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之光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锅炉
  • 锅炉设计
  • 锅炉开发
  • 现代锅炉
  • 锅炉技术
  • 热能工程
  • 能源工程
  • 锅炉制造
  • 锅炉优化
  • 燃烧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轩泽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3823
商品编码:1161524326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

:180.00元

作者:李之光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06663823

字数:1124000

页码:72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80kg

编辑推荐


所谓“现代设计开发”系指密切结合基础理论、构思科学新颖、经过实验研究与优化计算分析(包括有限元计算分析等),并采用先进设计手段(包括三维设计等)以及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展开的设计开发方法。《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的著者李之光和梁耀东等希望借此书来推动我国工业锅炉界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向更高境地发展。

内容提要


李之光和梁耀东等编著的《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依据著者对工业锅炉的长期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对工业锅炉结构(包括结构革新)、各种计算(包括简化计算、有限元计算)与三维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给出大量计算示例与图纸资料(包括三维图纸),可供工厂参考使用,还对炉排的空气动力、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可供锅炉设计、研究、改装、安装、运行人员应用与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参考书籍。

目录


序主要符号说明上篇 设计开发 第1章 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的完善 1—1 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概述 1—2 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的结构特征 1—3 1蒸吨~15蒸吨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结构与性能 1—4 20蒸吨与30蒸吨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结构与性能 1—5 40蒸吨与65蒸吨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结构与性能 1—6 80蒸吨~100蒸吨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结构与性能 1—7 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的性能特点 1—8 新型水火管锅壳锅炉的适用范围 第2章 组合螺纹烟管锅炉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2—1 组合螺纹烟管锅炉简介 2—2 4t/h组合螺纹烟管蒸汽锅炉结构与性能 2—3 2.8MW组合螺纹烟管热水锅炉结构与性能 2—4 58MW组合螺纹烟管热水锅炉结构与性能 2—5 70MW膜式壁组合螺纹烟管热水锅炉三维结构与性能 第3章 双回路热水锅炉原理与设计 3—1 相变锅炉及其供热系统的热力工作特性 3—2 有压相变换热锅炉设计、制造问题 3—3 相变换热式热水锅炉的汽一水换热器设计 3—4 负压与有压相变换热式热水锅炉对比 3—5 10.5MW有压相变换热式热水锅炉改装 3—6 4.2MW有压相变换热内置换热管热水锅炉 3—7 29MW有压相变换热式热水锅炉设计 3—8 水-水换热式常压热水锅炉设计 3—9 各种双回路热水锅炉炉型的适用范围 第4章 生物质燃料与生物质锅炉 4—1 生物质燃料特性与应用 4—2 生物质锅炉的特点 4—3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设计与运行 4—4 生物质型煤锅炉设计与运行 第5章 新型单回程螺纹烟管卧式内燃油-气锅炉原理与设计 5—1 卧式内燃火管燃油-气锅炉的改革 5—2 新型单回程螺纹烟管卧式内燃油-气锅炉结构 5—3 新型单回程螺纹烟管卧式内燃油-气锅炉热力与烟风阻力计算 5—4 新型单回程卧式内燃火管燃油-气锅炉强度计算 5—5 新型单回程螺纹烟管卧式内燃油-气锅炉锅内设备计算 第6章 热风炉与螺纹烟管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6—1 热风炉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6—2 热风炉用螺纹烟管换热器 6—3 热风炉热力与烟风阻力计算 6-4螺纹烟管换热器强度计算 6—5 热风炉用内螺纹外肋片铸铁管换热器 第7章 链条炉排燃烧设备研究与设计 7—1 炉排风箱与风室的静压与流量分布 7—2 炉排风室的端部效应与隔离措施 7—3 以风量为基准的“炉排风室横向配风不均匀系数”ηv 7—4 炉排承载风箱的结构要求与计算方法 7—5 炉排承载风箱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7—6 