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苑英华>史话》是关于典籍的信史、正史,而非戏说、演义。因此,每一种史话都是作者钩沉素隐、多方考证的结果,力求言之有据,资料准确,史实确凿,观点审慎;二是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文苑英华>史话》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典籍,通过典籍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相对于一般学术著作,它更强调通俗性和生动性,以史话的方式再现典籍历史,雅俗共赏,少长成宜。
作者简介
李致忠,北京昌平人。196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同年供职于国家图书馆,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考订、目录编制及目录学、书史、出版史等研究。著有《中国古代书籍史》《古书版本学概论》《宋版书叙录》《古书版本鉴定》《古代版印通论》《古籍版本知识500问》《三目类序释评》《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肩朴集》《昌平集》等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整理《筹海图编》《今言》《鄂尔泰年谱》等十种古籍,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等,在版本学、古典目录学、中国书史等领域有所建树,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另外还主持编辑《中华再造善本》等。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序
小引
第一章 《文苑英华》纂修的时代
第一节 《文苑英华》纂修的政治背景
一、“杯酒释兵权”
二、分治精锐禁军
三、以儒臣分治大藩
第二节 《文苑英华》纂修的文化背景
一、尊儒重教
二、勒石三诫
三、完善科举制度
第二章 《文苑英华》的纂修
第一节 《文苑英华》纂修的具体原因
一、纂修动因
二、纂修步骤
三、选文标准
四、纂修体例
第二节 《文苑英华》纂修人员的资质
一、四名状元
二、十五名进士
三、三位宰相
四、四位参知政事
五、两位枢密副使
第三节 《文苑英华》纂修的文献支撑
一、宋初典籍奇缺
二、广征天下遗书
三、重建三馆秘阁收储图书
第四节 《文苑英华》的纂修价值
一、文献保存价值
二、文献辑佚价值
三、资料价值
四、校勘价值
第五节 《文苑英华》的纂修缺点
一、篇题讹误 类归不当
二、门类混淆 类归混乱
三、脱文错简 割裂诗句
四、一诗拆为二二诗合为一
五、当讳不讳 不讳反讳
六、收录其文 杂乱讹误
第三章 《文苑英华》的三次校理
第四章 《文苑英华》的刊行
第五章 《文苑英华》的几部重要明抄本
第六章 傅增湘校本《文苑英华》
精彩书摘
《<文苑英华>史话》: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自幼学习刻苦,五代后周显德(954-960)中进士甲科及第,颇受当时宰相范质的器重,提拔为著作佐郎、右拾遗,并参与窦俨所编纂的《乐书》。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听说他的诗很有名,就派人索取他的诗篇来看,他则以数百篇奏上,并且献诗一首表示感谢。其感谢诗最末一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句,太宗览而称善,并说“徽之儒雅,操履无玷”,提拔为侍御史,权判刑部。又以徽之精于风雅诗道,命他参与《文苑英华》的纂修,其中有关诗的部分,由他专门负责甄选。《文苑英华》一百八十卷的诗录,都是杨徽之所拣选。又迁为刑部、兵部二部郎中。端拱初,拜左谏议大夫。真宗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
吕文仲,字子臧,歙州歙县(今属安徽)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进士。入宋,授太常寺太祝,迁少府监丞。太平兴国中,太宗常去便殿观看古碑刻,每次去几乎都要让吕文仲、舒雅、杜镐、吴淑等陪同,并让他们读念碑文。其中尤以吕文仲读得最好,所以其后又令他读《文选》,读《江海赋》,并让他充任翰林侍读,在御书院行走。雍熙初,升为著作佐郎。由于他善于应对,又派他作为王著的副使出使高丽,回来后改任左正言,巡抚福建.加左议大夫,刑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平兴国诏修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书,吕文仲都曾参与。他参与纂修《文苑英华》时的头衔是著作佐郎,所以应该是雍熙改元时加入进去的。
杜镐,字文周,无锡(今属江苏)人。他幼年好学,博通经史,名闻江南。五代十国时举南唐明经,授集贤校理,入直澄心堂。入宋为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很多旧儒举荐他,改授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迁著作佐郎,改太子赞善大夫。真宗时预修一千卷的《册府元龟》,改授司封郎中,最后官至工部和礼部侍郎。杜镐博闻强记,凡他所检阅过的书,遇到需要查找的,常对办事的书吏说:某事到某书第几卷第几行去查对。经过多次验证,毫无差错,大家都非常佩服他。杜镐不是进士,而是考中了南唐的明经。明经也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最早始于汉代,但未形成制度。明经的意思是要将通晓经学的人推荐给朝廷。隋朝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之后,明经又成为科举科目之一,与进士并行,以经义和策问考取。中唐以后流于形式,五代后晋开运时又恢复。宋代嘉祜以后又实行此制,出身与进士相同。所以宋初并不小看明经,让他以国子监丞的身份与修《文苑英华》,就是明证。
另外还有李至、李穆、战贻庆、宋湜、赵昌言、王旦也都是进士,他们都将在参知政事栏中得到反映。倒是有几位不是进士者,需要在这里作一简单介绍。
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这个人极具文才,与韩熙载齐名,江东称为“韩徐”。五代十国时先侍吴,为校书郎。后又侍南唐,累官吏部尚书。南唐纳土归宋时,随后主李煜到开封拜见赵匡胤,赵匡胤曾厉声责问他们为什么不早来投降,铉则毫无畏惧地回答:臣为江南大臣,国既已亡,罪当一死,你不该再问其他事项。太祖听后,不但没有杀他,反说你是忠臣,希望你以后能像忠于李煜那样忠于我,并立即授官太子率更令。
……
前言/序言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文苑英华》史话 《文苑英华》:一部承载千年风华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浩瀚的古代典籍长河中,有一部巨著,它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矗立于文学史的高峰;它又似一条奔腾的长河,汇聚了无数璀璨的文星;它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宝库,承载着千年来的风雅与思绪。这部巨著,便是《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顾名思义,是“文苑”中的“英华”,意指文章中的精华、才华的汇萃。这部集录体的大型类书,以其包罗万象的体例、搜集宏富的内容、严谨精细的编纂,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缘起:乱世中的文化守望 《文苑英华》的编纂,始于北宋初期,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经过五代十国的离乱,宋朝的建立者深感文化断裂之痛,渴望重振中华文明的辉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太宗赵光义下令编纂一部能够包罗万象、涵盖古今的著作,以期“集天下之籍,成一代之大观”。《文苑英华》正是这一宏大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纂《文苑英华》的重任,落在了以李昉为首的集贤院学士们肩上。