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简牍综览

中国古代简牍综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横田恭三 著,张建平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简牍
  • 考古
  • 历史文献
  • 文化
  • 古代文字
  • 出土文献
  • 中国历史
  • 古代社会
  • 文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52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2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考古研究

与日本二玄社深入合作,版权引进,《中国古代简牍のすペて》(2012年)的中文版,既有国内出土的重要简牍的介绍和释文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简牍综览》为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简牍のすペて》中文版。

全书用400余幅精美图片,按省份和地域详细的梳理了新中国建立至2012年出土的重要竹简的具体情况,包括竹简的尺寸、数量、内容、考释;发掘情况、保存情况、相关图书的着录和出版等。

全书按地域分为六个章节:

1.甘肃、内蒙古、新疆

2.湖北、河南

3.湖南

4.江苏、安徽

5.山东、河北、四川、陕西、江西、广东、广西

6.附:大学及博物馆新收藏简牍:包括上海博物馆楚简、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北京大学前汉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秦简、香港中文大学简牍、斯坦因未刊简牍。

zui重要的是,大部分简牍现在都已装瓶或夹玻璃片保存,已经无法再拍摄到其整体原貌。而本书的竹简图片都是发掘之初,二玄社前往简牍出土地点实地拍摄的高清照片,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话说简牍

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牍
甘肃省
天水放马滩秦简
敦煌马圈湾西汉至新莽简
敦煌悬泉置汉简
玉门花海西汉简
武威磨嘴子《仪礼》新莽至东汉简
武威磨嘴子《王杖十简》
武威磨嘴子徵集汉简
武威旱滩坡东汉《武威医简》
武威旱滩坡东汉简
永昌水泉子汉简
内蒙古自治区
额济纳汉简
居延甲渠简牍(居延新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尼雅遗址简牍
楼兰遗址简牍

湖北省、河南省的简牍
湖北省
望山楚简
天星觐楚简
曾侯乙墓竹简
包山楚简
九店楚简
郭店楚简
睡虎地秦木牍(四号墓)
睡虎地秦简(二号墓)
睡虎地西汉简(七七号墓)
龙岗秦简
周家台秦简
王家台秦简
凤凰山西汉简(八、九、一〇号墓)
凤凰山西汉简(二八七号墓)
凤凰山西漠简(二八八号墓)
张家山西汉简(二四七号墓)
高台西汉木牍(一八号墓)
萧家草场西汉简(二六号墓)
孔家坡西汉简(八号墓)
印台西汉简
松柏村西汉简
谢家桥西汉简
河南省
信阳楚简
新蔡葛陵楚简

湖南省的简牍
海南省
仰天湖楚简(二五号墓)
夕阳坡楚简
慈利楚简
里耶秦简(一号古井)
马王堆西汉简(一号墓)
马王堆西汉简(三号墓)
虎溪山西汉简
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
长沙王后“渔阳”西汉简
走马楼西汉简(八号古井)
东牌楼东汉简(七号古井)
走马楼三国吴简(二二号古井)
郴州苏仙桥吴简
郴州苏仙桥西晋简

江苏省、安徽省的简牍
江苏省
胡场西汉简
仪徵胥浦西汉简
尹湾西汉墓简牍
安徽省
阜阳西汉简
天长西汉简
朱然墓出土的刺与谒

山东省、河北省、四川省、陕西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部分大学和博物馆新收藏的简牍
山东省
银雀山西汉简
日照海曲西汉简
河北省
定州西汉简
四川省
青川秦木牍
陕西省
未央宫汉简
江西省
高荣墓吴简
广东省
南越国宫署西汉简
广西壮族自治区
罗泊湾西汉简
新收藏简牍
上海博物馆楚简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
北京大学西汉简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秦简
香港中文大学简牍
斯坦因未刊简牍