炉排主轴与链条的受力分析 7—7 炉排前轴有限元计算分析 7—8 横梁炉排的中梁结构改进与有限元计算校核中篇 计算分析 第8章 锅炉热力与烟风阻力计算分析 8—1 锅炉热力与烟风阻力计算说明 8—2 锅炉尾部受热面热力分析与结构形式 8—3 10t/h蒸汽锅炉热力与烟风阻力计算 8—4 锅炉炉墙热力计算 8—5 70MW热水锅炉热力与烟风阻力计算 第9章 热水锅炉水动力计算分析 9—1 水动力概述 9—2 过冷沸腾与校核 9—3 混合循环计算方法 9—4 7Mw单锅壳热水锅炉混合循环水动力系统与计算 9—5 29Mw双锅壳热水锅炉混合循环水动力系统与计算 9—6 70Mw三锅壳热水锅炉混合循环水动力系统与计算 9—7 2.8Mw组合螺纹烟管热水锅炉混合循环水动力系统与计算 第10章 蒸汽锅炉汽水分离与水循环计算分析 10—1 蒸汽锅炉高效汽水分离原理 10一2新型水火管蒸汽锅炉汽水分离系统与计算 10—3 组合螺纹烟管蒸汽锅炉汽水分离系统与计算 10一4组合螺纹烟管蒸汽锅炉水循环计算分析 第11章 锅炉受压元件强度与承载元件计算分析 11—1 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说明 11—2 70Mw新型水火管热水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 11—3 承载拱管与承载集箱的强度计算 第12章 锅炉受压元件有限元强度计算分析 12—1 有限元强度计算概述 12—2 锅炉受压元件的应力分类与限制原则 12—3 外载与内压力联合作用下的三通有限元计算分析 12—4 锅壳扣管有限元计算分析 12—5 筒壳中孔桥加强及其限制条件的有限元计算分析下篇 三维设计 第13章 锅炉结构三维设计 13—1 三维设计介绍 13—2 锅炉典型零部件创建与三维设计全过程 第14章 锅炉三维结构 14—1 新型水火管混合循环热水锅炉 14—2 新型水火管自然循环蒸汽锅炉 14—3 新型水火管强制循环热水锅炉 14—4 纵置双锅筒自然循环蒸汽与热水水管锅炉 14—5 横置单锅筒自然循环热水水管锅炉 14—6 强制循环热水角管锅炉 14—7 新型钩挂式链条炉排附录1 新型水冷炉排螺纹烟管常压热水锅炉原理与设计附录2 常用数据表 (1)常用单位换算 (2)大气压力 (3)空气和平均成分烟气的物理特性 (4)空气和烟气的平均比热容c(由0至t℃) (5)1m3(标准状态)空气和烟气以及1kg灰的焓 (6)水和水蒸气的动力黏度系数μ (7)水和水蒸气的导热系数λ (8)水和水蒸气的普朗特数Pr (9)干饱和蒸汽以及饱和线上水的比体积和焓 (10)水的比容(比体积)和焓 (11)锅炉钢材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 (12)锅炉钢材的物理性能 (13)锅炉钢材的尺寸规格附录3 专用名词附录4 生物质工业锅炉的性能特点、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 核心技术革新与应用 本书旨在全面探讨工业锅炉领域内,自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再到工程实践的完整链条。我们不局限于传统的锅炉结构与运行模式,而是着眼于其在能源结构转型、环境保护升级以及智能化生产需求下的全新发展态势。通过深入剖析现代工业锅炉在材料科学、燃烧理论、热能回收、污染物控制、智能监控与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读者勾勒出未来工业锅炉发展的清晰图景。 一、先进材料在锅炉设计中的应用 新材料的出现是推动工业锅炉性能提升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在现代锅炉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先进材料及其应用: 耐高温合金: 随着锅炉运行温度和压力的不断提高,传统碳钢和低合金钢的性能已难以满足要求。本书将详细介绍镍基高温合金、钴基高温合金等在高温受热面、过热器、再热器等关键部件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这些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蠕变强度、抗氧化性、抗热腐蚀性等关键性能,并阐述其在不同工况下的选择依据。例如,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设计中,对管材的耐温耐压性能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本书将深入探讨具有优异高温强度的GH系列合金、HR系列合金等在这些设备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其焊接工艺、热处理方式对性能的影响。 陶瓷与复合材料: 在某些极端工况或特殊应用场景下,陶瓷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书将探讨耐磨陶瓷衬里在炉膛、烟道中的应用,其能显著提高设备的耐磨损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同时,本书还将介绍新型陶瓷纤维材料在保温隔热方面的应用,与传统保温材料相比,其具有更低的导热系数和更好的耐温性能,能够有效减少热量损失,提高锅炉效率。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介质的锅炉,例如处理腐蚀性气体的锅炉,本书将分析陶瓷复合材料在制造炉膛内壁、烟气管道等部件方面的潜力,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是金属材料难以比拟的。 新型防腐蚀涂层: 锅炉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腐蚀介质的侵蚀,包括烟气腐蚀、水汽腐蚀、灰渣腐蚀等。本书将重点介绍金属陶瓷涂层、纳米涂层等新型防腐蚀技术在锅炉受热面、烟道、除尘器等部件上的应用。我们将分析这些涂层的成分、制备工艺、附着力、耐磨性以及在不同腐蚀环境下的防护效果。