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元史讲义

郑天挺元史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天挺 著,王晓欣,马晓林 整理
图书标签:
  • 历史
  • 元史
  • 郑天挺
  • 史学
  • 讲义
  • 学术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元朝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0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31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天挺教授治学重点是明清史,是公认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明清史专家之一,同时郑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研究领域并不局限于明清,他求学时曾受业于刘师培、黄侃、钱玄同,有着极深的国文、音韵、校勘、地理和民族史学功力。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除明清史外,先生先后开设过“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元明清史”、“中国近代史”等多门断代史和“文论”、“古地理学”、“校勘学”等多门专史,并先后发表了《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人滇通道》、《关于丝绸之路》等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方面的论文①。这些论文仅是郑先生著述中的极小部分,他还有相当多的手稿和授课讲义尚未公布。

内页插图

目录

整理说明

政治

1.辽宋金元之年代

2.元之盛衰

3.元代世系

4.元代先世世系

5.元代先世的认识

6.元太祖

7.成吉思汗的性格

8.蒙古贵族之称号

9.别乞

10.蒙古的牧奴

11.成吉思汗成功原因

12.蒙古建号

13.元太祖时左右中军万户

14.游牧民族与中国

15.西夏之起

16.西夏建号称帝

17.蒙古攻西夏

18.畏兀儿降蒙古

19.蒙古攻占中国塞内地区的先后

20.宋联夏伐金

21.宋人反对联元伐金

22.宋与蒙古攻金时之民力

23.宋与蒙古败盟之故

24.忽里勒台

25.大札撒

26.蒙古太宗时代四件大事

27.术赤封地

28.蒙古帝国与元

29.蒙古四汗国与蒙古分治之故

30.苏联史家论元与蒙古

31.元初继嗣之争

32.元世祖

33.元建国号

34.西北藩王质问汉化之故

35.蒙汉新旧之争

36.汉化与胡化

37.王文统

38.元初农民起义

39.元重用地主以分化反元起义

40.元兵南下宋望风而降

41.蒙古初期得城不守

42.元初守令用宋旧人

43.元初仍宋田旧额

44.南宋降元之人

45.苏联史家论宋朝迟亡的原因

46.平宋后尚重用之汉人

47.元代汉人重臣卒年

48.元代汉人色目宰相

49.色目

50.元初色目人

51.阿合马

52.蒙古征服诸国各从其本俗

53.色目人与蒙古人亦有差别

54.元代种族划分标准

55.汉人南人与蒙古色目不同待遇

56.汉人与军事

57.元代对于汉人之歧视

58.元明清之行政区域

59.中书省

60.行中书省

61.省台院部与路府州县——内外官

62.路、府、州县——牧民官

63.元诸王分地

64.元代分地的开始

65.元代赏赐

66.怯薛

67.必阁赤

68.达鲁花赤

69.番僧:

