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读本(英汉双语版)

英国历史读本(英汉双语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托马斯-尼尔森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英国历史
  • 历史读物
  • 双语书籍
  • 英汉对照
  • 历史文化
  • 英国
  • 文化
  • 教育
  • 学习
  • 外语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89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8205
品牌:Holybird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6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英国历史读本》,是继《英国语文》之后引入国内的另一套经典原版教材,由一家全球著名的教材出版公司编写出版,在20世纪初广泛用作学校教材。本书为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便于读者阅读学习。全书涵盖英国各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带领读者感受和品味英国历史曾经的跌宕起伏,全面了解属于这个国家的辉煌和荣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英国历史学习教材。
  


  

内容简介

  《英国历史读本(英汉双语版)》是与《英国语文》同时使用的英国经典历史教材,以让读者通览英国历史,知晓英国文化渊源,掌握最地道的英语。全书涵盖英国各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从远古不列颠原住民的安居到凯撒的入侵;从亚瑟王的传说,到阿尔弗雷德大帝抗击丹麦的殖民;从诺曼征服到“狮心王”的十字军东征;从大宪章的颁布到玫瑰战争的结束;从亨利七世开创都铎王朝,到伊丽莎白击败“无敌舰队”·····英国,作为一个新航路的后起之秀,一个殖民的‘日不落帝国’,更是工业文明的摇篮,的确值得了解。从一个侧面,英国的历史,也反映了世界的进程。
  大英帝国的历史在本书中一一展开,英国不朽的光荣传统和贵族精神绵绵传承。读者既可领略英国历史的壮美,也可体会出原味英语历史故事的优美。无论是作为英语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提高英语水平的课外读物,本书都极有价值。
  This History Reader was ever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the school children. It consist of a consecutive outline of English History till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nterspersed with picturesque narratives of the great ev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 to the Victoria Era. The Bilingual edition is specially prepared for the Chinese children as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meanwhile help them to accumilate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内页插图

