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特点是多角度、具体而形象。本书的视角比较广,从多个方面为家长提供了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比如教孩子认识自我等,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家长忽略本书则涉及了这些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法。
此外,本书还单列出一章,为家长列出在培养孩子情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让家长的培养方法更加科学、准确。从小节内容上看,每一节都包括了一个小故事,生动具体,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能让家长快速理解问题并借鉴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法。
如今,人们对情商越来越重视,家长们也都在努力提高孩子的情商,希望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世界,有更美好的未来。本书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内容不仅涵盖了情商的重要性,还为家长阐述了如何教孩子认识自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等等。相信家长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提高孩子情商的科学方法。
柴一兵,资深编辑、自由撰稿人,曾在多家出版社从事家教类、健康类图书的策划编辑工作。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著作。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它不是一个线性的阅读体验,而是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情商提升手册”。我发现自己经常会翻到某一页,只为了解决我当下正在面对的某个突发状况。比如,当我的孩子和朋友发生争执,我不知道该如何介入才能不偏袒任何一方时,书中关于“冲突解决的第三方介入技巧”那一节简直是救命稻草。它强调的“中立调解人”角色,要求我们先让双方情绪稳定,然后引导他们去陈述各自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急于评判谁对谁错。更妙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的“情绪地图”或“解决问题流程图”,把抽象的沟通技巧变成了具体的视觉工具。这对于那些不太擅长深度交谈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工具无缝结合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知行合一”的难度。我甚至发现,在和配偶沟通出现分歧时,我也会不自觉地运用书里教的那些“积极倾听”的技巧,可以说,全家人的沟通质量都在悄悄提升。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远的触动,在于它对“同理心”的深度挖掘。我们常说要教孩子同理心,但很多人只停留在“要学会换位思考”的口号上。这本书却详细拆解了“同理心”的三个层次:感知他人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以及做出恰当的回应。它用很多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举例,比如,为什么孩子看到别人受伤会哭,但看到别人得到奖励却表现得无动于衷。作者解释说,这可能不是孩子冷漠,而是他们尚未建立起“为他人成功而感到喜悦”的社会情感联结。书中提出了一种“连接练习”,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享自己一天中经历的微小情绪波动,无论好坏,让孩子看到成人也是一个有情绪的复杂个体。这种“先展现,再要求”的教育方式,让我明白了,培养孩子的情商,首先得是一个真诚、愿意自我暴露的父母。它不是一套教条,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让我更加关注情感的流动性,而非表面的乖巧听话。
评分我欣赏这本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但行文却没有任何学究气。它清晰地指出了当前社会对儿童情商教育的一些误区,比如把“不哭闹”等同于“情绪管理得当”,或者把“高情商”等同于“八面玲珑的社交高手”。作者强调,真正高情商的孩子,是那些内心拥有强大自我接纳能力和边界感的人。书中关于“边界设定”的部分尤为重要,它教会了我如何清晰地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比如打人、说谎),但同时保证,即使孩子犯了错,父母对他的爱和接纳是无条件的。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教育哲学,极大地减少了孩子因害怕惩罚而产生的防御性行为。读完这本书,我不再焦虑于我的孩子是否比邻居家的小孩更外向、更会说话,而是更专注于他是否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有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既保护好自己,又能真诚地与他人相处。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投资。
评分这本关于儿童情商培养的书,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简直是一剂及时雨。我一直觉得,比起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知识点,情商才是决定孩子未来幸福和成功的关键。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给我一堆空洞的理论,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接地气、实操性极强的“工具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识别与命名”的那一章,它用生动的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引导孩子把那些模糊的“不开心”具体化为“沮丧”、“委屈”或者“嫉妒”。以前我总是在孩子哭闹时手足无措,只会简单粗暴地制止,现在我能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说:“我看到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积木倒了,是吗?” 这种“看见”和“确认”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从而更容易接受下一步的引导。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比如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常见情绪挑战都有细致的区分和不同的应对策略,这让我觉得作者非常了解儿童心理的复杂性,而不是一概而论。这本书不仅是教孩子,更是“重塑”了我的育儿观,让我从一个只关注成绩的“监工”,变成了一个愿意倾听和陪伴的“教练”。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视角转换得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典型的教育类书籍,堆砌着各种心理学术语,读起来晦涩难懂。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睿智幽默的邻家阿姨,用她走过的弯路和成功经验,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于“挫折教育”的探讨,就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总害怕孩子受一点委屈,恨不得把所有荆棘都替他扫平。但这本书指出,过度保护恰恰剥夺了孩子发展韧性的机会。它不是鼓励你去故意制造困难,而是教你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适当地“后退一步”,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解决方案。我尝试了书中推荐的“提问式引导”,比如,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闷闷不乐时,我没有急着安慰说“没关系,下次会好的”,而是问他:“这次考试你觉得哪个部分最让你觉得有挑战性?我们来分析一下,下次可以怎样更充分地准备?” 这种方式一下子就把焦点从“结果的失败”转移到了“过程的改进”上,孩子自己找出了问题所在,那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任何夸奖都比不上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父母掌握了持续培养孩子能力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