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露天矿准轨铁路设计规范(GB 50512-2009) [Code for Design of Standard-gauge Railway of Metallrugical Open-pit M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露天矿准轨铁路设计规范(GB 50512-2009) [Code for Design of Standard-gauge Railway of Metallrugical Open-pit M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冶金
  • 露天矿
  • 准轨铁路
  • 设计规范
  • GB50512-2009
  • 铁路工程
  • 矿山铁路
  • 标准规范
  • 工程设计
  • 冶金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23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Standard-gauge Railway of Metallrugical Open-pit Min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露天矿准轨铁路设计规范(GB 50512-2009)》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冶金建设协会负责日常管理,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3.1 区间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3.2 车站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3.3 桥梁和隧道范围内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3.4 接轨与交叉

4 路基
4.1 一般规定
4.2 路基构造
4.3 路基排水
4.4 路基防护及加固

5 轨道
5.1 轨道类型
5.2 钢轨
5.3 轨枕
5.4 道床
5.5 道岔
5.6 轨道附属设备

6 桥梁与涵洞
6.1 一般规定
6.2 桥涵布置
6.3 孔径与净空
6.4 桥涵基础
6.5 导流构筑物及防护工程
6.6 安全设施

7 隧道
7.1 一般规定
7.2 隧道布置
7.3 防水与排水
7.4 通风与照明

8 站场及其设施
8.1 一般规定
8.2 线路间距和有效长度
8.3 货运设施
8.4 通勤设施

9 铁路房屋
10 接触网与照明
11 信号设施和通信设施
12 机务设备和车辆设备
13 给水排水
14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15 铁路用地
附录A 铁路限界
附录B 曲线线间距加宽值
附录C 矿山铁路活荷载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露天矿准轨铁路设计规范》(GB 50512-2009)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严格围绕该标准本身,不包含该标准以外的任何信息,并且力求详尽、专业。 --- 图书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冶金露天矿准轨铁路设计规范(GB 50512-2009) 标准编号:GB 50512-2009 标准名称:冶金露天矿准轨铁路设计规范 英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Standard-gauge Railway of Metallurgical Open-pit Mine 本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正式发布并实施。它系统、全面地规定了我国冶金行业露天矿山范围内准轨铁路工程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技术标准和工程要求。本规范的颁布与实施,旨在统一和规范冶金露天矿专用铁路的设计工作,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高效以及与矿区生产、生活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范的核心定位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的核心在于指导冶金露天矿山中,用于矿石、废石运输以及辅助材料、人员运输的准轨铁路(轨距1435mm)的设计工作。其适用范围明确覆盖了从矿区铁路网的总体规划布局,到线路的具体技术参数确定,再到关键结构工程的设计计算和材料选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规范针对的是冶金露天矿这一特定工业场景。此类铁路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露天采矿作业的特殊性,包括但不限于: 1. 动态环境适应性: 铁路必须适应大规模爆破、重型设备(如电铲、挖掘机、自卸卡车)作业带来的振动和潜在冲击。 2. 地形复杂性: 矿区铁路往往需要穿越陡峭的边坡、台阶、堆场以及高湿度的作业面。 3. 运输负荷的特殊性: 运输的物料多为高密度、大载重的矿石,对线路的承载能力和动力学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 4. 与生产系统的集成: 铁路的布设必须与矿坑的开采境界、中转站、装载点以及排土场的作业流程紧密结合,确保采运环节的无缝衔接。 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架构 本规范按照铁路工程设计的内在逻辑顺序,将设计内容划分为若干关键章节,确保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 总则与术语 本章阐述了本规范制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如安全至上、经济合理、适应生产等)以及本规范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定义,为后续章节的技术规定奠定了基础。 二、 线路总体设计 这是铁路设计的起点,涉及对矿区铁路网络进行宏观规划: 1. 线路的制定与选择: 依据矿区总体规划、地质水文条件、矿石运输量和运营图,确定线路的走向、长度和布线方案。 2. 运输组织: 规定了不同运输量等级下,线路的通过能力设计原则。 3. 限制坡度与曲线: 详细规定了矿区准轨铁路在不同运营条件(如牵引质量、列车长度)下,允许的最大纵坡度和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以保证机车的牵引性能和行车的平顺性。 三、 线路技术标准与限界 本部分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基石: 1. 基本设计速度: 根据矿区作业特点,规定了不同区段(如站线、正线、弯道)的设计运行速度。 2. 线路的平、纵、横断面设计要求: 对超高、加宽、缓和曲线等参数进行了量化规定。 3. 建筑限界与接触网(如适用)限界: 明确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过的净空尺寸,包括对沿线建筑物、设备、人员的最小安全距离要求。 四、 轨道结构设计 轨道是承载列车荷载的基础结构,本规范对此提出了严格要求: 1. 轨道结构形式的选择: 针对矿区复杂的受力环境和重载条件,规定了适用类型的轨道结构(如扣件系统、道岔类型)。 2. 轨型、轨重与扣件系统: 规定了设计中应采用的钢轨型号(例如,根据轮周荷载和轴重确定),以及对扣件系统抗拉、抗剪、耐磨损性能的要求。 3. 轨道基础设计: 详细说明了道床、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排水要求。对于重载的矿山重载线,对道床的结构强度、防沉降措施有专门规定。 五、 线路基础与路基工程 本章关注线路的支撑结构: 1. 路基设计: 规定了路基的横断面形式、压实度要求以及在软土地基、不良地质地段的处理措施。 2. 边坡稳定与防护: 针对露天矿区常见的陡峭边坡和爆破影响区,提出了边坡的稳定计算方法和防护工程的设计要求,包括护坡、挡墙等。 3. 