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苑英華>史話》是關於典籍的信史、正史,而非戲說、演義。因此,每一種史話都是作者鈎沉素隱、多方考證的結果,力求言之有據,資料準確,史實確鑿,觀點審慎;二是通俗生動,圖文並茂。《<文苑英華>史話》旨在讓更多的人瞭解和熱愛中華典籍,通過典籍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相對於一般學術著作,它更強調通俗性和生動性,以史話的方式再現典籍曆史,雅俗共賞,少長成宜。
作者簡介
李緻忠,北京昌平人。1965年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同年供職於國傢圖書館,長期從事古籍整理、版本考訂、目錄編製及目錄學、書史、齣版史等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書籍史》《古書版本學概論》《宋版書敘錄》《古書版本鑒定》《古代版印通論》《古籍版本知識500問》《三目類序釋評》《中國齣版通史》(宋遼西夏金元捲)、《肩樸集》《昌平集》等專著,發錶論文200餘篇。整理《籌海圖編》《今言》《鄂爾泰年譜》等十種古籍,主編《中國國傢圖書館館史》等,在版本學、古典目錄學、中國書史等領域有所建樹,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主持編輯《中華再造善本》等。現為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主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序
小引
第一章 《文苑英華》纂修的時代
第一節 《文苑英華》纂修的政治背景
一、“杯酒釋兵權”
二、分治精銳禁軍
三、以儒臣分治大藩
第二節 《文苑英華》纂修的文化背景
一、尊儒重教
二、勒石三誡
三、完善科舉製度
第二章 《文苑英華》的纂修
第一節 《文苑英華》纂修的具體原因
一、纂修動因
二、纂修步驟
三、選文標準
四、纂修體例
第二節 《文苑英華》纂修人員的資質
一、四名狀元
二、十五名進士
三、三位宰相
四、四位參知政事
五、兩位樞密副使
第三節 《文苑英華》纂修的文獻支撐
一、宋初典籍奇缺
二、廣徵天下遺書
三、重建三館秘閣收儲圖書
第四節 《文苑英華》的纂修價值
一、文獻保存價值
二、文獻輯佚價值
三、資料價值
四、校勘價值
第五節 《文苑英華》的纂修缺點
一、篇題訛誤 類歸不當
二、門類混淆 類歸混亂
三、脫文錯簡 割裂詩句
四、一詩拆為二二詩閤為一
五、當諱不諱 不諱反諱
六、收錄其文 雜亂訛誤
第三章 《文苑英華》的三次校理
第四章 《文苑英華》的刊行
第五章 《文苑英華》的幾部重要明抄本
第六章 傅增湘校本《文苑英華》
精彩書摘
《<文苑英華>史話》:
楊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自幼學習刻苦,五代後周顯德(954-960)中進士甲科及第,頗受當時宰相範質的器重,提拔為著作佐郎、右拾遺,並參與竇儼所編纂的《樂書》。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聽說他的詩很有名,就派人索取他的詩篇來看,他則以數百篇奏上,並且獻詩一首錶示感謝。其感謝詩最末一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問姓名”句,太宗覽而稱善,並說“徽之儒雅,操履無玷”,提拔為侍禦史,權判刑部。又以徽之精於風雅詩道,命他參與《文苑英華》的纂修,其中有關詩的部分,由他專門負責甄選。《文苑英華》一百八十捲的詩錄,都是楊徽之所揀選。又遷為刑部、兵部二部郎中。端拱初,拜左諫議大夫。真宗時,官至翰林侍讀學士。
呂文仲,字子臧,歙州歙縣(今屬安徽)人。五代十國時南唐的進士。入宋,授太常寺太祝,遷少府監丞。太平興國中,太宗常去便殿觀看古碑刻,每次去幾乎都要讓呂文仲、舒雅、杜鎬、吳淑等陪同,並讓他們讀念碑文。其中尤以呂文仲讀得最好,所以其後又令他讀《文選》,讀《江海賦》,並讓他充任翰林侍讀,在禦書院行走。雍熙初,升為著作佐郎。由於他善於應對,又派他作為王著的副使齣使高麗,迴來後改任左正言,巡撫福建.加左議大夫,刑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太平興國詔修的《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大書,呂文仲都曾參與。他參與纂修《文苑英華》時的頭銜是著作佐郎,所以應該是雍熙改元時加入進去的。
杜鎬,字文周,無锡(今屬江蘇)人。他幼年好學,博通經史,名聞江南。五代十國時舉南唐明經,授集賢校理,入直澄心堂。入宋為韆乘縣主簿。太宗即位,江左很多舊儒舉薦他,改授國子監丞、崇文院檢討,遷著作佐郎,改太子贊善大夫。真宗時預修一韆捲的《冊府元龜》,改授司封郎中,最後官至工部和禮部侍郎。杜鎬博聞強記,凡他所檢閱過的書,遇到需要查找的,常對辦事的書吏說:某事到某書第幾捲第幾行去查對。經過多次驗證,毫無差錯,大傢都非常佩服他。杜鎬不是進士,而是考中瞭南唐的明經。明經也是封建社會選拔人纔的一種途徑。最早始於漢代,但未形成製度。明經的意思是要將通曉經學的人推薦給朝廷。隋朝實行科舉取士製度之後,明經又成為科舉科目之一,與進士並行,以經義和策問考取。中唐以後流於形式,五代後晉開運時又恢復。宋代嘉祜以後又實行此製,齣身與進士相同。所以宋初並不小看明經,讓他以國子監丞的身份與修《文苑英華》,就是明證。
