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007-2014 煤层气井排采数据采集设施安装维护技术规范

NB/T 10007-2014 煤层气井排采数据采集设施安装维护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煤层气
  • 排采
  • 数据采集
  • 设施
  • 安装
  • 维护
  • 技术规范
  • NB/T 10007-2014
  • 工程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0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49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8
字数: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NB/T 10007—2014 煤层气井排采数据采集设施安装维护技术规范》规定了煤层气井排采数据采集仪表、设备的安装、线路敷设、仪表试验及采集设施的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井排采数据采集设施的安装与维护作业。

前言/序言


煤层气井排采数据采集设施安装维护技术规范(NB/T 10007-2014)相关主题的延伸与互补书籍推荐 一、 煤层气开采与地质基础理论研究 1. 《煤层气储层评价与渗流理论基础》 内容侧重: 本书深入探讨煤层气赋存的地质条件、储层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吸附性)的精确测定方法。重点阐述气体在煤层中的多相流(吸附-扩散-渗流)机制,以及不同地质构造对排采效率的影响。 与“排采数据采集”的关系: 为理解和优化数据采集的参数选择、传感器布局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深入理解气体运移规律,才能有效解读采集到的压力、流量、瓦斯含量等数据,判断井筒状态的合理性。 目标读者: 煤层气地质工程师、储层评价专家、科研人员。 2. 《非常规天然气藏工程力学与地应力分析》 内容侧重: 专注于煤矿地应力场、水力压裂(如有)对煤层结构的影响。详细介绍应力敏感性对渗透率的影响模型,以及长期排采过程中井周岩体的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与“排采数据采集”的关系: 数据采集的长期目标之一是监测井筒安全和地层响应。本书提供了分析采集到的套压、井底流压变化背后力学机制的工具,例如,通过压力恢复曲线分析地应力变化对可采储量的影响。 目标读者: 油气藏数值模拟工程师、矿山压力监测与控制专业人员。 二、 智能矿山与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 3. 《工业物联网(IIoT)在油气田自动化中的应用》 内容侧重: 本书聚焦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自动化、数字化转型。详细介绍 IIoT 架构(边缘计算、云计算、数据中台)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中的具体实现。涵盖无线通信技术(如LoRaWAN, 5G)在复杂井场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与抗干扰措施。 与“排采数据采集设施”的关系: 这是对“技术规范”中数据采集硬件和通信部分的技术升级和扩展。规范可能侧重于基础数据传输,而本书则深入探讨了现代高带宽、低延迟的智能监控平台构建方法。 目标读者: 自动化工程师、IT架构师、油气田数字化转型项目管理者。 4. 《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与安装标准解析(针对高瓦斯环境)》 内容侧重: 鉴于煤层气井排采设施(特别是监测和控制设备)常处于高瓦斯、高湿、易燃易爆环境中,本书严格依据国家及行业防爆标准(如Ex d, Ex i等)讲解设备的选型原则、接线工艺、接地要求和定期检测流程。 与“安装维护技术规范”的关系: 规范强调数据采集设施的安装,本书则聚焦于确保这些设施在危险区域安全运行的关键电气安全要求,是安装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部分。 目标读者: 防爆电气工程师、设备采购与质检人员、安全监察部门。 三、 气体分离、净化与外输工程 5. 《煤层气地面集输系统设计与优化》 内容侧重: 本书主要关注从单井头汇集的气体(通常含有伴生气体、水分和杂质)到地面站的处理过程。包括压缩机选型、水分脱除(干燥技术)、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的净化工艺,以及管道运输的安全设计。 与“排采数据采集”的关系: 排采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利用气体。数据采集系统持续向地面站提供井口压力和流量数据,这些数据是精确计算集输站压缩负荷和净化设备运行参数的基础。本书为数据应用端提供了场景。 目标读者: 气田地面工程设计师、集输站运行维护工程师、天然气净化技术人员。 四、 井筒完整性与长期监测技术 6. 《油气井筒完整性监测与腐蚀防护技术》 内容侧重: 针对煤层气井可能长期存在的高矿化度地下水和腐蚀性气体(如H2S),本书详细介绍水泥环完整性测试(如声波测井技术)、套管完整性检测(如涡流检测)以及阴极保护和缓蚀剂在井下管柱中的应用。 与“安装维护技术规范”的关系: 规范关注数据采集设施的安装,而本书关注的是支撑数据采集的物理基础——井筒本身的健康状态。长期压力和流量数据的异常波动往往预示着井筒的完整性可能出现问题(如套管腐蚀或窜流)。 目标读者: 完井工程师、井下作业专家、管道腐蚀防护工程师。 五、 运营与维护:高级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 7. 《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预测性维护(PdM)》 内容侧重: 摒弃传统的定期维护模式,转向基于传感器数据分析的预测性维护。内容包括振动分析、热成像检测在关键机械设备(如增压泵、压缩机)上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历史数据建立设备健康指标模型。 与“维护技术规范”的关系: 规范提供了维护的“应做之事”。本书则提供了“如何更高效地进行维护”。通过对采集设施(如传感器、变送器)自身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采集系统的自我诊断和预警,从而减少停机时间。 目标读者: 设备维护经理、可靠性工程师、数据驱动的维修团队。 