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听老师讲古典文学》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故事;和老师一起抚触古典文学的温热脉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及感知力;让孩子爱上语文!
内容简介
《听老师讲古典文学》此套书共七本,双色印刷,此为其中一本。此套书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主要门类,如唐诗、宋词、民间话本、历代笔记、戏曲、文豪、历代笔记等,将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和人物生平交融在一起,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概括性地讲述了故事、分析了作品、回顾了名家名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时有提及。每章后面都有对文中提及的难懂字词的解析,以及对历史背景和典故的知识补充。
《听老师讲古典文学》此套书文笔很生动,不论是对名家生平还是名作介绍,均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展开,人话对话、细节描述很多,难易程度适当,容易吸引青少年读者课外阅读,适合作为青少年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外补充,帮助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个概念性的、整体性的认识。即使是大人读来也饶有兴趣。此外,此套书插图精美,每种书插图颜色各不相同,且都展现不同的绘画风格(水墨画、剪纸画等),容易引起小读者的喜欢。
作者简介
廖玉蕙,台湾知名文人、学者、教授。已出版近四十册图书和大量学术著作,作品被选入台湾初、高中课本及多种选集。曾获中山文艺奖、吴鲁芹散文奖、中兴文艺奖等。
周纮立,台湾艺术大学剧本创作研究所硕士班。曾获台湾“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小说首奖、台北县文学奖等。
目录
总策划序:抚触古典文学温热的脉动
1. 在江畔徘徊沉吟的背影─屈原
2. 用沉痛之笔为历史人物写传记─司马迁
3. 锅里备受煎熬的豆子─曹植
4. 神鬼之事的忠实粉丝─干宝
5. 采菊东篱下的诗人─陶渊明
6. 谏言招祸的思想家─韩愈
7. 寓言批判与山水徜徉的矛盾─柳宗元
8. 写出枕头里的秘密─沈既济
9. 风尘侠客的造型师─杜光庭
10. 一门三杰,谁与争锋─苏洵、苏轼、苏辙
11. 一粒捶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铜豌豆─关汉卿
12. 唱曲唱进每个人的灵魂里─马致远
13. 领着108条好汉抗议─施耐庵
14. 向三国借点材料吐心事─罗贯中
15. 写出史上最有名的猴子─吴承恩
16. 在瓜棚下谈狐说鬼─蒲松龄
17. 故事里的弦外之音─吴敬梓
18. 他的心酸泪,让我们陪着心碎─曹雪芹
19. 人生难得糊涂─郑板桥
20. 机智的老顽童─纪晓岚
精彩书摘
1. 在江畔徘徊沉吟的背影:屈原
战国是烽火连天、政局动荡的年代。自晋国被韩、赵、魏三国并吞后,形成“韩、赵、魏、楚、齐、燕、秦”七国鼎立的状态,其中又以秦国的兵力最为强大,六国的诸侯整日在担心害怕中过日子。在如此政局分裂且尔虞我诈的环境里,策士苏秦游说六国之主,主张各国军事结合为一条防御轴线的“合纵”,共同抵抗西方的秦国;秦国则有策士张仪主张“连横”,就是要秦国先假装和六国之一结盟,通过东西向的方式来攻击他国,也间接击溃苏秦所提出的“合纵”。朝不保夕的担忧,人民生活惨淡,这就是战国时代。而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便诞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后代,但是政治光芒却给他带来一生的颠
沛流离——两次流放。
第一次流放。屈原被任命为“三闾(lǘ)大夫”,去齐国只为了联合两国的势力抵御秦国的入侵;另一方面弄臣靳尚、子兰等人于楚怀王身旁搬弄是非,让楚怀王担心屈原有可能出卖自己的国家。秦国的张仪风尘仆仆地赶来楚国,向已和正直清廉的屈原渐行渐远的楚怀王说:“如果您愿意和齐国断交,我们秦王愿割让共长六百里的土地作为合作的礼物。”识人不明的楚怀王在众多受张仪贿赂的官员怂恿下,竟同意与秦国结盟,这便打破了“合纵”关系。然而,
当楚国派遣使者前去向张仪索要谈妥的六百里地时,称病三个月的张仪则改口是“长宽六里”的地,惹得楚怀王心里不快,出兵攻秦,却落得损兵八万人的下场,还反过来给了秦国汉中地区的大片土地,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战败后,怀王不禁感慨万千地想:“我怎么会那么糊涂呢?竟然不采信屈原的谏言。”遂再度重用屈原,希望凭借他外交的辞令与技巧, 去齐国商议恢复两国“合纵”的邦交关系。
巧言令色的张仪,趁屈原不在国内的时候来到楚国,怂恿楚怀王与秦国缔结姻亲:“贵国如与秦国有了姻亲关系,那么我们两国的势力不就因此壮大了吗?”楚怀王心里的算盘打得精,觉得张仪的话不无道理,便欣然同意。先前的愤懑(mèn)难平早已被他抛到九霄云外,楚怀王沉溺在国土即将扩张的美好幻梦中。