另外還有李至、李穆、戰貽慶、宋湜、趙昌言、王旦也都是進士,他們都將在參知政事欄中得到反映。倒是有幾位不是進士者,需要在這裏作一簡單介紹。
徐鉉,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這個人極具文纔,與韓熙載齊名,江東稱為“韓徐”。五代十國時先侍吳,為校書郎。後又侍南唐,纍官吏部尚書。南唐納土歸宋時,隨後主李煜到開封拜見趙匡胤,趙匡胤曾厲聲責問他們為什麼不早來投降,鉉則毫無畏懼地迴答:臣為江南大臣,國既已亡,罪當一死,你不該再問其他事項。太祖聽後,不但沒有殺他,反說你是忠臣,希望你以後能像忠於李煜那樣忠於我,並立即授官太子率更令。
……
前言/序言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文苑英華》史話 《文苑英華》:一部承載韆年風華的文學瑰寶 在中國浩瀚的古代典籍長河中,有一部巨著,它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巒,矗立於文學史的高峰;它又似一條奔騰的長河,匯聚瞭無數璀璨的文星;它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情感的寶庫,承載著韆年來的風雅與思緒。這部巨著,便是《文苑英華》。 《文苑英華》,顧名思義,是“文苑”中的“英華”,意指文章中的精華、纔華的匯萃。這部集錄體的大型類書,以其包羅萬象的體例、搜集宏富的內容、嚴謹精細的編纂,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緣起:亂世中的文化守望 《文苑英華》的編纂,始於北宋初期,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經過五代十國的離亂,宋朝的建立者深感文化斷裂之痛,渴望重振中華文明的輝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宋太宗趙光義下令編纂一部能夠包羅萬象、涵蓋古今的著作,以期“集天下之籍,成一代之大觀”。《文苑英華》正是這一宏大文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纂《文苑英華》的重任,落在瞭以李昉為首的集賢院學士們肩上。李昉,這位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宰相,帶領著一群纔華橫溢的學者,開始瞭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他們懷著對先賢文化的敬畏之心,對後世子孫負責的態度,曆時數載,搜集、整理、編纂瞭這部鴻篇巨製。 體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成 《文苑英華》的體例,是其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它並非僅僅收錄詩文,而是采取瞭類書的編纂方式,將內容按照主題劃分,涵蓋瞭天文、地理、曆史、政治、軍事、哲學、文學、藝術、宗教、醫藥、民俗等方方麵麵。全書共分為15部,174個門類,約100萬字。 這種百科全書式的體例,使得《文苑英華》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知識的百科全書”。它不僅為後人提供瞭大量寶貴的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將這些文學作品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時代意義、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人物”類下,收錄瞭曆代帝王將相、文臣武將、名臣賢士的傳記、事跡、評價,以及與他們相關的詩文。在“地理”類下,不僅有山川形勝的描述,更有與這些地理相關的風俗人情、曆史事件。這種將文學作品與曆史、地理、人物等知識融為一體的編纂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文學作品的解讀空間。 內容: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 《文苑英華》最令人稱道的,無疑是其海納百川的豐富內容。它收錄瞭自先秦至宋初,近兩韆年的文學作品,堪稱一部中國文學史的縮影。從詩經的古樸悠揚,到楚辭的浪漫瑰麗;從漢賦的鋪張華麗,到唐詩的雄渾豪邁;從宋詞的婉約清麗,到元麯的跌宕起伏,幾乎涵蓋瞭中國古代文學的各個時期、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代錶性作品。 《文苑英華》不僅收錄瞭名傢名篇,更重要的是,它保存瞭大量散佚的珍貴文獻。許多在戰亂中失傳的著作,幸而能在此書中找到片斷,使得後人得以窺見古人的智慧與纔情。對於研究某些文學流派、作者生平、作品佚事,乃至古代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文苑英華》都提供瞭第一手的研究資料。 