目录

01 THE EARLY BRITONS 早期不列颠人

02 HOW THE EARLY BRITONS LIVED 早期不列颠人的生活

03 CUSTOMS OF THE DRUIDS 德鲁伊宗教的流风习俗

04 THE ROMAN TIMES 罗马时代

05 CAESAR’S SECOND INVASION 恺撒的第二次入侵

06 DEFEAT OF CARACTACUS 卡拉克塔库斯战败

07 CARACTACUS AT ROME 卡拉克塔库斯在罗马

08 DEFEAT AND DEATH OF BOADICEA 波阿迪西亚之变

09 BOADICEA 波阿迪西亚

10 AGRICOLA 阿格里科拉

11 FROM THE ENGLISH SETTLEMENT TO EGBERT从英国人定居到埃格伯特称王

12 HENGIST AND HORSA亨吉斯特与霍萨

13 KING ARTHUR亚瑟王

14 THE PASSING OF ARTHUR亚瑟之路

15 THE ENGLISH BECOME CHRISTIAN 英格兰人始信基督教

16 EDWIN OF DEIRA 德伊勒的埃德温国王

17 THE RISE OF WESSEX 韦塞克斯崛起

18 FROM EGBERT TO AETHELSTAN 从埃格伯特到埃塞斯坦

19 KING ALFRED’S WANDERINGS 阿尔弗雷德流亡掠影

20 KING ALFRED AND THE DANES 阿尔弗雷德与丹麦敌寇

21 FROM ÆTHELSTAN TO THE NORMAN CONQUEST 从埃塞斯坦到诺曼征服

22 DUNSTAN, ABBOT OF GLASTONBURY 格拉斯顿堡修道院院长邓斯坦

23 HOW A DANE BECAME KING 丹麦人何以称王英格兰

24 STORIES OF KING CANUTE 卡努特国王轶事

25 THE NORMAN TRIUMPH AT HASTINGS 诺曼人的黑斯廷斯大捷

26 THE BATTLE OF HASTINGS 黑斯廷斯之战

27 OLD ENGLISH SOCIETY AND GOVERNMENT 早期英国社会与政府

28 OLD ENGLISH LIFE AND CUSTOMS 早期英国生活与习俗

THE NORMAN LINE

诺曼王朝

29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者威廉一世

30 WILLIAM THE CONQUEROR 征服者威廉

31 HEREWARD THE ENGLISHMAN 赫里沃德

32 SIEGE OF THE CAMP OF REFUGE 围攻避难营

33 THE BURIAL OF WILLIAM THE CONQUEROR 征服者威廉之葬礼

34 WILLIAM II. —RUFUS 威廉二世——鲁弗斯王

35 THE CRUSADERS’ WAR-SONG 十字军战歌

36 A FATAL ARROW 夺命之箭

37 HENRY I. —BEAUCLERC 亨利一世——博克莱尔王

38 THE WHITE SHIP白 船

39 THE CHILDREN OF HENRY THE FIRST 亨利的孩子

40 STEPHEN 斯蒂文

41 THE BATTLE OF THE STANDARD 军旗之战

42 THE FEUDAL SYSTEM 封建制度

43 NORMAN LIFE AND CUSTOMS 诺曼时代的生活与风俗

44 CURFEW SONG OF ENGLAND 英格兰晚钟之歌

PART II ENGLAND, 1154 to 1603 A. D.

公元1154~1603 年的英格兰

THE PLANTAGENETS—HOUSE OF ANJOU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45 HENRY II. —CURTMANTLE亨利二世——卡特曼特尔王

46 STRONGBOW’S INVASION OF IRELAND斯特朗博入侵爱尔兰

47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OR THE LION-HEART 理查德一世——狮心王

