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精品医书三种:中医历代医论选

王新华精品医书三种:中医历代医论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新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论
  • 历代
  • 选集
  • 王新华
  • 医学
  • 经典
  • 中医理论
  • 医史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7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191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王新华精品医书三种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8
字数:8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新华精品医书三种:中医历代医论选》是在查阅了大量中医古籍的基础上,选摘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医话文章。是继《中医历代医论选》后的第二部中医文选本。《王新华精品医书三种:中医历代医论选所选内容皆为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研究的精辟论说,或陈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独特见解,以及临证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结晶。

目录

第一章 脏腑学说第一节 综述脏腑的解剖位置脏腑记叙体表部位与脏气经脉的关系脏腑相通论脏腑功能及其与组织器官的联系五脏与躯体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一)五脏与躯体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二)脏腑病机脏气有强弱,禀赋有阴阳人身阴阳体用论体质有阴脏阳脏平脏之分体质有寒热燥湿之分第二节 心与脑人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脑与肾的关系脑气不足(复视)治在肝真心痛证治厥心痛证治血瘀胸痛证治心痹证治胸痹的病机胸痹与胸痞的鉴别胸痹证治癫狂痫的鉴别癫狂痫的病因与治法怔忡惊悸恐惧健忘烦躁宗气动概述怔忡惊恐的病机与治法健忘的病机与治疗原则健忘的病机与治疗方法心血(阴)虚不得卧心气(阳)虚不得卧心肾不交不得寐心肾不交论第三节 肝与 肾乙癸同源论肝气肝火肝风的病机与治疗原则肝气证治肝火证治肝风证治眩晕证治治肝三十法平肝即舒肝,非伐肝说论肝无补法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证治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论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论左右偏胜说淋浊证治小便不通由于命门火衰遗尿必须治肺肾遗精由于心病遗精证治欲不可遏,法宜疏肝健脾阳痿因于失志阳痿证治脾肾互补论论天癸非精血第四节 脾与胃脾胃的功能与病因病机脾胃与心肝肺肾相关的发病原理饮食劳倦论论脾胃的功能与病变论东垣《脾胃论》脾胃分治(一)脾胃分治(二)……第二章 经络学说第三章 气血津液学说第四章 病因学说第五章 四诊八纲学说第六章 治疗学说第七章 方剂药物总论第八章 各科证治总论附录

精彩书摘

  痢疾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盖尝推原其故: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荣卫充焉。大肠者,肺之腑,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人,故为痢疾。大凡伤热则为赤,伤冷则为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羹汁,冷热交并则赤白兼下。或饮冷酒物,恣情房室,劳伤精血,而成久毒痢者。虽可因证辨治,然常叹世人初感此病,往往用罂粟壳、石榴皮、诃子、肉豆蔻辈以止涩之。殊不知痢疾多因饮食停滞于肠胃所致,倘不先以巴豆等剂,推其积滞,逐其邪秽,鲜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赢弱者。余每遇此证,必先导涤肠胃,次正根本,然后辨其风冷暑湿而为治法。故伤热而赤者清之,伤冷而白者温之,伤风而纯下清血者祛逐之,伤湿而下如豆羹汁者分利之。又如冷热交并者,则温凉以调之,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之。夫如是药无不应,而疾无不愈者。然又当观脉之虚实如何。如下利脉微小者生,脉浮洪者难治。肠澼频下脓血者,脉宜滑大,若弦急者必死。又身寒则生,身热则死。苟临病之际,由此验治,万不失一矣。(《济生方》)  痢疾的治法与用药  痢是湿热及食积,治者别赤、白、青、黄、黑五色,以属五脏。白者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治法泻肠胃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积滞,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下后未愈,随证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痢多属热,然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方用黄芩(炒)、黄连(炒)各五分,白芍药(炒)二钱。已上三药,乃痢疾之必用者。木香、积壳(炒)各五分,甘草(炙)三分,槟榔一钱,姜水煎服。若腹痛加当归一钱五分,缩砂一钱,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  若后重加滑石(炒)五分,再加枳壳、槟榔、芍药、条芩各五分。  若白痢,加白术、白茯苓、滑石(炒)、陈皮各一钱。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兼食积,加山楂、枳实各一钱。  若红痢,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  若红白相杂,加川芎、当归、桃仁各一钱五分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术各一钱五分以理气。有余食积者,加山楂、枳实以消导。  若白痢久,胃弱气虚,或下后未愈,去槟榔、枳壳,减芩、连、芍药各七分,加白术一钱五分,黄芪、陈皮、茯苓各一钱,缩砂、干姜(炙)各五分。  若红痢久,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减黄芩、黄连各五分,加当归、川芎、熟地、阿胶、陈皮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  ……

