爾教授思想敏銳而深邃,關注前沿與重大問題,治學甚勤,著述豐贍,具體情況可查閱其網站http://www.demul.nl。其中《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麥永雄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7)、《有限性的悲劇:狄爾泰的生命釋義學》(呂和應譯,上海三聯書店齣版社,2013)、《後現代藝術與哲學的浪漫之欲》(徐駱譯,武漢大學齣版社,2010)等多部著作已經迻譯為中文,進入中國學術領域。
記得大約是在2004年春,承濛中國社會科學院金惠敏研究員的器重與引介,我通過電子郵件與約斯德穆爾教授建立起聯係,同時承擔瞭穆爾的代錶性哲學人類學著作《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的翻譯工作。該書的荷蘭文版由穆爾在歐美請人譯成英文,2005年前後通過E-mail逐章發給我,我再根據英文版譯成中文。該書中譯本最終於2007年由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在翻譯過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淺,並且結閤自己的學術思考,撰寫瞭《賽博空間與文藝理論研究的新視野》一文,刊登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之後,人大資料復印《文藝理論》2006(9)全文轉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文藝學網”《文藝學新周刊》2006年第17期全文轉載電子版;收入“21世紀年度文學評論選”《2006文學評論》(人民文學齣版社,2007)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轉載,並且獲得瞭2008年度省級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
在2006-2010年擔任《東方叢刊》主編期間,我有意加強與國內外學界的聯係,擬組一批東方美學方麵的稿件。2008年在北戴河參加學術研討會期間,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高建平研究員(時任國際美學學會秘書長)聯係,約定從該學會中國成都會議的論文集《國際美學年鑒》(Gao Jianping ed.,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2007)中選一些有關東方美學的論文譯成中文。後來這些文章以高建平主持的專欄“文化間性與美學對話”刊發於《東方叢刊》2008年第一輯。我很高興在其中采用瞭穆爾教授的《禪宗與電腦維護的技術》一文。其他國外學者的文章包括日本著名美學傢佐佐木健一的《觸覺文化》、小田部胤久的《比較美學的先驅鼓常良及其“日本藝術風格無框性”理論:走嚮文化間性美學》和土耳其學者J.N.艾爾楨的《時間與空間:重構美學》等。
現在呈現給大傢的《命運的馴化:悲劇重生於技術精神》一書,其翻譯齣版與穆爾伉儷桂林之行密切相關。記得2010年末突然接到穆爾發來的E-mail,說他即將與愛妻Gerry到蜚聲國際的陽朔共度結婚25周年紀念日。我們終於從虛擬現實的賽博空間轉到日常空間見瞭麵。穆爾教授充滿學術激情,希望能夠在桂林的高校安排一場講座,我聯絡相關部門得以落實。穆爾在廣西師範大學雁山校園“獨秀大講壇”進行瞭一場題為“闡釋學視界——全球化世界的文化間性闡釋學”的精彩演講(中譯文刊載於汝信主編《外國美學》2012年第20輯),期間雖然有投影燈電路故障,但是阻擋不瞭演講者和眾多聽眾的熱情。穆爾的講座幻燈片做得很棒,其演講內容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是通過他的筆記本電腦加以展示的。廣西師範大學網站上曾以“聆聽大師的聲音”為題作瞭配圖報道。逗留桂林期間,穆爾教授特地拜訪瞭頗負盛名的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協商他的新著《命運的馴化:悲劇重生於技術精神》齣版事宜,並當麵與我商定,再次讓我翻譯。這就是本書在中國齣版的契機。順便提一下,本書的英文版已經於今年四月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齣版社齣版。
展讀這本新著,我們會深切地感受到穆爾教授宏闊的學術視野、縱橫捭闔的學術路數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古希臘悲劇在文學史、詩學史、美學史和思想史上都樹立瞭標杆,引發瞭後世哲人不斷地揚棄與反思。人生充滿酸甜苦辣,充盈著意外與期待,偶然與必然,自由與限度。豐富多彩的凡人命運不同於單一孤寂的神仙生命。穆爾立足於當代,考察與梳理瞭古希臘文化、基督教神學和當今技術社會三種麵對命運的範式,密切結閤文學文本和社會現實問題,重新闡發瞭在西方語境中極為重要且源遠流長的悲劇命運觀,探討瞭其豐富蘊涵和多元意義。穆爾教授學識非凡,廣涉哲學、美學、文學、人類學、倫理學、新媒體、法律、語言、翻譯諸領域,頗多富於啓迪意義的睿思。
需要說明的是,附錄中的“主題索引”是譯者在英文電子版索引的基礎之上,主要根據中文譯本並且參照英譯本電子稿加以完成的,術語頁碼因為中英文版式差異問題無法完全對應。譯事多艱,嘗令人萌生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感。譯者雖孜孜以求,善其工,美其文,但纔力有所不逮,舛誤之處,伏乞方傢不吝教正!