李昉,这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宰相,带领着一群才华横溢的学者,开始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们怀着对先贤文化的敬畏之心,对后世子孙负责的态度,历时数载,搜集、整理、编纂了这部鸿篇巨制。 体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成 《文苑英华》的体例,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并非仅仅收录诗文,而是采取了类书的编纂方式,将内容按照主题划分,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医药、民俗等方方面面。全书共分为15部,174个门类,约100万字。 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体例,使得《文苑英华》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知识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人物”类下,收录了历代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名臣贤士的传记、事迹、评价,以及与他们相关的诗文。在“地理”类下,不仅有山川形胜的描述,更有与这些地理相关的风俗人情、历史事件。这种将文学作品与历史、地理、人物等知识融为一体的编纂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解读空间。 内容: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文苑英华》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其海纳百川的丰富内容。它收录了自先秦至宋初,近两千年的文学作品,堪称一部中国文学史的缩影。从诗经的古朴悠扬,到楚辞的浪漫瑰丽;从汉赋的铺张华丽,到唐诗的雄浑豪迈;从宋词的婉约清丽,到元曲的跌宕起伏,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时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文苑英华》不仅收录了名家名篇,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大量散佚的珍贵文献。许多在战乱中失传的著作,幸而能在此书中找到片断,使得后人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才情。对于研究某些文学流派、作者生平、作品佚事,乃至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苑英华》都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书中所收录的诗歌,数量庞大,风格多样。既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诗人的名篇,也有李商隐、杜牧等晚唐诗人的佳作,更有许多我们今天可能不甚熟悉,但同样才华横溢的文人的作品。它们或抒发家国情怀,或感叹人生无常,或描绘自然风光,或寄托离愁别绪,共同织就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文赋部分,也收录了汉代名家的作品,如司马相如、扬雄等,展现了赋体文学的独特魅力。散文部分,则包含了诸如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及大量记叙文、论说文、书信等,为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方式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编纂:严谨治学的典范 《文苑英华》的编纂,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倾注了编纂者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李昉及其团队,遵循“有录必考,有订必确”的原则,对搜集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辨析。他们力求文字的准确,版本的一致,并对一些古籍中的错误进行了订正。 在编纂过程中,编纂者们不仅注重内容的准确性,也注重体例的严谨性。他们对每一部、每一门、每一个条目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力求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文苑英华》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巨著。 价值:千年不衰的文化遗产 《文苑英华》的价值,是多方面、深层次的。 文学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学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重要依据。通过阅读《文苑英华》,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学魅力,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历史价值: 书中所收录的史料,不仅有文学作品,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人物传记、制度记载等。它们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不甚重要的文献,在《文苑英华》中却被珍视地保存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宝贵线索。 文化价值: 《文苑英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生活方式。通过《文苑英华》,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学术价值: 对于后世的学者而言,《文苑英华》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研究资料。无论是文学史、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还是民俗学、艺术史等领域,都可以从中找到重要的学术价值。许多重要的学术研究,都直接或间接以《文苑英华》为基础。 传承与影响: 《文苑英华》的编纂,对后世的类书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体例、编纂方法,为后来的大型类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文苑英华》本身也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历代都有学者对其进行注释、校订、研究,使得这部古籍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古代,《文苑英华》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它使得各地的学者能够方便地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文苑英华》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风华的文学瑰宝,一部凝结着无数文人墨客心血的文化丰碑。它不仅是一部浩瀚的文献集成,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在今天,当我们翻开《文苑英华》,我们不仅能读到优美的诗文,更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脉动。这部巨著,永远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