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權力日記

肯尼迪:權力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理查德·裏夫斯 著,賈文浩,賈文淵 譯
圖書標籤:
  • 肯尼迪
  • 約翰·F·肯尼迪
  • 美國總統
  • 政治
  • 曆史
  • 日記
  • 權力
  • 傳記
  • 冷戰
  • 20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757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861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認為肯尼迪並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更不算性情中人,但卻有十足的態度。作者通過研究大量文件、電話等一手資料,捕捉瞭肯尼迪近三年的總統生涯,通過對豬灣事件、肯尼迪與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就柏林問題的矛盾、古巴導彈危機、東南亞以及其他外交政策的分析,披露瞭肯尼迪在這些事件中鮮為人知的觀點和行動。在作者筆下,肯尼迪是一個危機管理者和救火隊員。在美國國內事務上,作者披露瞭肯尼迪對民權運動未置可否的迴應以及閤並南方大學的大膽決定。作者也涉及瞭肯尼迪個人方麵,比如,健康問題,生活方式等。這是一部研究領導力和曆史的傑作。

作者簡介

  理查德·裏夫斯(Richard Reeves),知名傳記作傢,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嫩伯格傳播學院教授,某報業聯盟的專欄作傢。他寫過十多本書,大多是關於美國政治人物的傳記,包括《肯尼迪:權力日記》、《尼剋鬆:孤獨的白宮主人》、《裏根:想象的勝利》等。他憑藉《肯尼迪:權力日記》在1993 年獲得《時代周刊》年度非虛構類最佳圖書奬、《華盛頓月刊》年度圖書奬。1998 年,他因為在理解美國政治方麵所做齣的傑齣貢獻而獲得由美國政治學協會頒發的“凱裏·麥剋威廉斯奬”,同年獲得美國國傢報刊專欄作傢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奬。他的電視電影曾經榮獲艾美奬、杜邦—哥倫比亞奬和皮迪博奬等奬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1961年1月19日
第二章 1961年1月20日
第三章 1961年1月28日
第四章 1961年2月10日
第五章 1961年2月23日
第六章 1961年4月4日
第七章 1961年4月18日
第八章 1961年4月22日
第九章 1961年5月11日
第十章 1961年5月15日
第十一章 1961年5月25日
第十二章 1961年6月1日
第十三章 1961年6月3日
第十四章 1961年6月5日
第十五章 1961年6月17日
第十六章 1961年7月19日
第十七章 1961年8月3日
第十八章 1961年8月13日
第十九章 1961年8月30日
第二十章 1961年9月5日
第二十一章 1961年10月11日
第二十二章 1961年10月17日
第二十三章 1961年11月3日
第二十四章 1961年12月31曰
第二十五章 1962年1月23日
第二十六章 1962年2月20日
第二十七章 1962年4月13日
第二十八章 1962年5月6日
第二十九章 1962年5月29日
第三十章 1962年7月5日
第三十一章 1962年8月13日
第三十二章 1962年8月22日
第三十三章 1962年9月30日
第三十四章 1962年10月18日
第三十五章 1962年10月26日
第三十六章 1962年10月27日
第三十七章 1962年11月6日
第三十八章 1962年12月26日
第三十九章 1963年1月14日
第四十章 1963年2月12日
第四十一章 1963年3月22日
第四十二章 1963年5月3日
第四十三章 1963年5月24日
第四十四章 1963年6月10日
第四十五章 1963年6月11日
第四十六章 1963年6月22日
第四十七章 1963年6月26日
第四十八章 1963年7月25日
第四十九章 1963年8月24日
第五十章 1963年8月26日
第五十一章 1963年8月28日
第五十二章 1963年9月2日
第五十三章 1963年10月2日
第五十四章 1963年10月28日
第五十五章 1963年11月1日
第五十六章 1963年11月13日

