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我们的中国(共4册)(精)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6-06-01 |
| 作者:李零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6-06-01 |
| 定价: 298 | 页数:1100 | 印次:1 |
| ISBN号:978710805557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1 |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历经多年遍访中国上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遗迹等,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写作《我们的中国》。书中从禹贡九州,讲到周秦的两次大一统;从寻访孔子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到中国的山水形胜、岳镇海渎;*后还论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地理问题。 经由此书,中国自上古以来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大地上的维度。《我们的中国(共4册)(精)》是李零在《我们的经典》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的巨制。
*名学者李零历经十余年,在中国各地一边考察一边读书,探究古代历史,思考当下问题,推出专题论*集《我们的中国》。
全书分四编 **编“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形成的历史进程。“禹迹”是古人对中国的起初表达,本书通过禹贡九州总论中国地理的全 貌。
第二编“周行天下”,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一位旅行家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汉武帝;孔子是宦游的代表,秦皇、汉武是巡狩的代表。
第三编“大地文章”,既是山川考察记,也是家乡考古学。中国人极重视“老家”,寻根问祖也要有从纸上到地上的功夫。
第四编“思想地图”,特别提到思想的重要性,“大一统”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国叫“天下”。中国是一个文明漩涡,既有辐辏,也有辐射,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大一统”。
**编 茫茫禹迹 ——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自序 两次大一统 两周族姓考 论X公盨发现的意义 禹迹考 ——《禹贡》讲授提纲 《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 周秦戎关系的再认识 ——为《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而作 第二编 周行天下 ——从孔子到秦皇汉武 自序 大地上的《论语》 读《鲁国之图》 秦汉祠畤通考 后土祠的调查研究 从船想到的历史 第三编 大地文章 ——行走与阅读 自序 说中国山水 上党,我的天堂 上党从来天下脊 上党访古记 西伯戡黎的再认识 武乡访古记 梁侯寺考 滹沱考 再说滹沱 陕北笔记 雍州访古记 第四编 思想地图 ——中国地理的大视野 自序 中国地理的大视野 说早期地图的方向 禹步探源 “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 先秦诸子的思想地图 岳镇海渎考 登泰山,小天下 避暑山庄和甘泉宫 中国城市 地理也有思想史 革命笔记
这部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全新窗口。作者的洞察力实在是太敏锐了,他不仅仅是在梳理史实,更是在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精神内核。读起来的感受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在故纸堆里穿梭,他总能恰到好处地指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中隐藏的偏见与误区。特别是他对古代思想家们论述的重新诠释,视角独特,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媚俗、不迎合主流的学术勇气,敢于挑战既有的某些“定论”,用扎实的考据和清醒的理性去重构我们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认知。那种笔力雄健,论证细致入微,即便是对中国历史略有涉猎的读者,也会被这种深刻的思辨所折服,感觉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匠人精神,这在当下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以及恰到好处的注释和索引,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一种“慢读”的理由。很多信息量极大的著作,读完后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但这部作品里,许多精彩的论点和精辟的总结,我都忍不住用荧光笔标出,甚至摘抄到笔记本上。这已经超越了“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深度的“对话”。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咀嚼那些文字背后的重量,去体会作者在下笔时的那种审慎与担当。对于想系统性构建中国历史观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常青树。
评分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连续性”与“断裂性”这对矛盾体的把握。我们总是在讨论中国历史的“悠久”与“中断”,但如何平衡这两者,一直是治史的难题。作者在这套书中展现出高超的辩证法,他既没有被历史的表象所迷惑,也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他用丰富的材料论证了那些看似颠覆性的变革背后,依然存在着某种难以磨灭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中国性”的理解有了一种质的飞跃。它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创造性的重构。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似乎也变得更加圆融和富有弹性,这才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厚厚一摞时,心里是有些犯怵的,担心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著作,晦涩难懂。然而,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担心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他懂得如何把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文化细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有时候,他会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看似枯燥的制度变迁讲得引人入胜,仿佛那些遥远的古代人物就活在我们眼前。更难得的是,行文间流露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它不是盲目的赞美,而是基于对自身文化复杂性有着深刻理解后的那种从容。这种文风,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一套单一理论解释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著作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那样的解读过于扁平化了。但这部作品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历史碎片、典籍记载、乃至考古发现,都精准地拼接到一个宏大而又错综复杂的图景之中。读到关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论述时,我反复去查阅了其他几本辅助读物,惊喜地发现,作者的分析不仅没有冲突,反而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框架。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问,如何用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我们自认为已经“知道”的事情。它成功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实属难得。
评分正版图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值得推荐的一种书。给人以启发。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此书名家作品构思严谨引证权威是难得的精品
评分正版
评分正版图书
评分正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