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逝者如斯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逝者如斯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家伦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近代史
  • 历史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史学
  • 民国时期
  • 历史研究
  • 文献汇编
  • 逝者如斯集
  • 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1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44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房间里住了四个同学,一个顾颉刚,静心研究他的哲学和古史,对人非常谦恭;一个狄君武(当时名福鼎),专心研究他的词章,有时唱唱昆曲;一个周烈亚,阿弥陀佛的在研究他的佛经(后来他出家在天目山做了方丈);一个就是大气磅礴的傅盂真,和他的一班不速之客的朋友罗志希等,在高谈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是一个什么配合!可是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家还是好朋友。

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的命名者。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去台湾,先后任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等职。

目录

对五四运动的一些感想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民国十七年九月于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时演讲
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从迁校到发展
印度国旗的制定和我
伟大与崇高——纪念先师蔡子民先生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谨以此文纪念先师蔡子民先生百年诞辰
蔡元培先生的风格和远见
从蔡子民先生致吴稚晖先生函看辛亥武昌起义时留欧革命党人动态
送给适之先生
蒋梦麟先生传略
蒋梦麟先生《西潮》序
从墨迹中体认到的黄克强先生
敬悼一代振奇人一张静江先生
抱任侠之气存赤子之心——为纪念张溥泉先生而作
我所认识的戴季陶先生
三原于右任先生墓表
书诒天下才我为苍生哭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朱骝先先生的事迹和行谊
和光而不同尘的外交斗士——哀悼郭复初先生
坛坫风凄——凭吊蒋廷黻先生
怀念尹仲容先生
詹天佑先生年谱序
狄君武先生遗稿前言
《有关中印边界与西藏问题之重要外交纪录》引言
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
现代学人丁在君先生的一角