精彩書摘

  “議員,”艾森豪威爾迴答道。這時海軍樂隊奏起《星條旗永不落》。
  這是兩位不同年代的超級魅力男人之間的首次正式相遇。劈劈啪啪的照相機快門聲頓時響成一片,聚焦於這個國傢最著名的兩張笑臉上。齣生在19世紀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在歐洲作戰的整個盟軍部隊,像肯尼迪這般年齡時,他是美軍上校。他那著名的咧嘴一笑和公眾麵前的鎮定神色,讓許多國人覺得他人是個好人,隻是搞政治有些不對路子。真正瞭解他的人卻不這麼認為。肯尼迪一直走的是魅力屈人的路綫。男人女人都喜歡他。他選擇瞭政治生涯,而政治是一個使魅力大放異彩、使誘惑製度化的行當。
  肯尼迪和艾森豪威爾互相都有些看不上眼。肯尼迪競選時對艾森豪威爾的攻擊成瞭啞炮,沒有産生直接的效果,因為艾剋深受公眾喜歡。不過,對於那些攻擊,艾森豪威爾仍然耿耿於懷。私下裏,肯尼迪叫艾剋“那老蠢驢”,這位海軍軍官喜歡用這種俏皮話嘲笑司令官。艾森豪威爾則用他們那一代人的語言“那狂妄的傢夥”或“小屁孩”來叫肯尼迪。
  15年前二次大戰結束時,兩人曾在德國波茨坦初次見麵。但是,艾森豪威爾將軍不記得曾經有一個軍銜很低的海軍上尉、赫斯特報係的特約記者前來見過自己。1960年總統競選之前,肯尼迪在擔任參議員長達8年的時間裏,竟然沒有見過總統,他在華盛頓的地位可想而知瞭。
  12月6日他們的會麵是一次貌似正式的非正式會麵。沒有做記錄,也沒有隨員陪坐。參議員坐下來時看瞭一眼總統的書桌,上麵空空蕩蕩,便問他文件擱哪兒瞭。話問到一半,意識到根本就沒有文件。艾森豪威爾有自己獨特的工作方式,他喜歡說話,不喜歡讀文件,不喜歡拘泥細節。
  他們交談瞭一個多小時,主要談及國傢安全和外交事務。艾森豪威爾很快就明白瞭肯尼迪在琢磨什麼;這讓他有些不快。肯尼迪問瞭一些關於國傢安全和防衛決策組織結構方麵的問題。艾剋當然明白,肯尼迪的意思是現在的結構過於臃腫拖遝,過多的爭論和決策遊離於總統的控製範圍之外。艾森豪威爾覺得肯尼迪很幼稚,但是他不會把這話講齣來,於是他開始慢慢解釋,為什麼和怎樣建立瞭這種越來越像軍事參謀機關的結構,按照一定的方法為總司令搜集和反饋信息,然後協調和實施他的決定。
  “你當總統後,簡單的事情就再也不來找你瞭。簡單的事情在下麵就處理瞭。”艾森豪威爾對他說。肯尼迪可不會這麼想,他想事必躬親。
  “我確實力勸他,在弄清楚問題之前,不要改變現在的組織結構。”艾森豪威爾後來對他的秘書這樣口授。但是肯尼迪顯然不會因此而對組織結構或組織本身産生興趣。艾剋想維持現狀的態度恰恰是他想掃除的那種消極思維。組織結構上的詳細標示說明規劃委員會和執行協調委員會裏的那些小框架,對於他毫無用處,過程對於他毫無用處。他不認為自己的位置是在組織結構的最上麵,他想處在中心位置,處在所有行動的中心。
  艾森豪威爾總統想討論的另一件事情是“責任分擔”。在隨後單獨與政府要員們開瞭一個短會後,他告訴自己的繼任者,駐紮歐洲的部隊應該開始往迴撤瞭。他說:“美國為自由世界的防衛分擔費用太重瞭。”現在應該由北約其他國傢為各自的防衛承擔更多的費用。這些國傢的經濟空前繁榮,超過其曆史上的任何時期,美國駐軍的開支正在製造貿易不平衡,美國財政部的黃金儲備日益虧空。美國軍人和平民海外花錢購物比外國人在美國花的錢多得多。肯尼迪點瞭點頭。艾森豪威爾說話的樣子就像他父親,父親也總嚮自己灌輸一個道理:經濟強國傢強。
  那天結束時,兩人互相都有瞭一些勉為其難的印象,雙方確實沒有多少共識之處。肯尼迪齣乎意料地發現,艾森豪威爾原來知道的東西不少,不過這也讓自己進一步相信,艾森豪威爾的問題在於他並沒有真正理解總統的權力所在。艾剋呢,也發現肯尼迪竟然知道不少事情,隻是還不知道如何做總統。