48 THE ADVENTURES OF THE LION-HEART 狮心王的大冒险

49 RICHARD COEUR DE LION A CAPTIVE 被俘虏的狮心王

50 JOHN—LACKLAND 约翰——无地王

51 MAGNA CARTA 大宪章

52 KING JOHN 约翰王

53 HENRY III. —WINCHESTER 亨利三世——温彻斯特王

54 SIR SIMON THE RIGHTEOUS 义人西蒙

55 EDWARD I. —LONGSHANKS 爱德华一世——长腿王

56 WALES AND SCOTLAND 威尔士与苏格兰

57 THE DYING BARD’S PROPHECY 诗人的临死预言

58 EDWARD II. —CAERNARVON 爱德华二世——卡那封王

59 DEATH OF DE BOUNE 德波恩之死

60 EDWARD III. —WINDSOR 爱德华三世——温莎王

61 THE BLACK PRINCE 黑王子

62 RICHARD II. —BORDEAUX 理查德二世——波尔多王

63 THE RIOT AND DEATH OF WAT TYLER 沃特·泰勒之变

64 THE DEATH OF TYLER 泰勒之死

65 BOLINGBROKE AND RICHARD 博林布鲁克与理查德

66 SOCIAL CONDITION—HOUSE OF ANJOU 安茹王朝的社会状况

THE PLANTAGENETS—HOUSE OF LANCASTER

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

67 HENRY IV. —BOLINGBROKE 亨利四世——博林布鲁克王

68 DEATH OF HOTSPUR 热刺之死

69 THE ROYAL PRISONER OF WINDSOR 温莎囚徒

70 HENRY V. —MONMOUTH 亨利五世——蒙默斯王

71 HENRY V. BEFORE HARFLEUR 亨利五世在阿夫勒尔

72 AGINCOURT 阿金库尔之战

73 HENRY VI—WINDSOR 亨利六世——温莎王

74 JOAN OF ARC 圣女贞德

75 JOAN OF ARC IN RHEIMS 贞德在兰斯

76 BEGINNING OF THE WAR OF THE ROSES 玫瑰战争之始

THE PLANTAGENETS—HOUSE OF YORK

金雀花王朝——约克王朝

77 EDWARD IV 爱德华四世

78 THE BATTLE OF TOWTON 陶顿之战

79 EDWARD V 爱德华五世

80 RICHARD III. —CROOKBACK 理查德三世——驼背王

81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伦敦塔里的小王子

82 THE BATTLE OF BOSWORTH FIELD 博斯沃思原野之战

83 THE CROWNING OF RICHMOND 里士满伯爵加冕

84 SOCIAL CONDITION—HOUSES OF YORK AND LANCASTER 约克与兰开斯特两朝的社会状况

THE HOUSE OF TUDOR

都铎王朝

85 HENRY VII 亨利七世

86 THE STORY OF PERKIN WARBECK 珀金·沃贝克

87 HENRY VIII. (PART I.) 亨利八世(一)

88 FLODDEN FIELD 弗洛登战场

89 EDINBURGH AFTER FLODDEN 弗洛登战役后的爱丁堡

90 THE FIELD OF THE CLOTH OF GOLD 金缕地之会

91 THE RISE AND FALL OF WOLSEY 沃尔西的起伏人生

92 WOLSEY AND CROMWELL 沃尔西与克伦威尔

93 HENRY VIII. (PART II.) 亨利八世(二)

94 EDWARD VI 爱德华六世

95 MARY I 玛丽一世

96 ELIZABETH. (PART I.) 伊丽莎白(一)

97 MARY QUEEN OF SCOTS IN ENGLAND 玛丽女王红颜薄命

98 THE SPANISH ARMADA 西班牙无敌舰队

99 ELIZABETH AT TILBURY 伊丽莎白在蒂尔伯里

······


精彩书摘

  THE EARLY BRITONS
  早期不列颠人
  1.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 country in which we live was almost covered with dense forests, where roamed wolves, bears, wild boars, and white-maned bulls. The Britons who lived in it then were the forefathers of the Welsh. But they were a wild and almost savage race. The country was very little known to other nations.a
  2. In those days there were no large towns, nor pretty villages, nor well-built houses; no churches, nor school-houses. Here and there, where the forest had been cleared, there were a few poor huts, made of rods tied into the shape of a bee-hive or a sugarloaf, and covered with mud and turf. Perhaps a trench or ditch was cut around the huts, to keep off the wild beasts.
  3. The Early Britons did not till the soil. They sowed no corn or other seeds. They lived on roots and fruits, and on the flesh of animals kill in hunting. In winter, they wore skins to keep themselves warm; but in summer they went almost naked; and they painted strange figures on their bodies, to make them look terrible to their enemies.
  4. Those who lived near the south coast were not so savage. They traded in tin and in pearls with people who came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From their visitors they learned to till the soil, to grow corn, and to rear cattle. They had also learned to wear gay clothing, and chains of silver and of gold.
  5. The Britons were fond of war. They fought with bows and arrows, with spears and clubs. They fought on foot and on horseback, and in chariots armed with scythes, which they drove wildly among their foes.
  6. In religion they were pagans. They worshipped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 serpent; and they looked on the oak, with the mistletoe growing on it, as a sacred tree. Their priests were called Druidsa. They had long beards, and they wore white robes. They made laws, they taught the young, they healed the sick, and they off ered sacrifi ces to their gods. Sometimes these sacrifi ces consisted of men, —criminals and prisoners taken in war, —who were burned in large cages of wicker-work.
  中文阅读
  1. 两千年前,我们如今生活的这片国土几乎到处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狼群、黑熊、白鬃牛也时常在各处悠闲踱步。这个时期生活于此的不列颠人,便是今天威尔士人的祖先,不过那时的他们还是一个野蛮的、尚未开化的民族。那时的这片国土还是一块处女地,几乎不被外界其他邦国b所知。
  2. 在那个时候,没有大型的城镇,没有秀美的乡村,没有富丽堂皇的房屋;也没有教堂,没有学校。只是在一些森林被砍伐掉的地方,会有一些简陋的小屋,它们由木棒捆扎成蜂房或圆锥的形状,被泥土和草皮覆盖着。在这些小屋周围可能还挖有沟渠或者坑道,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3. 早期的不列颠先民们不耕种土地,也不播种玉米和其他庄稼。他们以某些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猎取的动物为食。冬天,他们会穿上动物的皮毛来保暖御寒;夏天,他们则几乎处于裸奔状态,并且在身体上画上许多稀奇古怪的图案线条,让自己看起来很可怕,以此恐吓敌人。
  4. 那些生活在南部沿海的先民们却并非如此野蛮,他们会用锡和珍珠与跨越英吉利海峡而来的人做交易,并从这些来访者那里慢慢学会了耕种土地、栽种庄稼以及饲养牲口,还学会了穿华丽的衣服,戴金银项链。
  5. 不列颠人非常好战,弓箭、长矛、棍棒都是他们战斗的武器。他们可以徒步战斗,也能在马背上征战,还可动用装备有长柄大镰刀的战车,驾驶着它们野蛮而粗暴地冲向敌人。
  6. 在宗教信仰方面,那时他们算是异教徒。他们崇拜太阳、月亮,还有蛇。当他们看见那些长有槲寄生的橡树时,也不由得觉得这是神圣的树木,于是他们的神职祭司就叫做德鲁伊b长老。这些长老们留着长胡子,穿着一袭白色长袍。他们为自己的族群制定法律、教育年轻人、给病人治病,不时还要向他们的神祇献上祭品。这些祭品有时就是大活人,比如罪犯或者战争中的俘虏,这些人会被装进树枝编制的笼子里,在献祭时活活烧死。
  ……