精彩书摘

  武力占据一个国家的领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当年旷代军事天才的拿破仑还不能在西班牙达到他的目的,何况满坑满谷自命为小拿破仑的日本小军阀,要来征服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优越的伟大中华民族!
  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战争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大学,毫不挫气,而且加倍迈进。从一二八到七七这一段期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进步最迅速而最沉着的时候。中央大学也是和他的学术伴侣,在这迈进轨道上奔着前程的一分子。可是主持大学像我这样的一个人,处境却是困难极了。因为我是略略知道国防政策的一个人,知道中枢是如何积极的准备抗日;同时又是天天和热血青年接近的一个人,他们天天在要求抗日。我在这方面知道的不能和那方面说,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了!所以也只有做做军歌,跑跑大青山边的战壕,以略抒胸中的抑郁罢!
  可是这种抑郁,被芦沟桥边敌人的炮火轰开了。二十六年七月八日上午八时,我在牯岭知道这消息,心里明。白最后关头已到。下午一时我在庐山训练团有一个演讲,那时候我兴奋极了,但是这消息未经负责当局发表,我是不能随便宣布的。所以我只能在最后结束演讲的时候对听众说,尤其是向着一千四百多位全国中学校长和教务训育主任说:“我现在讲话的时候,恐怕猛烈的炮火,已经震动了我们的故都,最后关头已经来临,我们全国一致武装起来,保卫我们神圣的祖国罢!”讲完以后,在休息室里,孙连仲、胡宗南两将军来向我谈问这消息,大家都热血高涨。到那天下午八时,我知道孙连仲将军也经奉到下山出发的命令了。
  那时候,委员长蒋先生一面调兵遣将,一面还是沉着地进行大规模的训练工作。五天以后,我在仙霞饭店的大树下看见胡适之先生,他方才从蒋先生处归来。他很紧张地说是蒋先生告诉他已经调了六师军队北上增援,现在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只有为祖国自卫而战。蒋先生又说,你们从前总说北方军事受《何梅协定》的拘束,现在看事实的表现罢。抗战军事的发动,至此是具体化了!
  七月十四日我因为武大、浙大、中大三大学联合招考出题事,乘飞机回南京;十五日从何应钦将军处知道昨夜平汉路上有一千三百辆火车已经开始大量运兵。当天,我就开始作迁校的布置。十六日,我回到庐山,那天正当蒋先生在庐山谈话会席上,宣布他有历史上重要性的谈话,坚决表示抗战。七月十八日庐山训练团在海会寺举行毕业典礼。在巍巍的五老峰下,俯瞰浩浩干顷,一望无际的鄱阳湖,日光反射,现出青碧紫金的水光云影;司令台下,整齐的站着五千个受训人员,军队长官、公务人员、教育人员;草绿色的制服,把他们溶成文武合一的景象:这是何等壮伟的奇观!这时候夏季的骄阳,渐渐当空,蒋先生在烈日下岸然站了二个半钟头,演讲“建国在作战的时候”的道理。“抗战建国”的口号,后来就是从这篇演讲里结晶出来的。蒋先生的汗,从头顶流到脚跟,在场人的血,也就从心房喷到面颊,显露出无限的感动。七月二十日蒋先生下山回京,我们也就继续下来。回京以后,我就嘱总务处将一年以前冀东事变时,预备好的大木箱,里面钉了铅皮预备长途旅行用的,先取出五百五十只,将重要的图书仪器装箱。(当时我教人打这大批的箱子,大家不知道有何用途,其实当时我即看定中日之间,是迟早不免一战的。
  ……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风貌探微 一部熔铸历史风云与时代思潮的文献集成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与深刻转型时期所产生的诸多珍贵文献。这些文本不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忠实记录,更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演变、文化重塑及知识分子群体心态变迁的钥匙。本书旨在通过原汁原味的史料呈现,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近代中国画卷。 卷帙浩繁,洞察时代脉络 本丛刊精选的文献涵盖了政治论说、社会调查、文化评论、教育改革、经济思潮等多个维度。它并非单一主题的碎片化集合,而是通过不同侧面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共同勾勒出近代中国如何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艰难过渡的全景图。 一、政治格局的重塑与权力更迭 近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政治权力的不断更迭与国家形态的持续试验。本卷收录的文献,集中反映了从清末立宪运动的尝试,到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再到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等关键节点。 读者将接触到关于宪政实践的早期讨论,其中不乏对西方政治理论的引介与本土化尝试的深入剖析。例如,一些地方士绅阶层、新式知识分子对“共和”二字的理解与实践困境,提供了不同于官方叙事的视角。我们收录了大量关于地方自治、省界划分、以及不同政治派系间权力分配的内部文件或私人通信片段,它们揭示了政治口号背后,权力运行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部分资料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各政治团体在组织建设、宣传策略以及应对外部干预(如列强渗透、边疆危机)时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内部争论。这些材料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试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权,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艰难地平衡传统势力与新兴力量的。 二、社会结构的剧烈震荡与民生关切 近代社会的变革,首先体现在传统宗法社会的瓦解和新的社会阶层的涌现上。本丛刊中的社会调查类文献,以其朴素而扎实的田野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调查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从乡村的土地兼并、赋税负担到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与劳工权益的初步觉醒;从移民潮对传统地域社会的影响,到城市新式家庭结构的变化。例如,一些关于特定区域(如长江流域或沿海通商口岸)的经济状况报告,详细记录了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过程,以及近代化工业(如纺织、面粉等)的起步阶段的艰难处境。 此外,关于社会救济、慈善事业以及早期公共卫生体系的尝试,也占据了相当篇幅。这些零散的记录,勾勒出在国家权力衰微的背景下,社会精英阶层和地方士绅如何试图以非国家化的方式,维系社会的基本运转和秩序的努力。阅读这些文献,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底层在现代化冲击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三、思想文化的激荡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近代是中国思想文化最活跃、最冲突的时期之一。西方思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与本土儒学传统发生了剧烈的碰撞与融合。本卷的文化评论和思想论述部分,是理解这一过程的核心。 我们收录了大量关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论辩文章,这些论述往往围绕着“救亡图存”的终极目标展开,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知识群体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从激进的文化革命论,到温和的渐进改良主张,再到对国粹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展现了知识界内部的多元光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潮的早期文献,反映了知识分子个体在面对家国命运时的精神困境与审美趣味的转变。他们试图在新的艺术形式中,表达对旧秩序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些文本是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危机”的珍贵材料。 四、教育体系的重塑与人才的培养 教育被视为开启新局的基石。本丛刊收录了大量关于新式学堂的设立章程、教科书的审定意见、以及不同学制改革方案的讨论文稿。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追踪从洋务学堂到新式大学,教育体系如何一步步脱离传统科举的影子,向着培养“科学人才”和“现代公民”的方向发展。 这些资料不仅包括中央政府的教育法令,更有大量地方实业家、教会团体或海外留学生创办学校的章程与收支记录,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以及地方性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结语:历史的厚度与今天的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风貌探微》并非要提供一个结论性的历史叙事,而是提供一套经过严格甄选和整理的、具有高度原始性的历史现场。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细致梳理与解读,我们得以超越宏大叙事,进入到那个时代具体的声音、具体的争论和具体的挣扎之中。这些记载了前辈们在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失误与坚持,为我们今天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厚度和必要的反思空间。每一页文献,都是历史在特定时刻留下的独特印记,等待着今天的读者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编排逻辑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材料,而是似乎尝试构建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体会到编者试图引导我们关注的那些主题线索——也许是某种观念的传播路径,也许是某种社会现象的区域性差异。这种编排方式,对于那些想从宏观层面把握历史脉络的读者而言,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但又避免了过度简化。它鼓励读者在既定的结构内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联想,使得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而不是一目了然的平铺直叙,这保证了它长久的研究价值。