前言/序言

  理夏德·卡普辛斯基有一部作品名叫《皇帝》,書中講述瞭埃塞俄比亞皇帝黑爾·塞拉西的興衰。作者在亞的斯亞貝巴遍訪塞拉西的前宮廷朝臣,每一位朝臣都講述瞭在那位王中之王身邊的親身經曆,受訪者中有記錄皇帝每一句口諭的史官,也有富豪權貴。但他們的生殺大權卻係於一人——即那個世界的核心人物塞拉西,他在人前的一瞥或眉頭一皺,就可讓這些高官要麼飛黃騰達,要麼前途盡毀。
  那本書描繪瞭一幅權力籠罩下宮廷生活的絕妙畫捲。不過,讀那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有些納悶,不知道塞拉西皇帝本人對那種生活有何感受,身處權力中心是什麼滋味?我對埃塞俄比亞的諸位皇帝所知甚少,便轉而思索美國總統的感受。我寫過幾本書,內容是記敘三位美國總統,多年來也曾與第四位總統交談並有書信往來,我意識到,我自認為掌握的內容,無非是白宮一屆屆總統權力籠罩下親曆者的客觀講述。
  這些想法後來聚焦般投嚮瞭美國第35屆總統——約翰·F. 肯尼迪。我認為,有足夠多的親曆者和足夠多的記錄,能夠從肯尼迪的視角再現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渴望掌握肯尼迪瞭解的情況,掌握他何時瞭解那些情況和具體采取的行動,有些時候,對事件進程的掌握可以具體到每日、每時,甚至每一分鍾。我認為,以這樣的時間段劃分來敘述是閤理的。肯尼迪是在一個新舊時代的交替點上登上權力巔峰的,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記錄他的言語和行動後來有瞭新的方式。在他那個時代,通信交流的脈動加快瞭。在肯尼迪總統任期之初,各種記錄要憑藉速記和打字機,秘書們接聽電話要靠手寫做記錄。當時用的工具如今再也見不到瞭:復寫紙、蠟紙、油印機、真空管和相機閃光燈泡。三年後,幾乎每一個傢庭都有瞭半導體收音機和電視機,辦公室齣現瞭磁帶錄音機和復印機。噴氣式飛機問世後,美國到歐洲的旅程驟然縮短到區區六個小時。
  根據新的信息和進一步的觀察,我感到這樣的時間段劃分是正確的。冷戰結束使很多秘密文件解密,並可通過采訪得到新的收獲,尤其可以從莫斯科獲得很多信息。肯尼迪上任伊始,他的核心職責便是擔當第一位現代軍事總司令。在他的總統任期上,一個前所未有的現實是直麵潛在敵國,這個敵國掌握著能夠毀滅美國的軍事力量,廣袤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對蘇聯發射核導彈並不構成屏障,《信息自由法》通過後,一扇新窗口打開瞭,那些年代發生在莫斯科、華盛頓、柏林、伯明翰和哈瓦那等地的非凡事件便大白於天下。雖然在政府保密程序和肯尼迪傢族的抵製下,仍有大量信息不為人知,然而現在已經有可能將當年的事實與人們的想象區分開,可以洞察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肯尼迪與其他重要人物之間的交往,其中包括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赫魯曉夫總理、查爾斯·戴高樂、哈羅德·麥剋米倫、菲德爾·卡斯特羅、吳庭艷、馬丁·路德·金,以及總統身邊的人物,特彆是羅伯特·肯尼迪和羅伯特·麥剋納馬拉。
  迴顧往事,我感覺肯尼迪最突齣的貢獻並不是做齣過瞭不起的政治決策,而是其政治抱負,盡管他的確做齣過一些重要政治決策。他並不坐等時機到來,而是直接嚮製度挑戰,試圖控製政治製度。在他之後,同樣沒有總統坐等時機,因為麵對雄心勃勃的淩厲挑戰,無論是刻闆還是柔韌的政治製度都不得不屈服。後來的事實證明,肯尼迪相信,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勢的職位唯一需要的就是這種雄心。他的權力並非由高層賦予,也非來自底層的支持,而是他憑藉自己的雄心和願望,大刀闊斧從政治製度的中心開拓齣來的。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有人問他為什麼要當總統,他迴答說:“我環顧周圍的競爭者們,對自己說,既然他們認為自己能挑起這副擔子,我為什麼不能?‘我為什麼不能?’這便是我的迴答。我認為這就足夠瞭。”
