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维纶工厂设计规范(GB 50529-2009) [Code for Design of Vinylon Fiber Plan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维纶工厂设计规范(GB 50529-2009) [Code for Design of Vinylon Fiber Pla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维纶
  • 纤维
  • 工厂
  • 设计
  • 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529-2009
  • 化工
  • 工业
  • 工程
  • 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26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Vinylon Fiber Plan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维纶工厂设计规范(GB 50529-2009)》适用于以聚乙烯醇为原料,采用普通湿法和硼法纺丝工艺生产的维纶工厂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维纶工厂设计规范(GB 50529-2009)》不适用于以聚乙烯醇为原料,采用凝胶法纺丝工艺生产的维纶工厂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2009-12-01实施。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工艺
4 总平面设计
5 建筑、结构
6 给书排水
7 电气
8 自动控制和仪表
9 采暖和通风
10 动力
11 节约能源
12 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维纶工厂设计规范(GB 50529-2009)》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现代精细化工工艺与设备集成: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指南》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精细化工领域的前沿技术、核心工艺流程、关键设备选型与集成应用,旨在为化工行业的工程师、项目经理、研发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实践指导手册。在当前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资源效率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先进的工艺设计和集成化管理,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高效运行和环境友好。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到复杂多功能车间集成的全过程。我们摒弃了对单一、特定产品或工厂类型的过度聚焦,转而强调普适性的工程设计方法论和模块化集成思维。 第一部分:现代化工过程设计基础与优化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现代化工工厂设计的基础框架。内容首先回顾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PSM)体系的核心要求,特别是如何将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保护层分析(LOPA)等工具融入到设计初期阶段,以实现“设计即安全”的目标。 随后,我们详细阐述了反应工程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针对高选择性、高收率反应的反应器设计。重点分析了微反应器技术、固定床与流化床反应器的适用性比较,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优化反应过程中的传质与传热效率。这部分内容避免了特定纤维素衍生物或聚合物生产过程的细节,而是着眼于通用的反应单元设计原则。 在过程优化方面,本书引入了先进的过程控制(APC)理念,包括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应用场景及其在提高复杂多变量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优势。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实时数据分析和软测量技术,实现对关键质量参数的预测性控制,从而减少批次间的波动和能耗。 第二部分:关键单元操作的能效与环境友好型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化工生产中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最集中的单元操作——分离与纯化。我们系统地介绍了下一代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工程实现。 高效传质与分离技术: 重点分析了新型填料和塔内件的设计对精馏效率的影响,并详细对比了模拟移动床(SMB)在手性分离和复杂混合物分离中的应用潜力。特别强调了膜分离技术(如纳滤、渗透蒸发)在溶剂回收和废水处理中的集成方案,这些方案旨在替代或辅助传统的热力学分离过程,大幅降低蒸汽消耗。 热集成与余热回收: 深入探讨了化工装置的热网络设计,包括如何运用过程整合(Pinch Analysis)方法识别和实现最大限度的热量梯级利用。书中提供了多种先进的热交换器设计案例,例如紧凑型板式换热器在空间受限和温差不大的情况下的应用优势。我们着重于通用的热集成策略,而非某一特定化学过程的能源平衡计算。 溶剂选择与绿色化学: 讨论了化工行业向绿色溶剂转型的趋势。内容详细介绍了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如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萃取和反应介质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评估和选择具有低毒性、高可回收性的替代溶剂。 第三部分: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集成 随着工业4.0浪潮的推进,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工厂的运营水平和柔性。 过程自动化与集成控制: 本章深入讲解了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与安全仪表系统(SIS)的集成架构,强调了SIL等级验证在SIS设计中的关键性。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层次化、可扩展的自动化金字塔,以支持从现场层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层的数据流。 资产性能管理(APM)与预测性维护: 阐述了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如振动分析、红外热成像)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泵、压缩机、反应釜等关键设备的健康状态实时监测。内容侧重于基于工况的维护策略(CBM)的实施流程和效益评估,而非具体的设备制造标准。 数字孪生与工厂仿真: 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化工装置设计验证、操作员培训和工艺变更影响评估中的应用。通过高保真动态仿真模型,设计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提前发现潜在的动态耦合问题和控制回路冲突,极大地缩短了装置投产周期。 