古代的毛笔
参考资料一览
编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中国古代简牍综览》的图书的“反向”简介,旨在详细描述一本不包含该主题内容,而是聚焦于其他古代文献形式的图书。 --- 《汉唐石刻文献研究:金石碑刻的时代回响》 导言:历史的物质载体与文本的重构 本书并非聚焦于竹木载体上的轻盈文字,而是深入考察中国古代文明中那些沉重而永恒的物质载体——石刻。自商周以降,岩石便承载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政治宣言、礼仪规范、宗教信仰与家族记忆。这些金石碑刻,以其无可替代的物质性与不可磨灭的刻痕,为我们提供了与竹木简牍截然不同的历史视角。 本书的研究范畴集中于汉代至唐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帝制成熟、书法艺术臻于高峰,同时也是碑刻文献数量最为庞大、内容最为丰富的阶段。我们旨在通过对海量碑刻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构建一个基于“石头记忆”的古代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碑刻的载体、形制与时代变迁 本部分将详细辨析不同历史时期石刻的物质基础与表现形式,这是理解其信息承载力的前提。 第一章:石材的地域性与工艺演进 石材的选择与开采: 探讨了不同地区(如北方的玄武岩、南方的花岗岩、中原地区的砂岩)对碑刻内容的影响。不同石材的质地决定了文字的精细程度和保存难度。 碑、碣、墓志的形制学: 区分了“碑”(通常立于地面,用于记功、立界或纪念)、“碣”(无首或无饰的柱状石碑)与“墓志”(用于随葬,形态多样,常有盖与底座)的形制特征、尺寸标准及其在古代礼制中的定位。 凿刻技法的流变: 从秦代的“小篆方折”到汉代的“古隶雄强”,再到魏晋南北朝的“魏碑隶楷转换”,直至唐代的成熟楷书。分析了不同时代工匠对字体结构和刀法的理解与运用,这直接影响了文献的辨识度。 第二章:礼制与书法的交汇点 “立碑”的社会功能: 深入分析了官方(如皇帝功德碑、界碑、桥梁记)与民间(如义庄碑、节孝碑)立碑活动背后的政治诉求与社会伦理。碑刻是权力展示与道德教化的核心工具。 书风的时代特征: 探讨了碑刻如何成为书法史的核心证据。本书重点分析了隶书的衰落与楷书的成熟过程,特别是魏晋时期过渡性书风(如“二爨”的雄浑与“欧虞褚薛”的规整)在石头上的独特表现。 第二部分:碑刻文本的内容解析与社会史透视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着重于从碑刻文本中挖掘古代社会生活的细微肌理。 第三章:官方文书与国家治理 功德与颂扬: 重点研究汉代的“鸿嘉”、“元延”年间的皇帝颂德碑,以及唐代长安、洛阳的重要纪事碑。这些文本是研究古代帝王意识形态构建的第一手材料。 律令与司法记录: 分析如“汉代乡亭碑记”、“唐代法制石刻”等,它们记录了地方官吏的判决、赋税徭役的规定,是研究古代基层治理结构的重要参照。 边疆与交通: 梳理了与丝绸之路、漕运、关隘相关的石刻题记,它们揭示了古代物流、军事调动与民族交流的实际情况。 第四章:民间记忆与家族传承 墓志铭的“双重叙事”: 墓志铭通常包含清晰的生平履历(“官”、“事”)和文人撰写的夸饰性赞美辞(“德”)。本书将这两部分进行分离和对比,揭示古代士人在自我定位与后世评价之间的张力。 乡土社会与宗族网络: 研究族谱碑、祭田碑、义庄碑、重修庙宇碑等,它们是研究古代地方精英的构成、宗族经济基础和社区互助机制的宝贵资料。 个体生命的书写: 探讨如“造像题记”、“乞愿碑”等文本,它们反映了普通民众在面对疾病、灾难、升迁时的宗教信仰和朴素愿望。 第三部分:金石学史的梳理与研究方法论 本书的最后部分回归到对“金石学”这一学科自身的审视。 第五章: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转向 欧阳修的开创性贡献: 分析《集古录》的编纂如何标志着对金石实物研究的重视,以及这种重视如何与当时的史学范式(如对“实证”的追求)相关联。 清代的鼎盛与考据学: 详述段玉裁、阮元等学者在碑刻整理、释读与考订方面的成就。重点分析碑刻拓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时所面临的文献失真问题。 当代碑刻学的挑战: 讨论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处理大量拓片与实物之间的信息差异,以及如何将碑刻研究成果有效融入到更宏大的社会史、艺术史叙事中。 结语:沉重的文献,不朽的对话 石刻文献因其无法被轻易修改或销毁的特性,成为我们认识汉唐社会最坚实的基础之一。它不似简牍般易腐朽,也不似纸籍般易焚毁,它以其自身的重量,对抗着时间的侵蚀。通过对这些石头上镌刻的文字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重构一个立体的、有形的古代世界。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工具和深入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跳出对单一文献类型的迷恋,转而关注历史留下的那些最坚韧、最耐久的物质证据,以期达到对汉唐社会更全面、更具物质基础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和晦涩,充满了老派学者的严谨与一丝不苟,这无疑保证了其学术的深度。我本以为会读到对早期文字规范化过程的探讨,例如隶书的成熟阶段,或者不同时期官方用语的微妙变化。结果,这本书的焦点完全集中在了古代的财政与赋税制度上。作者以一种近乎于解剖学的态度,将汉代及以前的户籍登记、田亩丈量、盐铁专营的法律依据,以及各种徭役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梳理。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清晰地展示了税收是如何层层加码,最终汇集到中央国库的。对我来说,理解这些复杂的经济运作机制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国家机器”,其核心驱动力永远是稳定的财政来源。但是,如果想从中找到关于“书写材料”的任何新颖的材料学见解,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它完全脱离了载体本身去研究内容。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有个人色彩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偏爱。