例如,在燃用劣质煤或生物质燃料的锅炉中,灰渣腐蚀尤为严重,针对此类问题,本书将详细阐述高铬、高钼合金陶瓷涂层等在抑制高温腐蚀方面的机理与应用效果。 二、燃烧理论的优化与控制 高效、清洁的燃烧是锅炉的核心。本书将深入探讨现代燃烧理论及其在锅炉设计与运行中的应用: 流化床燃烧技术: 流化床燃烧因其优异的燃煤适应性、低氮氧化物(NOx)排放和良好的传热性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煤炭燃烧技术。本书将详细介绍循环流化床(CFB)和鼓泡流化床(BFB)锅炉的设计原理、关键部件(如分离器、床料循环系统)以及燃烧过程的优化控制。我们将分析床温、床压、空气风速、给煤量等运行参数对燃烧效率、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例如,在CFB锅炉中,循环飞灰对燃烧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详细探讨循环分离效率、床料粒度分布等因素对燃烧效率和SO2脱除率的影响。 低NOx燃烧技术: NOx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书将全面介绍各种先进的低NOx燃烧技术,包括: 分级燃烧: 通过控制一次风与二次风的配比,实现贫氧燃烧和还原燃烧,降低NOx的生成。 外加风预燃室技术: 在主燃烧区前设置预燃室,使燃料预先燃烧,再进入主燃烧区,从而降低燃烧温度,减少NOx生成。 富氧燃烧与近烟气再循环: 探讨富氧燃烧技术在减少烟气量、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以及近烟气再循环技术(回炼烟气)在降低燃烧温度、抑制NOx生成方面的机理。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 详细介绍SNCR和SCR技术在锅炉尾部对NOx的后处理,包括还原剂的选择(氨水、尿素)、反应机理、催化剂的性能与寿命等。 燃气锅炉优化设计: 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燃气锅炉的设计也在不断优化。本书将重点关注高效冷凝燃气锅炉的设计,通过深度回收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实现极高的热效率。我们将讨论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材质选择以及烟气冷凝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冷凝水的处理问题。 三、热能回收与余热利用 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能耗,是工业锅炉设计永恒的主题。本书将深入挖掘各类热能回收与余热利用技术: 空气预热器与省煤器: 详细分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管式空气预热器以及各种形式的省煤器在提高锅炉效率中的作用。本书将探讨不同结构形式的空气预热器和省煤器在传热效率、阻力损失、防堵塞、防腐蚀等方面的优劣,并结合实际运行工况给出选型建议。 烟气余热发电(ORC): 介绍有机朗肯循环(ORC)技术在回收低品位烟气余热中的应用。本书将分析ORC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不同温度范围的烟气余热回收中的适用性。我们将讨论工质的选择、膨胀机的类型以及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 工业余热集成系统: 探讨如何将锅炉系统与工厂其他工艺过程中的余热进行集成,构建高效的能源利用网络。例如,将炼钢、化工等过程产生的余热用于锅炉补水预热,或直接用于发电。本书将分析余热源的特性、能量匹配以及集成系统的优化设计。 四、污染物控制技术 环境保护是现代工业锅炉设计和运行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本书将聚焦于高效、经济的污染物控制技术: 脱硫技术: 湿法脱硫: 详细介绍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主流湿法脱硫工艺,包括吸收塔的设计、浆液循环系统、挡板选择以及副产物的处理。 半干法/干法脱硫: 分析喷雾干燥脱硫(SDA)、炉内喷射脱硫(ISD)等工艺的特点,以及其在不同锅炉类型和燃料条件下的适用性。 电厂烟气脱硫(FGD)最新进展: 关注国内外大型电厂在脱硫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脱硝技术: 如前所述,低NOx燃烧技术是减少NOx排放的首选,而SNCR和SCR技术则是有效的后处理手段。本书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包括: SNCR技术的优化: 探讨还原剂的注入方式、温度窗口的控制以及催化剂在SNCR中的应用潜力。 SCR技术的催化剂发展: 分析不同类型催化剂(如V2O5-WO3/TiO2,蜂窝式、平板式)的性能、寿命、抗中毒能力以及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动态。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介绍能够同时实现脱硫和脱硝功能的集成技术,以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 除尘技术: 静电除尘器(ESP): 详细介绍ESP的结构、放电原理、电场分布以及在处理高比电阻粉尘时的改进技术。 布袋除尘器(Baghouse): 分析不同滤料(如PPS、PTFE、P84)的性能、脉冲反吹清灰原理、除尘效率以及在高温、腐蚀性烟气条件下的应用。 湿式除尘器: 探讨其在去除细微颗粒物和同时脱硫方面的优势。 