第四部分:可持续性工程与生命周期评估 在本书的收官部分,我们探讨了化工企业如何从宏观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工程应用: 详细介绍了ISO 14040系列标准在化工产品环境影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包括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到最终处置的“摇篮到坟墓”分析框架。本书提供的LCA案例聚焦于评估不同工艺路线对全球变暖潜力和酸化潜力的影响差异,指导设计者选择环境负荷更低的方案。 水资源循环利用与零液体排放(ZLD)系统: 针对水密集型化工生产的挑战,本章系统梳理了先进氧化工艺(AOPs)、膜生物反应器(MBR)等组合技术在处理高难度工业废水中的工程实践。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一个闭环的水系统,实现工业用水的最大化回用。 本质更安全(Inherently Safer Design, ISD)的系统化集成: ISD原则被视为未来化工安全设计的核心理念。本书将ISD分解为最小化、替代、缓和与简化四个维度,并通过多个工程案例展示如何在反应物、反应条件和设备布局层面系统地采纳ISD原则,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风险,而非仅仅依赖事后保护措施。 --- 总结: 本书力求提供一套现代化的、跨学科的化工工厂设计方法论,它整合了过程工程的深度、自动化控制的前沿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理念。全书的分析视角宏观且注重工程实践的通用性,旨在培养新一代化工工程师应对复杂、多目标优化挑战的能力,构建面向未来的、高度集成化和环境负责任的化工生产设施。本书不涉及特定化纤产品(如维纶)的生产工艺细节或其特定的设计规范要求。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本厚重的规范,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严苛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对生命和环境的庄严承诺。书中对于“三废”处理、防火防爆等级划分以及人员疏散通道的设计要求,都设置了极高的门槛。特别是关于特定化学品储存的隔离距离和通风换气次数的规定,细致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这充分反映了制定者对潜在事故可能性的充分预判。这种“宁可过度设计,绝不留有疏漏”的保守而审慎的态度,正是重工业领域安全文化的最佳体现。它迫使设计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将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放在不可动摇的首位。这种深植于规范骨子里的安全文化,是这本书最具价值的“隐形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有逻辑性,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规划到具体的设备选型和安全规范,几乎覆盖了一个维纶工厂从概念到投产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科学性,每当需要查阅某一特定领域,比如反应釜的设计参数或者废水处理的排放标准时,都能迅速定位到对应的章节。更难得的是,它在看似枯燥的规范条文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那些看似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背后,似乎能感受到历代工程师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的智慧和教训。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他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还隐约透露出“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深层原因。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实用价值和深度。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术语标准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在涉及高分子材料合成和特种纤维生产的领域,不同的工厂或设计院之间,对某些关键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可能存在细微差别,这在大型工程中是极其危险的隐患。然而,这本规范在这方面表现得极其专业和统一。它不仅提供了精确的中文术语定义,还附带了清晰的英文对照,这对于引入国际先进技术或与国际伙伴合作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执着,正是确保工程质量一致性和安全性的基石。我发现很多规范文档往往忽略了这一细节,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跨部门协作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术语上的统一无异于提供了一套可靠的“通用语言”,极大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沟通成本和潜在错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装订得结结实实,纸张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尤其是封面那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行业手册,而是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文件。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出色,图表和文字的穿插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规范性文件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我特别注意到其中的插图和流程图部分,线条清晰,标注详尽,即便是复杂的工艺流程也能被直观地展示出来,这对于理解设计意图来说至关重要。整体来说,作为一本国家标准,它在物理呈现上做到了无可挑剔,充分体现了国家标准应有的专业水准和对细节的关注。这种高品质的制作,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内容的专业性有了极高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适用性和前瞻性是另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尽管它是一份基于2009年发布的标准,但其中的一些基础原理和核心设计理念,如能效比的计算模型和基础的设备选型原则,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当然,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比如新型催化剂的应用或更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部分细节可能需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验证。但作为一本“奠基石”式的规范,它成功地为行业设定了一个高标准的基础框架。它教会了读者如何进行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裕度的设计,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远比单纯的参数复制要重要得多。因此,即使在今天,它依然是每一位新入职的化纤工程师或项目经理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是理解维纶生产工艺复杂性的必修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