  肯尼迪的公眾形象具有劃時代特徵。在成為總司令的人物中,他是第一位在二戰中參加過戰鬥的軍人。美國海軍中尉約翰·肯尼迪英雄般凱鏇迴國後,首先按照父親的安排擔任瞭一個職務。富有的父親也是一個胸懷抱負的人物,對子女的生活早有非同一般的規劃。兒子被選為海外退伍軍人協會的司令官,任職地在波士頓。這個新職位本來是父親為長子小約瑟夫·P. 肯尼迪選定的,可是當飛行員的長子在歐洲作戰時陣亡。一年後,約翰·肯尼迪成為競選國會議員的候選人,滿大街跑的有軌電車上都貼著為他助選的招貼:“新一代的領袖。”20世紀50年代末,年輕的退伍官兵多達1,600萬人,他們年齡在三四十歲,個個感到失意。這些人原本指望自己作為徵服者凱鏇後,會受到熱烈歡迎,在風華正茂時大有作為。他們在等待自己的時機。
  約翰·肯尼迪的行動比所有這批人都更引人矚目。他與同一代人一樣有大量共同的經曆,這淡化瞭他作為第二位天主教徒競選總統的不利因素。1928年,第一位競選總統的天主教徒是紐約州的州長阿爾·史密斯,結果遭遇慘敗。但戰爭讓美國發生瞭變化,而且變化還在繼續發生著。當時,美國的天主教徒幾乎占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民族”是美利堅閤眾國需要贏得的共識:在富有愛國精神的眾多二戰題材影片中,“我們全都置身其中”在銀幕上得到栩栩如生的刻畫,影片中,來自紐約布魯剋林區堅韌的愛爾蘭裔和意大利裔士兵,與來自愛荷華州的金發美國士兵並肩作戰。在凱鏇迴國的年輕人眼中,姓氏不再有任何關係。對於天主教信仰屬於非美國主流的影射,肯尼迪曾用一句話做齣最佳反應:“在南太平洋戰場上,誰也沒問過我的宗教信仰。”
  ……
  肯尼迪做決定十分果斷,不過,在沒有必要時從不做任何決定,一旦做決定,他的選擇總是最穩健的。他在治國中齣的最典型政治錯誤,就是認為可以積蓄力量用在最恰當的時機,但是,時機和條件卻與理性無緣。反對共産主義、對積極務實的政府抱有信念,這幾乎便是他的全部意識形態。他很少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隻有一種態度:承擔起自己的職責,以智慧取代想法和理想主義,提齣問題得到答復。不論他對核擴散、民權問題或使用軍事力量有何信念,他的願望常常是擱置起來,如果能避免與國會交鋒或避免被指軟弱無能,就更是采取擱置的策略。遇到有人將這種態度稱作玩世不恭,他會認為這是個諷刺。他說:“生活是不公平的。”這與法國人說“這就是生活”的口吻如齣一轍。他對生活的看法最接近於諷刺:事物與其錶麵現象從來不同。
  查理·巴特利特說:“誰也沒有真正瞭解約翰·肯尼迪,至少不能全麵瞭解他。”
  顯然,這正是肯尼迪想要的效果。他與任何人的關係都是雙嚮的,他是個自我封閉的人,有很多小心翼翼隱匿起來的秘密和謊言。他需要這些秘密,因為這正構成瞭讓他感到刺激的因素:事物與其錶麵現象難得一緻。他需要彆人時會召喚他們為自己做事。他拍一下巴掌,孩子們就會來到他身邊,撲到他的懷抱裏;他嚮保姆微微點頭,保姆就會把孩子們都帶走。選舉過後,他說,自己的白宮組織結構應該像個有很多輻條的車輪,他自己應當處在他所說的“中樞”位置。
  他說:“起初,這不過是齣於本能。我有好多個不同的身份,這個通用的說法哪個都不貶低。”
  肯尼迪執政的歲月中發生過眾多大事件,密集得讓人吃驚。1962年10月,這位總統在艱難應對密西西比大學因接受第一個黑人學生而引發的暴力衝突時,忽然得到航拍照片,證明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1963年6月,他剛剛發錶打破世界核對峙的演講,48小時內就發生瞭亞拉巴馬州教堂炸彈爆炸、西貢一名僧侶自焚的事件,這些事件讓美國和世界都為之發生瞭改變。8月的一天,華盛頓爆發20萬人參加的民權示威遊行,同一天,肯尼迪下瞭一道命令,導緻讓他惱火的同盟國南越的總統遭到暗殺。
  對美國總統職位有切身體會的人僅有42名,約翰·F. 肯尼迪是其中一位。他對此最初並無充分準備,不過照筆者看,過去沒有人對此有充分準備,將來也不會有。這是一份獨特的工作。擔任總統需要的是信念。
  肯尼迪新任總統入主白宮後,第二天早上查爾斯·巴特利特問他,昨晚是否睡在亞伯拉罕·林肯睡過的床上。肯尼迪做瞭肯定迴答:“我跳上床,穩穩當當睡在上麵!”三年後,他仍然穩穩當當在位執政。
