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BB/T0052-2009) [Co-extrusion Films and Pouches for Liquid Milk for Package]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BB/T0052-2009) [Co-extrusion Films and Pouches for Liquid Milk for Packa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包装
  • 液态奶
  • 共挤膜
  • 包装标准
  • BB/T0052-2009
  • 食品包装
  • 塑料包装
  • 行业标准
  • 中国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31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Co-extrusion Films and Pouches for Liquid Milk for Packag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BB/T0052-2009)》由中国包装联合会提出,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山东新巨丰科技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彩华包装集团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爱克林(天津)有限公司、上海紫江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北京丹贝尔仪器有限公司起草。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产品分类
4 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前言/序言


《中华人名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BB/T0052-2009)》内容概述 本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BB/T0052-2009)》,是一项由国家确立的、用以规范我国液态奶包装材料——特别是采用共挤出技术制造的膜和袋——的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性文件。该标准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用于盛装液态乳制品的包装材料在保障食品安全、维持产品品质以及提升包装性能方面达到行业统一的先进水平。 一、 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定义 本标准明确界定了其适用范围,主要针对用于盛装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UHT)奶以及其他液态乳制品,如酸奶、乳饮料等,所采用的共挤出(Co-extrusion)工艺制成的软包装膜和袋。 标准对关键术语进行了严谨的界定,这对于理解后续的技术指标至关重要。其中,“共挤出膜”的定义强调了其结构的多层性,即通过不同树脂材料的共熔、共挤压,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组合的复合结构。对于“液态奶包装袋”的定义,则涉及了其最终的应用形态和物理结构特征。对这些术语的清晰界定,确保了标准在执行和理解上的一致性。 二、 质量要求与技术指标 这是标准最为核心的部分,它详细规定了液态奶包装膜和袋必须满足的各项性能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在灌装、运输和保质期内的表现。 1. 物理机械性能要求: 包装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是基础要求。标准对包装膜和袋的拉伸强度(纵向和横向)、断裂伸长率进行了规定。这些参数确保了在高速灌装设备上操作时材料不易破损,并在后续的搬运和堆码过程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2. 阻隔性能要求: 液态奶的保质期和风味保持,严重依赖于包装对外界气体的阻隔能力。标准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水蒸气透过率(WVTR): 限制水分蒸发,防止包装内容物失水,影响口感和浓度。 氧气透过率(OTR): 这是至关重要的指标。氧气是导致液态奶中脂类氧化、维生素降解和风味劣变的主要因素。本标准对不同结构和预期的保质期要求下的氧气阻隔性能设置了严格的上限值。通常,这要求共挤出结构中必须包含高效的阻隔层(如EVOH或高阻隔树脂层)。 3. 热封性能要求: 热封是形成最终包装的密封环节。标准对热封强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在规定的热封温度、压力和时间下,封口能够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被破坏,同时避免过度热封导致的材料损伤。同时,对“搭口”和“侧封”的强度也有具体规定。 4. 卫生与安全性要求(与食品接触相关): 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是首要前提。标准严格参照国家相关的食品接触材料卫生标准,对包装材料进行管控: 特定迁移量(Specific Migration Limits, SML): 限制包装材料中的特定化学物质(如单体、助剂、稳定剂等)向食品中的转移量,确保对人体健康无害。 高分子物质的总迁移量: 限制所有可溶出物总量,体现材料的整体纯净度。 感官指标: 要求包装材料在接触液态奶后,不得引起食品产生异味或异臭。 5. 结构与外观要求: 标准对共挤出膜的层数、各层厚度范围、内外表面状态(如平整度、无针孔、无分层现象)进行了规范,以保障后续印刷和灌装工艺的顺畅进行。 三、 试验方法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产品是否符合上述质量要求,标准详细规定了每一个测试指标所应采用的试验方法。这些方法通常参照或引用了国家标准(GB)或行业标准(BB)中已确立的、经过验证的测试程序。 例如,对于阻隔性能的测试,标准会指定采用具体的仪器(如氧气透过率测试仪)和操作规程,以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对于物理性能的测试,则会明确规定测试的速度、夹具的要求以及判定标准。 四、 检验规则 本章节规定了产品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的抽样方案、批次划分以及判定规则。 抽样程序: 明确了从成品批中抽取试样的数量和随机性要求。 检验项目: 区分了日常生产中必须进行的出厂检验项目(通常是关键的物理性能和外观检查)与需要定期进行的型式检验项目(涵盖所有性能指标,包括高要求的卫生和阻隔性能)。 判定标准: 规定了当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是进行返工、降级使用还是整批报废的处理原则。 五、 包装、运输和储存 为了维护包装材料在离开生产现场到最终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标准对后期的管理提出了要求: 包装要求: 规定了卷材或袋件的包装材料(如防潮内衬、外包装箱)应能有效保护产品免受物理损伤和环境污染。 运输要求: 强调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重压,确保温度和湿度在规定范围内。 储存要求: 明确了储存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范围,特别是对于含有高阻隔性树脂(如EVOH)的材料,需要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因为水分会显著降低其阻隔性能。 总结 《BB/T 0052-2009》作为我国液态奶包装领域的重要技术法规文件,其内容覆盖了从原材料的性能设计到最终成品交付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它通过设定严格的物理、阻隔和卫生指标,为乳制品企业选择安全可靠的共挤出包装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我国液态乳制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饮用安全。该标准的实施推动了国内共挤出包装技术的进步与规范化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液态奶共挤包装膜和包装袋的行业标准(BB/T 0052-2009)的标题着实让人感到一丝肃穆,毕竟“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这几个字摆在那里,分量不轻。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揣着一个非常具体的需求:我正在研究如何优化我们小作坊的鲜奶包装,希望找到一些关于材料兼容性、阻隔性能和实际操作层面的权威指导。然而,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更多是密密麻麻的术语和各种技术指标的罗列,比如拉伸强度、撕裂度、热封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对特定共挤层结构的详细要求。坦白说,对于一个侧重于实际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经营者来说,初读起来有点像在啃一块未经调味的硬骨头。它似乎完全聚焦于“标准”二字本身,而非如何将这些标准优雅地、经济地应用到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去。我期待的或许是更多关于新型环保材料替代方案的讨论,或是针对不同运输条件下的柔性包装设计案例分析,但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工程师在给同行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对于我这种渴望“接地气”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指引性略显不足,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查阅和解码的“技术圣经”,而不是一本可以快速吸收并付诸实践的指导手册。

