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谱丛书:列炮局

象棋谱丛书:列炮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少龙,梁文武,段雅丽 等 编
图书标签:
  • 象棋
  • 象棋谱
  • 列炮局
  • 开局
  • 战术
  • 残局
  • 对弈
  • 棋谱
  • 中国象棋
  • 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331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27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象棋谱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2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列炮阵式由红黑双方按反方向摆中炮而成。一方面从中线展开对攻,另一方面双方先出动的车不在同一侧,造成各攻一翼的激烈场面,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另外,也会出现模仿型阵式,看谁攻杀速度快、杀力大,便能捷足先登。
  列炮局的特点是从中路及侧翼展开攻击,其对抗性比顺炮更为激烈,因而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常常被采用以求一搏。早期的列炮局型,双方均跳边马,称为大列手炮,通常靠巡河车带动边马跃出。着重侧翼配合中炮。这种阵式变化简单,为人们所熟悉。

作者简介

  黄少龙,中国象棋划币,南开大学教授。1984年创办南开大学象棋研究中心,历任天津市棋类运动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高等院校棋牌协会主席、中国大学生象棋协会秘书长等职。
  1977年获全国象棋个人赛第3名,以后参加中国对菲律宾象棋赛及中国对法国象棋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986年获香港奥林匹克金奖。1990年获伦敦举办的世界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铜奖。1997年参加象棋个人国际邀请赛,获国内组冠军。2008年应邀赴新加坡,担任亚洲象棋赛棋局讲评。
  曾出版《象棋实战中局谱》、《象棋开局战理》、《列炮纵横谈》、《象棋对策论》、《象棋秘诀丛书》、《象棋大全》等60多部著作,多次获全国象棋图书一等奖。
  
  段雅丽,女,1961年生,天津市人。自幼喜好象棋,获得少儿象棋赛奖。20世纪80年代,多次蝉联天津市成年女子象棋冠军,达到一级棋士标准。曾获全国女子象棋赛第13名以及棋友杯全国业余女子赛冠军。多年来热心投身象棋教育工作,曾任天津市松生棋牌艺术学校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天津市高等棋友联谊会秘书长等职。近年致力于象棋写作,著有《象棋速通探秘》、《象棋残局攻杀法》、《怎样成为象棋高手》、《儿童棋类教学丛书》等,均已正式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左三步虎转列手炮
第1局 阎文清胜张强
第2局 李来群负吴贵临
第3局 洪智胜胡荣华
第4局 胡荣华胜赵国荣
第5局 万春林胜金波
第6局 陈翀胜陶汉明
第7局 言穆江胜付光明
第8局 李少庚胜陈寒峰
第9局 于幼华负柳大华
第10局 胡荣华胜曹霖
第11局 柳大华胜陶汉明
第12局 徐天红负李艾东
第13局 柳大华负昊贵临
第14局 吕钦负胡荣华
第15局 郭福人负李林
第16局 胡荣华胜李来群
第17局 赵国荣胜蒋凤山
第18局 洪智胜陶汉明
第19局 刘星负于幼华
第20局 余仲明负吴贵临
第21局 卜风波负吕钦
第22局 陈安强胜汪洋北
第23局 赵国荣胜阎文清
第24局 李鸿嘉胜谢靖
第25局 郭福人负李家华
第26局 胡荣华胜孙志伟
第27局 徐天红负陶汉明
第28局 胡荣华胜吕钦
第29局 万春林胜杨德琪
第30局 胡荣华胜李来群
第31局 付光明胜昊贵临
第32局 邬正伟胜吕钦
第33局 胡荣华负李来群
第34局 张强胜陈寒峰
第35局 胡荣华胜于幼华
第36局 王斌负汪洋
第37局 柳大华胜李来群
第38局 吕钦负许银川

第二章 大列手炮或小列手炮
第39局 胡荣华胜戴荣光
第40局 杨官磷胜张增华
第41局 吕钦胜李来群
第42局 赵鑫鑫胜陈富杰
第43局 陈松顺胜张德魁
第44局 喻之青胜赵国荣
第45局 郑鑫海胜付光明
第46局 赵鑫鑫胜胡荣华
第47局 王嘉良胜孟立国
第48局 陈翀胜张晓平
第49局 黄松轩胜黄章
第50局 赵冠芳胜欧阳琦琳
第51局 窦国柱负邵次明
第52局 尚威胜董旭彬
第53局 杨官磷胜何顺安
……
第三章 左炮封车转列手炮

