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实人物的写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彼此重叠甚或相互结合,如传记、自传、传记批评、传记小说、回忆录、忏悔录和日记等。在这些发人深省的文章中,戴维洛奇思量了传记写作的一些趣例,并奉上自己的几篇示范。全书的写作对象既包括格雷厄姆格林、金斯利艾米斯、缪丽尔斯帕克和阿伦贝内特这样的英国现代著名作家,也包括过去的两位名人:安东尼特罗洛普和H.G.韦尔斯。他以剧作家西蒙格雷的日记和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为例,考察了写作风格与作者本人之间的联系,并回忆了自己与好友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相互交织的文学生涯。《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中讲述的这些人物,除了戴安娜王妃,本身都以写作为业,这使得该随笔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记录作家辉煌与不幸的汇编。最后一篇文章涉及他近期一部关于H.G.韦尔斯的小说,即《风流才子》,洛奇描述了这部小说的写作缘起和创作方法,并针对虚实结合的叙事文和戏剧作品越来越流行这一现象,讨论了批评界因之而起的诸多争论。《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以戴维·洛奇多年的小说创作和批评实践为底蕴,是一部研究人生与文学界面的迷人作品。
《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的文学批评随笔集。《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选取了英国现当代几个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甚至名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为评论对象,以他们的生平及创作为主要线索,探讨了这些人在19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对文坛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掺杂了作者本身与他们的交往的情况,及与其中一部分人所持续的友谊。全书不仅评述了格雷厄姆·格林、金斯利·艾米斯等人的文学成就,也表达了作者对近百年来文坛先后出现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态度。
戴维·洛奇(David Lodge),193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早年就读于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博士,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以文学贡献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和法国文艺骑士勋章。1960年起,执教于伯明翰大学英语系,1987年退职从事创作,兼伯明翰大学现代英国文学荣誉教授。已出版12部长篇小说,包括“卢密奇学院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作者,作者》等,以及多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如《小说的艺术》、《意识与小说》、《巴赫金之后:小说与批评论文集》等。
译者简介
金晓宇 ,1972年生于天津,自由译者,从事英语、日语翻译十余年,有译著《船热》、《诱惑者》等。现居杭州。
已故的格雷厄姆·格林
金斯利·艾米斯的起起落落
棘手的任务:缪丽尔·斯帕克传
约翰·布尔曼的探求
阿伦·贝内特的系列自传
头脑中的格林
西蒙·格雷日记
特里·伊格尔顿向那一切说再见
纪念弗兰克——一个克莫德信徒的话
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作家和朋友
戴安娜之死
特罗洛普的固定期
写作H.G.韦尔斯
致谢
索引
《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
从这一巨著的写作过程,我们不禁得到一个教训,如果写作文学性传记时,过分着迷、耗费了你的全部身心,那将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这是一个注定要倒霉的尝试,在想象中重新经历传主的一生,并以某种方式在传主的人生和他的艺术作品之间,找出一个完美的“匹配”。“如果小说家不承认自己体验的真实性——即使这些体验令他不安——那么他的小说就不可能是可信的,”谢里在第三卷里宣称,“格林需要处理他的过去,相应地,我们需要发掘他的私人历史。”这里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该语境中的“真实性”是什么意思?即便我们承认作家经常在他们的小说中,处理令自己痛苦和不安的个人体验(格林本人曾写道“写作是一种疗法”),可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不是常常背离这些经验性的事实吗?将经验加以改动,甚至完全颠倒,重新解读,或是与完全虚构的材料相混合。假如这样的话,你试图从作家自己的人生中,一一确定他的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来源,这么做难道没有危险吗?如果我们真的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部小说是更“可信”了吗?还是更不可信了昵? 这些问题属于一个更大规模的论战的一部分,这一论战从1919年起就令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们大伤脑筋;当时,t S.艾略特断言,“一个艺术家越完美,那么在他的身上,遭受痛苦的感情,与创造作品的理智分离得越完全,他的理智越能彻底地消化和改造那些感情,将其作为自己的素材。”艾略特驳斥那种浪漫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作家自身的表达,因此也含蓄地驳斥了用作家生平解读其作品的合理性;艾略特的观点,对于学院派文学评论中一个新运动的兴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该运动将文学文本视作独立的言语对象,到了20世纪末,该运动得意扬扬地宣布“作者的死亡”。与此同时,非学院派的读者对于作者的传记,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些传记通常由对实证和历史有偏好的学者写成。事实上,文学性传记的吸引力是不可否认、无法抗拒的,但我们对于这种吸引力的认知是不纯粹的。我们为文学创作的神秘性着迷,因此热切地希望发现作家灵感的源泉;但我们对于重要作家的私人生活,出于人的本性,还有一种简单的好奇心,尤其是如果这些作家的私人生活有些异乎寻常的话。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生,能提供足够多的机会,满足上述两种好奇心,也许这样的机会太多,以至于诺曼·谢里应接不暇,到最后是筋疲力尽。
谢里的第一卷,涵盖了1904一1939年,是其中最好的一卷,令人信服地将格林对于背叛主题的痴迷的根源,归结于他不幸福的童年,还生动、清楚地讲述了格林早期作家生涯的起起落落,以及格林不同寻常的求爱、结婚和婚外性生活,这些故事都非常有趣。
……