屈原归国后,发现此事非同小可,赶紧上朝劝阻楚怀王:“王上,和秦国缔亲之事万万不可,盼王上三思。” 但这当头棒喝却无法使楚王自美梦中苏醒过来。无心聆听谏言的楚怀王仍于几年后去秦国迎亲,而忠心耿耿的屈原则惨遭流放汉北地区。爱国的屈原虽去国千里,仍不忘朝廷里被小人谗言围绕的楚怀王,于是他写下《离骚》这首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运用《诗经》里的“比”、“兴”来譬喻、联想自己不得志与担忧的心情。他将自己形容为一株香草,在善忌妒的政治环境里备受他人攻讦(jié),故而发出感叹说:“如此动乱的时代,时间可以改变的实在太多了!即使是芬芳的香草也会遭遇如野草一般的命运。”
后来齐国联合韩、魏二国攻打楚,楚怀王马上将太子送至秦国当人质,以求得秦国的军事援助。但太子却在第二年杀死了秦国大夫逃回楚国,秦王因此有了派兵攻楚的正当理由。昏昧的楚怀王不知事情轻重,等到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兵临城下,楚国国力已日渐衰弱时他才认知到“合纵”的重要性。“当初不该背弃齐国的,我怎会做出这般不智的决定。”楚怀王虽力图振作,然而背信忘义之后已是孤掌难鸣,楚国陷入随时可能被秦国并吞
的危机之中。
当秦昭王邀请楚怀王相会武关,想给楚国更沉重的一击时,屈原回到楚国,请求怀王不可赴
约:“这样的举动无异于羊入虎口,王上不可亲赴啊!”然而忠言逆耳,楚怀王依旧如约前往,注定了他被监禁秦国、最终客死异乡的命运。秦国通过“连横”的策略蚕食鲸吞9各国,原
先国力强盛的楚国已是风中残烛,继位的顷襄王比起楚怀王更怯懦怕事,想和不可同日而语的秦国再次谈和,又被直言不讳的屈原劝阻:“王上理应借鉴怀王之事,不可重蹈覆辙呀!”但众口铄金,贪生怕死的又岂止顷襄王一人,子兰和靳尚上进谗言,对国家忠心一片的屈原这次被放逐到更远的南方——江南地区。
屈原的船只随着江水流转,离开楚国。看着熟悉的故都渐渐远去,屈原望着国门泪眼婆娑(pósu),江面水波粼粼,更让他感到满世界的孤寂与落寞。屈原仰天喟叹:“从今而后,我屈原又该往哪儿去呢?哪里还需要我呢?”船楫不疾不徐地拍划水面,伤怀的屈原想到此生应该是再也无缘见到君王了。
一个对国家满腔热血的臣子,最终被流放到水土不服的南方。那时南方仍处荒凉,且与北方的生活环境迥然不同,多高山瘴疠,屈原被迫暂停的政治生涯却在文学上开花结果。虽然离开故土,悲伤感慨,但眼前的崇山峻岭给了屈原不同的生命体验。于是,他结合途中所看见、所得知的风景、神话、巫术、历史, 抒发忧心社稷大事的情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特殊的文类。屈原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以长短句的方式使句子朗诵起
来更富延展性,我们称之为“楚辞”。
即使文学抚慰了屈原,但他仍日夜忧思国家安危。屈原一脸憔悴地走在江畔,有个渔夫喊住了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屈原吗?怎会出现在这里呢?”他悲愤地想到自己因谗言而落难,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笑着劝说屈原应该学习圣人不因外在事物影响内心,心境应该随着世俗有所变化,比如举世污浊不妨搅浑河底污泥、举世昏醉自己不妨也饮酒忘情,无须因太强的爱国心导致流放。屈原则回应:“怎能让洗净的身体再
沾染脏污呢?我宁可投湘水而亡,喂养水中鱼鳖,也不愿意弄脏自己。”
渔夫笑了笑,撑起桨,唱起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的水澄净时,能清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时,能洗我的双脚。”船只与歌声渐行渐远,只留下岸边落寞的屈原一人。
屈原自诩为“香草”,不与奸佞(nìng)妥协,也因如此,最终爱国诗人不忍见楚国的衰败,在汩罗江抱石投水。然而,一位不得志的政治家的消亡,却成就了中国文学最光辉耀眼的瑰宝——《楚辞》。
解字析词
1. 烽火连天:形容战争不歇。
2. 尔虞我诈:比喻人互相欺骗。
3. 朝不保夕:早上不能知道晚上会发生什么情况,比喻活在艰难、危急、难以预料的情势之中。
4. 三闾大夫:官职名。春秋时楚国所置,掌管王族昭、屈、景三氏的官。
5. 赔了夫人又折兵:没占到便宜,反而吃亏。
6. 巧言令色:说话很动听,表情装得诚恳,骨子里却很阴险。
7.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接引弟子时,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后来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8. 羊入虎口:比喻弱者陷入险恶的境地,面临被残害的处境。
9. 蚕食鲸吞:比喻不同的并吞方式,像蚕吃桑叶般的和缓,或像鲸吞食物般的猛烈。
10. 风中残烛:人已衰老,不久于人世。此处形容国家衰微。
11. 缨:系帽的带子。
时光河流
香草美人
屈原在《离骚》里自拟成弃妇,以弃妇缠绵悲婉的语气来暗喻君臣的关系;而香草则强化美人的意象,亦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故后人多以香草来借代屈原,或比喻忠贞的人。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感怀他爱国的情操,怕江底的鱼虾会啃食他的躯体,于是划龙舟打鼓驱赶鱼虾,也有人扔掷粽子入江以喂食鱼群。后来,人们把农历五月五日屈原过世的这天定为“端午节”,并沿袭传统,在这天吃粽子,举行龙舟竞赛。