70.豪家恣纵妄为

71.卫士在民家饲马

72.元代军士之苦

73.元代钱粮季报之烦

74.科差之次第



军事

75.成吉思汗征服塞外各民族的先后

76.王罕

77.成吉思汗第一次征金

78.成吉思汗攻回族

79.蒙古西征

80.拔都西征

81.旭烈兀西征事

82.蒙古灭宋之四期

83.元征日本

84.元寇之新研究

85.元征占城

86.元征安南

87.元对南海用兵缅

88.元对南海用兵爪哇

89.元代兵制

90.奥鲁



经济

91.成吉思汗时马少

92.蒙古种植

93.金初尝以畜牧限农耕

94.金人土田使汉人佃种

95.金代兼并与剥削

96.蒙古未摧毁金代富豪

97.蒙古初年势家之抢掠

98.元初欲收民田改牧地

99.元代垦田

100.元代赐户与分地

101.随箭赐地

102.视分邑岁赋

103.元代包税

104.元代之土地兼并与强夺

105.元贵族之剥削

106.势要的把持占据

107.元初取民宽之说

108.元代赋制

109.元代斗大

110.粮石输钞各地不同

111.元征赋三倍一征十年

112.卢世荣之言利

113.元代六课

……

法律

文化

宗教

民族

历史地理

对外关系

元代社区




























































































































精彩书摘

  此大德六年(1302)正月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公文中所引。事见《元史》八,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十一月癸未:“符宝郎董文忠言,比闻益都彰德妖人继发,其按察司达鲁花赤及社长不能禁止,宜令连坐。诏行之。”13页《元典章》二十三《农桑门·立社》引《至元新格》二款:“诸社长本为劝农而设,近年以来多以差科干扰,大失元立社长之意。今后凡催差办集,自有里正主首,其社长使专劝课,凡农事未喻者教之,人力不勤者督之。必使农尽其功,地尽其利。官司有不复遵守妨废劝者②,从肃正廉访司究治。”7页又:“诸州县官劝农日,社内有游荡好闲,不务生业,累劝不改者,社长须得对众举明,量行惩戒。其社长若年小德薄,不为众人信服,即听询举深知农事高年纯谨之人易换。”7页妇人小儿为社长《元典章》二十三《户部九·农桑门·立社》③:“大德三年(1299)四月初六日江西廉访司据龙兴路牒该奉行省割付,准中书省咨为设立社长事,先据知事张登仕呈,近为体覆灾伤,到于各处唤到社长人等系妇人小儿,问得该吏称说,自至元三十年定立社长,经今五年,多有逃亡事故,为是不曾申举到官,未经补替。切详设立社长劝课农桑使民知务本,兴举学校,申明孝悌,使彝伦攸叙,纠斥凶顽,检查非违,使风俗归厚,皆非细务,今各处社长多不见年高德劭,通晓农事,为众信服之人,大失原立社长初意,乞施行。得此,合牒,可依都省咨文内事理,将年高通晓农事之人立设社长并不得差占别管余事,专一劝教本社人民务勤农事,不致惰废,仍免本身杂役,毋得似前设立不应并别行差占,妨误农事,将立定社长姓名牒司。”8页

  据此,大德三年(1299)时社长已多妇人小儿,其故或由于“差占别管余事”之故,是以又申其禁,复免本人杂役。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虚构的、与《郑天挺元史讲义》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描述: 《古韵新声: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变迁与审美趣味》 作者: 陆秉文 开本: 16开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布面精装,烫金书名 定价: 128.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文学史家陆秉文先生呕心沥血之作,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繁盛、也最为复杂的两个朝代——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的世俗小说创作。它超越了传统仅关注“四大名著”的窠臼,深入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或被严重低估的通俗小说、拟话本、章回体小说以及早期白话短篇的文本肌理与文化内涵。 陆先生摒弃了将小说简单归类为“闲书”或“末世文学”的片面论断,而是将其视为研究晚期帝国社会结构、市民阶层崛起、审美范式转移以及民间思想动态的“活态史料”。全书围绕“变迁”与“趣味”两大核心议题展开,细致考察了明清之际社会由宗法本位向功利世俗转型的过程中,小说如何捕捉并再现了人际关系、经济活动、伦理观念乃至性别角色的微妙变化。 核心章节与研究视角 第一编:市民阶层的觉醒与都市的描摹 本编侧重于明代中晚期小说,特别是围绕江南商帮与都市生活展开的叙事。作者详细分析了《金瓶梅》中对物质享乐与权力运作的细致描摹,如何标志着传统士大夫叙事模式的崩塌。研究深入探讨了小说中“市井文化”的形成,包括对茶肆酒楼、青楼行当、乃至民间金融活动的生动刻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先生对“才子佳人”小说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早期萌芽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认为其表面上的“才子”与“佳人”的刻板对立,实则暗含了传统礼教束缚下个体情感的挣扎与表达。 第二编:社会批判的深度与讽刺的艺术 此部分着重考察了清代小说的社会讽刺功能,尤其是《儒林外史》的文本结构与思想深度。作者认为,《儒林外史》并非简单的科举制度批判集锦,而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如何安身立命”的哲学寓言。通过对王冕、周进、范进等人物命运的梳理,揭示了在新的功名秩序下,知识的“去神圣化”过程。同时,本编也涉及了早期谴责小说对社会弊病的尖锐揭露,分析了其叙事策略如何从寓言化转向更接近现实主义的记录手法。 第三编:叙事模式的演变与审美范式的转移 本书的第三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建构性。陆先生将叙事学引入对明清小说的分析,探讨了从“史诗式”的宏大叙事向“世情化”的日常叙事的转变。他详细辨析了“因果报应”叙事在民间信仰与小说创作中的相互渗透,并对比了清代鬼狐小说中对“人情”与“鬼道”边界的模糊处理,指出这反映了晚期帝国对传统形上秩序的迷惘。审美趣味上,本书探讨了小说如何从对“崇高”的模仿转向对“细节”和“人情味”的欣赏,为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奠定了美学基础。 第四编:方言、口语与文学语言的融合 本编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之一。陆先生以语言学家的严谨态度,系统梳理了明清小说中方言、俗语、歇后语的运用及其文化意义。他认为,小说作者们在吸纳白话口语的过程中,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既能被大众理解,又具备艺术表现力的“中间语言”。通过对《聊斋志异》中语言的凝练与《红楼梦》中对话的鲜活性的对比分析,展示了文学语言如何突破文言的桎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史、社会史、乃至叙事学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明清社会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它不仅是研究明清小说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更是一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中国世俗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论著。 作者简介: 陆秉文(1952—),著名文学史家,当代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权威之一。曾任职于某著名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小说理论与晚期帝国社会文化。著有《宋元话本的世俗结构》《清代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意识》等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专著。陆先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富个人风格的文笔而著称。 (本书版权受法律保护,任何未经授权的复制或传播行为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笔上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力量感的,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精准的表述直击历史的核心。作者对于史实的陈述坚定而有力,观点鲜明却又留有余地,这使得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保留了批判性思考的空间。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过度解读或戏剧化处理,而是始终坚守着史学的严谨性。每一次翻阅,都能从其逻辑严密的论证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对前代史学成果的批判性继承上,做得尤为出色,体现出一种承前启后的大家气象。