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能够坚持数年、数十年,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与虚构的人物对话,与抽象的概念搏斗。直到我读了《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才仿佛窥见了冰山之下那沉默而坚韧的基石。《写作人生》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成为作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而真切的记录,展现了“作家是如何成为作家”的过程。它让我看到,那些被我们奉为经典的著作,背后往往是作者们无数次的挣扎、放弃与重新振作。有作家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写作低谷期的绝望,有作家剖析了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有作家记录了那些被退稿、被忽视的屈辱经历。这些鲜活的细节,如同未经修饰的素描,勾勒出写作这条道路上真实的起伏与风景。它让我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天赋,更是一种极致的耐心、坚定的毅力,以及对语言永不枯竭的热爱。那些文字,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写作生涯,更映照出了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观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构建出完整世界的创作者们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将脑海中模糊的念头,一点点编织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再将这些人物置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最终形成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窥视窗口。《写作人生》的魅力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深入到作家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创作的动机、过程中的困惑,以及最终的收获。我读到有作家在描述自己某个作品的构思时,那种如同拾荒者般搜集零散素材的执着;我读到有作家在面对角色塑造的瓶颈时,那种近乎癫狂的自我剖析;我也读到有作家在完成一部作品后,那种如释重负却又带着些许失落的复杂情感。这些片段,如同拼图一般,在我心中逐渐勾勒出一幅幅关于“写作”的宏大画卷,让我对这个看似神秘的职业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通过非凡的努力和热爱所点亮的灯火。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写作”这两个字在我心中的分量。过往,我总觉得写作是一件充满灵感、需要天赋的事情,对于普通人而言,似乎门槛很高,难以企及。然而,《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却以一种极其朴素而又震撼的方式,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写作人生》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天才”的光环,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更为日常、更为真实的创作片段。我看到作家们在生活中捕捉灵感,在琐碎的日常中提炼故事,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启发。他们会遇到瓶颈,会怀疑自己,会经历漫长的等待,但最终,正是这份坚持和对文字的敬畏,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完成。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感到写作是遥不可及的圣殿,而是开始相信,即便是平凡的我们,只要怀揣热爱,并付出不懈的努力,也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它给予了我一种莫大的鼓励,让我敢于去尝试,敢于去表达,去记录属于我自己的“写作人生”。
评分当我合上《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的最后一页,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强烈的共鸣交织在一起,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它没有提供捷径,没有给出“成功的秘诀”,而是用最真诚的笔触,展现了写作这条道路上,那些不易为人所知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弥足珍贵的闪光点。我仿佛跟随那些作者,一同经历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一同品尝了灵感枯竭的苦涩,也一同感受了文字跃然纸上的欣喜。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部成功的作品背后,都凝聚着作者无数的心血与汗水,都承载着他们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的深刻体悟。《写作人生》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于创作的渴望,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默默耕耘的文字工作者们的伟大。它让我对“写作”这个行为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热爱,也让我更加期待,能够在这条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评分天色渐晚,窗外的灯火开始稀疏,我蜷缩在沙发里,指尖拂过《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写作人生》的封面,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暖。这不是一本提供简单技巧的书,也不是一本描绘写作明星光鲜一面的浮华之作。相反,它像一位老友,低语着关于写作这条漫长而孤独旅程中的真实体验。我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纸张散发的淡淡墨香,以及那些文字背后,作者们曾无数次在深夜里,与灵感搏斗、与自我怀疑缠斗的痕迹。书中的每一段叙述,都像是从某个作家的工作室里偷来的片段,有晨光熹微时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有咖啡因催生的眩晕和短暂的清醒,更有在无数次推翻重写后,终于找到那个最贴切的词语时的微小胜利。读着这些,我不再感到自己是那个独自摸索的孤军奋战者,而是加入了一个跨越时空、性别、国界的写作社群,与那些先行者们一同感受着这份独特的、时而苦涩却又充满魅力的“写作人生”。
评分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评分好好,快递给力,就用京东
评分挺好的 速度很快 东西不错 好评加赞
评分好的吧睡吧睡吧撒爸爸
评分好好好,非常好,支持京东,好评
评分好好,快递给力,就用京东
评分这书是靠情怀的。有一点小众
评分上河文化,这个系列一直在买,争取凑齐吧
评分好好,快递给力,就用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