前言/序言


《经典中医入门:从源头探寻智慧》 本书并非收录某一特定作者的特定医书,而是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深化中医理论理解的从业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路径。我们从源头出发,追溯中医最古老、最根本的理论体系,力求剥离繁杂的现代解读,回归经典,还原中医的本来面貌。 第一部分:阴阳五行——中医的宇宙观与生命观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而阴阳五行便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气。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核心概念,并非简单罗列“木生火,火生土”等相互关系,而是着重阐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宇宙运行规律以及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阴阳的辩证统一: 我们将详细探讨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属性。例如,为何昼为阳,夜为阴?为何人体表面为阳,内部为阴?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让读者体会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普遍性和动态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阴阳失调所致的疾病,如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理解其病理机制,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基础。 五行的生克制化与相乘相侮: 五行并非简单的五种物质,而是对自然界和人体各种事物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概括。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五行的“生”(促进、滋生)与“克”(制约、抑制)的关系,并阐释“制化”(制约与生成相结合)的动态平衡。我们将详细解读五行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忧、恐)、五味(酸、苦、甘、辛、咸)等对应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中的互动。例如,为何“怒伤肝”?为何“思伤脾”?通过对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深刻理解,读者将能够初步掌握中医辨别病因、分析病情的思维框架。 阴阳五行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展示阴阳五行理论如何贯穿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之中。例如,观察面色(五色对应五行),聆听声音(五音对应五脏),询问情志(五志对应五行),触诊脉象(脉象的浮沉滑数与阴阳虚实),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指导。在治疗上,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阴阳五行的偏盛偏衰来制定治疗原则,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如何通过五行配穴、五味调食等方法来调整机体平衡。 第二部分:精气血津液——人体生命物质的奥秘 如果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框架,那么精、气、血、津液便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些基本物质的来源、生成、功能以及相互关系,揭示中医对人体生命物质的精妙认识。 气的生成与运行: 我们将从“先天之气”(肾精所化)与“后天之气”(水谷之气与清气)两个层面,详细阐述气的生成过程。我们将探讨气的不同功能,如推动作用(推动血液运行、推动津液输布)、温煦作用(维持体温)、防御作用(抵御外邪)、固摄作用(防止精、血、尿、便滑脱)。通过对气虚、气滞、气逆等病证的分析,读者将能理解气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 血的生成、运行与功能: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血的生成与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密切关系,以及血在脉中的运行规律。我们将重点讲解血的濡养作用(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以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对血虚、血瘀、出血等病证的探讨,将帮助读者理解血液病变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津液作为人体内正常的液体,其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我们将详细讲解津液的组成,其滋润、营养、滑利等功能,以及津液不足(如口渴、便秘)或津液代谢失常(如水肿)的病理表现。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本部分将强调这四种基本物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例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精生血”、“气足则血行”等重要论断,将通过具体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这种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脏腑生理与病理——人体功能单元的智慧 中医的脏腑理论,是对人体各器官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性认识,远不止于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藏象学说: 我们将详细讲解“藏象学说”,即脏腑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其形体,更体现在其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反映。例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疏泄,其生在于怒;脾主运化,其窍在于口;肺主气,其华在毛;肾藏精,其窍在于二阴。我们将通过具体事例,阐释脏腑功能紊乱时,如何在外部表现出来,从而为诊断提供线索。 六腑的传化与糟粕排出: 相较于五脏的“藏”与“不泻”,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与“化”。我们将详细解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小肠主化物、大肠主传导、胆主决断、膀胱主贮尿与排尿等功能。理解六腑的传导功能异常,对于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至关重要。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脏腑之间并非各自独立,而是通过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子母”、“表里”、“相生”、“相克”等脏腑间的病理传变关系。例如,肝郁导致脾虚,心火亢盛影响肾水等,这些都将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来阐明,帮助读者建立整体观。 第四部分:经络学说——人体生命信息的通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感应邪正的通路。本部分将深入解读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我们将详细介绍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以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归经和功能。我们将重点讲解经络的“行血气”、“营周不息”的作用,以及其作为人体生命信息传递的枢纽地位。 经络与脏腑、肢体的联系: 本部分将通过具体经络的循行路线,展示其如何与特定的脏腑和肢体部位相联系。例如,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如何分布于四肢,又如何与内脏相连,从而理解“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 经络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经络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邪气侵袭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在治疗上,我们将重点讲解针灸、推拿等疗法如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第五部分: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中医认识与解决疾病的智慧 本部分将回归到中医认识和解决疾病的根本方法论,引导读者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模式。 病因的分类与机制: 我们将深入剖析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伤等内外致病因素,并详细阐述它们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的。 病机的阐释: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本部分将重点阐释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功能紊乱等基本病机,并结合具体病证,分析其病机演变过程。 辨证论治的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我们将详细讲解“辨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病因、病程)和“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则、治法、方药)。