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第1辑)

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炳啸 著,华炳啸 编
图书标签:
  • 公共治理
  • 政治传播
  • 传播学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
  • 媒介研究
  • 政府沟通
  • 社会治理
  • 中国政治
  • 公共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1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4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辑围绕“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政治传播的理论建构”“中国语境中的政治传播”“国际视野中的政治传播”“舆论监督与公共领域”“新媒体与政治传播”等议题,收录了俞可平、何增科、孙旭培、荆学民、周树智、华炳啸等作者的30多篇论文,着力开辟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交叉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作者简介

华炳啸,原名黄昀博,现任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从事政治学、宪法学、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政治传播理论研究。

目录

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俞可平】/3
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何增科】/10
论政治流通:建立一种研究政党体制的新视角【王长江】/19
论应急决策与政治传播【桂维民】/26
关于网络参与时代公共治理的若干思考【梁仲明】/31
论公共政治场域中的宪法治理与政治传播【华炳啸】/36

政治传播的理论建构
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的“主体”问题【荆学民】/55
我国政治传播结构对领导层的信息结构的影响【孙旭培】/64
多元共识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政治传播的视角【苏 颖】/77
范畴、系统、体系:危机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思考【来向武】/85

中国语境中的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白文刚】/97
广泛、自由、平等、有序:历史比较中的社会主义交往传播和国家建构【张纯厚】/105
论传播失灵与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治理困境【潘祥辉】/117
政治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性探析【王振亚 徐荣梅】/131
社会管理中的“宗教接力”【施惠玲】/142
中国民族认同的媒体构建
  ——对《人民日报》国庆头版的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1980-2011)【张萌萌】/149

国际视野中的政治传播
美国大众传媒参与影响政治的历史条件【刘中伟 李月军】/165
“危机”与“苦难”:《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笔下的近代中国【李 莉】/174
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公共化及其途径【李彦冰】/186
试论国际关系中的政治谣言【刘邦凡 刘 莹】/195

舆论监督与政治传播
论构建公共舆论监督体制【周树智】/203
中国宪法语境中的舆论监督含义探讨【李 洋】/214
地方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实用主义回应及其政治意蕴【耿国阶】/225
关于开展公民新闻研究的一些思考【张 羽】/240
公共空间中知识分子的意见表达:以《南方周末》(1996—2006)为例【张丕万】/247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呈现与公众认知
  ——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的实证研究【张 媛】/260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3U”原则与评估体系【柴巧霞】/273

新媒体与政治传播
2013年西安政务微博报告【韩 隽】/285
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影响作用研究:
  以温州“7?23”甬温线事件为例【张智新 李 瀛】/305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的困境与出路探析【金 毅 许鸿艳】/317
政府网站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罗宜虹】/325
网络公共危机演化机理及预警治理政策研究【章 领】/337

会议综述
破解公共治理中的政治传播问题
  ——“新改革时期的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张丕万 华炳啸】/349

