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從容優雅的生活哲學是浮躁世事下難得的一股清流,嚮世人展現瞭一種彆樣的女性之美,為所有渴望擁有心靈力量的女性,提供瞭學習的典範。
●這是一本“像楊絳一樣生活”的女性智慧書,書中提煉瞭楊絳先生跨越兩個世紀人生起伏的難得智慧,帶你品味她與生俱來的纔華與魅力。
●不管你想成為怎樣的女人,或正麵對世間何種煩惱,你都可以從楊絳的身上獲得改變的力量,把自己變得更好。
●純美紙質,隨書附贈精美明信片。
楊絳是從容優雅的女性代錶,雖生於亂世,曆經百年滄桑,心中卻始終有一份與世無爭的淡泊寜靜。
楊絳的纔華與修養,是歲月曆練齣來的陳釀,曆久彌香,越品越醇。
本書講述瞭楊絳先生跨越兩個世紀的人生起伏,從中可以讀到她大智若愚的處世智慧,怡然自得的生活哲學。這些越過光陰隧道與生活滄桑獲得的珍貴閱曆,會幫助你找到更本真的幸福。
夏墨,知名傳記作傢,來自北方的溫婉纔女,安靜的寫書人,既能堅強獨立亦能溫柔似水,文如其人,細膩優雅。著有暢銷書《zui賢的妻,zui纔的女:楊絳傳》。
第一輯 時光深處有暖色
時光深處有暖色| 003
洞悉復雜世事間的濃情蜜意| 009
容易滿足,便容易純粹| 014
像母親,做素色的女子;像父親,做獨立的人| 021
第二輯 剛剛好的愛情
不疾不徐,不驕不躁,纔有剛剛好的愛情| 031
愛,是平常人事,是安心相伴| 035
掩己鋒芒,做他背後的英雄| 042
旅行之於夫妻關係的發現| 049
第三輯 自成一道風景
世俗中多一些獨立| 059
自成一道風景,便是好的青春| 066
性之所近,最相宜| 073
第四輯 有情味地活
有情味地活,“糟”便成瞭“趣”| 083
小小生命帶來的感動| 089
與書香、茶香為伴| 095
唯有死彆,不再生離| 101
做瞭,就做齣一些明堂| 107
第五輯 動蕩的是歲月,不是內心
優雅地緘默,智慧地發聲| 117
堅強,是不動聲色的理性| 122
一個“零”的曠達與從容| 127
動蕩的是歲月,不是內心| 134
再壞的事情也無須刻意規避| 140
人生低榖中的“嚮上力”| 146
第六輯 你當溫柔,亦有力量
你當溫柔,亦有力量| 155
女子之美,在於內外兼修| 161
優雅,是歲月的沉澱,是無法僞裝的韻味| 167
妻子、情人、朋友| 174
第七輯 淡,是最真的滋味
在書中修行| 185
淡,是最真的滋味| 192
喧囂之外,自有雅趣| 199
第八輯 人間沒有永遠的聚
當我們漸漸老去| 209
人間沒有永遠的聚| 215
一個人守護“我們仨”| 222
第九輯 為人生畫一個圓滿
往事成文,一本書就是一段時光| 233
用餘生“打掃現場”| 240
曆經百年,平和如初| 247
一生為文,一生為人,不悔| 253
後記
如果說,願意時刻廝守在一起的是愛情,那不圖迴報,心甘情願去付齣一切的,就是真情。每個人對待愛情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從對待愛情的態度,足可以品齣一個人的性情。
自幼便見慣瞭父母之間言語不多,卻彼此真心付齣的愛情,楊絳也深受感染。她時刻按照母親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待所愛之人毫無保留,卻沒有奢求,更不會有半點怨言。愛情總是會讓時間顯得短暫,還沒來得及細數溫情,轉眼已經白頭。
20世紀90年代初,楊絳的腦血管病剛剛治愈,錢鍾書又在一次體檢中檢查齣疾病。他本來沒有任何不適的癥狀,可醫院卻要他住院治療。楊絳在錢鍾書身旁陪伴瞭一生,她不放心他一個人住院,於是一同陪他住進瞭醫院。醫生們理解幾十年相守的意義,他們明白楊絳心裏的焦慮,讓她也坐在旁邊一同看CT檢查的屏幕。她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錢鍾書不要遭受手術的痛苦,可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輸尿管中長瞭瘤子,那個部位已經變形。
這是一項極大的手術,大夫們也慎重地反復檢查、會診,拍瞭許多片子,可一個月後還是通知楊絳需要手術。楊絳知道在手術通知上簽字代錶的含義,也許進瞭手術室的門,便從此天人兩隔。她不敢讓錢鍾書知道自己的病情,可為瞭爭取一綫活下去的希望,還是咬牙簽字同意手術。
危機之中的選擇,最能彰顯一個人的智慧。做齣任何一種選擇,都代錶著麵臨另一種失去,可如果一味地追求穩妥,可能失去得
更多。
真正的愛情是最強烈的依戀,是無私專一、傾盡全心全力的最真實的情感。彼此尊重纔能相互恩愛。楊絳已經習慣瞭用一顆平常心去麵對一切,用坦然去化解內心的糾結。她帶著女兒在手術室外忐忑不安地等瞭六個小時,終於等到手術順利結束,醫生取齣瞭輸尿管中的腫瘤和一個壞死的腎,母女兩個懸著的心這纔放下。
楊絳看到大夫推著錢鍾書走齣手術室,幾乎含淚給大夫跪下,她十分感謝做手術的邵醫生,她知道,站六個小時已經是極辛苦的事情,何況還要保持同一姿勢。經受著內心的極度煎熬,依然理解他人的不易,這就是楊絳一貫的個性。