書中所收錄的詩歌,數量龐大,風格多樣。既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詩人的名篇,也有李商隱、杜牧等晚唐詩人的佳作,更有許多我們今天可能不甚熟悉,但同樣纔華橫溢的文人的作品。它們或抒發傢國情懷,或感嘆人生無常,或描繪自然風光,或寄托離愁彆緒,共同織就瞭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文賦部分,也收錄瞭漢代名傢的作品,如司馬相如、揚雄等,展現瞭賦體文學的獨特魅力。散文部分,則包含瞭諸如韓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傢的作品,以及大量記敘文、論說文、書信等,為我們瞭解古代文人的思想錶達方式提供瞭豐富的樣本。 編纂:嚴謹治學的典範 《文苑英華》的編纂,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傾注瞭編纂者們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李昉及其團隊,遵循“有錄必考,有訂必確”的原則,對搜集來的文獻進行嚴格的考證和辨析。他們力求文字的準確,版本的一緻,並對一些古籍中的錯誤進行瞭訂正。 在編纂過程中,編纂者們不僅注重內容的準確性,也注重體例的嚴謹性。他們對每一部、每一門、每一個條目都進行瞭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力求條理清晰,脈絡分明。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文苑英華》成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巨著。 價值:韆年不衰的文化遺産 《文苑英華》的價值,是多方麵、深層次的。 文學價值: 它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集大成者,為我們保存瞭大量珍貴的文學作品,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演變的重要依據。通過閱讀《文苑英華》,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文學魅力,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博大精深。 曆史價值: 書中所收錄的史料,不僅有文學作品,還有大量的曆史文獻、人物傳記、製度記載等。它們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曆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提供瞭豐富的素材。許多在我們今天看來不甚重要的文獻,在《文苑英華》中卻被珍視地保存下來,成為後人研究曆史的寶貴綫索。 文化價值: 《文苑英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審美情趣、生活方式。通過《文苑英華》,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學術價值: 對於後世的學者而言,《文苑英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和研究資料。無論是文學史、曆史學、哲學、語言學,還是民俗學、藝術史等領域,都可以從中找到重要的學術價值。許多重要的學術研究,都直接或間接以《文苑英華》為基礎。 傳承與影響: 《文苑英華》的編纂,對後世的類書編纂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的體例、編纂方法,為後來的大型類書提供瞭重要的藉鑒。同時,《文苑英華》本身也成為瞭許多學者研究的對象,曆代都有學者對其進行注釋、校訂、研究,使得這部古籍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信息傳播相對閉塞的古代,《文苑英華》的齣現,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它使得各地的學者能夠方便地接觸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優秀作品,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 結語: 《文苑英華》是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韆年風華的文學瑰寶,一部凝結著無數文人墨客心血的文化豐碑。它不僅是一部浩瀚的文獻集成,更是一部鮮活的中國古代文化百科全書。在今天,當我們翻開《文苑英華》,我們不僅能讀到優美的詩文,更能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古人的智慧對話,感受中華文明的脈動。這部巨著,永遠是中國文化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值得我們永遠珍視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