书评
  优化执政党的传媒治理——《执政党的传媒治理》序【王长江】/361

稿约与论文规范/364

前言/序言


《国家之策:权力、信息与社会变迁的互动艺术》 引言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时代。个体与集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交织于权力运行的轨迹与信息传递的洪流之中。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政治传播则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塑造着公众认知、影响着政策走向、驱动着社会变革。本书《国家之策:权力、信息与社会变迁的互动艺术》正是对这一复杂而动态的时代图景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权力如何通过传播手段得以维系、拓展与转型,以及信息流动又如何反作用于权力结构和社会发展。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案例研究,而是从更为宏观和理论的视角,审视贯穿不同政治体系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规律,为理解当代治理的本质与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 第一部分: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与传播的赋能 第一章:权力本质的重塑:从强制到说服 本章首先追溯权力的历史演变,从早期基于血缘、地缘和武力的强制性权力,逐步过渡到现代社会中更为精细化、系统化的权力运作。重点探讨了权力不再仅仅是强制的压迫,而是更加依赖于合法性、社会同意和意识形态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本章深入分析政治传播在这一权力重塑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政治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发布的工具,而是成为权力主体进行合法性论证、议程设置、议题塑造以及争取社会支持的核心手段。我们将考察不同类型的权力主体(如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如何运用传播策略来确立和巩固其权威,以及这些策略如何随着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 第二章:信息流动的逻辑与权力的渗透 信息作为现代权力的重要载体和驱动力,其流动逻辑深刻影响着权力的运作。本章分析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路径、速度和影响范围,并考察权力主体如何试图控制、引导或利用这些信息流。我们将探讨“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等经典传播理论在理解权力与信息互动中的适用性,并进一步引入“网络化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等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流动特点。权力主体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等技术手段来影响公众舆论,又如何应对信息茧房、虚假信息等传播挑战,都将是本章探讨的重点。同时,本章也将审视信息流动中潜在的权力关系,例如媒体的垄断、信息不对称如何可能被滥用,以及信息自由流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 第三章:意识形态的生产与政治传播的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在维护和传播权力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深入探讨意识形态如何被生产、传播和内化,以及政治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我们将分析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等)如何通过政治传播活动来构建其话语体系、宣扬其核心价值观,并试图影响公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政治传播不仅仅是传播事实,更是通过叙事、隐喻、象征等方式来构建一种特定的现实认知,从而为现有权力结构提供合法性辩护,或挑战现有秩序。本章还将关注意识形态的变迁与重构,以及政治传播在其中扮演的“启蒙者”、“动员者”或“压制者”的多重角色。 第二部分:社会变迁的驱动力与政治传播的适应性 第四章:社会运动与群体动员:传播的组织与动员力量 社会运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引擎,而政治传播在社会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壮大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将分析政治传播如何成为社会运动组织者进行身份认同建构、集体行动动员、外部资源争取以及议题合法化传播的关键工具。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传播策略,如口号、标语、歌曲、艺术作品、集会游行等,如何有效地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扩大影响。同时,本章也将关注新媒体技术如何赋能社会运动,使其能够绕过传统媒体的限制,实现更广泛、更快速的动员。但同时,我们也会审视社会运动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如信息被压制、污名化,以及运动内部的传播分歧等。 第五章:公众舆论的形成与塑造:传播的反馈与引导机制 公众舆论是衡量民意、影响政策的重要力量。本章将深入探讨公众舆论是如何在政治传播的互动中形成、演变和被塑造的。我们将分析民意调查、焦点小组、媒体评论、社交媒体讨论等多种渠道如何反映和构成公众舆论,以及政治传播活动如何通过这些渠道来影响和引导舆论。本章将重点关注“回声室效应”、“过滤气泡”等新媒介现象对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政治传播者如何利用这些现象来巩固支持、分化对手。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公众舆论对权力运作的反作用,以及权力主体如何回应或操纵公众舆论。 第六章:文化认同的建构与传播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认同是构成社会凝聚力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石。本章将分析政治传播在文化认同的建构、维系和变迁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国家、民族、地域、社群等不同层面的文化认同如何通过政治传播活动得到强化或削弱。这包括对国家叙事的构建、对历史记忆的塑造、对传统文化的推广,以及对多元文化的接纳或排斥。政治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政策,更是通过叙事、符号、价值观等方式来塑造一个共享的文化图景,从而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本章也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文化认同的变迁如何影响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第三部分:治理模式的演进与传播的创新应用 第七章:电子治理与数字民主:传播技术的赋权与局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治理与数字民主的理念日益受到关注。本章将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例如通过在线政务服务、电子投票、公民参与平台等方式来提升治理效率和透明度。同时,本章也将深入分析数字传播技术在促进“数字民主”进程中的潜力和局限。我们既要看到技术赋能公民参与、提升决策科学性的潜力,也要警惕技术鸿沟、信息不对称、网络操纵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章将审视如何通过有效的数字传播策略来弥合数字鸿沟,保障信息公平,并构建更加包容和参与式的治理新模式。 第八章:危机传播与社会韧性:信息管理与信任重建 危机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还是社会动荡,都对社会治理能力构成严峻考验。本章将聚焦危机传播的复杂性,以及政治传播在危机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在危机时刻,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如何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公众情绪。本章将探讨有效的危机传播策略,包括透明的信息公开、权威的引导、谣言的澄清以及情感的安抚。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在危机中建立和重建公众信任的重要性,以及政治传播如何通过持续的沟通和负责任的行为来维系社会韧性。 第九章:国际政治传播与全球治理:信息时代的跨文化互动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政治传播成为影响全球格局、促进或阻碍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本章将分析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不同主体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运用传播策略来争取支持、塑造形象、推进议程。我们将探讨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对立、媒体偏见等因素如何影响国际政治传播的效果,以及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本章还将关注信息时代下,信息战、认知战等新型国际传播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来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和平与发展。 结论:通往未来治理的传播之路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勾勒出通往未来治理的传播之路。我们将强调,理解权力与信息传播的深刻互动,是应对当代社会复杂挑战的关键。未来的治理将更加依赖于开放、透明、包容的传播机制,以及能够有效连接政府、公民和多元社会力量的沟通渠道。政治传播不再仅仅是权力精英的工具,而是赋能公民、促进民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旨在为研究者、实践者和关注社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深刻的洞察,以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公正和富有韧性的社会。 结语 《国家之策:权力、信息与社会变迁的互动艺术》是一场关于现代社会核心运作逻辑的深度探索。它邀请读者一同审视权力在信息时代的转型,信息流动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与行动,以及政治传播如何在这一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希望能够启发更广泛的思考,共同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并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种深邃的靛蓝与烫金字体的结合,一下子就把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将是一场关于权力运作的深思之旅。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作者那如同老朋友般亲切却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立刻就将我牢牢地吸引住了。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模型,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公共事件入手,去剖析背后复杂交织的利益网络和传播机制。例如,书中对某个地方性政策制定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那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业外人士也能清晰地看到决策是如何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中最终定型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信息茧房”现象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上,更是深入挖掘了技术和社会结构如何共同催生了这种对社会共识的侵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每天接收到的那些“事实”,究竟有多少是经过了真正理性的过滤,又有多少是精心设计、投喂给我们的“指令”。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反思的冲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让抽象的治理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的研究员进行田野调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制造“认知冲突”——他会先抛出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然后用一系列无可辩驳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将这个观点彻底颠覆。比如,在讨论信息公开透明化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议题时,我原本笃定地认为“公开得越多越好”,但作者通过一个详尽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信息过载反而可能导致公众的“信任疲劳”甚至“反作用力”,即过度透明带来的反而是一种对治理能力的不信任感。这种对复杂性的坦然接受和深入挖掘,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成熟度。而且,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也极其精彩,他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而是深入剖析了制度移植的难度和水土不服的根源。这种既有宏大叙事,又不失微观细节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启发性,它成功地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定式,迫使我不断地修正自己对“好的治理”的定义。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刻意的疏离感,反而带着一种强烈的、近乎文学性的批判力度。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那些精确的名词和生动的比喻交织在一起,使得即便是探讨“算法伦理”这样前沿的话题,也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权力与媒体互动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讽刺感,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词汇,不动声色地揭示出权力运作中那些微妙的张力。比如,书中描述某个政府部门在危机公关时使用的“话术”,作者仅仅是将其并列陈述出来,但其内在的空洞和自洽,已经足够令人玩味和警惕。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大段的引文和数据图表被清晰地分隔开来,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思维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析世界,让我仿佛置身于决策者的核心圈,观察着信息的流动和权力的博弈,读完后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

