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看了很多家庭教育书籍却还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还是一大堆?
你也许千百次地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
殊不知,我们自己就是所有问题和所有答案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怎么爱却是一种智慧
给孩子良好的家教,是做父母的根本
《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还特别附赠作者设计的专利草稿纸,以纠正不良习惯,提高数学运算和绘图效率
本书作者结合自己在高校、在社会培训机构、在家教中对教育乱象的综合认识,提炼出多年工作笔记中的精华,比如:“我们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在爱自己”、“我们对孩子的纵容让孩子忘记了做孩子的本分,甚至是做人的本分”、“现在的孩子已经被色素、香精和防腐剂绑架,而帮凶正是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请家教的目的就是尽快摆脱家教”……同时佐以大量可操作性的实战技巧,很方便地“拿来”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同时让父母、家长和准父母们对自己身上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甚至是颠覆式的认识。
《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是中国一本以家庭教师独立视角创作的工作手记。作者以一个家庭教师亲历又旁观的视角告诉我们,为什么你看了很多家庭教育书却还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还是一大堆?你也许千百次地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殊不知,我们自己就是所有问题和所有答案。
现在,家庭教育的迷失、学校教育的虚伪和社会办学的逐利性质构成了很多乱象,人们不停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却始终找不到好的办法,或者说始终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于是只能选择麻木不仁和随波逐流。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成为极大的受害者。
《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从“我们将决定孩子的一切,其实也是决定我们自己的未来”出发,为家长们介绍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分析解决的办法,为家长细致地讲解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引导等各方面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希望广大为人父母的读者朋友能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一部献给天下所有父母的家庭教育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乎孩子命运的书。
李子沫,独立教育工作者,自由撰稿人,律师。2003年大学毕业后曾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后在国企任职培训。自2008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起密集在社会办学机构就职并担任多个孩子的家庭教师。10年的经验和思索并结合自身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使其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独特且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我有幸见证了《家教笔记》从积累到几易其稿的过程。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一个“爱”字,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国家、民族的爱。作为“李老师”的老师,作为一位母亲,欣慰之余,更多的可能还是感慨和反省。甚至,自己学生的作品都让我的工作和生活有了一些全新的视角。
——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作者的中学老师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很复杂,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仅仅 “迷失”二字就让我沉默了很久。书中的有些道理,李老师也和我们聊过,但当它们如此系统地展现在眼前的时候,白纸黑字带来了之前没有的震撼,这种震撼就像有一股力量在敲打我的脑壳和我的心。
—— 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也是作者的学生
我读到《家教笔记》书稿的时候,我的第二个孩子很快就要出生了。我也常常问自己:我要拿什么来教育我的孩子?尤其是面对如此嘈杂的大环境。也许书中提到的“心灵教育”、“内心的强大”和“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值得我去用心思考。在生活中,我和李老师是不需要说“谢谢”的朋友,但这二十几万字及其背后的很多心血让我心生敬意。教育孩子真的很不容易,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有同感。
—— 一位父亲,作者的朋友
自序 我们自己是所有问题的原因和所有问题的答案
前言 为了孩子那明亮的双眸
人物速描
第一篇 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
开篇 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孩子是种什么生物——教育从了解开始
做人的起点——在孩子心田播下灵魂的种子
懒与馋在孩子身上的“癌变”
画画不比“语数外”次要
孩子们所要面对的“中国式艺术”
我们把“天敌”带给了孩子
第二篇 一个独立教育工作者给你的育儿建议
开篇 “我要做李老师的儿子”
父母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
若想拯救孩子,必先拯救父亲
请管好我们的舌头——关于家庭教育中的语言
草稿纸上的关键词——回避不了的两性话题
从“孩子父母”到“学生家长”的角色转变
考试与分数——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HB”和“2B”有什么区别——关于文具和书籍的猫腻
孩子手机里的黄色图片——家庭教师的正反两面
第三篇 学校里的那些事儿
开篇 作业多不多—— 一个孩子写给《南方周末》的信
作业到底多不多?
看你会抄不会抄
85分,与优秀无关
是我喜欢?还是标准答案喜欢?
阿牛也可以爱上数学
家长会上都说些啥?
为什么三年级会出现大问题?
竞选值日班长
“很女”的体育课
尖叫保安室
第四篇 家里还能做些什么
开篇 看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迎接新年的
第一间教室出了什么问题?