总结: 上述书籍涵盖了从煤层气形成机理、井筒力学环境、先进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到气体处理和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多个维度,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煤层气排采工程技术体系,是理解和超越《煤层气井排采数据采集设施安装维护技术规范》(NB/T 10007-2014)所需知识框架的有力补充。阅读这些书籍,不仅能掌握规范的具体操作要求,更能深入理解数据采集背后的工程目的和技术趋势。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操作手册,它更像是一份行业标准化的“宣言”。它所确立的数据采集和维护标准,实际上是在为整个煤层气开采的智能化和数据驱动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统一标准,有效地降低了不同施工队伍之间因操作差异带来的系统兼容性风险,这对于大型能源企业的长期资产管理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系统性贡献。我个人认为,对于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以及工程监理方来说,这本书不应该只是被“参考”,而应该是被“对标”。它所倡导的“一次安装到位、长期稳定运行”的理念,是对传统“修修补补”运维模式的有力挑战。阅读它,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一种行业对高质量工程交付的集体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非常“务实”,它几乎摒弃了所有可以被视为是文学性的修饰,直击问题的核心。行文简洁有力,充满了指令性和规范性,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和执行操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我花了些时间对比了书中对不同类型仪表接线标准的描述,发现它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的无二义性。例如,对于防爆区域的电缆穿线盒的密封要求,它不仅指明了防护等级,还细化到了扭矩要求和防腐蚀涂层的涂抹标准,这在以往阅读的其他规范中是很少见的详尽。这种“不留死角”的写作态度,反映了编制者对潜在工程风险的深刻洞察。读起来虽然没有太多轻松感,但每读完一个段落,都能明确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种清晰度,比任何冗长的背景介绍都更有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现场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一本技术规范的实用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罗列了多少条条框框,更关键的是它能否真正指导实践,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痛点。这本书在结构逻辑上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递进关系。它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控制逻辑,而是先从基础的设备选型、安装环境的勘测要求入手,层层深入到数据传输协议和后期的系统联调测试。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异常数据预警阈值设定”那一章节的论述,它没有采用一刀切的绝对数值,而是提供了基于不同地质条件和生产阶段的参考范围和调整思路,这才是真正体现了技术规范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很多旧的规范在面对新型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时显得力不从心,但这本书明显吸纳了最新的行业动态,使得其指导性在未来几年内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现场作业的安全性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有了更坚实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着微微的磨砂质地,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指尖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欣赏的是它的排版布局,每一页的行间距和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标注的技术图表和复杂的参数表格,也清晰明了,毫不拥挤。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关键术语的定义和解释,通常会用不同的字体或背景框突出显示,这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具书,让人愿意把它捧在手里,而不是仅仅把它放在书架上。从阅读的物理体验来说,它成功地将技术内容的严肃性与阅读体验的舒适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的尊重。我甚至觉得,即使不完全钻研技术细节,仅仅是翻阅这本实体书,都能感受到一种对行业标准的敬畏和对工程质量的追求。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信息检索的便利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优化。首先,目录的层级划分非常清晰,二级、三级标题的设置使得我能够快速定位到我感兴趣的特定操作流程,比如针对“远程诊断接口的定期校验流程”,我几乎是秒速找到了对应的章节。其次,书后附带的索引部分,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收录了技术术语,甚至连一些常见故障代码的关键词都被囊括其中,这对于故障排查时争分夺秒的现场工作至关重要。通常,技术规范的索引部分总是做得比较敷衍,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这表明编者深知,在实际应用中,查找信息的速度往往和信息本身的质量同等重要。它更像是一个被精心索引的数据库,而不是一本仅仅按顺序阅读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