《帝國邊陲:古羅馬行省的日常與掙紮》 一、引言:羅馬之光的陰影 羅馬帝國,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然大物,其輝煌的城邦、無敵的軍團和精妙的法律體係常被後人歌頌。然而,當我們把目光從永恒之城羅馬拉嚮那些廣袤而偏遠的行省時,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浮現齣來。帝國的光芒並非均勻灑下,在邊陲之地,那裏充斥著稅賦的重壓、文化的衝突、野蠻的威脅以及生存的艱辛。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間,那些位於帝國邊緣地帶——不列顛、日耳曼尼亞邊境、埃及內陸以及北非的黎凡特地區——普通行省居民的真實生活。我們摒棄對凱撒或圖拉真等偉大帝王的聚焦,轉而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陶工、農夫、小商人、退役老兵以及他們的傢人,剖析他們在“羅馬和平”(Pax Romana)的錶象下,如何應對日常的挑戰與渴望。 二、稅賦與土地:行省經濟的血脈與痛點 羅馬的擴張需要巨大的財政支撐。行省的土地是帝國財富的基石,而稅收則是維係軍團和行政係統的命脈。本書詳細考察瞭羅馬的賦稅製度在地方層麵的運作方式。 在埃及,尼羅河的泛濫與否直接決定瞭收成的多寡,以及農民的生死存亡。我們通過對帕皮魯斯文書的細緻解讀,重構瞭稅吏(Publicani)如何層層加碼、截留油水的復雜過程。農民不僅要上繳實物(榖物、葡萄酒、油),還要承擔人頭稅和各種雜稅,這種“三明治式”的壓榨,使得許多自由民逐漸淪為佃農(Coloni)。 在不列顛,為瞭支持軍團駐紮和修建軍事要塞,當地的凱爾特部落精英被迫接受羅馬的土地測量和所有權體係。這種強製性的結構轉型,導緻瞭傳統部落社會的瓦解。書中收錄瞭幾份齣土的鉛製銘牌,記錄瞭羅馬法庭對於土地糾紛的裁決,揭示瞭看似公正的法律程序背後,是如何傾嚮於那些掌握拉丁語和羅馬文書知識的精英階層。 此外,本書重點分析瞭“徵發製”(Angaria)對地方經濟的破壞性影響。無論是為軍團徵用牛馬,還是強迫手工業者提供物資,這種不定期的、不可預測的徵用行為,極大地抑製瞭地方的自主發展,使得行省經濟長期處於一種“被動供養”的狀態。 三、文化交融與身份認同的迷失 羅馬化(Romanization)是一個復雜且充滿矛盾的過程。對於行省精英而言,掌握拉丁語、穿戴托加袍、在浴場中進行社交,是獲得政治晉升的“入場券”。然而,對於廣大的底層民眾,尤其是在文化抵抗強烈的地區,這種同化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是充滿屈辱感的。 在加利亞和西班牙地區,本地的神祇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與羅馬的神祇進行“融閤”(Interpretatio Romana)。例如,戰神馬爾斯(Mars)常被當地部落神祗所取代,這既是一種適應,也是一種抵抗的策略。通過分析銘文和小型宗教遺址的布局,我們發現這種“混閤信仰”構成瞭行省宗教生活的主流,它既連接瞭帝國,又保留瞭對故土的依戀。 本書特彆關注瞭退役老兵在行省的定居問題。這些老兵,無論來自敘利亞、高盧還是色雷斯,在服役結束後被授予土地。他們是羅馬文化最積極的傳播者,但也常常是引發當地社會矛盾的催化劑。他們帶來的語言、習俗和對“羅馬公民權”的執著,常常與土著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發生激烈碰撞。通過對佩特拉附近發現的退役軍人墓碑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這些被授予身份的群體,其後代的文化融入也充滿瞭掙紮。 四、邊境:永恒的軍事化景觀 “邊境”(Limes)不僅僅是一條地理界綫,更是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屏障。在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綫,軍事駐紮塑造瞭沿岸定居點的一切。 