评分

这部作品读来真是一场穿越历史的盛宴。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他仿佛是一位资深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元朝的广阔疆域和复杂政治格局之中。从蒙古铁骑的崛起,到中原的征服,再到大汗宝座的更迭,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于蒙古帝国初期与中后期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那些看似宏大叙事的背后,隐藏着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和制度演变的微观细节,这些细节的穿插,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对于希望系统了解元朝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结构清晰的切入点,其对史料的驾驭能力,足以让人感受到一位史学家的匠心独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如同大师级的指挥家。它不是一味地向前猛冲,而是在关键时刻懂得放慢脚步,对一些影响深远的制度变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仿佛在历史长河中设置了几个重要的观景台,供读者驻足欣赏。例如,对于赋税制度和驿站体系的详细论述,就让我清晰地理解了支撑庞大帝国运转的基石究竟是什么。这种详略得当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与理解的深度。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宏大政治运作的优秀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挖掘,它拒绝了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而是选择了一种沉浸式的考察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时的平衡感。元朝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帝国,其统治的合法性、对汉文化的吸收与排斥,一直是史学界探讨的焦点。这本书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通过对具体政策、法律条文乃至日常习俗的细致梳理,展现了这种复杂互动的全景图。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不同制度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与摩擦,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为理解一个多民族帝国如何维系统治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远非泛泛而谈的概述所能比拟。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像一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史料,读起来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剧本,每一章节都有其明确的侧重点和逻辑推进。作者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时,总能把握住关键的转折点,并且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准的捕捉和剖析,使得那些遥远的帝王将相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例如,他对忽必烈晚年决策的分析,就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无奈,读来令人深思。此外,作者在描述社会风貌和民族关系时,所采用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史书的冰冷叙事,赋予了历史以温度和深度。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买来看看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买来看看的!

评分

30年代,郑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学校秘书长。讲授《文论》、《古地理学》、《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三百年史》等课程,并撰写《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墨勒根王考》、《多尔衮与九王爷》等清史及校勘学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时饮誉史坛。

评分

38.元初农民起义

评分

85.元征占城

评分

对外关系

评分

60.行中书省

评分

102.视分邑岁赋

评分

目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