评分

从专业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得近乎教条,这对于需要精准执行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优点,但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要点的管理者来说,则构成了阅读障碍。大量的引文、引用和参照标准,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碎片化,仿佛在阅读一个巨大的索引系统,而非一本连贯的专著。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清晰的“流程图”或者“决策树”来指导我如何根据不同的液态奶特性(比如酸度、脂肪含量)来选择最合适的共挤层组合比例,但书中更多的是对每种性能指标的量化定义和测试方法,缺少将这些孤立的指标整合起来形成一套优化策略的综合性指导。举个例子,它会告诉你A层的厚度不能超过X微米,B层的阻氧率必须达到Y,但它不会明确告诉我在面对一个高蛋白、低酸度的产品时,如何在不牺牲包装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调整C层(通常是粘合层或功能层)来最大化成本效益。这种“知识的原子化”使得知识的吸收成本非常高昂,需要读者具备深厚的化学和机械工程背景才能将其有效地串联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典型的国家标准范式,冷峻、精确,像一块打磨得毫无瑕疵的方形砖头,坚固但缺乏曲线美感。我原以为作为一本针对特定应用场景(液态奶)的包装标准,它会多少探讨一下消费者体验的侧面——毕竟,包装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饮用者。比如,开袋的便捷性、视觉上的吸引力,或者在货架期内包装的形态稳定性,这些都是影响产品成败的关键软性指标。然而,这些“人性化”的考量似乎被完全排除在了标准的核心讨论范围之外。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似乎只围绕着“确保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最低要求”这一核心目标,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围绕着物理和化学测试的安全边界展开。这让我想起一个场景:一位顶尖的建筑师被要求设计一座最坚固的防空洞,他会把所有精力放在钢筋混凝土的配比上,而忽略了洞内通风和采光。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我必须在掌握了这些“基石”知识后,再去寻找其他补充材料,去弥补标准在市场前沿动态和用户友好性方面的空白,这本书本身提供的有效信息输入,相对集中于“合规性”而非“竞争力”的构建。

评分

购买这本书,本质上是购买了一种“免责声明”和“合规保障”的凭证。在食品包装这个高度敏感的领域,任何一个小小的纰漏都可能导致产品召回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这份行业标准的主要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的安全边际和法律依据。我购买它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向潜在的审计方或合作方证明:“我们的包装设计是参照了国家认可的最高技术要求执行的。”然而,这种依赖性也带来了一种潜在的惰性。如果所有人都仅仅满足于“达到标准”,那么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就会被这个最低要求所束缚。我期望书中能有更多的内容去鼓励甚至“挑战”现有标准,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那些超越标准要求所带来的额外商业价值,或者探讨在特定新兴市场环境下,现有标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但这本书像一个沉默的守门人,负责检查进出的货物是否符合规定,却从不主动参与货物的创新和升级。它是一份必要的“基准线”,但绝非通往“卓越包装”的单行道,读者需要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标准之外的探索之中。

评分

阅读这本关于液态奶包装膜的规范时,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时效性和前瞻性。BB/T 0052-2009这个年份标志着它诞生于十多年前,在这个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是当“绿色包装”、“可降解性”和“减材化”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焦点时,这份标准似乎有些滞后于时代的步伐。我尝试着在其中寻找任何关于生物基塑料、完全可回收的多层结构设计或者更先进的阻隔技术(比如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论述,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展望性的附录也好。结果是,内容锁定在了那个时间点上主流的聚合物体系和成熟的共挤工艺上。这让我不禁思考,如果我严格按照这份2009年的标准来设计我的产品,我是否会无意中错失了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更具成本效益或环保优势的新技术路线?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对历史成熟技术的官方确认,而不是一份引领未来包装趋势的路线图。因此,它对于我们进行“未来投资”的决策参考价值打了折扣,它回答了“过去什么做法是正确的”,但对于“未来什么做法会更好”这个问题,它保持了沉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