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二玄社深入合作,版权引进,《中国古代简牍のすペて》(2012年)的中文版,既有国内出土的重要简牍的介绍和释文
《中国古代简牍综览》为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简牍のすペて》中文版。
全书用400余幅精美图片,按省份和地域详细的梳理了新中国建立至2012年出土的重要竹简的具体情况,包括竹简的尺寸、数量、内容、考释;发掘情况、保存情况、相关图书的着录和出版等。
全书按地域分为六个章节:
1.甘肃、内蒙古、新疆
2.湖北、河南
3.湖南
4.江苏、安徽
5.山东、河北、四川、陕西、江西、广东、广西
6.附:大学及博物馆新收藏简牍:包括上海博物馆楚简、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北京大学前汉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秦简、香港中文大学简牍、斯坦因未刊简牍。
zui重要的是,大部分简牍现在都已装瓶或夹玻璃片保存,已经无法再拍摄到其整体原貌。而本书的竹简图片都是发掘之初,二玄社前往简牍出土地点实地拍摄的高清照片,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和晦涩,充满了老派学者的严谨与一丝不苟,这无疑保证了其学术的深度。我本以为会读到对早期文字规范化过程的探讨,例如隶书的成熟阶段,或者不同时期官方用语的微妙变化。结果,这本书的焦点完全集中在了古代的财政与赋税制度上。作者以一种近乎于解剖学的态度,将汉代及以前的户籍登记、田亩丈量、盐铁专营的法律依据,以及各种徭役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梳理。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清晰地展示了税收是如何层层加码,最终汇集到中央国库的。对我来说,理解这些复杂的经济运作机制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国家机器”,其核心驱动力永远是稳定的财政来源。但是,如果想从中找到关于“书写材料”的任何新颖的材料学见解,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它完全脱离了载体本身去研究内容。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个人色彩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偏爱。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诸子百家思想传播途径的推测。作者大胆地构建了一套理论模型,认为某些学派的早期文本,并非如后世记载的那样通过口耳相传或誊抄,而是依赖于特定官府或贵族阶层对官方文书格式的模仿与改造。这种跨界的联想非常新颖,也激发了我对文献流传史的全新思考。然而,这种高度的理论构建,似乎是以牺牲对具体考古发现的介绍为代价的。书中提及的某某遗址,往往只是作为理论的注脚,而不是被深入挖掘的对象。比如,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竹简编联、墨色成分分析的介绍,来佐证这种“模仿说”,但这些内容几乎没有出现,整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思想史的另类解读,而不是文献学实证分析。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卷,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埃与墨香,简直像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本以为会读到许多关于竹简、木牍的书写习俗和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十分专业。然而,它似乎更侧重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体系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探讨那个时代文书流转的复杂流程,从州郡到中央,每一份奏折、每一道敕令背后的权力制衡与派系斗争,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对当时的法律条文和行政法规的解读极为细致,引用了大量同期文献佐证,这对于想了解中古时期国家机器如何运转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不过,对于我这种更热衷于文字本身的读者来说,略感遗憾的是,关于简牍上具体书风的演变,或是不同地区书写风格的差异,提及得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载体来讨论内容。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高水准的中古史制度研究专著,而非我预期中偏向文献学或考古学的入门指南。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地方志与人物传记的融合感,它描绘了一个具体到地域的古代社会图景。我最初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遍各大出土遗址,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如何体现在简牍上的。但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围绕着一位虚拟的或被极大简化的中层官员的职业生涯来展开的。我们跟随他从基层考察到中央任职,看到了他处理的各种公文、审理的案件,乃至他家中的一些私人书信的“可能”内容。这种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代入感极强,尤其是在描述官场潜规则和人情往来时,笔触细腻入微。然而,这种聚焦于“个体经验”的叙述,导致了对更大历史背景的宏观把握有所欠缺。例如,在讨论到秦朝统一文字时,它更多地是从这位官员如何执行命令的角度切入,而不是从文字演变的宏大历史中进行概述。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古代官场风俗小说,只是其论据建立在严谨的历史推测之上,但并非我对“简牍综览”的期待。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近乎于百科全书式的广博视野,它似乎想将秦汉帝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囊括进来。我原本期待的是对特定时期简牍出土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比如敦煌、居延等地出土实物对我们理解边塞戍卒日常的贡献。但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明显不同,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古代城市规划史的影子读本。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道路、水利、仓储等体系的构建,并试图论证这些“硬核工程”如何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而简牍,在其中更多地被当作是记录这些工程进度和物资调配的工具。章节之间跳跃性较大,时而谈论郡县的粮仓储备,时而又转向冶铁技术的进步,阅读体验略显松散,需要读者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简牍本身去触摸“具体的人”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间接信息可能需要再进行一次筛选和重构。
评分京东确实是不错的,一流的物流;绝对的正品;良好的售后;大力度的促销和给力的券保证了在京东购物的完美体验。用最少的钱买最满意的商品,京东商城我支持!
评分容庚后人将一批著作手稿、名家信札、金石拓本等共460种2000多册(件)捐赠给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包括容庚一生著述的大部分手稿和他收藏的大部分信札。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及时整理了这批捐赠品,并于1999年初举办了专题展览,容庚信札藏品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容庚藏名人尺牍》绝大部分内容为首次公开,相信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必嘉惠学林艺林。
评分可以当工具书用,很不错
评分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评分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图文并茂,不错的
评分品质很好,十分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