本書詳述瞭邊境堡壘(Castra)的內部運作。士兵的日常生活——從嚴格的操練、維修防禦工事,到處理與當地居民的商業往來——構成瞭邊境特有的經濟循環。我們利用考古學證據,展現瞭軍營附近形成的非官方定居點(Canabae)如何成為物資供應、娛樂消遣乃至跨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不列顛的哈德良長城,書中描繪瞭羅馬步兵麵對皮剋特人(Picts)時的恐懼與衊視並存的心態。長城下的生活是單調而嚴酷的,補給綫漫長,與傢鄉的聯係也日益稀薄。通過解讀士兵寫給傢人的信件拓片,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對帝國宏大敘事的疏離,以及對溫暖爐火和傢鄉美酒的樸素渴望。邊境的軍事化不僅消耗瞭帝國資源,也固化瞭行省社會結構,使得邊境地區始終處於一種半戰爭狀態。 五、結論:韌性與地方性 《帝國邊陲》的結論是,羅馬帝國的成功並非完全依賴於軍事力量或中央集權,而在於其驚人的“地方韌性”。行省社會並非被動接受羅馬強加的一切,而是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發展齣獨特的適應和反抗機製。他們利用羅馬的法律體係來維護自身利益,用混閤的宗教來安撫心靈,並在日常的物質生活——陶器、食物、建築風格——中,默默地嵌入瞭自身的地方印記。 本書通過對具體地點的深入剖析,挑戰瞭“羅馬化是一個單嚮度的、成功的同化過程”的傳統觀點,展現瞭一個更加復雜、充滿張力、由無數地方性故事交織而成的帝國圖景。這些邊陲之地,纔是真正檢驗羅馬統治是否持久和有效的試金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深入骨髓的。它並非以驚天動地的事件直接衝擊你,而是通過一種涓涓細流的方式,緩緩滲透進你的意識,最終讓你在閤上書頁的那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被深深地改變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內斂,但正是這種內斂,反而賦予瞭文字一種獨特的張力,一種不動聲色卻又直抵人心的力量。 我被書中對人物心路曆程的細緻描摹所深深吸引。那些在曆史關鍵節點上的決策者,他們並非是無所不能的神,而是有著七情六欲、有著恐懼、有著疑慮的凡人。作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這些微妙的情感變化,並將其轉化為極具感染力的文字。我常常會因為某個角色的一個艱難的抉擇而揪心,也會因為他們一次看似微小的勝利而感到振奮。 這本書在細節的呈現上,可以說是做到瞭極緻。每一個場景的設置,每一次對話的設計,都充滿瞭匠心。作者仿佛擁有鷹的眼睛和狐狸的智慧,能夠洞察到那些常人難以察覺的細微之處,並將這些細節有機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令人信服的現實世界。讀到之處,我常常會暫停下來,想象那個畫麵,去感受那個氛圍。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權力”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角力,更是人性的試煉。在權力麵前,有些人迷失瞭自我,有些人堅守瞭原則,有些人則在兩者之間搖擺。作者通過對不同人物命運的描繪,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權力如何塑造人、又如何被人的多維度視角。 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著作。它不會給你即時的刺激,但會給你長久的啓迪。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引導你深入思考,去探索曆史的深層邏輯,去理解人性的復雜本質。閤上書頁,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同時又被一種深沉的思考所籠罩。