五、智能监控与优化控制 工业锅炉正逐步迈向智能化生产,本书将深入探讨相关的技术应用: 先进传感技术: 介绍各类新型传感器在锅炉运行过程中的应用,如宽域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烟气成分分析仪等,以及它们如何为实时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过程仿真与优化: 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锅炉内部的燃烧、传热、流动过程进行精确模拟,从而优化炉膛结构、风道设计以及燃烧参数。 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控制: 分析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对锅炉运行工况的智能预测和自适应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燃烧效率、最低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最稳定的运行状态。 大数据分析与物联网(IoT)应用: 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锅炉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以及运行数据的集中分析,为锅炉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供基础。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 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在锅炉设计、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构建虚拟的锅炉模型,通过实时数据进行同步更新,实现对锅炉状态的精准感知和模拟预测,从而指导实际的运行和维护策略。 六、运行安全与可靠性设计 锅炉安全是重中之重。本书将从设计源头出发,强调安全与可靠性: 结构强度分析与寿命预测: 介绍有限元分析(FEA)等现代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在锅炉部件强度校核和寿命预测中的应用,以确保设备在长期运行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事故预警与应急响应: 探讨如何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锅炉运行异常的及时预警,并设计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防爆与防泄漏设计: 详细分析锅炉防爆的原理和设计要点,包括炉膛结构、泄爆口设置等。同时,对锅炉的密封设计、焊缝质量控制以及管道连接等进行详细阐述,以防止蒸汽、热水或有害气体的泄漏。 结论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将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现有技术,而是致力于探讨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发展趋势以及在具体工程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我们力求通过严谨的论证、丰富的案例以及前瞻性的视角,为广大工程师、研究人员、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关于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的全面、深入的参考指南,共同推动工业锅炉技术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我最看重的便是它能否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和“新玩意”。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找到一本真正能够带来价值的书,实属不易。而这本书,确实在很多方面给了我惊喜。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梳理,更是在“开发”和“创新”上下了功夫。书中对“智能传感技术与数据分析”在锅炉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在锅炉关键部位安装各种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锅炉运行状态的精确监测、对潜在故障的提前预警,以及对运行参数的智能优化。这一点,对于提升锅炉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锅炉设计与维护中的应用”的章节感到好奇。它描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前沿技术,在设计阶段进行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和仿真,在维护阶段进行远程指导和故障排除。这无疑将大大降低设计成本和维护难度。书中对“新型燃烧技术与催化剂应用”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工业锅炉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例如,书中提到了等离子体燃烧、微波辅助燃烧等技术,这些都可能为实现更高效、更清洁的燃烧提供新的途径。此外,书中对“锅炉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与优化”的论述,也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锅炉的设计与应用。它不仅仅关注初始投资,而是将运行、维护、报废等各个阶段的成本都纳入考量,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优化。