家庭读书会——我能想到的最好建议
家庭读书示范——读《童年的玩与学》
数学能力也可以从生活中得来
礼貌和修养——最应该补习的科目
把爱和爱的能力传递给孩子
第五篇 班里的故事
开篇 文而结缘
会说话就会写作文
鸡毛掸子摩擦屁股
程程的烦恼
给每个孩子一个舞台
作文班的家长和家长会
偷麦穗的报应
第六篇 一点,再用心一点——分享我的其他经验
开篇 起跑线和时间表
社区教室的科学课
拿什么撬动数学
英语也在生活中
补遗篇
我对ADHD的理解——也来谈谈多动症
两个孩子的对比——我们制造了多少畸形的幼态持续
慢一点,等一等——由动车事故想到的
结语 仿佛一个人的战斗
我的新学生——“小山姆”
致谢及说明
自序我们自己是所有问题的原因和所有问题的答案
当我这个山寨老师被小圈子认可之后,几乎在每个有家长出现的场合,我都会被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结起来,无非两类,“为什么”和“怎么办”。
此时此刻,正有无数的家长朋友被这两类问题所困扰。我深深理解这种痛苦,并感同身受。但我更希望听到的是:“身为为父母,我的问题在哪里?”因为这是最接近改变的问题。
我在很多家庭的书架上都看到过形形色色的教育类书籍。可能你也会有同感:读过,也感慨过,但仅此而已——所有的问题还在那里,还要自己面对。为什么呢?依我看,一方面是心理上的惯性使然——我们很难因为看了几本书就“灵魂深处闹革命”,更深层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家庭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很难把别人的经验克隆在自己身上。有些书,貌似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办”,但只需用一句“我怎么才能把你说的这些用在我的孩子身上”就足以秒杀太多这个原则和那个理论。也就是说,那么多看上去美好的大而化之的东西其实和我们普通人鲜有交集,只是挂在别人树上的“果实”。
当然,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可能也不例外。所以,我依据20多年的学习经历和10年的工作实践,写在这本书里的所有文字都是在告诉大家,所有“为什么”的原因都在我们家长身上,都在以家长为主体的社会之中。多数时候,面对熟识的家长,我都屡屡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颜面而欲言又止,其实不客气地讲,孩子的问题九成以上都是父母和家庭一手造成的。
这本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向大家展示:我们确实有问题,只是我们自己往往意识不到。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反省和改变,有没有毅力去坚持做简单而正确的事情。解铃还须系铃人,所有“怎么办”的答案也都在我们每一位家长身上。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于:提醒家长朋友们更多地去做自己而不是去学别人,把改变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孝敬老人,一起运动,一起唱歌,一起做家务……
我最希望两种人能阅读这些文字:一是为人父母的,二是即将为人父母的。因为:我们自己是所有问题的原因和所有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决定孩子的一切,也将决定我们自己的未来。
这本《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的封面设计就自带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张扬,却能抓住眼球。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温润,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就让人心生亲近。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焦虑的部分。近年来,关于“鸡娃”、“内卷”、“教育焦虑”的话题层出不穷,身边不少朋友也陷入了教育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们这些“迷失”的父母量身打造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更接地气、更贴近普通中国家庭实际情况的家教经验,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理论。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或是和家长产生矛盾时,书中会给出怎样的具体方法?如何平衡学业压力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我想,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箱”,让父母在面对种种教育难题时,不再感到孤立无援,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重新找回育儿的信心和方向。
评分我怀揣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怀疑的心情翻开了《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首先,它的装帧就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风格,而是透着一股沉静的思考,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书中的内容。书名“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直接点破了当下许多家庭的痛点,也正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好,但“好”的标准是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教育理念、成功案例轰炸,反而容易感到无所适从。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理清思路,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孩子、也适合我们家庭的教育路径。我尤其看重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反思的视角,让我们跳出“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去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品格、兴趣、情感需求等等。如果书中能够分享一些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困境和解决思路,那将是对我巨大的启发。
评分《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这本书,从名字来看,就带着一种温暖而扎实的共鸣感。封面设计低调却有力量,那种温和的色彩搭配,仿佛在暗示着一种平和的育儿哲学。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身边的很多同龄人,包括我自己,在育儿的道路上,常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各种教育方法、成功学说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落到实处,并且对自家孩子有效的方法,却并不容易寻觅。我们仿佛在信息洪流中溺水,不知道该抓住哪一根救命稻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普适性、更贴近中国家庭实际的视角。比如,在面对孩子不愿意主动学习,或者沉迷于电子产品时,父母应该如何有效地沟通,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命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他们变成只会死记硬背的机器?这本书是否能给到一些切实可行、能够立即应用的“锦囊妙计”,让我们这些“迷失”的父母,能够重新找回方向,并建立起与孩子之间更健康、更信任的关系。
评分当我看到《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这个书名时,内心深处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它准确地捕捉到了当下许多中国父母的真实心境——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找不到出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是我喜欢的类型,简洁而有力量,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却能直接触及心灵。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深刻见解和实践指导。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探讨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如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如何平衡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真实意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过来人的智慧和真诚,为我们这些在教育路上感到困惑和迷茫的父母,提供一份详尽的“家教笔记”,让我们能够少走弯路,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找到属于我们自己家庭的育儿之道。
评分《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家教笔记》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许多为人父母的心坎,也包括我。它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力量,似乎在说,“我知道你现在可能正面临一些挑战”。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恰到好处,不张扬,却有一种沉稳的质感,仿佛是在提醒读者,教育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智慧的事情。我之所以会毫不犹豫地入手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教育的难题也接踵而至。从早期启蒙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眼下的学业压力,父母们似乎总是在各种信息和焦虑中摇摆。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维,更关注孩子的内在成长和幸福感。例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该如何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责备或包办?如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而不是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抵触情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能够触类旁通的家教方法,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也更有效地塑造自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那个值得信赖的伙伴,而不是那个令他们感到压力的“监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