排水工程: 考虑到矿区雨水径流大、易形成积水,对纵向排水沟、横向截水设施的设计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以防范水害对路基和道床的侵蚀与破坏。 六、 桥涵与隧道工程 当线路需要跨越障碍或穿过山体时,桥涵和隧道是关键结构: 1. 活载与永久荷载标准: 明确了设计中应考虑的铁路列车活载标准(通常采用高标准的活载模型以适应矿山重载),以及设备自重、风荷载、地震作用等。 2. 桥梁结构设计: 规定了梁、墩、台的设计规范,包括对混凝土和钢结构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特别是对于重载线路,对桥梁的抗疲劳性能有明确指标。 3. 隧道设计: 涉及对围岩分类、支护结构设计、二次衬砌要求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的规定。 七、 站场与附属工程设计 本章涉及铁路的运营节点和支持系统: 1. 站线布置: 规定了装载站、卸载站、中转站、段管站的合理功能划分和站线的数量、长度设计。 2. 道岔设计: 针对高频次、重载的运营特点,规定了道岔的选择标准(如密贴、岔心钝角等),以保证转线上线路的平顺性和可靠性。 3. 信号与通信: 规定了保障矿区铁路调车作业和列车闭塞运行所需的信号系统配置标准,以及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要求。 4. 电力、接触网与接触网的特殊考虑(如适用): 规定了电气化线路的设计参数,或者内燃机车牵引下的通风与安全措施。 规范的意义 《冶金露天矿准轨铁路设计规范》(GB 50512-2009)是指导我国冶金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技术文件。它不仅整合了国内冶金铁路的实践经验,也参考了国际上先进的铁路设计理念,确保了新建和改建的矿山铁路在设计阶段就具备了高承载力、高可靠性和长使用寿命的特性,为保障国家冶金行业稳定高效的原料供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这本书可以说是“毫无趣味”的。它没有情节,没有人物,甚至没有可以引起情感共鸣的描述。但如果转换到工业标准的评估体系下,它无疑是一部典范之作。它的结构严谨得令人发指,从总则到各个具体构件的设计要求,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体现了中国在特定工业基础设施设计上的标准化努力。我能想象到,在无数个项目现场,工程师们正是依据这本书中的条文进行决策和验收的。这种“不容犯错”的基调,使得全书的语言都显得异常的冷静和客观。它不是在“解释”什么,而是在“规定”什么。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的同行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对于渴望拓宽知识边界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堵由专业术语砌成的坚固高墙。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老实说,对我一个完全不了解冶金行业或者铁路工程的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现代工业设计美学或者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书籍,结果不小心翻到了这本“规范”。一开始,我被那厚重的标题震慑住了,什么“准轨铁路设计规范”,听起来就充满了严谨和枯燥。然而,越往后看,虽然我一个字都看不懂那些技术术语——什么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道岔设计参数之类的——但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吸引力。它让我意识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钢铁和矿石背后,隐藏着多么精密和复杂的工程学。这本书体现的,不是文学的流畅,而是工程学的逻辑链条,每一个参数的设定都必须经过无数次计算和安全冗余的考量。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而非阅读材料,但这种“工具书”的本质,反而让我对制定这些规范的工程师们肃然起敬。这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它要求的是绝对的专注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否则,它就像一本加密文件一样,拒人于千里之外。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的期望值和实际接触到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启发思考、探讨宏观趋势的书籍,也许是关于中国基建如何走向世界的叙事,或者关于材料科学突破的科普。然而,这本《规范》完全是另一种存在。它的语言是命令式的、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它关注的是“如何做对”,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点完全集中在其应用层面,它为的是确保矿区铁路的安全性和效率最大化。我尝试在其中寻找任何可以引申到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理念,比如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或者减少能耗,但很快就被那些关于路基压实度、扣件系统强度的细节淹没了。这种专注于单一、特定场景的深度挖掘,虽然在专业领域价值无可估量,但对于寻求跨学科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显得异常封闭和专业化。它是一扇关着的门,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找到钥匙。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本身就在无声地诉说着其内容的份量。我并不是怀疑其重要性,而是这种重要性是如此垂直和深入,以至于普通读者只能望而却步。它像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具箱,里面的每一个工具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但如果你不是那个特定的“匠人”,这些工具对你来说就只是一堆冰冷的金属和塑料。我试图去理解那些关于线路坡度和纵断面图的章节,期待能找到某种普适性的交通组织逻辑,但很快发现,所有的设计都紧密地捆绑在了“冶金露天矿”这个特定的运行环境下——矿车装载量、物料特性、高强度运转周期等,这些都是我知识体系之外的变量。这本书与其说是供人阅读的,不如说是供人严格遵循的。它所承载的是将原材料安全高效地运送到加工环节的重任,其叙事逻辑是纯粹的功能主义。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普及,而是规则的构建。它详尽地规定了在特定地理和运营环境下,冶金露天矿区铁路应该具备的每一个细节标准。这种由国家层面制定的权威性,让这本书拥有了不容置疑的地位。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安全”的强调,虽然我理解不了具体的承载力计算,但那种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对人身和资产保护的重视,是跨越行业壁垒的。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完全是工程图纸的风格——清晰、简洁、缺乏修饰,一切以信息传达的效率为最高目标。这与我平时阅读的那些追求阅读体验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更像是一种法律文本,指导着工程师们在设计和施工中不能偏离的准绳。可以说,这本书是特定工业场景下“最优解”的集合,但这种最优解是基于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效率的权衡,而非美学的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