越是深愛,越是有著割捨不斷的牽掛,看著錢鍾書身上一共縫瞭四十多針的傷口,隻有楊絳自己纔知道有多麼心痛。每天,她隻被允許在醫院看望錢鍾書十分鍾,直到離開特護病房之後,她纔能重新入院陪護。醫生不允許錢鍾書看書,楊絳就每天陪著他說話,兩個人的話說瞭一輩子,卻依然有說不盡的話。
哪怕是病魔,也無法拆散這份用大半生時間醞釀齣的真情,這份神聖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
錢鍾書在春天齣院瞭,對於楊絳來說,齣院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春天真正地到來。她的心中早就被春風吹開瞭一座花園,那種欣喜甚至比當年結婚的時候更加濃厚。
結束瞭在醫院兩個月的生活,迴到傢的錢鍾書自然無比高興。照顧他的重任,依然落在楊絳的身上。楊絳一直認為,自己的身體比錢鍾書的好,照顧他是理所應當的。可她自己也患上瞭心髒病,經常心絞痛,胃也劇烈地痛。也許是一直緊綳的神經終於得到瞭放鬆,迴傢之後,她竟然成瞭病人,隻感覺到疲憊頭暈,連走路也要扶著牆壁。
楊絳從前也有過頭暈的毛病,是因為不消化導緻的,暈的時候會感覺天鏇地轉的,不能睜眼,不能吃東西,不能動,隻能閉著眼睛休息。可這次卻和從前的感覺大不相同,用她的話說,自己就像是一杯水,“杯子在鏇轉,水就隨著鏇轉”。走路的時候仿佛踩在雲霧上,飄飄浮浮,齣去散步反而需要錢鍾書扶著她,哪怕是身邊有一輛汽車開過,帶起的風似乎都能將她吹倒。
當生命走到晚年,人們纔能真正理解愛情與婚姻的意義,平靜時相互扶持,病痛時彼此照顧,真正的情感無法被時間衝淡,反而需要時間去見證。
楊絳得的是冠心病,左心室肥厚,主動脈硬化,還有高血壓。她不好意思麻煩給錢鍾書看病的李大夫為自己看病,隻請他的女徒弟為自己把脈,可李大夫卻認為,楊絳的病不好,錢鍾書的病也不會好,堅持為楊絳看病抓藥。這下,兩個人一同成瞭病人,每天一起煎藥,一起服藥,反而滋生齣瞭許多快樂。服藥之後,錢鍾書還要拉著楊絳齣去走走,他說,這叫“行藥”,通過散步來散發藥性。也許,彼此攙扶間的那份真情,比任何良藥都更加有效。
也許,轟轟烈烈的激情,反而比不上平平淡淡的柔美。這種默然不言的平淡情感,能滲透進生活的每個角落,隻要用心品味,就能發現它的美。浸染在這樣一種情感裏,就仿佛一股寜靜深沉的清水澆灌在乾渴的土地上,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感受,讓人在任何焦躁的時刻,都能如同閑庭信步般淡定。
……
有這樣一個女子,穿越百年歲月,穿越動蕩波摺,穿越生死離彆,始終淡然優雅、明媚從容,她被丈夫譽為“最纔的女,最賢的妻”;她是女子,卻被世人尊稱為“先生”;她筆下的文字如同其人,溫婉平實卻意蘊悠長,以輕快勾勒深重的苦痛,以淺淡描繪百味的世情。她是楊絳,是學者,是隱士,是母親,是錢鍾書的妻。
在楊絳身上,我們會發現:有一種美,與形貌無關;有一種睿智,與年齡無關;有一種愛情,與時間和死亡無關。
她嚮世人傾談:女子的美,是內外兼修的氣韻,是閱盡韆帆的從容,是不慌不亂的優雅;女子的睿智,是大度寬厚的包容,是溫婉與傲骨交織的脾性,是不貪圖浮華、不喧囂於世的淡泊;女子的愛情,是誌同道閤的相協,是能為愛人提供臂膀的相持,是跨越生死的相守。
楊絳曾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人的一生,華服、風月皆為輕,唯有無窮無盡的心靈力量能讓人立足於世界,在曆經生活滄桑、光陰蛻變時,不羞不怯,不退不避,不失熱忱、優雅與情懷。
這是楊絳,她的智慧讓她行走百年但芳華如初,年華老去但靈魂深湛。這也是世間女子行於世的最好智慧,像楊絳一樣生活,不求撼動世界,但求笑對風雲,無愧歲月、無愧自己。
這本書的文字給我帶來的整體感受,是一種“高級的質感”。這種質感並非來自於炫耀性的詞匯堆砌,而是源於作者對生活本質的深刻理解和對自我要求的嚴格尺度。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精神富足”的描寫,它描繪瞭一種不以外物喜樂為轉移的內心定力。在談及個人選擇和犧牲時,語氣是平靜而堅定的,沒有抱怨,隻有對既定道路的尊重和承擔。這種內在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成功或贊譽都無法比擬的。閱讀它,就像是進行瞭一次高標準的審美訓練,它提高瞭我對生活細節的辨識度,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篩選和過濾那些低質量的信息和低能量的交往。這本書不是一本指導你如何“成為”誰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如何更好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指南,它給予的不是答案,而是更精妙的問題。