屈原为何要投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辞藻优美,情感深挚,感动了后代许多读者。而他因为不被君王信任,最后“怨怼沉江”的故事,也让后人产生许多联想。
然而,不论屈原投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对国家的忠贞,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都是不容否认的,也值得我们敬佩、学习。
……
《听老师讲古典文学:有意思的中国文豪故事》 书海泛舟,文心启迪: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学漫游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河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如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中华文明的天空。他们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思想的结晶,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然而,对于许多现代读者而言,这些古籍名篇,如同高悬的明月,虽有光辉,却常因语言的隔阂、时代的距离而显得遥远。我们渴望走进那个风雅的时代,倾听那些传奇的文人雅士的故事,感受他们鲜活的生命力,理解他们作品背后的匠心与深情。 《听老师讲古典文学:有意思的中国文豪故事》,正是这样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学寻根之旅。它并非一本冰冷的说教式教材,也不是一本陈列文坛谱系的枯燥文献,而是一位充满智慧与热情的“老师”,用最生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引领我们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本书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故事化”的叙事视角。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往往根植于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作者没有选择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将笔触聚焦于中国文豪们生命中最富戏剧性、最富感染力、最能体现其人格魅力的故事片段。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到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本书将这些文豪的人生轨迹,编织成一幅幅鲜活的画卷。 书中,你将不再仅仅是读到“诗仙”李白,而是会听到关于他“斗酒诗百篇”的豪迈,听到他与权贵周旋时的洒脱,听到他放浪形 the world 的不羁。你将不再仅仅是记住“诗圣”杜甫,而是会体会到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痛,感受到他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艰难,理解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赤诚。从曹操的雄才大略,到陶渊明的田园归隐;从王维的诗画双绝,到苏轼的旷达洒脱;从李清照的婉约悲情,到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扣人心弦的人生。 其次,本书的“老师”角色扮演,是其另一大亮点。这里的“老师”,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教书先生,而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深谙读者心理的文学向导。他(她)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亲切、幽默、娓娓道来的语调,将复杂的文学概念、深奥的文化背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当你对某位文豪的生平产生好奇时,老师会为你细细道来;当你对某首诗词的意境感到困惑时,老师会为你抽丝剥茧;当你对某些历史典故感到模糊时,老师会为你一一解释。 这位“老师”懂得如何抓住读者的兴趣点,他(她)会适时地插入一些趣闻轶事,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让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他(她)也会引导读者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品味文学。这种互动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典文学的门槛,让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文学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充满魅力。 本书的内容深度与广度也值得称道。