评分

坦白说,这套丛刊的深度和广度,对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门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消化其中密集的史料和引证。然而,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珍贵——它保留了原始史料的“野性”和复杂性,没有被过度“驯化”。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的节奏,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高质量、未经稀释的历史信息所充盈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尊重每一个字背后的时代重量,这对于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帮助。对于真正想深入那个时代肌理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稳而典雅的气质。我尤其喜欢它选用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触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充满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韵味,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对于我们这些对那个特定时期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简直是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套文献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次目光触及,都能感受到出版者对历史文献的敬畏与珍视。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进入那些泛黄的文字世界之前,就已经被这份厚重感所感染。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套丛刊对于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社会风貌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其中穿插的一些地方性刊物或私人信札的影印件,虽然辨识起来需要耐心,但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提供了宏大叙事之下那些鲜活的、微观的个体生命体验。比如,某地一个小镇的商业记录,能反映出当时经济活动是如何在政治动荡中艰难维系的;某位学者往来的信件,则能揭示出学术圈内私下的争论与合作。这些零散的“边角料”,恰恰是填补史料空白、修正传统看法的关键所在。每次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那种研究上的兴奋感,就像是寻宝成功一样,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它真正体现了“细节之中见真章”的史学精神。

评分

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里面的资料收集得非常广泛,涉及的面极广,让人惊叹于当年史学家的严谨和细致。我特别留意到一些关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记录,那些文字里流淌出的彷徨、探索与挣扎,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有趣的呼应。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一个被裁剪过的、标准化的叙事,而是将原始的、未经修饰的碎片呈现在我们面前,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去拼凑、去理解那些复杂交织的脉络。有时候,读到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独家视角,会感觉到自己离那个“真实”的历史又近了一步。这种需要主动参与构建意义的阅读体验,比被动接受知识要来得更令人满足和回味无穷。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推荐,值得收藏,值得屯着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值得细读,在该领域还是有不错的影响力

评分

书都比较脏,除了一本是塑封的。如果是这样,京东就直接打折卖旧书好了。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的命名者。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去台湾,先后任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等职。

评分

书还可以 就是包装马虎 价格优惠一般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问题,这次购物非常好

评分

不错,等了很久,终于买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