评分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我购买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工业锅炉的核心技术,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这本书的内容,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它在讲解锅炉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时,非常细致。例如,在描述锅炉炉膛的设计时,书中不仅分析了炉膛的尺寸、形状对燃烧效率的影响,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燃烧器的结构和工作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最佳的燃烧效果。书中对“传热过程的优化”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对流、辐射传热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换热管的布置、选择合适的换热材料,以及采取措施减少灰垢和烟气阻力,来最大化热能的利用效率。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污染物控制技术”的部分。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下,如何有效减少锅炉排放的污染物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挑战。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成熟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并对其适用范围、技术特点和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为我们选择合适的环保设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书中对“锅炉的可靠性设计与寿命预测”的章节,也让我感触颇深。它不仅仅关注锅炉的初始设计,更注重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可靠性。书中介绍了多种故障诊断方法和预测性维护技术,有助于我们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避免意外停机,从而保障生产的连续性。

评分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初拿到手时,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一丝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在当下能源日益紧张、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于工业锅炉这种关键设备的“现代设计与开发”必然蕴含着许多前沿的思路和技术;忐忑的是,作为一名并非直接从事锅炉研发的工程师,我担心书中过于深奥的理论会让我望而却步,或者过于偏向特定领域,无法给我带来普适性的启发。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目光被那些清晰的图表和严谨的文字所吸引时,我的疑虑便开始消散。书中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公式和数据,而是从工业锅炉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层层递进地解析了其设计理念的演变。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热力学、流体力学原理,但巧妙地将其与实际的应用场景相结合,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精髓。书中对不同类型工业锅炉(如火管锅炉、水管锅炉,甚至更先进的余热锅炉和废弃物焚烧炉)的原理、结构特点、性能指标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这使得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在不同的工业需求下,选择和设计哪种类型的锅炉才是最经济、最高效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燃烧优化和污染物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讲解了如何提高燃烧效率以降低燃料消耗,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生产一线关心环保的企业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理解了这些抽象的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落地生根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工业锅炉“内功心法”的大门,让我对这个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设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评分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初学者而言,就像是一本开启工业锅炉世界的神奇地图。书中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难懂的公式,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工业锅炉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最早的蒸汽机时代,到如今遍布各个工业领域的现代化锅炉,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这一演进过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不断探索和进步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锅炉类型的功能性划分和性能对比。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不同锅炉的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适用于哪些特定的工业场景,以及在效率、环保、经济性等方面各有何优势和劣势。例如,在讲解水管锅炉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其结构特点,还详细说明了为什么它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和温度,更适合于大型工业生产和发电厂的需求。而在介绍小型模块化锅炉时,则强调了其安装便捷、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合于中小型企业或对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场所。书中对“燃烧效率提升”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讲如何把燃料烧完,而是从化学反应动力学、火焰传播机理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影响燃烧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多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预燃室技术、湍流强化燃烧技术等。这些技术名词对我来说虽然陌生,但书中通过丰富的图例和简洁的解释,让我能够大致理解其工作原理和带来的效益。

评分

当我拿到《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时,我最关心的便是它能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但作为一名在生产一线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对锅炉的实际运行效果、维护成本以及安全性有着切身的体会。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关联。例如,在阐述热力学循环和传质传热原理时,书中会立刻引申出如何在实际的锅炉设计中优化换热面积、提高热效率,以及如何减少热损失。书中对于材料选择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常用和新型的耐高温、耐腐蚀材料的性能特点,还结合实际的锅炉运行环境,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选材建议。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要面对设备老化和腐蚀问题的用户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锅炉安全设计”的重视。它详细讲解了压力容器设计规范、爆管防护措施、以及各种安全联锁装置的原理和应用,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在追求高效和节能的同时,安全性始终是工业锅炉设计的生命线。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表格,直观地展示了各种安全隐患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使我对锅炉运行的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于“锅炉运行优化与维护”的章节,更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而是延伸到了锅炉的整个生命周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锅炉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以及降低运行成本的宝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为我精心准备了一场关于工业锅炉“未来畅想曲”的序章。它并没有立刻钻入那些冷冰冰的技术参数,而是先宏观地描绘了工业锅炉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设计理念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我一直以为,工业锅炉的设计无非就是把燃料烧旺,把水烧开,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现代工业锅炉的设计,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智慧”和“绿色”的层面。书中对“模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和“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等概念的阐述,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再是过去那种笨重、低效的“傻大黑粗”,而是能够根据实时负荷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能够与其他能源系统无缝对接,甚至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的“聪明”设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优化燃烧算法”的部分感到好奇。它描述了一种能够实时监测燃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并据此动态调整燃料供给、空气配比以及炉膛温度,从而达到最高燃烧效率、最低污染物排放以及最长设备寿命的先进技术。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工厂里那些长期运行、效率不高的老旧锅炉,如果能应用书中提到的这些新技术,其节能降耗的潜力将是巨大的。此外,书中对于“清洁能源利用”和“废热回收集成”的深入探讨,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燃煤、燃气锅炉,而是将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废热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都纳入了现代锅炉设计的范畴。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工业锅炉,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生产单元,而是整个能源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评分