虽然以“故事”为载体,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学知识,却绝不浅薄。作者在讲述文豪故事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脉络,点出了不同时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从先秦的屈骚,到汉魏的建安,再到唐诗的繁盛,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元曲的通俗,明清小说的发展,本书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文学发展图景。 在介绍文豪时,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会选取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例如,在讲述杜甫时,会重点解读《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解释其“诗史”的意义;在讲述李煜时,会分析《虞美人》、《浪淘尽》等词,探讨其亡国之痛与艺术升华。这些解读,既是对作品本身的赏析,也是对文豪创作心路历程的揭示,让读者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学到扎实的文学知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文学与人生、与时代紧密结合。文豪们的故事,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理想抱负,也有现实的无奈。本书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体现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例如,书中会讲述陶渊明,如何辞官归隐,在田园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物质名利的超脱,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书中会讲述苏轼,如何在仕途坎坷中保持乐观旷达,创作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诗篇,这展现了一种面对困境的豁达人生态度。书中会讲述曹雪芹,如何在贫病交加中,呕心沥血写就《红楼梦》,这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一种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悟。 这些故事,将古典文学的精髓,转化为一种能够触动现代人心灵的力量。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爱恨情仇,忧思愤懑,依然有着与我们共通的情感。它们也让我们反思,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如何活出自己的风采。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力求简洁流畅,富于感染力。作者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现代读者习惯的语言,将古典的韵味传递出来。段落清晰,过渡自然,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愉悦感。这种恰到好处的文学化表达,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带来精神享受的读物。 总而言之,《听老师讲古典文学:有意思的中国文豪故事》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文学读物。它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空;又如同一艘船,载着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无论你是文学初学者,渴望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是已有一定基础,希望更深入地理解文豪们的内心世界;亦或是仅仅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精神慰藉,都能在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它不仅仅是关于文豪的故事,更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关于人文精神的闪耀,关于我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并汲取前行的力量。合上本书,你将不再是那个面对古典文学感到茫然的自己,而是会成为一位能够品味古韵、理解人生的,真正的文学爱好者。这是一次让你爱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旅程,一次让你与伟大灵魂对话的体验,一次让你受益终生的心灵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