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研究的新阵地、新平台,每年两辑,展现国内世界史研究新态势、新成果;
刘家和先生特别题字、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所长Roger S. Bagnall教授寄语。
俞金尧、张强、徐晓旭、刘耀春等多位学者的重磅研究成果首次发表。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化研究。著有《希腊化研究》、《希腊化世界》等多部专著,译有《全球文明史》、《全球史》等,并主编多套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丛书,如《新史学》《大象学术译丛》等。
洪庆明,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博士,师从北京大学研究法国史的著名学者郭华榕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欧美近现代文明史、法国社会生活史,译有《20世纪世界史》《法国大革命的降临》《私人生活史Ⅱ》等。
发刊词
在中国世界史学界诸多同仁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世界历史评论》终于面世了,谨此向本刊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需要更广、更深地了解世界。无论是国家层面上的政治沟通、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还是个人层面上的贸易、投资、旅游,都需要熟悉各国各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惟其如此,才能知己知彼,进而在具体事务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理性的选择。有鉴于此,我们希望《世界历史评论》能够成为越来越多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深层次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世界史上升为一级学科更为世界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巨大潜能和动力。伴随着相关学术机构学科建设的持续累进,世界史研究学者的队伍日益扩大,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学者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有鉴于此,我们希望《世界历史评论》能够成为世界史研究者们学术交流、互动的另一座平台。
人类文明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但由于现代学科与专业的细分,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历史”:文学史、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经济史、法律史、政治史、社会史……这些“历史”,每一门都意味着研究视野和方法路径的分殊。借用法国《年鉴》杂志的话来说,“如果每个研究者在践行合法的专业化,辛勤地耕作自己的园地之时,关注一下邻人的工作,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有鉴于此,我们还希望《世界历史评论》能够成为学界同仁跨学科思想碰撞与沟通的媒介。
《世界历史评论》是发表国内外世界史研究重要成果的学术刊物。她将在尽可能广阔的领域里探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以历史的视角,通过扎实可靠的材料、理论方法的创新、自由的思考和探索,向读者显现一个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世界。在此,我们将秉承宗旨,并始终怀着虔敬之情,对待任何拥有自己精神与个性的佳作。
希望的种子刚刚播下,成长尚需时日与阳光,我们将勉力而为,并热切期待得到广大学界同仁的帮助扶持。
编者
2014年5月20日
我入手这本书,是抱着学习政治学的目的,希望能系统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分配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并非如此直白。它更多地是在探讨“我们为何会以某种方式去理解政治和历史”。书中大量引用了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实验,来解释人类在政治决策和历史认知上的偏差。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阐述了“锚定效应”如何在政治民意调查和选举预测中发挥作用,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公众的预期。这本书没有直接介绍具体的政治学模型,也没有列举不同国家的政治实践案例,但它却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现象的底层逻辑。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认知概念变得生动易懂。它不是在教我“学到”政治知识,而是在教我“如何学习”政治知识,以及如何辨别信息中的潜在误导。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任何政治理论的定义或政治家的名言,但它却让我对“知识”本身的获得和传播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政治和历史,不仅仅是掌握事实,更重要的是理解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与强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面充斥着王侯将相、权谋斗争,或是关于某个国家如何崛起或衰落的详尽叙述。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出乎意料地“内向”了。它不是在讲“发生了什么”,而是在讲“我们为什么会认为发生了什么”。书中充斥着对人类认知机制的探讨,比如“归因偏差”如何让我们轻易地将事件归结于少数人的意志,而忽略了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又比如“眼见为实”的局限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真相往往只是冰山一角。作者并没有直接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来支撑观点,而是大量使用了心理学实验、日常观察的例子,来佐证他的理论。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对“羊群效应”在政治事件中的体现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通过分析公众情绪的传播和放大,解释了某些历史事件为何会演变成难以控制的局面。这本书没有直接评价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优劣,也没有对某个政治体制的成败进行定论,但它却让我对自己过往的许多历史认知产生了怀疑。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叙述本身就是一种构建,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参与了这个构建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去“读”历史,如何去辨别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认知陷阱,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评分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清晰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思想演变的著作,希望从中能够了解到启蒙运动、民族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潮是如何萌芽、发展并影响世界的。但这本书的内容,却将我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人类的认知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对政治和历史的理解。它不是直接介绍政治理论,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大脑在接收和处理政治信息时的运作方式。例如,书中详细讨论了“选择性注意”如何让我们倾向于关注符合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这让我反思,我在阅读历史书籍或新闻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隧道视野”。书中还大量运用了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知识,分析了政治话语中的修辞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公众的政治认知。我没有在书中找到关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详尽描述,也未曾看到对某个政治人物的详细传记,但我却从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视历史的工具。它不是教我“知道”历史,而是教我“如何思考”历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论证过程却逻辑严密,引人入胜。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判断的依据,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从而对政治和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近代政治史的入门读物,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国家形成、意识形态演变或者重大政治改革的深入分析。结果,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政治”的书,而非“政治是什么”的书。作者巧妙地避开了直接论述政治体系的优劣、历史事件的因果,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认知”这个层面。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探讨了“框架效应”在政治宣传中的应用,通过几个不同时期的广告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同一件事情,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会激发出完全不同的公众情绪和判断。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接收和处理政治信息的,原来我们并非理性地分析,而是常常被精心设计的语言和情境所左右。书中也涉及了大量关于“集体无意识”和“社会认同”的内容,通过分析群体行为如何影响个人决策,解释了为何有时会出现看似非理性的政治狂热或集体沉默。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也未曾看到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详细生平介绍,但它却让我对历史的“发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个体心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去洞察历史的动向。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时常停下来思考,但其带来的认知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政治理解的一扇新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起得相当有气势,让人第一时间就联想到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邃的政治分析。然而,在我阅读完之后,发现它并非一本直接铺陈历史事件或政治理论的著作,反而更像是一次关于“理解”的探索。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和政治格局是如何被我们的大脑所接纳和解读的。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心理学、认知科学的例子,比如关于“确认偏误”如何在集体叙事中形成,或者“启发式思维”如何影响我们对领导人的评价。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过去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是否受到了某些不自觉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它没有罗列具体的战役、条约,也没有深入剖析某个政党的纲领,但它却揭示了这些宏大叙事背后,个体心智运作的规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叙事经济学”的讨论,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了那些能够被大众有效理解和传播的“故事”,如何比枯燥的史实更能塑造历史的走向。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可能并非单一客观存在,而是被无数个体的认知和解读所共同构建的。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历史学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的观察者,一个更能辨别信息真伪和洞察事物本质的思考者。它带来的启发,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来得更为深刻和长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