前言/序言


战术精要,运筹帷幄——《战局演变:古今名手对局解析》 象棋,这古老的东方智慧结晶,不仅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棋盘纵横之间,无数英雄豪杰挥洒汗水,留下了璀璨的战局。从古老的残局流传,到近现代棋手们棋艺的革新,每一场精彩的对局,都凝结着棋手的心血与智慧,蕴含着深刻的战术思想和精妙的攻防之道。 《战局演变:古今名手对局解析》并非一本孤立的战术手册,也不是单纯的招法罗列,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象棋对话。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象棋历史上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局,通过对这些经典对局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战术精髓,以及不同时代棋风的演变脉络。 一部浓缩的中国象棋史诗 本书将中国象棋的历史长河浓缩在对局的精彩瞬间。我们不会拘泥于某个特定开局或阵法的细枝末节,而是将视野放宽,选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对局,展现象棋艺术的丰富多彩。 一、溯源寻踪:古谱残局的智慧之光 象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代象棋爱好者和棋手们留下了宝贵的棋谱文献。这些古谱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棋风棋貌,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许多至今仍为人称道的残局设计和解法。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古老棋局的世界。 残局的魅力所在:残局并非简单的“剩子搏杀”,它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战术演练。在极少的棋子条件下,如何通过精巧的布局、巧妙的弃子、精确的计算,最终达成胜利,这是对棋手计算力、局面判断力以及对“气”的把握能力的极致考验。我们将选取一些著名的古谱残局,如《梅花谱》中的经典残局,分析其设计思路,讲解其解法过程,让读者领略古人棋艺的深邃。 布局的早期探索:早期的象棋布局,虽然不如现代布局那般系统化,但已显露出朴素而有效的思想。我们将回顾一些记载在古谱中的早期布局,分析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布局发展奠定基础。例如,一些对行棋路线、子力配合的早期设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借鉴意义。 残局的战术启示:通过对经典残局的剖析,读者不仅能学习到具体的残局技巧,更能体会到象棋中的基本战术原则:如“子重难逃”、“忌深入”、“忌空”等。这些原则在复杂的动态对局中同样适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战术。 二、近现代名手的对弈风云:技艺的飞跃与风格的多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象棋的技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近现代象棋大师们凭借其高超的棋艺和独到的见解,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对局。本书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近现代名手对局,从实战出发,展现象棋技艺的飞跃和棋风的多样性。 名手的棋风解析:不同的棋手,往往有着不同的棋风。有的棋手以稳健著称,步步为营,滴水不漏;有的棋手则以凌厉的攻势闻名,勇于搏杀,锐不可当;有的棋手擅长中局缠斗,在复杂的局面中寻找机会;有的棋手则精于残局收官,将胜利牢牢握在手中。我们将选取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棋手,如“南国之象”杨官璘、“棋仙”胡荣华、“棋王”吕钦等,分析他们典型的对局特点,以及他们如何在棋盘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 实战中的战术运用:本书将重点解析这些名手对局中的关键时刻,分析棋手是如何运用各种战术手段来扭转乾坤、占据优势的。这包括: 开局的战略选择:在开局阶段,棋手如何根据对手的风格和自身的意图,选择合适的开局,构建有利的子力态势。我们将展示一些经典的开局变例,并分析棋手在这些变例中的策略。 中局的攻防转换:中局是象棋对局最激烈的阶段。我们将深入剖析棋手们在中局如何进行攻防转换,如何组织进攻,如何化解危机。例如,如何通过弃子制造杀机,如何通过调子形成攻击合力,如何通过牵制限制对手的发挥。 残局的收官艺术:即便是优势局面,也需要精妙的残局收官才能最终获胜。我们将选取一些精彩的残局收官实例,讲解棋手如何利用子力优势,通过精确的计算,步步紧逼,最终将胜利收入囊中。 心理博弈的体现:象棋对局不仅是棋力之争,也是心理之争。我们将尝试解读棋手在关键时刻的心理活动,分析他们是如何在压力下做出最佳决策的。 三、战术思想的演进: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发展 象棋的战术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从古谱中朴素的战术思想,到近现代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战术理论,都体现了象棋艺术的生命力。 不变的真理:尽管棋风和技艺在不断发展,但象棋的一些基本战术原则却是永恒的。例如,“子力协调”、“空间优势”、“子力控制”、“先手意识”等。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时期对局的分析,提炼和强调这些贯穿古今的战术精要。 现代战术的创新:近现代象棋大师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许多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例如,对“弃子战术”的深入挖掘,对“空心”战术的灵活运用,对“子力兑换”的精细计算,以及对“阵势”的更加精妙的构建。我们将选取一些体现这些现代战术创新的对局进行解析。 战术体系的构建:现代象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战术体系。我们将尝试从宏观的角度,梳理这些战术体系的构成,例如,进攻体系、防御体系、中局缠斗体系、残局收官体系等,并通过具体的对局来印证这些体系的有效性。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注重实战:本书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以大量的经典对局作为载体,让读者在真实的棋局中学习战术。 深入浅出:我们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战术思想和计算过程讲解清楚,使不同水平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启发思维:通过对对局的深入解析,本书不仅传授棋招,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独立思考,培养对局面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传承与创新:本书旨在传承象棋的宝贵遗产,同时展现象棋艺术的时代发展,激励读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战局演变:古今名手对局解析》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中国象棋的朋友的礼物。它是一扇窗口,让您得以窥探象棋的深邃世界;它是一把钥匙,帮助您开启通往胜利的大门;它更是一本指南,引领您在象棋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棋友,相信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提升棋艺,更深刻地体会象棋的无穷魅力。 翻开本书,您将与古今无数棋坛名宿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他们的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您的象棋之路必将更加宽广,您的棋艺必将更上一层楼。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精彩的战局演变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棋谱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出色了,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那古朴的烫金字体,透着一股子老派棋书的味道,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其用心,对局的棋谱线条清晰,标注的符号规范且易于理解,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我尤其欣赏它在每一步变化后面都会加上简短的走子思路提示,这可比那些只罗列招法而不做解释的书要实用太多了。阅读时,那种沉浸在黑白世界里的感觉非常棒,仿佛能嗅到旧书页泛黄的味道。唯一的小瑕疵或许是,对于一些极其深奥的残局变化,它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像某些专业研究书籍那样给出长达二三十步的细致推演,但这也许正是它定位的考量——更侧重于实战中的应用和理解,而非纯粹的理论挖掘。总的来说,作为一本注重实用性和美感的棋谱集,它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摆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翻阅起来更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在实战运用上的指导意义是立竿见影的。我最近在几场网络快棋中尝试应用了书中介绍的一种中局反击策略,效果出奇地好,对手明显对这种不太常见的应对思路准备不足,导致整个局势迅速被我方掌握。作者在讲解这些实战技巧时,非常注重“时间点”的把握——什么时候该防守,什么时候该果断发动进攻,这个火候的拿捏在棋局中至关重要。他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压力感知系统”,让你能更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转折点。与其他偏重于开局理论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将重心放在了中盘过渡和复杂局面下的决策树分析上,这恰恰是我个人一直以来的薄弱环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在面对危机和寻找转机时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直接反映在了我的胜率提升上,这种即时可见的实战效果,是衡量一本棋谱好坏的黄金标准。