評分

讀到這本書,就像是突然被投入瞭一個濃墨重彩的畫捲之中。每一頁都散發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彌漫著一種既緊張又充滿活力的氛圍。作者的筆觸非常老練,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人物細膩的內心活動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人讀起來絲毫沒有生硬感,反而覺得非常自然,仿佛是在聽一位資深的說書人,娓娓道來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心理的描繪。那些在權力漩渦中心的人物,他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背後都牽扯著無數的考量,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書中的文字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著他們的動機,展現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野心、以及偶爾流露齣的脆弱。我常常會因為某個角色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而陷入沉思,去揣摩他/她更深層次的想法。 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扣人心弦的緊張時刻,也有引人入勝的娓娓道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時代的一員,親眼見證著曆史的變遷。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十分到位,無論是場景的描繪,還是人物的服飾、語言,都充滿瞭時代的印記,讓人覺得非常真實可信。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人物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們的多麵性,包括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這種真實的人物塑造,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我從中看到瞭在巨大責任麵前,個體所麵臨的艱難抉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最終影響著曆史的走嚮。 總之,這是一本極具閱讀價值的書。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作品,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深刻探索。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權力的本質有瞭更深入的理解。讀完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還會時不時地迴味書中的情節和人物。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仿佛預示著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相當獨特,它不像很多傳記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故事性,讀起來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作者顯然對這段曆史有著深入的研究,但更難得的是,他能夠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內容呈現給讀者。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作者似乎能夠洞悉人物的靈魂,將他們置於一個個真實的情境之中,展現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猶豫、他們的決心。那些在權力遊戲中的博弈,那些在關鍵時刻的抉擇,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它能夠將不同綫索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而完整的敘事。我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探索每一個謎團,去理解每一個人物的行為邏輯。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往往在後續的情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讓整個故事更加豐富和深刻。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保持曆史客觀性的同時,也注入瞭非常強烈的人文關懷。他並沒有簡單地評判人物的對錯,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所做的選擇。這種理解性的視角,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溫度。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曆史人物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權力、關於決策、關於責任的思考。它讓我對曆史事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人性的復雜有瞭更深的感悟。讀完之後,我會久久不能忘懷書中的人物和情節,並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切的體會。

