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中世纪早期中国的历史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对唐朝衰落后,宋代兴起这一关键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变迁的梳理,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的精细。我特别欣赏他对士大夫阶层如何从旧有的贵族体系中脱胎换骨,成为新的统治核心的论述。书中对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如何重塑了地方精英与中央权力的互动关系。例如,对于那些通过科举进入官僚体系的“布衣”家庭,他们如何在权力场中寻求立足之地,以及他们对地方资源的调动和利用,这些细节的描摹,使得抽象的“中央集权”变得鲜活起来。读来让人不禁思考,在缺乏强有力世袭贵族的宋代,国家权力是如何有效地渗透到广袤的乡村,维持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相对稳定与繁荣。这种对制度与社会心理交织的洞察,远超一般的断代史叙事。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处理文化与政治互动的这一部分时,展现出极高的敏感度。他没有将理学简单视为一套僵化的哲学教条,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稳定的一种思想工具。例如,在南宋面对北方威胁的焦虑感中,理学如何被官方推崇,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规范的“精神支柱”。书中探讨了朱熹等思想家如何通过重塑儒家经典解释权,来强化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观念,从而服务于稳固统治的现实需要。这种将思想史与政治史、社会史紧密结合的写法,使得理学不再是书架上的古董,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社会建构过程。这种对思想史的实用主义解读,为理解宋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对于技术革新和经济生活变迁的细腻笔触所吸引。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更像是一部深入肌理的社会风俗画卷。例如,书中对商业城市的发展,特别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商业资本积累对传统农业社会冲击的分析,极为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宋代的商业繁荣归功于海外贸易的兴盛,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国内手工业的进步,比如瓷器、丝绸的生产效率飞跃,如何催生了新的城市消费文化和市民阶层。特别是关于“交子”和纸币的发行,不仅仅是货币史上的里程碑,更象征着一种社会信任机制的转变——从传统的土地和实物信用,转向抽象的金融信用。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财富观念和风险承受能力,书中都有细致的考量,读完后对宋代的市井生活有了更立体和复杂的认知。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阐释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它成功地超越了将宋代简单地描述为“积弱”的刻板印象。作者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说明,相比前代,宋代是一个社会流动性极强的时代。那些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确实有更多机会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然而,这种流动性并非没有代价。书中也揭示了这种高度竞争性的流动机制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压力,以及“中举”与“落第”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分析了“新贵”与“旧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资源竞争。当新的士大夫群体掌握了政治资源后,他们如何努力地通过购置田产、修缮家谱来巩固其社会地位,以期达到与传统地主阶层一样的“体面”——这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社会阶层变迁史。
评分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似乎不太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倾向于展示那个时代各种社会力量的拉扯与平衡。我尤其关注作者对“地方自治”和“中央控制”之间微妙张力的探讨。在北宋时期,我们知道中央对军队和财权的控制非常严密,但与此同时,地方的宗族势力和乡绅的文化影响力又是何等巨大。作者通过分析地方志和私人文集中的记录,勾勒出了一个“温和的集权”模式:中央不干涉地方太多的日常事务,只要钱粮按时上缴,政治忠诚度足够,士绅们在地方上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默契”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南宋偏安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质地变化?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充满了历史学家的审慎与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复杂历史图景的能力。
评分《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收录了作者关于传统国家与社会研究的论文18篇,内容包括宋代的粮食贸易、论宋代折钱租与钱租的性质、试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宋朝的酒法与国家财政、宋代的朝廷钱物及其贮存的诸库务、宋代的上供正赋、宋代民匠差雇制度述略、走向自觉,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等。
评分老公就喜欢这类书,买,停不下来
评分收了包先生的十几篇论文集,值得看一看。
评分《杂学谓博:江南市镇考察忆旧》,载王家范主编《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6-95页
评分二、论宋代折钱租与钱租的性质
评分再论宋代财政
评分《浙江区域史研究:1000-1900》(主编),杭州出版社2003年
评分包伟民的论文集,收了宋代历史相关的十几篇论文。
评分1985年11月 获杭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