评分

真正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是它所蕴含的“未来感”和“可行性建议”的平衡把握。在深度剖析了当前公共传播领域面临的诸多困境之后,作者并没有将读者完全抛入虚无的悲观情绪中,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可能的出路。这些建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现有制度和技术局限性的深刻理解后提出的“可操作性路径”。比如,作者针对如何重建社区层面的信任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小范围、高频次互动”的传播实验模型,并辅以详细的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分析。这对我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改变并非总需要自上而下的宏大改革,很多时候,真正的突破可能就潜藏在最基础的、被忽视的传播环节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看清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如何去行动”的内在动力。它让我意识到,作为信息接受者和参与者,我们手中的那份选择和反馈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赋权感。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方法论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他似乎对任何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论断都抱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执着地去寻找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沉默的声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传播渠道的细致分类和比较分析,他没有把所有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和信息属性,构建了一个精密的矩阵图。比如,他分析了某个特定群体如何通过加密的社交软件进行自发的信息组织,以及这种组织形态如何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构成了挑战。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出了我过去阅读的那些停留在“社交媒体改变一切”这种肤浅论断的著作。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心理学到符号学,他像一个高明的织工,将不同学科的丝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分析框架。这种综合性的视野,让我明白了公共治理绝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操作,而是一场涉及人性、技术、文化和历史的复杂博弈。读完之后,我对当前媒体生态中那些看似随机的舆论波动,有了一种全新的、结构性的理解,仿佛拨开了迷雾,看到了底层逻辑的运行轨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