評分這本書讀完,心中湧起的感受是那種跨越時代的沉靜與力量。它像是一壇老酒,初嘗時或許覺得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後,那份醇厚的底蘊便緩緩釋放齣來,讓人迴味無窮。作者對於生活哲學的闡述,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通過細膩入微的觀察和對日常點滴的捕捉,展現齣一種極具煙火氣的智慧。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剋製”的探討,那種知道何時收斂、何時放開的邊界感,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情緒泛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教人變得木訥,而是引導我們去追求一種更有質感、更少虛耗的精神生活。書中的文字,偶爾帶著一絲舊時光特有的疏離感,卻恰恰營造齣一種靜心沉思的氛圍,仿佛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可以遠離喧囂、與自我深度對話的空間。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獲得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洗滌與重塑,讓人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一處可以安放靈魂的清淨之地。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沒有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節衝突,反而像是一部慢鏡頭下的紀錄片,將焦點聚焦於女性精神世界構建的漫長過程。我讀到一些關於時間管理和自我提升的章節時,深感其獨到之處。它沒有提供那些速成的“秘籍”,而是強調瞭積纍的力量,那種日拱一拱、水滴石穿的堅韌。書中的筆觸時而輕盈如羽毛,描繪那些關於美學和情趣的追求;時而又沉重如磐石,直麵人生成長中的睏境與取捨。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不至於枯燥乏味,也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更吸引我的是,作者似乎懂得如何用最樸素的語言,去觸碰最深層的哲學命題——關於存在的意義,關於如何與環境和諧共處,而非一味對抗。這是一種需要耐心去品味的“慢閱讀”,它要求你放慢腳步,去聆聽文字背後那些若有若無的迴響。
評分每次翻開這本書的某個章節,都有一種被溫柔地拉入一個充滿秩序感和古典美的空間裏的感覺。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優雅”的定義,那遠不止於外錶的修飾,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自洽與從容。書中對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分寸拿捏,有著非常精妙的論述。它不是教你圓滑世故,而是倡導一種真誠且保有距離感的相處之道,讓每段關係都保持著呼吸的空間。這種成熟的處世哲學,在如今這個講求即時反饋和過度親密的社交環境中,顯得格外具有指導意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對照著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麵過於急躁或用力過猛。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理想中的美好狀態,更是如何一步步腳踏實地去靠近那種境界的切實路徑,充滿瞭可操作性和啓發性。
評分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時,我對其那種內斂的文風略感不適,總覺得少瞭些許現代閱讀習慣所期待的“爆點”。然而,堅持讀下去後,我逐漸體會到這種“內斂”實則是一種高超的藝術掌控力。它將最深刻的洞察隱藏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下,需要讀者用心去挖掘。書中對於“學習”的闡述令我印象深刻,它將學習定義為一種終身態勢,而非階段性任務。作者強調的不是你掌握瞭多少知識點,而是你構建知識體係的方式,以及麵對未知世界時保持的好奇心和謙卑。這種對知識的敬畏感,與當前社會中追求“速成”和“知識變現”的風氣形成瞭鮮明對比。它讓人重新審視“深度”的價值,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源於那些不易被察覺的、持續性的內在積纍,而非轉瞬即逝的外部光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