我们将通过经典的辨证案例,展示如何从复杂多变的病情中,抓住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书特色: 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度: 不同于碎片化的知识点罗列,本书力求建立一个完整、严谨的中医理论体系。 回归经典,去伪存真: 借鉴历代医家对经典的解读,但更侧重于理论本身的阐释,避免过度现代化的、可能偏离原意的演绎。 语言通俗易懂,例证丰富: 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帮助读者克服理解上的障碍。 注重实践指导性: 理论的讲解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让读者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初步掌握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士,无论是初学者希望建立扎实的基础,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希望深化理解,都能从中获益。它将带领您开启一段探索中医智慧的奇妙旅程,领略古老医学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医的理论发展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资料零散,难以系统地梳理。这次有幸读到《中医历代医论选》,真是太及时了。它就像一个宝藏,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医家对中医核心概念的阐述一一呈现。从《内经》的精深思想,到金元四大家的创新突破,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崛起,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每篇文章的选材都非常精炼,点出了该医家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观点。阅读的时候,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医家对话,感受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洞察力。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论述,比如关于“气”、“血”、“阴阳”、“五行”的阐释,虽然年代久远,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至今仍未过时。书中对这些论述的解读也相当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辅以必要的注释和解读,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能够帮助理解那些古奥的文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医家学术思想的梳理,能够清晰地看到同一概念在不同时代是如何被理解和发展的,这种纵向的对比非常有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我在学习中医道路上遇到的一本宝典,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医理论感兴趣的同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感觉现有的教材和知识体系有时显得不够用。这时候,回溯中医经典的深刻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历代医论选》正是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医智慧宝库的大门。书中的选文,涵盖了从战国到清代的各个时期,几乎是将中医理论发展的精华提炼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阐述。从早期的“辨证”雏形,到后来的“论治”体系的完善,这本书通过不同医家的论述,展现了这个伟大思想的演变过程。读到那些经典论述,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临床上遇到的具体病例,然后尝试用古人的智慧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书中有些论述虽然语言古朴,但其蕴含的道理却异常深刻,对现代临床仍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还渗透着一种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作为一门“仁学”的本质。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深化中医理论理解、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的同行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抱着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毕竟“精品医书”和“历代医论选”这样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觉得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章,而是精心挑选了那些真正能够代表中医发展脉络的关键医论。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佳酿,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风味。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病因病机”的论述部分,不同时代的医家对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侧重外感,有的侧重内伤,有的则强调情志失调。这些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恰恰展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书中的编者似乎对每一篇选文都有深入的研究,不仅收录了原文,还附带了一些简练但切要的介绍,点明了该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流派以及其论述的重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这些背景信息,很多古老的论述会显得晦涩难懂。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比较人性化,字迹清晰,阅读起来不费眼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治法”的选文,看到历代医家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机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真是受益匪浅。感觉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医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理论根基。《中医历代医论选》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直接搬出了历代名医的经典论述,让我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原始、最纯粹的中医思想。这本书的选材非常考究,每一篇文章都堪称中医理论史上的瑰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养生”和“治未病”的论述,那些古人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调养身体的智慧,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来自历史深处的宁静与力量。书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虽然语言上可能有些古老,但其核心思想却很容易理解,而且常常能引发我自己的思考。例如,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让我更加意识到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文章罗列出来,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和简明的导读,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走进中医的殿堂。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医理论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精品”二字吸引的。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着孜孜不求的学者,我一直在寻找那些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中医历代医论选》满足了我对“精品”的期待。它所选取的医论,涵盖了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学派,堪称一部中医理论史的缩影。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温病学说”的发展。从早期对“伤寒”和“温病”的区分,到后期温病学说的独立成篇,这本书通过不同医家的论述,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一重要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梳理方式,对于理解中医理论的演进和发展非常有帮助。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了文章,而是通过对每篇选文的简要介绍,点明了该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贡献以及其论述的重点。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阐释,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不同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集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鼓励读者去批判性地思考,去联系临床实践,去探索中医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