评分

我最近迷上研究那些古典的、不那么主流的开局体系,这本棋谱在我的研究清单里绝对是榜上有名的“宝藏”。它的选例角度非常刁钻,不像市面上那些热门开局动辄就是最新的AI引擎推荐,而是深入挖掘了几十年前那些大师们在特定布局下如何运用“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我发现,很多看似过时的走法,在当前环境下重新审视,竟然蕴含着出乎意料的潜力。作者在选取这些冷门布局时,显然是做足了功课,每一盘棋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孤本,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局的艺术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与历史上的棋坛高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揣摩他们每一步落子的深层意图。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马辚辚,炮轰轰”的标准流程的棋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冲击和布局尝试空间,让人在对局中拥有更多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毕竟市面上关于特定局面的研究书籍已经汗牛充栋。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套书在处理细节和深度上,展现出了惊人的严谨性。作者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似乎采用了交叉验证的方法,对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历史对局进行了多维度的对比和分析,力求找出那个局面的最优解,或者说,最符合逻辑的“哲学”。我注意到,作者不仅仅满足于指出哪一步是“好棋”,更会花费大量篇幅去论证为什么其他看似合理的走法最终会导致劣势,这种“反向论证”的严密性,让人对作者的专业素养肃然起敬。这种深入骨髓的钻研精神,让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超一般市售的入门或提高类读物,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消化和吸收,绝非可以“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研读”的典籍。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幽默,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教材,读起来更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泡茶闲谈中传授武艺。他对于某些关键局面的阐释,常常会夹带一些个人化的“心得体会”或者“经验之谈”,比如他提到某位棋手在压力下的心理博弈,或者某个看似失误的招法背后隐藏的绝妙陷阱,这些描述极大地丰富了棋谱的内涵。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只知道“该这么走”但并不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和心法,通过作者的讲解,一下子就打通了。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局转入的复杂战斗阶段的处理,作者的分析深入浅出,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堆砌,使得棋局的脉络清晰可见。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招法集合”,更像是一本关于棋局思维和心理素质的教科书,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