評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置身於一個巨大的、錯綜復雜的迷宮之中。作者以一種非綫性的、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懸念和反思的世界。每一頁都充滿瞭信息量,但又不會讓人感到 overwhelming,反而激發瞭我不斷去探索、去連接的欲望。 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探討。在曆史的長河中,哪些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哪些又是意料之外的變數?這本書通過對一個個具體事件的深入剖析,為我們展現瞭這兩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時常會因為書中某個意想不到的轉摺而感到驚訝,也會因為某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而感到震撼。 書中人物的塑造也非常立體。他們不是被簡單地標簽化,而是展現齣瞭多麵性和復雜性。作者並沒有迴避人物的缺點和錯誤,而是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去呈現。這使得我能夠更加理性地去認識這些人物,並從中吸取教訓。我發現自己對書中的很多角色都産生瞭強烈的共情,仿佛能夠理解他們所麵臨的睏境和掙紮。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精煉,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卻字字珠璣,充滿力量。作者善於運用類比和隱喻,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復雜的道理變得易於理解。我常常會因為某個精妙的比喻而拍案叫絕,也會因為某個深刻的洞見而陷入長久的思考。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啓發性的作品。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現實的摺射。它讓我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選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成長。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書。從拿到它開始,我就仿佛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拉扯著,進入瞭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書中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人物傳記那樣按部就班地講述曆史事件,而是以一種更加個人化、更具情感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作者似乎擁有某種神奇的魔法,能夠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那些隱藏在深處的思考。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反復咀嚼某一個詞、某一個句子,試圖去體會主人公在那一刻的感受。 它所描繪的那個時代,充滿瞭變革與動蕩,但也孕育著希望與憧憬。我被書中所呈現的復雜的人物關係所吸引,那些權謀、那些鬥爭,以及其中夾雜著的人性光輝與陰暗,都讓我感到無比真實。作者在細節的刻畫上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場景都栩栩如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親眼目睹著這一切的發生。那些精妙的對話,那些意味深長的眼神交流,都充滿瞭張力,讓我忍不住去猜測接下來的發展。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偉大的領導者,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的縮影,關於權力與責任的深層探討。我從中看到瞭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看到瞭個人選擇對曆史進程的影響。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語言的運用既有力量又不失細膩,能夠精準地傳達齣人物復雜的情感和內心的掙紮。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因為某一個情節而心潮澎湃,也會因為某些無奈的現實而感到沉重。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洗禮。它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對人性有瞭更透徹的認識。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爭議性的話題,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去呈現,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勇氣和智慧,是這本書最讓我欽佩的地方之一。它不像那些被過度解讀的著作,而是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去解讀,去對話。 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的書。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更多的問題,讓我們去追尋。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思考,那些對未來的憧憬與憂慮,都深深地觸動瞭我。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將書中所描繪的情景與現實聯係起來,思考著權力、決策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作用。這本書的影響力,遠遠超齣瞭閱讀本身,它變成瞭一種持續的對話,一種對世界的全新審視。

評分

歌詞所描繪的,是人們成長與經曆的一種心理狀態,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所決定的,以及熱愛的事都不一樣。當你剛開始進行時,由於你的初來乍到,你的莽撞,一定是睏難重重,甚至不被認可,從而産生後退的心理,但有時我們選擇所走的路,也許正是曾經的你,以及大多數人所嚮往的,是你的堅持與纔華,讓你一步一步地踏上瞭這條路,又因你的欲望以及貪婪,讓你在這條原本渴望已久的道路上,走得有些遲疑,甚至忘記瞭踏上它的初衷。

評分

挺不錯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營快遞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問題,這次購物非常好

評分

這個係列翻譯很好。是瞭解肯尼迪的好作品。

評分

歌詞所描繪的,是人們成長與經曆的一種心理狀態,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所決定的,以及熱愛的事都不一樣。當你剛開始進行時,由於你的初來乍到,你的莽撞,一定是睏難重重,甚至不被認可,從而産生後退的心理,但有時我們選擇所走的路,也許正是曾經的你,以及大多數人所嚮往的,是你的堅持與纔華,讓你一步一步地踏上瞭這條路,又因你的欲望以及貪婪,讓你在這條原本渴望已久的道路上,走得有些遲疑,甚至忘記瞭踏上它的初衷。

評分

沒有塑封,發現側麵是髒的!

評分

書非常好 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

歌詞所描繪的,是人們成長與經曆的一種心理狀態,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所決定的,以及熱愛的事都不一樣。當你剛開始進行時,由於你的初來乍到,你的莽撞,一定是睏難重重,甚至不被認可,從而産生後退的心理,但有時我們選擇所走的路,也許正是曾經的你,以及大多數人所嚮往的,是你的堅持與纔華,讓你一步一步地踏上瞭這條路,又因你的欲望以及貪婪,讓你在這條原本渴望已久的道路上,走得有些遲疑,甚至忘記瞭踏上它的初衷。

評分

再次希望京東包裝用點心,幾次收到書都是損壞一角。

評分

好書!就是有點貴!屯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