前言/序言


《大英帝国兴衰史:从罗马时代到现代世界》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英国历史叙事,追溯其自史前时代,历经罗马统治、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诺曼征服,直至现代的演变历程。本书不仅关注政治和军事事件,更着重于社会结构、经济变革、文化发展以及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变迁。我们力求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示英国如何从一个偏远的岛国,发展成为塑造现代世界的关键力量。 第一部分:早期的不列颠与王权的奠基(约公元前800年 – 1066年)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探索不列颠岛在罗马人到来之前的风貌。凯尔特部落的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组织,为日后历史的发展埋下了最初的底色。随后,我们将详细叙述公元43年罗马帝国的征服与统治。罗马人在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和城市)、法律体系以及军事部署方面留下的深刻印记,是理解后世英国法律与行政体系的基石。 罗马撤离后,不列颠进入了“亚瑟时代”的迷雾。我们审视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大规模迁徙与定居,他们带来了日耳曼语系的语言和独特的社会结构,最终形成了七大王国(Heptarchy)。本书将重点分析维京人的入侵对这些早期王国的冲击,以及阿尔弗雷德大帝如何通过抵抗外侮,为英格兰的统一奠定基础。第七至第十一章,是关于英格兰王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期,包括庄园制度的巩固、教会权力的扩张,以及早期王室法律的萌芽。 第二部分:征服、中世纪的转型与国家雏形(1066年 – 1485年) 1066年的诺曼征服是英国历史的决定性转折点。威廉一世的胜利不仅更换了统治阶层,更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法语文化和更集中的中央集权带到了英格兰。我们将深入分析《末日审判书》的编纂及其对社会控制的意义,以及诺曼贵族与盎格鲁-撒克逊精英阶层的融合过程。 中世纪的英国在政治上充满了张力。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s)时期,王权与贵族、王权与教会之间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本书将详述《大宪章》(Magna Carta, 1215年)的诞生,探讨其作为限制君主权力、保障贵族自由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后世议会制度的法律源头。爱德华一世时期,议会的初步成形,特别是“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政治参与的萌芽。 社会层面,圈地运动的早期迹象、黑死病对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关系的颠覆性影响,是理解中世纪晚期社会变革的关键。在军事上,英法百年战争不仅塑造了民族认同,也促进了英语(而非法语)在贵族阶层中的复兴。理查三世的陨落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都铎王朝的序幕即将拉开。 第三部分:都铎与斯图亚特的革命:宗教、帝国与内战(1485年 – 1714年) 都铎王朝以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为核心,彻底重塑了英格兰的宗教、政治和经济版图。本书将细致梳理亨利八世与教皇的决裂过程,解释“至尊法案”如何将教会权力收归王室,以及这给英国社会带来的长期影响。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黄金时代”,是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的时期,商业扩张(如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胜利,确立了英国作为新兴海上强国的地位。 斯图亚特王朝的到来,带来了王权神授理论与议会权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试图推行绝对君主制,直接导致了1642年英国内战的爆发。本书将详细分析清教徒革命(English Civil War)的复杂性,探讨克伦威尔“护国公”时期的共和实验,以及王朝复辟后的宗教与政治紧张。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1688年)构成了英国政治发展的又一高峰。詹姆斯二世的被废黜及其后《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的通过,最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最终胜利。这一系列的冲突与妥协,为英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四部分:通往全球霸权的时代:商业、工业与扩张(1714年 – 1914年) 汉诺威王朝的建立,使得英国的政治重心进一步向内阁和首相制倾斜。18世纪见证了英国与法国争夺全球霸权的“第二次百年战争”,尤其是在北美和印度战场上的较量。滑铁卢战役的胜利,使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主导力量。 然而,真正改变英国乃至世界面貌的是工业革命。本书将探讨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纺织机)如何首先在英国爆发,它对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新兴资产阶级与城市无产阶级)的重塑,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如济贫法改革、工厂法案)。 维多利亚时代是帝国扩张的鼎盛时期。我们将考察英国如何通过海军力量和殖民体系(包括对爱尔兰的统治、对印度的直接管理),构建“日不落帝国”。同时,我们也关注国内的政治改革运动,如选举权扩大、自由贸易的推行,以及社会思潮(如功利主义、早期社会主义)的涌现。 第五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帝国的解体(1914年 – 2000年) 20世纪初,德国的崛起对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帝国体系的脆弱性。战后,爱尔兰问题的解决以及自治权的赋予,预示着帝国解体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是空前的考验。丘吉尔的领导力、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以及美国对战争后局势的影响,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叙事。战后,英国经济的衰退、工党的崛起以及福利国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契约的重新定义。 最重要的转型是帝国的和平解体与英联邦的形成。去殖民化浪潮不可逆转,英国的国际地位从主导者转变为重要的区域性大国。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推行的经济私有化和工会改革,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最后将简要回顾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来的欧盟)的历程及其在21世纪初的“脱欧”公投对国家认同的最新冲击,为读者理解当代英国提供历史背景。 本书特色: 本书在叙事上力求兼顾宏观的政治经济史与微观的社会生活细节。通过对一手史料和最新学术研究的整合,我们旨在为所有对英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连贯且富有洞察力的全景式解读。它不仅是关于国王、议会和战争的故事,更是关于人民、思想和不断适应的民族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用心”之处,这份用心体现在对文化和生活细节的挖掘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权力斗争。很多历史读物往往忽略了社会阶层、日常习俗以及思想观念的演变,但这本书却将这些元素融入得恰到好处。比如,它详细描绘了咖啡馆文化在17、18世纪伦敦的兴起,以及这些场所如何成为政治讨论和信息传播的中心,这直接点明了启蒙思想传播的社会土壤。