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诸子百家思想传播途径的推测。作者大胆地构建了一套理论模型,认为某些学派的早期文本,并非如后世记载的那样通过口耳相传或誊抄,而是依赖于特定官府或贵族阶层对官方文书格式的模仿与改造。这种跨界的联想非常新颖,也激发了我对文献流传史的全新思考。然而,这种高度的理论构建,似乎是以牺牲对具体考古发现的介绍为代价的。书中提及的某某遗址,往往只是作为理论的注脚,而不是被深入挖掘的对象。比如,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竹简编联、墨色成分分析的介绍,来佐证这种“模仿说”,但这些内容几乎没有出现,整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思想史的另类解读,而不是文献学实证分析。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卷,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埃与墨香,简直像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本以为会读到许多关于竹简、木牍的书写习俗和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十分专业。然而,它似乎更侧重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体系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探讨那个时代文书流转的复杂流程,从州郡到中央,每一份奏折、每一道敕令背后的权力制衡与派系斗争,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对当时的法律条文和行政法规的解读极为细致,引用了大量同期文献佐证,这对于想了解中古时期国家机器如何运转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不过,对于我这种更热衷于文字本身的读者来说,略感遗憾的是,关于简牍上具体书风的演变,或是不同地区书写风格的差异,提及得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载体来讨论内容。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高水准的中古史制度研究专著,而非我预期中偏向文献学或考古学的入门指南。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地方志与人物传记的融合感,它描绘了一个具体到地域的古代社会图景。我最初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遍各大出土遗址,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如何体现在简牍上的。但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围绕着一位虚拟的或被极大简化的中层官员的职业生涯来展开的。我们跟随他从基层考察到中央任职,看到了他处理的各种公文、审理的案件,乃至他家中的一些私人书信的“可能”内容。这种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代入感极强,尤其是在描述官场潜规则和人情往来时,笔触细腻入微。然而,这种聚焦于“个体经验”的叙述,导致了对更大历史背景的宏观把握有所欠缺。例如,在讨论到秦朝统一文字时,它更多地是从这位官员如何执行命令的角度切入,而不是从文字演变的宏大历史中进行概述。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古代官场风俗小说,只是其论据建立在严谨的历史推测之上,但并非我对“简牍综览”的期待。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近乎于百科全书式的广博视野,它似乎想将秦汉帝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囊括进来。我原本期待的是对特定时期简牍出土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比如敦煌、居延等地出土实物对我们理解边塞戍卒日常的贡献。但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明显不同,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古代城市规划史的影子读本。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道路、水利、仓储等体系的构建,并试图论证这些“硬核工程”如何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而简牍,在其中更多地被当作是记录这些工程进度和物资调配的工具。章节之间跳跃性较大,时而谈论郡县的粮仓储备,时而又转向冶铁技术的进步,阅读体验略显松散,需要读者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简牍本身去触摸“具体的人”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间接信息可能需要再进行一次筛选和重构。

评分

京东确实是不错的,一流的物流;绝对的正品;良好的售后;大力度的促销和给力的券保证了在京东购物的完美体验。用最少的钱买最满意的商品,京东商城我支持!

评分

容庚后人将一批著作手稿、名家信札、金石拓本等共460种2000多册(件)捐赠给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包括容庚一生著述的大部分手稿和他收藏的大部分信札。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及时整理了这批捐赠品,并于1999年初举办了专题展览,容庚信札藏品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容庚藏名人尺牍》绝大部分内容为首次公开,相信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必嘉惠学林艺林。

评分

可以当工具书用,很不错

评分

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图文并茂,不错的

评分

品质很好,十分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