本書得以順利齣版,要感謝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負責人文社科圖書齣版工作的湯文輝先生、版權部陶佳女士,還要感謝責任編輯黃旭東認真高質高效的工作。
近日收到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新聞周刊》、《人民文學》、《GQ》中文版聯閤主辦的“與思想者同行第三屆南方國際文學周”的邀請函,組委會邀我參加於8月中下旬在廣州舉辦的國際文學周係列活動。其中,荷蘭文學中國之行主題對話之一“新媒體時代的大眾傳播”安排的便是我與嘉賓約斯德穆爾的對談。我期待與穆爾教授的重聚與交流。
麥永雄
2014年7月於桂林
"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天纔之作,充滿瞭精巧的呼應和令人拍案叫絕的伏筆。我嚮來對敘事結構復雜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本則將“復雜”處理得井井有條,絕不晦澀難懂。作者像一個技藝高超的鍾錶匠,將無數個看似獨立的小零件,嚴絲閤縫地組裝成一個運轉流暢、時間精準的宏大裝置。每當我以為自己已經猜到瞭接下來的走嚮時,總會有新的視角和轉摺突然齣現,將我的預判徹底顛覆。這種閱讀過程中的“驚奇感”是極其寶貴的,它讓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積極的、充滿探索欲的互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流。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為深刻的觸動,它的文字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每一個詞句都仿佛經過瞭無數次的打磨。作者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敘事世界,在那裏,人性的復雜與命運的無常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環境描寫的精妙處理,那種氛圍感強烈到讓人仿佛真的置身於故事所描繪的那個時代背景之中,呼吸著那裏的空氣,感受著那裏特有的壓抑與希望。角色的內心掙紮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猶豫,都牽動著讀者的心弦。這不是一部可以輕鬆讀完的書,它需要你全神貫注地投入,去體會那種潛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讀完之後,我花費瞭好幾天時間纔從那種沉浸式的體驗中抽離齣來,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坦率地說,我一開始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市麵上打著“深刻”旗號的作品太多,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鳳毛麟角。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姿態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冷靜而有力的筆觸,剖開瞭某種宏觀結構下的個體睏境。敘事節奏的把控堪稱教科書級彆,張弛有度,高潮迭起卻又不落俗套。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段落,思考著作者試圖引導我們去探索的那些關於存在意義的終極問題。它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而不是單純的消遣,非常適閤那些尋求更高層次閱讀體驗的同好。
評分我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語言風格,它有一種獨特的韻律和力量感。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印刷齣來的文字,而是在聆聽一段精心編排的、充滿古典美感的獨白。遣詞造句的考究程度令人咋舌,很多描述性的語句,即便脫離瞭上下文,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它在保持敘事清晰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瞭語言的音樂性和張力。特彆是那些描寫內心衝突和外部環境壓迫的段落,那種獨特的語感,仿佛給冰冷的事實披上瞭一層富有情感色彩的薄紗,既理性又感性,極具感染力,讓人讀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快感。
評分對於那些渴望在文學作品中尋求對現實世界某種隱喻或深層解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豐厚的饋贈。它似乎觸及瞭某種深埋於現代社會肌理之下的不安與疏離感,並以一種近乎寓言的方式將其呈現齣來。雖然主題宏大,但作者並沒有陷入空泛的說教,而是始終將探討的落腳點放在個體命運的微觀層麵,讓那種宏大的主題變得可觸可感。讀完後,我不再是單純地思考“故事本身”,而是開始反思自己周遭的運作機製,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無形的力量麵前保持一份清醒和尊嚴。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人受益匪淺。
評分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04年,其中雙方幾度停戰,最後斯巴達獲勝。這場戰爭結束瞭雅典的經典時代,結束瞭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瞭希臘的國傢。
評分她就是小豆豆,黑柳徹子,一個因淘氣,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孩子。
評分連續8年位居全國暢銷書排行榜,20世紀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33種文字全球發行,日本有史以來圖書銷量排行第一名,入選九年製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中央電視颱等數百傢媒體深度報道。
評分關於錯覺和幻覺間的區彆以及不可攪渾兩者的理由,且說到這裏——雖然蠻可以再說很多。現在讓我們簡要查看一下艾耶爾列齣的其他一些事例。例如反射。無疑,你若適當地安置一些鏡子,就能夠用它們製造齣錯覺。然而,事情像他意味的那樣,凡在鏡子中看見東西都是錯覺嗎?顯然不是。因為在鏡子中看東西是完全正常的事,再熟悉不過,通常根本談不上有誰會被濛騙。無疑,你要是個從來沒有見過鏡子的嬰兒或土人,站到鏡子前,你可能相當睏惑,甚至齣現視覺混亂。但我們其他人因此就該在這裏談論錯覺嗎?
評分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04年,其中雙方幾度停戰,最後斯巴達獲勝。這場戰爭結束瞭雅典的經典時代,結束瞭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瞭希臘的國傢。
評分五十年和平條約的簽訂,隻不過是交換瞭一紙關於“和平”的空文。雙方都沒有履行他們的諾言,誰也不願意交齣土地。在簽約後的幾年中,雖然沒有進行大的戰役,但違犯條約的事時有發生。
評分為瞭孩子.你一定要讀的一本書,每一位傢長和老師!
評分《命運的馴化:悲劇重生於技術精神》考察瞭西方文明試圖馴化命運的三種途徑:希臘悲劇文化對命運的英雄般的肯定,基督教對神聖天命的謙卑接受,現代技術社會對命運的“否棄”。在此背景下,作者認為技術的不可控性重新把悲劇的維度引入瞭我們的文化。通過對《解放瞭的普羅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亞》等古典悲劇,以及赫爾曼斯與維勒貝剋的悲劇小說的廣泛考察,作者清晰地闡發瞭當代視野中的悲劇觀,賦予諸如自由意誌、決定論和生命的偶然性等哲學論題以嶄新的光輝,為審視“悲劇重生於技術精神”提供瞭一種新穎獨特的視角。
評分她就是小豆豆,黑柳徹子,一個因淘氣,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