初次翻阅《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动力?作为一名身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我每天都在与锅炉打交道,但很多时候,我只能看到它的外在表现,而对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锅炉“内心世界”的窗户。它用清晰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示,详细解析了锅炉内部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燃烧动力学与火焰特性”的讲解感到着迷。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燃料会有不同的燃烧表现,为什么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物,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燃烧过程来提升效率和减少排放。书中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微观机理”的阐述,也让我对锅炉的换热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管道和翅片,背后蕴含着精妙的设计和复杂的计算。我曾经困惑于锅炉效率的提升空间究竟有多大,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答案。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提高效率的方法,而是从根本上剖析了效率提升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让我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此外,书中对“流体力学在锅炉设计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对锅炉内部的“气流”和“水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如何通过优化内部结构,来减少流动阻力,提高换热效率,并确保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评分

初次翻阅《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并没有将工业锅炉作为一个孤立的设备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工业能源系统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的强调,贯穿始终。它不仅仅讲解了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锅炉,更着眼于如何通过锅炉的设计和运行,来降低整个工业生产的能耗和碳排放。我尤其被书中对“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的深度解读所吸引。在很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而传统的锅炉往往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热能。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集成式的设计,将锅炉与各种余热回收装置相结合,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从而大幅度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高耗能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书中对“清洁燃料在锅炉中的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工业锅炉的未来发展方向。无论是生物质燃料、沼气,还是未来的氢能源,书中都对其在锅炉中的燃烧特性、燃烧控制技术以及潜在的环保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提前布局和迎接能源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此外,书中对“模块化锅炉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论述,也让我对未来的能源供应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模块化设计带来的灵活性和分布式能源带来的就近供应,能够有效地降低输配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增强能源系统的韧性。

评分

拿到《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是否能给我带来一些“惊喜”。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传统领域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被颠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工业锅炉领域的新突破。果然,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在介绍传统锅炉设计的同时,更着重于“现代”和“开发”两个关键词。书中对于“锅炉的集成化与智能化”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设备,而是能够融入到整个工厂的能源管理系统中,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书中对“数字化孪生技术”在锅炉设计与运行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这让我对未来的锅炉管理充满了想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多能源耦合”的章节很感兴趣。随着新能源的普及,如何将传统锅炉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相结合,实现能源的互补和优化利用,是未来工业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书中提出了多种耦合模式和设计思路,为我们未来的能源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书中对“低碳化与零碳化锅炉技术”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工业锅炉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书中提到了利用氢气、氨气等新型燃料,或者利用电加热技术作为替代方案,这为我们实现工业生产的“双碳”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关注现有技术的优化,更着眼于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评分

《工业锅炉现代设计与开发》这本书,我最初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去购买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工业锅炉的书籍确实不少,但真正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并不多。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它在内容上,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工业锅炉“艺术”的解读。书中对“锅炉美学”的探讨,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却让我深思。它不仅仅关注锅炉的功能性,更注重其在工业环境中的协调性、环保性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低环境影响设计”的理念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而是从源头设计出发,选择更环保的材料,采用更清洁的能源,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是一种更加 holistic 的设计理念,让我看到了工业设计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方向。书中对“数字化与智能化集成”的论述,也让我对未来锅炉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而是能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优化。这无疑将大大提升锅炉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书中对“锅炉与其他工业设备协同优化”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锅炉在整个工业生产链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智能联动,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最优运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更提供了一种关于工业锅炉未来发展的宏观视野和创新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