再比如,关于饮食习惯的变迁,从罗马时期的粗犷到中世纪的精细再到后来的改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心理和经济水平变动的绝佳切口。作者深谙“见微知著”的道理,他没有把历史写成一串孤立的王室年表,而是把它描绘成一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社会整体。通过这些对日常生活的侧写,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当时的英国人会做出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如何逐步成型的。这种立体的、多维度的历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层次,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驱动社会前进的真正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如同一次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与低谷的转换自然流畅,让人几乎无法放下手中的书卷。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内敛而有力量的,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精确的打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当时的时代氛围。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重大转折点时所采用的笔法,比如从伊丽莎白一世末期的相对稳定过渡到斯图亚特王朝的内部矛盾激化时,那种潜藏的紧张感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感,在作者的笔下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仿佛空气中的压力在文字间都能被读者感受到。这种叙事上的动态平衡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让人始终保持着对下一页的期待。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历史人物,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去描摹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和人性挣扎。这种不动声色却直击人心的叙事技巧,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文学作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文本处理上展现出的专业水准,让我对其编纂团队肃然起敬。特别是它对史料的引用和交叉验证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在探讨某些有争议的历史节点时,它没有简单地采用主流观点一锤定音,而是谨慎地列出不同的史学家的观点及其论据,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体现了一种非常开明的学术精神。我特别留意了它处理“圈地运动”争议性的段落,它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的经济逻辑,还引入了当时的地方法规和法律条文作为佐证,这种多源信息的引入,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被定稿的历史书,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作者就是那位极富耐心和洞察力的引导者。对于追求阅读深度和信息准确度的读者而言,这种严谨的求证态度,远比那些擅长制造惊人结论却缺乏支撑的读物要珍贵得多。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如何审视信息和形成自己观点的基本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处理历史时间线的方式极其清晰且富有逻辑性,完全没有那种东拉西扯、让人抓不住重点的通病。我特别欣赏它如何平衡“宏观叙事”与“微观剖析”之间的关系。当它需要解释比如光荣革命对英国宪政体制的深远影响时,它会首先提供一个清晰的政治背景脉络,让你对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一目了然;紧接着,它又会切入到当时具体政治人物的决策细节和议会中的激烈辩论,这使得抽象的政治演变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事件的门槛。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英国历史有兴趣但又担心被过于专业的术语或复杂的派系斗争绕晕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灯塔。它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却用一种极其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读完某一章节,我总能对自己刚刚掌握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稳固的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碎片信息,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功不可没。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买的时候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讲英国历史的书籍汗牛充栋,总觉得能有什么出奇制胜的地方?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且沉下心来阅读时,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而且门后不只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作者在叙述宏大历史事件,比如都铎王朝的兴衰更迭,或者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富人情味的细节。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描述黑死病肆虐时期的文字,它没有用过多煽情的词藻,却通过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与无助。更难得的是,尽管主题宏大,作者的文笔却保持着一种近乎散文的优雅和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历史教科书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坐在壁炉边,缓缓向你讲述他所经历的、或是听闻的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历史氛围的熏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闻到中世纪伦敦潮湿的空气,感受到维多利亚时代蒸汽机的轰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也正是我认为它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

评分

总体不错,比较好的。

评分

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

评分

先是在kindle上读的英文版,没有插图很不方便。买了纸书后确实很有感觉,看看美国中学生怎么学历史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总体不错,比较好的。

评分

每一篇都很短,具体内容还没有看

评分

希望自己能读完,英文版,o(∩_∩)o。加油

评分

看评论推荐的书,618活动时买的,不到三折,还不错,学习英文必须要多读。

评分

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我现在每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来让孩子在家里也有一个英语沟通的环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